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圣经故事 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8 16:14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圣经故事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圣经故事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使其内容充实、见解深刻且结构清晰:
1. "明确核心故事与主题 (Clarify the Core Story and Theme):" "聚焦:" 选择一个或几个你印象深刻、理解较深或引发你思考的故事(如创世、出埃及、大卫与歌利亚、耶稣的生平等)。不要试图涵盖太多,深入比广泛更佳。 "提炼主题:" 思考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什么?它传达了哪些核心信息、道德观念或精神主题?(例如:上帝的创造与救赎、人类的原罪与挣扎、信仰的力量、爱、正义、牺牲、智慧等)。明确主题是分析的基础。
2. "深度阅读与理解 (Deep Reading and Comprehension):" "仔细研读:" 不仅仅是浏览故事情节,要仔细阅读相关经文,注意细节、人物言行、背景信息(如果知道的话)。 "背景知识:" 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作者意图(虽然圣经是神启,但理解其历史语境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信息)。 "人物分析:"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动机、成长变化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他们是如何体现或挑战故事主题的? "关键事件:" 识别故事中的关键转折点或高潮,思考它们的意义。
3

约瑟和他哥哥们的故事,出自《圣经·旧约》,你读后有什么感悟呢

【老‬柯‬讲‬经‬典‬故‬事‬1】在《圣经·旧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约瑟是迦南地区的一个希伯来少年,他是先知亚伯拉罕的曾孙,是族长老雅各的第十一个儿子。他是因为神的眷顾而诞生的,传说拥有神的法力,因此,深得老雅各的青睐和宠爱;同时,这也惹来哥哥们的嫉妒。


或许是平日里受到父亲太多的娇宠,约瑟什么话都敢说出来。有一次,纯真无邪的约瑟一大早便来找他的哥哥们,毫无顾忌地说:“哥哥,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哥哥问:“你做了怎样的一个梦呢?”约瑟说:“我梦见了你们向我下跪。”哥哥们听后十分生气地说:“什么?我们向你下跪?简直是白日做梦!你这个狂妄自大的家伙。”从此之后,哥哥们对约瑟更是怀恨在心。


图片·约瑟说梦

十七岁那年,约瑟就开始与哥哥们一起出去放羊了,但他经常会把哥哥们的秽言和恶行告诉父亲,这又引起哥哥们的反感和‬厌恶。老雅各因为格外宠爱约瑟,就给他做了一件彩衣。当时,迦南地区大部分人穿着的是单色布麻衣,彩衣是比较贵重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又增添了哥哥们的嫉恨!


其实,老雅各喜爱约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当然是约瑟他聪明伶俐,且俊美可爱;其次,约瑟是他年老时所得,约瑟的母亲拉结又是他最宠爱的妻子;其三,此时,拉结已经去世,她是在分娩第十二个儿子便雅悯时难产而去世的,没妈的孩子,父亲的疼爱自然会多一些。


图片·约瑟被哥哥们丢进枯井

事发当天,约瑟的哥哥们去示剑这个地方放羊。老雅各有些不放心,于是吩咐约瑟去看一看。没想到约瑟在田野里走迷了路,他向路人一打听,才知道哥哥们却在多坍那个地方放羊,于是,约瑟便急匆匆赶往多坍。


当约瑟走进多坍草原时,他的哥哥们正在饮酒作乐,他们远远看见约瑟来了,就顿生歹念。“等会儿我们把他害了,看他的梦怎么兑现!”一个哥哥这样说了,其他的哥哥居然也都随声附和。


图片·约瑟被哥哥们贩卖

于是,当约瑟走近哥哥们时,他们就一蜂而上,强行脱去约瑟的彩衣,继‬而把他推‬进一个枯‬井‬里,全‬然不顾约‬瑟‬的苦‬苦‬哀求,‬打‬算活活饿死他。‬不‬久‬‬,‬马‬路上‬过‬来‬米‬甸‬骆‬驼‬商‬队‬,‬哥哥们又改‬变了‬主意,‬他们使‬劲地‬‬‬拉‬起枯‬井‬里哭‬天喊地的约‬瑟‬,‬‬居然丧心病狂地以二十块银币的价钱把约瑟卖给了商队做奴役。从此,约瑟开始了非人般的流浪生活。


然后,哥哥们经过商量,宰了一只公山羊,把约瑟的那件彩衣涂上羊血,制造假象,再打发人送到他们的父亲那里,谎称约瑟被狮子吃了。雅各见到血衣后,号啕大哭,痛不欲生,他撕裂衣服,腰间围上麻布,为他最宠爱的儿子——约瑟悲伤了很长时间。


