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8 14:44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初中生写读书笔记200字作文应该注意的事项:
"写好读书笔记,注意这几点"
写读书笔记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写好一篇200字的读书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内容要精炼":200字有限,要抓住文章最核心的内容,比如主要情节、中心思想或让你印象深刻的观点、人物等。 2. "重点突出":不必面面俱到,选择一两个最关键的点进行阐述,可以是一句名言、一个情节转折或一个人物形象。 3. "表达清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记录,避免口语化和过于复杂的句子。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也很重要。 4. "融入思考":好的笔记不只是抄写,更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哪怕只是一点想法或疑问,体现你的思考过程。 5. "及时记录":阅读时随时可以停下,把触动你的内容快速记下来,避免过后遗忘。
坚持写读书笔记,不仅能帮你更好地记住书的内容,还能锻炼你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8月的江西,暑气蒸腾。88年前的1937年8月14日,一位25岁的青年驾驶战机,永远消逝在了江西的上空。
前一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中国空军急令各部队驰援战场。面对雷雨天气预警,驻防江西的中尉飞行员张锡祜急于炸敌,冒险升空。在江西临川上空,雷雨吞噬掉这位壮志未酬的青年。
在奉命出征前,张锡祜曾在简陋的营房中提笔写下一封家书。收信人是他的父亲,“南开创校校长”张伯苓。
在这封匆匆写就的信中,张锡祜对几天前天津南开校园被日军轰炸之事安慰父亲,援引了父亲的教诲,将《孝经》中的古训“阵中无勇非孝也!”化作了自己出征的誓言,恳请父亲不再挂念他的生死。
这封浸透赤子之心的家书,最终穿越战火,来到张伯苓的手中。这位刚经历南开被毁之痛的61岁老人,面对丧子噩耗,将无尽的悲痛化作一句掷地有声的宣言:“吾早以此子许国,今日之事,自在意中,求仁得仁,复何恸为。”
张伯苓与儿子张锡祚(左一)张锡祜(右一)合影。图源:张伯苓研究会
阵中无勇非孝也
每年清明时节,张元龙都会前往天津蓟州区元宝山庄,为四叔张锡祜扫墓。
这是一座衣冠冢,基座上安放着一座信纸造型的石雕,镌刻着“家书抵万金”五个大字。墓碑背面则刻着张锡祜生前写给父亲张伯苓的最后一封家书。
昨见报载南开大中两部已均为日人分别轰炸焚毁!惨哉!大人数十年来心血之所积,一旦为人作无意识之消灭!然此亦可证明大人教育之成绩!因大人平日即不亲日又不附日,而所造成之校友又均为国家之良材!此遭恨敌人之最大原因!
儿昨整理行装,发现二物足以告禀于大人者,其一即去年十月间大人于四川致儿之手谕,其中有引孝经句:“阵中无勇非孝也!”儿虽不敏不能奉双亲以终老,然亦不敢为我中华之罪人!遗臭万年有辱我张氏之门庭!
