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9 05:1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红鞋》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有深度、有见地的文章:
1. "明确核心主题与个人感悟 (Identify Core Themes and Personal Insights):" "思考《红鞋》讲了什么?" 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穿红鞋的小女孩的故事,更深层地探讨了什么? "提炼核心主题:" 例如,追求梦想与现实的冲突、外表与内心的关系、社会压力与个人选择、成长的代价、纯真与世故的对比、女性身份的探索等。选择1-2个你最有感触的主题进行深入挖掘。 "融入个人感悟:" 这本书/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它触动了你内心的哪些情感或经历?你的观点是什么?读书笔记的核心在于“读后感”,要避免变成故事梗概的简单复述。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Choose a Focused Angle):" 不要试图涵盖书中所有内容。《红鞋》可能涉及很多方面,选择你最感兴趣或最有话可说的点,比如: 对主角(如伊丽莎白·泰勒饰演的苏菲亚)心理变化的分析。 对某个关键情节(如她选择红鞋、与父亲的冲突、与玛莎的关系等)的深入解读。 对导演(如乔治·库克)风格或电影
时至今日,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女性还在负重前行?《82年生的金智英》刮起的女性议题热潮还未结束,该书作者赵南柱又给读者带来了新的作品。
《给贤南哥的信》是《82年生的金智英》作者赵南柱领衔创作的韩国短篇小说集,书中,7位韩国文坛代表女作家联袂书写了7篇将女性置于故事核心的文学力作。这本书写女性故事的短篇小说集在韩国出版后获奖众多,被誉为韩国“女性主义文学”里程碑的重磅作品。赵南柱说:“我经常思索有关‘身为女人而活’这件事,经常对大家所说的无可奈何、没什么大不了、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产生怀疑。”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
The Jury of Books
评审团
本期书目
《给贤南哥的信》
著者:赵南柱 等
译者:简郁璇
版本:磨铁图书丨花城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年3月
作者简介:
赵南柱,1978年生于首尔,2011年以《侧耳倾听》获第17届文学村小说奖,曾获第2届黄山伐青年文学奖、第41届今日作家奖。著有长篇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她的名字是》《献给柯曼妮奇》等作品。
崔恩荣,1984年生于京畿道光明市。2013年获《作家世界》新人奖,正式踏入文坛。曾获第5届青年作家奖、第8届青年作家奖、第8届许筠文学作家奖、第24届金俊成文学奖。著有短篇小说集《祥子的微笑》。
金异说,1975年生于忠清南道礼山,2006年以短篇小说《13岁》入选首尔新闻新春文艺,正式踏入文坛。曾获第1届黄顺元新进文学奖、第3届青年作家奖。著有短篇小说集《没人说的事》《如今日静谧》;长篇小说《恶血》《欢迎》《善花》。
崔正和,1979年生于仁川。2012年获创批新人小说奖,正式踏入文坛。曾获第7届青年作家奖,著有《极度内向》、长篇小说《不存在的人》。
孙宝渼,1980年生于首尔。2009年获《21世纪文学》新人奖,2011年以短篇小说《毛毯》入选东亚日报新春文艺,正式踏入文坛。曾连续4届(第3至第6届)荣获青年作家奖、第46届韩国日报文学奖、第21届金俊成文学奖。著有短篇小说集《让他们跳一支林迪舞》;长篇小说《Dear Ralph Lauren》。
具并模,1976年生于首尔。2008年以《魔法面包店》获第2届创批青少年文学奖,正式踏入文坛。曾获第39届今日作家奖、第4届黄顺元新进文学奖。著有短篇小说集《红鞋党》、《但愿我不是唯一》;长篇小说《一匙的时间》。
金成重,1975年生于首尔。2008年以《请将我的意志还给我》获中央新人文学奖,正式踏入文坛。曾连续3届(第1至第3届)荣获青年作家奖。著有短篇小说集《搞笑艺人》、《国境市场》。
评审员001
于函玉
像水溶于水中
我从前看过很多韩国的影视作品,但真正意义上地接触韩国文学还是第一次。如果将《给贤南哥的信》这部女性主义作品放在韩国的文化背景之下来阅读、理解和加以思考,那么就更能体察到女性身处环境的逼仄以及其中蕴藏着的熠熠生辉的坚忍。
《给贤南哥的信》一书由七个短篇组成,七个短篇又分为“我们的故事”(现实风格)和“她们的故事”(超现实风格)。在现实风格的三个短篇中,分别描写了面对男方求婚的女性,和男方家长见面、处于备婚阶段的女性,以及育有一子一女并已年届更年期的女性。这些看似是女性“必经”的人生阶段,但书中给了我们一些不一样的选择和,也阐述了很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但却没有察觉或没能具体勾勒出来的问题。无论是哪一篇,都使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感受。
《你的和平》一篇,表面上写了未来媳妇善英到男方家中做客的事件,但主要是以小姑子宥真的视角来写男方的母亲静顺的一生。宥真也深深地明白,母亲的抱怨和爆发只是一时,还会继续隐忍下去;她自己也还会原谅这样反复伤害着自己的母亲。因为尝试过也没有起色,因为母亲的内心没有真正觉醒,她不想也无法破坏这份伪饰的“和平”。从这一点上来说,“你的和平”这一标题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超现实风格的四个故事,因为并非发生在现实背景下,所以并没有浓烈的韩国文学风格,和平常读到的日本或其他亚洲软科幻作品有着共同的、对于情感表达的含蓄美。四个故事都有很强的隐喻色彩。