图片·约瑟的彩衣

再说,米甸骆驼商队将约瑟带到埃及之后,又转手卖给了法老王的内臣、护卫长波提乏将军家里做奴隶。约瑟很勤劳,每天把波提乏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上帝也因约瑟的缘故赐福给波提乏,使他家里粮食满仓,牛羊成群。有一天,波提乏将军把约瑟单独招来,对他说:“这几年,你办事稳重,而且对我也是忠心耿耿,我决定提拨你为管家。”约瑟受宠若惊,欣然接受,叩头拜谢。


这时的约瑟正值青春年少,不但精明能干,而且长得英俊潇洒,波提乏的妻子早就钟情于他,经常向他暗送秋波,试图诱惑勾引他。约瑟置之不理,并竭力躲避着她。有一天,约瑟有事进屋,女主人见周围无人,就拉住约瑟的衣服,“与我同寝吧!”约瑟不答应,“我怎么能做这种坏事呢?”他连忙挣脱出来,弃衣而逃。


图片·约瑟与波提乏的妻子

波提乏妻子恼羞成怒,对家里人大喊:“你们看,他带回来的这个希伯来人调戏我,竟要与我同寝,我大声喊叫,他才吓得把衣裳丢在这里,跑到外边去了。”“一不做二不休”,当天晚上,波提乏将军回家之后,他的妻子又向他添油加醋地哭诉了一番‬,波提乏将军信以为真,他怒发冲冠,二话不说就把约瑟关进了监狱里。那监狱是埃及法老王关押囚犯的地方。


约瑟含冤入狱,幸有上帝与他同在,让他在司狱长面前蒙恩。司狱长放心地将狱中的囚犯都交给约瑟管理,一切大小事务也由他经办,且概不过问。世人都传说约瑟会神力,甚至有人说约瑟是神的儿子。总而言之,约瑟有上帝的眷顾,也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没多久就成为监狱里受欢迎的人。


图片·约瑟为法老王解梦

冬去春来,很快地两年过去了。有一天夜里,埃及法老王先后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这样的:国王梦见自己站在河边,有七头又肥又壮的母牛从河里上来,在芦荻中吃草;不一会儿,又上来七头又瘦又丑的母牛。接着,这七头又瘦又丑的母牛却吃掉了那七头又肥又壮的母牛。


法老王梦中惊醒,但很快又进入了梦乡,也就是开‬始‬了‬他的第二个梦。他梦见一棵麦子长出了七枝金灿灿的结实饱满的穗子,随后却又长出了七枝又干又瘪的穗子,而这七枝干瘪穗子却吞掉了那七枝结实饱满的穗子。


第二天早晨,法‬老‬王就因为这两个梦无精打采,心里惴惴不安。他召集埃及所有的术士和博士,也没有一人能圆满地解梦。于是,有人举荐说约瑟会解梦,因此约瑟从监狱里被破‬例‬直接召到国王面前。


图片·约瑟成了埃及宰相

约瑟给法‬老‬王解了这两个梦,他说:“陛下,上帝已经明确把自己将要做的事情指示给你了。其实,您的两个梦,意思却是一样的。七头又肥又壮的母牛和七枝饱满的麦穗指的是七年,是七个丰收年;而七头又瘦又丑的母牛和七枝又干又瘪的麦穗也是代表七年,但是七个荒年。也就是说,埃及在七个丰收年之后,就有七个荒年。”约瑟接着又说:“您先后做了两个梦,是上帝在摧促你,叫您‬让埃及能在七年大丰收期间,为之后的七年大饥荒做好充分的储粮准备。”


然后,约瑟还向法老王提出了很多治国的方略和见解。国王听了大为惊喜,便对大臣们说:“像约瑟这样有上帝眷顾的人,哪里还能找得到呢?”于是就任命约瑟为埃及国的宰相,并将自己的象征权力的戒指亲自戴在约瑟的手指上,并‬颁‬布“凡我之臣民,必须听从约瑟的话。”这一年,约瑟刚好三十岁。


图片·约瑟的荣光

出任宰相之后,约瑟尽心尽力,兢兢业业,经常到各地巡视,了解民情,将余粮征集储存在各个城里;同时,他锐意改革,键全制度,倡导发展工商农牧业,很快埃及国家就被治理得秩序井然,人民的日子过得富裕而快乐。