望大人读此之后不以儿之生死为念!若能凯旋而归,当能奉双亲于故乡以叙天伦之乐,倘有不幸虽负不孝之名,然为国而殉亦能慰双亲于万一也!(节选)
这封仅700余字的家书,成为这位南开骄子留给家人与世界的最后心声。
张元龙拿着四叔张锡祜的家书。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摄
张锡祜信中提及的南开被毁事件,发生在1937年7月29日凌晨至30日上午。那是“七七事变”后的第22天,日军出动十余架飞机、大炮对天津南开系列学校进行野蛮轰炸。大学部的秀山堂、木斋图书馆、芝琴楼女生宿舍、教授宿舍及大部分平房尽数被毁;中学部的西楼、南楼和小学部教学楼亦化为废墟。
大学部珍藏的海光寺万斤钢钟,钟面镌刻着完整的《金刚经》,这件珍贵文物被日军掠走。轰炸过后,日军还派出满载汽油的军车进入校园,四处纵火焚烧,使这座天津著名学府彻底沦为焦土。
所幸校方提前抢运出了三万余册外文书籍、数百册期刊及部分仪器设备,为日后西南联大的教学提供了宝贵资源。
南开教育体系的建立始于1904年,严范孙与张伯苓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作为一所民办学校,南开几乎是张伯苓四处“化缘”的成果。他周旋于各界政要之间,只为筹集办学资金。
南开学校被炸毁后,初步统计财产损失700万元法币,占中国当时高等学校全部战争损失的十分之一。面对毕生心血毁于一旦,张伯苓说:“南开是被日军烧掉了,我几十年的努力都完了。但是只要国家有办法,能打下去,我头一个举手赞成。只要国家有办法,南开算什么?打完了,再办一个南开。”
南开被毁的消息很快传到江西。8月2日,张锡祜提笔写下家书安慰父亲:“母校虽惨遭不幸,而其独生子——南渝中学,早于去岁成立,望大人万不可过分伤感,而以余力以培养此最可宝贵之独生子,使我南开精神永远光大于我大中华民国之人间!”
在信中他还提到,“男等现已奉命出发,地点因系秘密性质,函札之中不敢奉禀”。后人方知,这正是淞沪会战开始前的序幕。
张锡祜的家书。图源:张伯苓研究会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当日下午,中国航空委员会发布《空军作战命令第一号》,急令空军各部队于14日16时至18时必须进驻完毕,并完成攻击前一切准备。
面对恶劣的雷雨天气预警,张锡祜与战友马兴武毅然决定冒险起飞,争分夺秒奔赴战场。然而在江西临川上空,这两位年轻的飞行员终因天气恶劣飞机失事而殉国。
载有张锡祜阵亡消息的电报在半个月后抵达张伯苓手中。张伯苓的三子张锡祚在回忆录中写道:那时正是九月初,张伯苓已西迁入川,定居在位于重庆的沙坪坝南开中学校园内。他接到电报看过之后,递给张锡祚,“你看看,老四殉国了。”
父亲声音镇定而又坚决,又沉默了一会道:“你看和你娘说吗?我看不必了,免得她太伤心。”
那时张锡祚的心情悲恸难抑,恍若置身梦境。他凝视着父亲的面容,只见张伯苓面色紫涨、双目湿润,却竭力压抑着,不让一滴泪水流出来。
片刻之后,他缓缓说道:“我早就把他许给国家了,今日的事,早在意中,可惜他未能给国家立大功,这是遗憾!”
“为国御侮,万一失败,不必再回家去”
张锡祜殉职时,他与未婚妻张乐民订婚刚刚7个月。
听闻噩耗,这个悲痛的姑娘从天津奔赴江西临川——张锡祜坠机的地方。历经艰辛找到遗体后,因战火阻隔无法运送回乡,张乐民只得在附近村庄将遗体安葬,并托付当地村民代为照看。
张乐民的兄长同样是空军飞行员,这让她对投身空军的张锡祜格外倾心。从军前的张锡祜英俊潇洒,不仅是南开中学的风云人物,在整个天津卫都颇负盛名。
当时坊间流传着“南开二怪”的佳话:其一是身高两米的张锡祜因在排球场上所向披靡被称为“陆怪”;其二是南开话剧团的台柱子、严范孙之孙严仁颖,因在《谁的罪恶》中的精彩演绎获称“海怪”。
张锡祜与未婚妻张乐民。图源:张伯苓研究会
张锡祜常作为南开运动队的代表参加各类比赛,因为个头高,人称“长人老四”。1930年3月,张锡祜与天津48名选手登上轮船出发参加全国运动会。一米八的舱位让这位两米高的青年辗转难眠,同行的伙伴们打趣道:“不如锯掉一截腿,或者干脆睡甲板算了。”
