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8 19:44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读书笔记散文的作文,重点探讨了应该注意的事项:
"于墨香中沉淀思考——谈谈读书笔记散文的写作要点"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思想的宝库。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与智者对话,与自我和解。而读书笔记,便是在这场精神旅程中,我们留下的足迹与感悟。当我们尝试将这些零散的思绪、深刻的感悟,用散文这种灵活而富有情感的形式记录下来时,便需要格外注意一些事项,让笔记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能成为闪耀着个人光芒的思考结晶。
"一、 真诚是灵魂,感悟是核心"
读书笔记散文的灵魂在于“真诚”。它不是对原文的简单复述,更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作者内心真实的触动与思考。因此,写作前,务必先沉浸于书本,让文字在心中沉淀,与作者进行真诚的对话。你所感悟到的,无论是喜悦、困惑、激动还是平静,都应真实地流露出来。避免无病呻吟,也要防止空洞说教。找到那个触动你的点,无论是某个观点、某个情节、某个人物,还是文字本身的美感,以此为核心,展开你的思考和情感。
"二、 素材选择需典型,详略得当显主旨"
一本书,一个作者,往往能带来诸多感悟。在写作时,不可能面面
作者:王云芳 单位:天津社科院文学所
蒋子龙的散文集《人间世笔记》(作家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包括四辑,前三辑共计37篇,以或长或短的篇什讲述作者平生遇到的奇人、奇事儿;第四辑名曰“碎思万端”,以碎片杂感透视世间万象,吉光片羽中时现思想火花。
整部作品透过俗世人生,与时代现实对话。蒋子龙对时代变化、现实人生保持着充分的好奇心与敏锐度。谈及小说家的散文,汪曾祺曾说过:“小说家的散文有啥特点?我看没有什么特点。一定要说,是有人物。”其中当然有汪老先生的自谦成分,但小说家的散文爱写人的确是个特色。关注现实,关注人的文字永远都有鲜活的生命力。前三辑中,蒋子龙几乎每篇文章都围绕人物写。他以温润的目光注视着芸芸众生,既是写人,也是通过人来透视世间百态。《树精》《道爷》讲树木幻化为人形的传说,都有些神秘的气息,似乎无法见容于科学世界,但蒋子龙正是通过诡异、奇谲的文字对那些破坏生态平衡的种种行为敲响警钟。《男人的故事》透过社会表象、聚焦时代变迁在男性精神上烙下的印记,讽刺时尚的漂浮不定,等等。第四辑写于疫情期间,作者自言“操闲心、听闲话、读闲书……有感便记下来,不过是些碎片碎思”,与当下社会生活同步。蒋子龙的文字,时而幽默,时而犀利,时而洒脱,时而荒诞,时而冷峻……人生阅历的累积,使他在洞察世间百态时入木三分。回顾历史,他不粉饰;面对当下,他不盲从。他的文字貌似少了些锐气与锋利,但生命的智慧又使其平添了几分睿智、幽默与从容。
《人间世笔记》还善于书写奇人奇事,记录人性中的真善美。《辞海》中,关于“传奇”这样解释: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出寻常。蒋子龙曾在访谈中透露自己的写作主张:“一是真实,包括你所说的‘志怪’,也不是科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存在,是我自己和我的亲朋好友的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二是具有传奇性,才可入笔记。三是精短,篇幅不能太长。”这部散文集讲述了许多奇人奇事,传奇性是一个鲜明特色。
不过,蒋子龙并未像古代传奇小说那样过分渲染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他的选材注重奇人奇事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下笔极有节制。《人间世笔记》选择的人物,其实大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但他们在特殊的历史时刻绽放出独特的光彩。沿着人格的线索,许多奇事看似出乎意料却又合乎情理之中。世事无常,这些奇人能超越世俗功利与实用主义的观念,坚守本心,与人为善,结果反倒显出不同寻常之处。应该说,蒋子龙了解世俗的偏见与冷漠,但他并不随波逐流;他深谙人性的弱点,但更欣赏那些与命运抗争、柔韧地坚守自身品格的“奇人”。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作者世事洞明却能保守内心的澄澈,他及时捕捉那些有趣、顽强、高洁、智慧的灵魂,借以彰显坚强、善良、自尊等人性的闪光点。在幽默有趣的阅读中,那些高贵的生命所带来的真善美也逐渐氤氲在读者心中。
《人间世笔记》的语言大都简洁质朴,故事却颇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从蒋子龙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人间众生相。同时,现实生活的坎坷与磨难,经过蒋子龙长期的心灵酝酿,都凝结成了艺术的美酒。散文的背后站立着作者。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一个豁达、幽默、洒脱、睿智的蒋子龙在娓娓而谈。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2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丁立梅 诵读:王卉
我情愿这样想,有些人的诞生,是为了永恒。
乡村的盛夏,有着最为饱满的繁华,花开得欢,瓜果结得实。那些瓜果不是一只只,而是一篮篮,是必须用篮子装的。每家地里,都牵着绕着无数的藤蔓,上面挂满果实,丝瓜、黄瓜、香瓜、扁豆……哪里能数得清?