正如约瑟所圆梦的,七个丰年一过,荒年接踵而至。那真是哀鸿遍野,赤地千里,埃及以及周边国家都遭遇了百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好在埃及有了约瑟卓有成效的治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储存了足够的粮食。这‬时‬,‬约‬瑟‬不‬失‬时‬机地开‬仓‬放粮,‬‬让埃及人民度过此次的大灾荒。


与此同时,埃及周边国家包括迦南地区就没有这样幸运了,因为他们没有事先准备,所以灾民们难以度日,只得流离失所、四处漂泊,而大部分人都流浪到埃及乞讨,或者籴粮。


图片·约瑟开仓放粮

当时,外邦人到埃及籴粮,必须要得到约瑟的批准,因此,约瑟的哥哥们来埃及之后,要先拜见约瑟。应该指出,多年过去了,约瑟政绩卓著,他的模样也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哥哥们显然也已经无法认出他了,而且,‬他们做梦也是想不到自己的弟弟约瑟居然在埃及做上了宰相。


尽管哥哥们绻缩着身子,脸色憔悴,穿得又是那么的狼狈,但约瑟还是一眼就认出俯伏在地的就是多年前想要害自己,并且把他卖给米甸驼骆商队为奴役的哥哥们。想起从前所做的那个梦现在正在兑现,他却‬假装不认识他们,厉声问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来这里干什么?”哥哥们战战兢兢,忙不迭地答道:“我们是从迦南来的,来这里籴粮的,求你卖些粮食给我们吧‬!”约瑟又问:“你们是来自迦南地区的吗?”“是的,大人!”其中一个哥哥。“你们是不是还有两个弟弟,而且其中一个已经死了呢?”约瑟依旧沉着地问道。“是……是的……”其中一个哥哥怯怯地。


图片·约瑟在埃及

这时,哥哥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们感到莫名其妙,眼前的这位大人怎么知道他们家那么多的事情?“父亲还好吗?”约瑟突然问了一句。哥哥们似乎是异口同声,却‬胆怯地:“还……好……”此时此刻,哥哥们面面相觑,紧张得手脚都在发抖。


约瑟见哥哥们惊慌失措的模样,心如刀绞,就情不自禁的跑过去,紧紧拥抱了他们,忍不住放声大哭:“我就是约瑟呀,就是那个被你们推‬入‬枯‬井‬,‬后‬来又‬被‬你‬们‬卖给米甸骆驼商队的兄弟呀!虽然你们把我卖了,但我并没有恨你们呀,因为你们是我的哥哥,我们是血肉相连的亲兄弟呀!”哥哥们一时都惊呆了,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片刻之后,他们抱头痛哭……


图片·约瑟和兄弟们相认

这是《圣经·旧约》里的一个故事,故事的结局是美满的。她旨‬在‬劝告世人,宽恕是人生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品德。宽恕是多么伟大的选择,宽恕别人,幸福的却是自己。


人生在世,许多人被辜负,许多人被冤枉,许多人被伤害,当面对昔日让自己恨之入骨的人时,该如何选择呢?是锱铢必较地以牙还牙,还是相视一笑泯恩仇呢?“父子竭力山成玉,弟兄同心土变金。”(《增广贤文》)“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一个人能懂得知恩图报,宽恕别人,和睦兄弟,他的事业将是事半功倍的,也肯定会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图片·约瑟(佛罗伦萨洗礼堂东门青铜浮雕之一)

“得饶人处且饶人。”懂得幸福的人,就会选择宽恕,就会懂得以德报怨。其实,宽恕了别人,也等于为自己赢得了享受幸福的机会;懂得幸福的人,就会选择忘记,就会把怨恨写在沙滩上……选择忘记,未尝不是一种好办法;忘记过去,就是为了将来生活得更好。


忘记,是一种宽恕,更是一种幸福的方式。


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八日


图片·天堂之门(意大利佛罗伦萨洗礼池北大门青铜浮雕)

书,读完了

8月14日,文学家、翻译家金克木诞辰104年纪念日。对于我辈来说,最感惶惑的就是置身“信息爆炸”时代,书如漫天雪花扑面,读不胜读,金老却写了一篇《书读完了》,指出一条“捷径”,无须“皓首”即可“穷经”。愿诸君读罢满载而归。

作者/金克木

撷取自随笔《书读完了》、与书对话:《礼记》

中国古书浩如烟海,怎能读得完?谁敢夸这海口?

有人

记下一条轶事,说,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幼年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说这故事的人也是个老人,他卖了一个关子,说忘了问究竟是哪几十种。现在这些人都下世了,无从问起了。

中国古书浩如烟海,怎么能读得完呢?谁敢夸这海口?是说胡话还是打哑谜?