那时的他只有18岁,与一众青年才俊指点江山,意气风发。如果没有后来的抗日战争,或许这位体育健将会成为未来体坛上的一颗明星。
1931年日军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为抵御日寇空军,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简称中央航校)应运而生。从1931年扩建完成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这里培养了5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飞行及航空机械人才。
每年夏冬两季,中央航校都会来天津招生,招生办事处就设在南开中学内。1933年1月,中央航校来津招生,《北洋画报》记载,南开大学与南开中学报名者众多。当日近千人参加体检,而通过初试者每天仅三四人,张锡祜便是其中之一。
报考前,张锡祜曾征询父亲意见。张伯苓对他说:“吾有四子,以一子献诸国家,理当然也。即有壮志,其速行。”
张锡祜去南京参加复试前,父亲张伯苓与叔叔张彭春都“力赞其行”,唯祖母依依不舍。但这位老人最终未能留住心爱的幼孙。张锡祜顺利通过复试,与12位南开师生同期被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录取,他们占据了北平考区录取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1933年2月6日临行前,张锡祜给14年同窗挚友“海怪”严仁颖写了一封信。信中既嘱托好友珍重,又请其代为宽慰母亲。信中还附了一张照片,背面题词豪气干云:“驾飞机炸破富士山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自此,“陆怪”张锡祜告别了青春岁月,剃发明志,早晚操练。在教官指导下,他进步神速,次年一月已能单飞。
据1934年《大公报》记载,张锡祜、陈汉章、王世铎等南开学子自取入中央航空学校后,学术各科皆优。航校特致函南开中学:“凡南开高中学生,勿须毕业,即有投考航校资格。”
张锡祜在战机前留影。图源:张伯苓研究会
1934年12月27日,中央航空学校举行第三期首届毕业典礼与恳亲会。学生家长代表张伯苓先生应邀出席并致谢词:“杭州有一名人之墓,便是岳武穆将军。岳氏年少时,岳母曾以‘精忠报国’四字,刺之背上。我们做家长的,也应该以此四字,刺诸诸生之心。如将来为国御侮,万一失败,简直就不必再回到家去!我们教育儿子,的确是这样的!”
毕业后,张锡祜任空军第八大队第三十中队队员,驻防江西,后升任分队长及中尉队员。
1937年2月20日成为父子诀别之日。《张伯苓函稿》记载,张锡祜回津省亲,“少住便南返”。
谁曾想,张伯苓再次见到儿子的,竟是一纸绝笔。
“中国不亡有我在”
张元龙曾揣摩过祖父的心理:“他早已想到,南开被炸,四子去世,都是必然。”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召开记者招待会,以“南开大学是一个抗日基地,南开学生抗日拥共”的理由,宣布要轰炸南开大学。
著名记者爱泼斯坦记录了记者招待会,在会议结束后,一名日本军官私下称:“南开是我们20年的敌人,我们早就盼着这一天了。”
早在1916年,张伯苓在东北考察时,便发表了《中国不亡有我在》的著名演讲。台下聆听的有时年15岁的张学良,在1990年接受采访时被问及“青年时期受谁影响最深”,仍脱口而出“张伯苓先生”。
1927年8月,张伯苓参加上海第八届远东运动会后,立即乘船到东北考察。在大连等地,他亲眼目睹日本人经营“满蒙”,图谋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