我回乡下看父母,住在父母的老房子里。房前是一排一排的玉米,我望着玉米笑,想起小时偷集体地里玉米棒的事来。那时,提着篮子在玉米地里割猪草,割着割着,趁人不注意,掰下一颗嫩玉米棒,就往怀里藏。走路上,像只胖胖的小熊,自以为没人看见。其实,大人们都心知肚明着,知道这孩子怀里藏着什么。他们只是笑笑,不说。他们宽容着我这点私密的拥有和快乐。等回到家,我立即迫不及待把玉米棒放到灶膛里,烤。灶膛的火,映红一张兴奋的小脸。只半盏茶的工夫,玉米粒的香味就四溢开来,真浓烈啊,会香一整个晚上。现在城里的饭店里,有用嫩玉米粒做菜的,和着虾仁炒,油水淹着,是乡下女子化了浓妆,失了她的本真。我还是喜欢烤着吃或煮着吃,一咬一大口,香味隽永。
院子里的梨树,是我上大学那年栽的,二十来年过去了,它依然长势良好。年年夏天都会挂很多的梨,树枝因此笑弯了腰。我坐在窗前望它们,心里有甜蜜的汁液淌过。时光温存,我和一树的梨子对望。一排风吹过来,再吹过去,风中满是草的香味瓜果的香味,青翠明艳。我以为,乡村的味道,是染了颜色的,是黄黄的香、绿绿的香。
黄的是花,是密集的丝瓜花黄瓜花。有的齐聚在屋顶上,有的攀爬到一棵树上,在半空中笑清风。还有大朵大朵的南瓜花,开在地上。南瓜小时是吃怕了的,上顿下顿都是它。它比其他农作物好长,一粒种子下去,很快,会长出一大蓬来。牵牵绕绕中,花一朵一朵开了,繁荣昌盛得不得了。不几日,花谢,南瓜争先恐后地结出果来。这个时候,它们开始奔跑起来,活像野地里的孩子,见风长,不出十天半月,就长成一个一个的胖娃娃,淘气地卧在肥阔的叶子中间。现在城里人的饭桌上,南瓜被当作宝贝,切成一片一片的,放了糖蒸,用雕花的白瓷盘装着,特别诱人食欲。
母亲问:“记得不,那个捧着大南瓜笑着的丫头?”我的思绪轻轻绕了个弯,隔着遥遥的岁月望过去,有淡淡的哀痛浮上来。当年那个小丫头,和我同桌,10岁,有一张圆圆的脸。那年,她家里南瓜丰收,她捧着一只大南瓜,站在风里笑。不久之后,她大病,夜里起床喝凉水,受了风寒,竟死去。
现在,无数个夏天过去了,她永远是10岁的那一个,在记忆深处笑着、灿烂着,捧着一只大南瓜。
这,大概就是永恒了。
我情愿这样想,有些人的诞生,是为了永恒。就像10岁的那个小丫头。我情愿相信天堂之说,觉得好人都去了那里。那里,一定也有大片的南瓜花开。在盛夏,也有瓜果成篮地装。
我们只不过隔了一段距离,在各自的世界里安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