我有个毛病是好猜谜,好看侦探小说或推理小说。这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我却并不讳言。宇宙、社会、人生都是些大谜语,其中有层出不穷的大小案件;如果没有猜谜和破案的兴趣,缺乏好奇心,那就一切索然无味了。

本文开始说的那两位老学者为什么说中国古书不过几十种,是读得完的呢?显然他们是看出了古书间的关系,发现了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也可以说是找到了密码本。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或则说必备的知识基础。

若想知道某一国的书本文化,先读其本国人历来幼年受教育时的必读书。

举例

说,想要了解西方文化,必须有《圣经》包括《旧约》、《新约》的知识,这是不依傍其他而其他都依傍它的。这是西方无论欧、美的小孩子和大人在不到一百年以前人人都读过的。没有《圣经》的知识几乎可以说是无法读懂西方公元以后的书,包括反宗教的和不涉及宗教的书,只有一些纯粹科学技术的书可以除外。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书与《圣经》无关,但也只有在《圣经》的对照之下才较易明白。许多古书都是在有了《圣经》以后才整理出来的。因此,《圣经》和古希腊、古罗马的一些基础书是必读书。

对于西亚,第一重要的是《古兰经》。没有《古兰经》的知识就无法透彻理解伊斯兰教世界的书。

又例如读西方哲学书,少不了的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笛卡尔、狄德罗、培根、贝克莱、康德、黑格尔。不是要读全集,但必须读一点。有这些知识而不知其他,还可以说是知道一点西方哲学;若看了一大堆有关的书而没有读过这些人的任何一部著作,那不能算是学了西方哲学,事实上也读不明白别人的哲学书,无非是道听途说,隔靴搔痒。

又比如说西方文学茫无边际,但作为现代人,有几个西方文学家的书是不能不读一点的,那就是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再加上一部《堂·吉诃德》。这些都是常识了,不学文学也不能不知道。文学作品是无可代替的,非读原书不可,译本也行,决不能满足于故事提要和评论。

花费比“三冬”多一点的时间,就“文史足用”了。

若照

这样来看中国古书,那就有头绪了。首先是所有写古书的人,或说古代读书人,几乎无人不读的书必须读,不然就不能读懂堆在那上面的无数古书,包括小说、戏曲。那些必读书的作者都是没有前人书可替代的,准确些说是他们读的书我们无法知道。这样的书就是:《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这是从汉代以来的小孩子上学就背诵一大半的,一直背诵到上一世纪末。

这十部书若不知道,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阳明)的书都无法读。连《镜花缘》、《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里许多地方的词句和用意也难于体会。

以上是算总账,再下去,分类区别就比较容易了。举例来说,读史书,可先后齐读,最少要读《史记》、《资治通鉴》,加上《续资治通鉴》、毕沅等的《文献通考》。读文学书总要先读第一部总集《文选》。如不大略读读《文选》,就不知道唐以前文学从屈原《离骚》起是怎么回事,也就看不出以后的发展。

这些书,除《易》、《老》和外国哲学书以外,大半是十来岁的孩子所能懂得的,其中不乏故事性和趣味性。枯燥部分可以滑过去。我国古人并不喜欢“抽象思维”,说的道理常很切实,用语也往往有风趣,稍加注解即可阅读原文。一部书通读了,读通了,接下去越来越容易,并不那么可怕。

这样算来,把这些书通看一遍,花不了多少时间,不用“皓首”即可“穷经”。

你怎么读书都行,只有你抛弃书,书决不抛弃你。

有要求人跪着读的书——神圣经典,句句是真理,在真理面前只有低头。

有必须站着读的书——权威讲话。这是训话,没有讨论余地。受教育的人只有肃立恭听。

有需要坐着读的书——为某种目的而读的书。这样读书不由自主,是苦是乐,各人感觉不同,只有坐冷板凳是一样。

有可以躺着读的书——大多是文艺之类。这样读书,古名消遣,今名娱乐。

还有可以走着读的书,可以一边走一边和书谈话。书对读者说话,读者也对书说话。乍看是一次性的,书只会说,不会答。其实不然。书会随着读者的意思变换,走到哪里是哪里。先看是一个样子,想想再看,又是另一个样子。书是特种朋友,只有你抛弃它,它决不会抛弃你。你怎么读它都行,它不会抗议、绝交。