返津后,张伯苓先后在大学部与中学部作题为《东北归来对旅途情形及东北现状的感想》的讲演,他说:“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博大;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危机。”
同年11月,张伯苓发起成立了“满蒙研究会”,转年10月更名“东北研究会”,一年内南开学校至少组织了4次大规模的东北实地考察,师生们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论文,披露日本侵华政策。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进攻沈阳城,以武力侵占东北。两个月后,南开发布几十万字的《东北地理教本》,列为全体学生必修教材。
由于日本在东北施加的暴行,大批东北学生和难民涌入天津。天津中等以上学校成立救国联合会,张伯苓被推为联合会主席。天津市内设立两处收容站,张伯苓等人筹商救济办法,各界纷纷伸出援手。
鉴于东北来津学生无法安置,张伯苓即在南开校内加开夜班,又以市政府名义暂借李公祠为学生宿舍。此后,南开大学允许东北学生正式借读,并在生活上给予照顾。
被日军炸毁的南开大学秀山堂。图源:张伯苓研究会
1934年华北运动会上,南开近400名师生在运动会开幕式上打出旗语,“还我河山 勿忘失地”,在场日本领事惶然离席。国民政府迫于压力,要求南开校长张伯苓训诫学生,张伯苓留下传世名言: “你们讨厌。”“你们讨厌得好。”“下回还要这么讨厌。”
在张元龙看来,张锡祜的殉国,也在家人意料之中。父亲张锡祚曾和张元龙说过:“你四叔和同学们早在学校的时候就把抚恤金预支买食物了,他们是报着必死无疑的心去的。”
在那个年代,空军不比陆军,生还几率微乎其微。而中央航校的校训正是:“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这些天之骄子本可享受优渥条件,出国求学躲避战乱,但他们选择和民族站在了一起。他们中有林徽因的三弟林恒,有“中国兵工之父”俞大维的儿子俞扬和,也有出生显赫家庭的陈子祥之子陈怀民……
就在张锡祜遇难后第5天的8月19日,毕业于南开中学与清华大学的中国空军飞行员沈崇诲,驾驶受伤战机,直冲吴淞口,以26岁的生命重创敌舰。
永不毕业的南开生
在幼子张锡祜不幸殉国后,张伯苓强忍丧子之痛,以更加坚定的姿态激励其他学生投笔从戎。当时航校招生需要担保人,这位悲痛的校长主动为每一位考入航校的南开新生作保。
天津沦陷之际,约200余名南开师生辗转奔赴西南联大和重庆南开中学,其中70余人先后踏上抗战前线。当学生骨干们前来请求介绍抗日工作时,张伯苓亲自致信昔日学生周恩来。7名南开校友经他推荐奔赴延安抗日根据地。
曾获南开大学特种奖学金的刘毓璠在“七七事变”后毅然奔赴抗日前线。1942年5月,侵华日军发动“五月扫荡”,刘毓璠在十字岭掩护主力部队突围时壮烈牺牲,年仅27岁。
1935级经济系学生何懋勋于1937年11月投笔从戎。次年8月在齐河坡赵庄遭遇日伪军突袭,英勇牺牲,年仅21岁。
为保护夫人免受打击,张伯苓将丧子之痛深埋心底。每当夫人问及幼子,他总是强忍悲痛说孩子留学去了。1945年抗战胜利后,夫人问起,“别人的孩子都回来了,我的孩子呢?”
这位隐瞒了8年的父亲终于道出真相:“老四阵亡了。”夫人大哭一场,从此不再提及小儿子的事。
抗战结束后,张家人到掩埋地寻找张锡祜的墓地。但是多日寻找后饮憾而归,只得为他立一个衣冠冢,里面放上几件衣服和老照片。
张元龙记得,奶奶晚年视力模糊,常将他错认为四叔。弥留之际,家人们在她的病榻边围了一圈,张元龙听到奶奶喃喃呼唤着:“老四,老四……”
南开中学英烈纪念碑,镌刻着合计59位南开校友英烈的姓名和事迹。图源:张伯苓研究会
张锡祜的未婚妻张乐民后来嫁给了另一个空军飞行员,但始终与张家保持亲密联系,晚年仍与张锡祚的妻子有书信往来。张家人以“四婶”称呼她,早已把她当作自家人。而她也为自己的儿子取名“南开”,以铭记这段特殊的情缘。
作为张伯苓最小的孙子,张元龙始终致力于推动民间对日索赔。1995年,他同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申泮文及严范孙家人启动南开对日索赔议案。
他也在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在中国设立审理对日战争索赔的专事法庭》的提案,希望对中日历史遗留问题有一个和平的、合理的解决途径。
每年7月28日是南开的“校殇日”,张元龙都会来到南开大学的校园里,敲响重塑后的校钟。警示后人,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南开中学含英楼后,矗立着“南开校友英烈纪念碑”,碑身及碑基上镌刻着59位南开校友英烈的英名和事迹,张锡祜位列其中——
“张锡祜(1912-1937)天津人。南开中学1932届学生,张伯苓校长之四子。1937年8月14日驾机由吉安赴南京,飞行至江西上空遇雷雨,不幸逝世殉国。”
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编辑 胡杰 校对 张彦君
■ 记者 徐坊 通讯员 沈勇强
清晨七点半,南浔鹧鸪溪畔,嘉业藏书楼还沉浸在静谧的书香中。二楼,浙江图书馆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嘉业堂保护工作专班组长、书楼管理人郑宗男轻轻推开黑色铁皮木窗,玻璃橱柜里的8万多册古籍在江南的晨风中苏醒。
八点刚过,这份静谧被脚步声唤醒。游客踏着青砖步入这座回字形书楼:雕花窗棂前,手机镜头捕捉着“嘉业堂”印记;嘉业厅的“钦若嘉业”九龙金匾下,人们探身细看书箱中保存完好的典籍;宋四史斋前,几位年轻人听着讲解、低声探讨明代雕版的刻工技艺。
这座“近代中国藏书史上的传奇”,由近代南浔儒商刘承幹倾力营建。历经百年风雨,中西合璧的建筑与满楼典籍奇迹般存续至今。
1924年嘉业楼竣工时,刘承幹或许未曾预见:这座耗费他半生心血的书楼,百年后会成为游人如织的文化地标。他视若珍宝的二十万册典籍,已从私家秘藏化作全民共享的文化遗产,更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生,吸引着年轻一代探寻纸墨间的历史密码。
藏书
十二万银元筑书楼
嘉业藏书楼鼎盛时曾汇聚典籍近20万册、60万卷,其中宋元刊本155种,地方志书一千余种,以及不少明刊本、明抄本及稿本……随手抽出一册,都如同开启一个“文化盲盒”。其中最耀眼的明珠当属“景宋四史”——在红梨木雕版上镌刻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历经数百年仍墨香如新。
刘承幹为何能成就这座名震江南的典籍宝库?郑宗男引我们驻足于门楼一侧的橱窗前,一张泛黄的照片定格了刘承幹年轻时的模样:长衫儒雅,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沉静而坚定。
“这位1882年出生于南浔首富之家的贵公子,本可继承家业在商界叱咤风云。”郑宗男指向不远处的小莲庄问,“小莲庄美不美?那是他家的私家花园。”
刘承幹的祖父刘镛以湖丝经营起家,后来投身盐业、茶业、典当、垦牧、房地产等多个行业,成为一代商业传奇。占地27亩的小莲庄是刘镛的私家花园,也是刘家显赫财富的见证。
但嗜书如命的刘承幹,却选择了一条“烧钱”之路。
1910年,28岁的刘承幹作为地方工商界的优秀代表,受邀参加清廷在金陵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别人忙着交际应酬,他却一头扎进夫子庙附近的状元境书肆街。他一家家书店逛过去,看到好书就买,出手极其大方。很快,“南浔刘公子购书不问价”的消息,就在书商圈里传开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不少名门望族为躲避战乱聚集于上海。因为家道中落、生计维艰,他们纷纷出售祖上几代人的藏书,大量珍贵古籍善本因此流向社会。郑宗男说,刘承幹先生在上海的书房“求恕斋”,成了抢救这些古籍的“避难所”。短短十年间,宁波抱经楼、苏州东仓书库等十余家珍藏尽归其所有,形成“海涵万家”之势。