所以经典也可以走着读。

我对孔夫子牌位磕过头,对释迦牟尼像也磕过头,但我读经书不是跪着读的。

孔门的《四书》背诵最早,《五经》没背全就上小学了。佛门的经背得更少。背书是机械动作,不用头脑,背过了也不懂。背来背去,口头背成顺口溜,心里想别的,有时也和书对上话。书不,我替它,再一背,居然觉得书中更有答话。后来读到柏拉图的《对话集》等书,才知道不仅是《论语》记对话,《金刚经》记对话,欧洲书中也有不少对话。不仅上古中古人对话,近古近代人也对话。

与书对话,其乐无穷。

不妨抄下几段原始记录,书人对话。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定是非也。

我明白了。这句话的第一点是民法,第二点是刑法,第三点包括国籍法、移民法,第四点连所谓“法哲学”都有了。思想很现代化呀。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了不起!这不是兵法的“知己知彼”,避免片面性吗?情人、夫妻之间若遵这条礼,大概离婚率可以降低了吧?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这里大有文章。“言”不能决定本身性质归属。只会说好听的话不能算数。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这是国际准则也是人际习惯吧?

还有来回讨论,不能记了。这只是(《礼记》)第一页里的几处句子。

书是好朋友。与书对话,其乐无穷。连干燥的古书《礼记》都能活跃起来,现代化。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现代化说法是如同口香糖,越嚼越有滋味。

“杂家”●金克木

金克木,文学家、翻译家、学者,1912年8月14日生于江西,历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就是这样一位学贯古今、博通中西的奇才,却因家贫辍学,只上过一年的中学,晚年填写学历一栏时依旧是“安徽寿县第一小学毕业”。

在图书馆“偷学问”

1931年,19岁的金克木来到北平。当时他想上大学,但没有中学文凭显然是不行的。金克木便同其他“北大迷”一样,成为北大“边缘”人、“校漂一族”。1936年,他当起北京大学图书助理员,负责借还书。他把借书还书的北大师生,看做 “无言之教”,由借书者的书目按图索骥,知道了什么书“畅销”,什么书“滞销”。

△青年金克木 图自网络

“一位神气有点落拓的穿旧长袍的老先生”前来借书,金克木回忆,“他夹着布包,手拿一张纸往借书台上一放,一言不发。我接过一看,是些古书名……待这位客人走后,我连忙抓张废纸,把进出书库时硬记下来的书名默写出来,以后有了空隙,便照单到善本书库中一一查看。经过亲见原书,又得到书库中人指点,我增加了一点对古书和版本的常识。我真感谢这位我久仰大名的教授。他不远几十里从城外来给我用一张书单上了一次无言之课。当然他对我这个土头土脑的毛孩子不屑一顾,而且不会想到有人偷他的学问。”

他自成宇宙,供来者探究

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接受不到系统教育,未被专业束缚,一切读书全凭喜好,久而久之,金克木成了一位具有百科全书兴趣的学者。他靠自学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语言文字。他翻译的第一本书是《通俗天文学》,第一本文学著作是新诗《蝙蝠集》,大学第一份教职是在湖南大学教法文。1946年,从印度学习古印度文化回来,在武汉大学哲学系担任哲学教授。1948年,在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担任东方学教授。

△金克木 图自网络

上世纪30年代,著名诗人戴望舒非常欣赏金克木的文学作品,写了一首《赠克木》,让他在星辰天空之外,更多看看人间。

《赠克木》(节选)

记着天狼、海王、大熊………这一大堆,

还有它的成分,它的方位,

你绞干了脑汁,胀破了头,

弄了一辈子,还是个未知的宇宙。

……

也看山,看水,看云,看风,

看春夏秋冬之不同,

还看人世的痴愚,人世的悾悾:

静默地看着,乐在其中。

乐在其中,乐在空与时之外,

我和欢乐都超越一切境界,

自己成一个宇宙,有它的日月星,

来供你钻究,让你皓首穷经。

除了天文学,数学也一直为他所好。金克木早年即同数学家华罗庚谈得来,华罗庚也是文理兼通。及至晚年,武汉大学教授李工真去拜访他时,“他滔滔不绝地给我谈起他近年来对世界数学发展史研究上的心得。他发现15世纪以后所有近代初期的西方思想家和科学家几乎都是数学家,而数学可以说是科学的神经,显示着文化的缩微景象。”

在临终前的几个月,他还让女儿借来霍金专门谈黑洞的天文学作品,并在电脑中留下了《黑洞亮了》的遗作……

2000年8月5日,金克木因病在京逝世,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整编自新华每日电讯、人民网、新京报等

除标注部分 其余图皆自CFP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