到了1920年,上海的藏书已经堆成了山。刘承幹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斥资12万银元(相当于今日数亿元),在家乡南浔小莲庄旁建造藏书楼。他遍访宁波天一阁等名楼取经,历时四年,终于在鹧鸪溪畔,立起这座中西合璧的文化殿堂。
“书楼建好,运书才是大场面!一箱一箱的书从上海运抵南浔。当最后一箱书放进书楼时,整个学界都轰动了。”从郑宗男的讲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盛况,“独有的明刊本及稿抄本就有2000多种。”2020年巴黎拍卖会上,两册《永乐大典》明抄本拍出折合人民币约6500万元天价。当人们发现全球仅存的400余册《永乐大典》中竟有42册都盖着刘承幹的藏书印,这座书楼的传奇再度惊艳世界。
采访中,我们偶遇藏书楼的“常客”——南浔作家陆士虎。他的长篇纪实文学《江南豪门》等作品,其根基便深植于刘氏家族与嘉业藏书楼的故事。
“嘉业藏书楼是座真正的典籍宝库!不仅宋元珍本丰富、明刊本集中,更有大量名家稿抄本和地方志,是查史料的好地方。”陆士虎说,每年都有为了研究课题来此查找古籍的人,他自己也时常来这里“淘淘宝”,寻找创作灵感。
守护
百年书香的星火接力
午后,郑宗男穿行在藏书库房,依次推开四面厚重的木窗。阳光涌入,驱散隔夜积攒的潮气。书卷最忌太阳直射,随着日头西移,他轻合西窗,开启东窗,迎进温柔的夕照。
“6间库房,只要不下雨,每天雷打不动都要开窗通风。立秋过后,800多个书箱也得逐一打开通风。”郑宗男解释,这是嘉业藏书楼延续百年的“自然呼吸法”。
这些看似简单的开窗动作,背后是先人的巧思:回廊式砖木结构环绕天井,落地长窗最大化通风采光;书楼四周不设围墙,巧妙地引外围潺潺河水为天然屏障。
郑宗男蹲下身,敲了敲脚下的地砖说:“这底下特意留了30公分的悬空层,里面用石灰、草木灰、细沙、瓦砾,一层层像叠罗汉一样铺筑起来,构成了一道精密的地下‘防潮长城’。”他又指了指屋顶,“屋顶用的是小青瓦。它们就像书楼会呼吸的皮肤,在潮湿季节里默默吸纳着多余的水汽,为库房里的万千珍籍,撑起一片‘会呼吸的天空’。”
守护,不仅是与自然环境的角力,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接力。
战乱是藏书的天敌。1937年冬,日军逼近南浔。刘承幹连夜将珍本善本经水路运往上海。运不走的“大部头”,则抽藏首册或尾册。日军注重典籍的完整性,残本让他们失了兴趣。这一“残本计”使楼中的藏书免遭劫掠。
这里还曾迎来一批特殊的守护者。南浔解放时,解放军一个连队驻守在这里保护。历经硝烟洗礼,嘉业藏书楼如同浴火凤凰,顽强地幸存下来。
1951年寒冬,古稀之年的刘承幹执笔致信浙江图书馆:“愿将书楼与四周空地并藏书、书版,连同各项设备等悉以捐献于贵馆永久保存。”薄薄几页纸,却承载了千年的文脉重托,标志着嘉业藏书楼完成了从江南私家秘藏向公共文化殿堂的庄严转变,成为其历史进程中的里程碑。从此,这座无价的文化宝库,成为浙江图书馆的一个组成部分。
捐献之后,更为艰巨的守护开始了。如何系统化地管理这座知识的宝库?如何科学保护这些脆弱的纸页生命?如何让深藏的珍宝向求知者敞开怀抱?编目、整理、清点、修补……这些细致而繁重的工作,成了几代守书人默默接力的“长征”。
陆士虎的记忆里一直印刻着老管理员郑兴宝的身影:身着朴素的蓝灰工装,或在洒满天井的光影中轻展古籍沐风,或在雕版室俯首凝神修补。
如今,守护的接力棒已传递到第五代守护人、1981年出生的郑宗男手中。
“修补古籍,初看简单,实则不易。”郑宗男坦言。他耗费整整一年,才勉强初步掌握拆线、水洗、刀割、锯裁等十几道繁复工序,让200余册古籍“重获新生”。
守护的星火传递,亦离不开时代大潮的托举。
记者在嘉业藏书楼一间库房里看到,近五万片精美雕版穿越百年时光,依旧完好如初。刘承幹坚持“藏以致用”理念,从开始藏书的第三年起,他便干起了“出版社”的活。嘉业堂先后刊刻了《嘉业堂丛书》等罕见书籍,共计187种3001卷。包括以宋刻“四史”等宋元孤本为底本精雕而成的珍品,均选用上好梨木,使冷门典籍化身“文化爆款”,惠泽学林,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上价值极高。
2010年,浙江图书馆启动了意义深远的“嘉业藏书楼版片保护工程”。郑宗男和同事们用特制宣纸、玉扣纸将沉睡的雕版文字一一拓印成页,装订成册。这项浩大的工程,终于在2019年圆满落幕。至此,藏书楼的珍贵雕版不仅被“唤醒”,其承载的文化基因更实现了全面的数字化影印与保存,在信息时代获得了永生。
守护的脚步,永不停歇。就在今年7月,四百余片承载着中华文化密码的珍稀雕版又启程奔赴杭州国家版本馆,参与“中华珍稀雕版保护工程”。目前,已有两万五千余片嘉业堂雕版化身墨香,在能工巧匠手中,通过传统印刷、线装工艺重获新生。越来越多沉寂的典籍,正从历史深处被唤醒,走入今人案头。
新生
传统IP的活化之路
作为南浔古镇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的文化地标,嘉业藏书楼日均迎接逾万访客。海内外游人纷至沓来,只为亲身感受那“书香天下”的意境。
然而,汹涌的人潮让守护者肩上的担子骤然沉重——如何平衡公众的热情与古籍所需的沉静,成为一道紧迫考题。
从1984年至2019年,书楼历经两次“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精修。特别是2019年开始的那场历时三年的修复,匠人为复原外墙的“紫金灰”,遍寻古方反复试验。
修缮完成重开大门,游客惊喜地发现,古籍的沉香中竟糅入了咖啡香。
暑假伊始,浙江海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王董立和金晨怡便循着这缕特殊的书香而来。在藏书楼中徐徐穿行,两人步入焕然一新的嘉业书房。接过印着《三国志》《后汉书》字样的咖啡杯,她们马上举起手机,将这份古今交融的惊喜摄入镜头。“在书楼喝‘一肚子墨水’,仪式感满分!”这份创意让游客人均停留时间从40分钟延至2小时。
为打破“古籍=故纸堆”的刻板印象,这座百年书楼探索出一条“传统IP+当代设计”的活化之路。冰箱贴凝练藏书楼建筑纹样与刘承幹藏书元素,雕版纹饰帆布包、古籍函套笔记本、青瓦檐角书签……典籍美学悄然融入现代生活日常,特色文创产品被海内外游客抢购,让不少人感慨这座百年藏书楼竟然开始“逆生长”。
如今,这座百年书楼,已成为典籍“活”起来的鲜活样板。线上“文澜重光”小程序还原《四库全书》阅读场景;线下联动“浙江藏书旅游精品线路”,串联嘉业堂与天一阁等文化地标,打造沉浸式书香之旅。去年11月,嘉业藏书楼迎来百年华诞,“书藏有象智化无穷”中华传统晒书大会首度以百年藏书楼为城市主场,让深奥的典籍保护知识轻盈跃入大众视野,拉近了典籍与公众的距离。
守护人郑宗男的角色也在悄然转变。二十余载的守护,沉淀为研究的力量。他与杭州国家版本馆合作的浙江省社科联雕版研究课题去年成功立项。面向未来,他还有更高的目标——筹划引入AI古籍修复演示、元宇宙书楼漫游项目,“我们要让年轻人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读懂古老智慧”。
当小学生举着油墨未干的诗页穿过回廊,当游客朋友圈晒出雕版刷印的九宫格——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嘉业藏书楼正书写着历久弥新的青春篇章。
(本文配图除受访者供图外,均由通讯员沈勇强摄)
来源: 浙江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