《鸟身女妖与庆典之夜》,其隐喻是四个超现实风格故事中最明显的一个。男性参赛者身穿表面上若穿在女性身上则“赏心悦目”、实则拘束自由甚至带来痛苦的女性服饰,化上仿佛厚厚假面与铠甲的女性妆容,在箭雨中逃亡或被射杀,而这正影射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这是一篇带有一定宗教意味的作品,它对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女性所遭受的残忍待遇进行了强烈控诉。
本书设置的“作家笔记”板块对于理解本书起到了非常大的助益,也让人在故事之外了解了很多想法,诞生了很多思考。譬如“子宫”一词的释义,在三十几年前曾是“儿子成长的宫阙”,2017年的小学性教育课程中,已经改为“孩子的家”。这是在男女平权方面的一种可喜的进步。而作者们的想法,也在这一板块更直观地传达给了读者,比如过分地强调男女对立、强调女性不需要男性的帮助反而是一种对女性主义的误读;比如“女性主义”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并不拥有相同的释义,这么一想就仿佛巴别塔的故事一样;比如即使是幸福快乐的生活也并不总是天方夜谭,而不必再流下无谓泪水的世界也终将实现。
如果能对姐妹们说点什么的话,我希望大家去努力感受身边的世界。那些小小的违和感,在没有滋生出更大面积的霉斑之前,如果我们能率先觉察,那么我们就能够试图在事情变得不可收拾之前、在观念变得无法动摇之前,将世界改变一点。比起被当作一个女人看待,我们更渴求的,不是被当作一个男人看待,而是被当作一个人看待。女性主义决不应只是女性之间通用的语言,可以的话,让我们在相互支持的同时,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周遭传达女性的想法和力量,向父亲、向儿子、向丈夫、向男性长辈和友人。了解自己,表达自己,作出真正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我想这是我们虽然难做到,但是能做到的。
我很荣幸,除去作为一个女人的身份,我也和人类这样一个群体共同呼吸和思考着。我也相信,会有那么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也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明天。借用柴静《看见》中的一句话: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阅读评分:8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02
于雪飞
她们清晰地说出了我们朦朦胧胧的内心话
人到中年,人到更年期。夜半燥热,失眠,浮想联翩。索性起身,开灯,再读《给贤南哥的信》。最让我触动的可能是小说集中的《更年》。写出女性最繁杂的十字路口:一儿一女的中年女性家庭,看似岁月静好,实际上兵荒马乱,优秀生儿子乱交女朋友,初入青春期的女儿沉迷于娱乐活动,丈夫和其他的女性家长偏向于男孩子的权益,“我”在各种时空的漩涡中孤立无援。
也许只有中年女性,才能深深地沉溺于这本书中,寻找某些共鸣,寻找某些没有答案的答案,寻找对某些看法的确定性。小女孩儿或者少女时,也许不太认同男尊女卑,以为自己有学历,有文化,有工作,有房子,就不会遇到男女性别的博弈问题。中年之后,特别是有了婚姻和孩子之后,男女之间的矛盾,慢慢地浮出水面。我们遇到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将会遇到,我们的母亲和姥姥已经遇到过,只不过她们选择了默认。是的,无论他们如何普通,他们就那么自信,他们相信不用彩礼就可以娶到不错的女孩。他们相信媳妇进门,就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他们相信他们自己是男人,男人永远在上面。 而我们,为人母为人妻的我们,我们放下原本的梦想,放下当初的壮志,甚至放下尊严和自信,最终发现一无所有。
《给贤南哥的信》实际上还是比较温柔的,真正的狂风暴雨,生活中的比小说中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七部短篇,七种女性故事,七位年轻的韩国女性写作者,给中国的女读者以怎样的启示呢? 冰山矗立在那里。也许是亚洲女性,或者说是全世界女性共同面对的一座冰山。女性面对婚姻和生活、事业的大冰山,如何翻越? 家庭再也不是童话故事中的王子和公主进入幸福生活的那间宫殿。生而为女人,比男人面对的问题更多,且这边到那边的摆渡人,不是男人,也不是子女,不是科技,更不是能源,而是女人自己。 小说集不算明亮,但也算是女人们的一种自言自语,仔细聆听,她们清晰地说出了我们朦朦胧胧的内心话。犀利且痛楚。
阅读评分:8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03
黄晓昕
父权制下的女性
近年来,女性主义越来越成为社会公共讨论的中心。这本小说集在不同题材的故事中,描写了众多丰富而立体的女性形象,特别是前三篇,他们根植于现实,相信很多女性读者在阅读时都能毫无障碍地带入自己或身边的女性同伴。
本书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女性在亲密关系、母女关系、婚姻、教育、职场中的困境:《给贤南哥的信》中,“我”违背内心、讨好笑着配合对方的时刻,那些个体的需求和情感不被另一半尊重、不被另一半看见的感受;《你的和平》中孀居多年苛待儿媳的奶奶,常年遭受情感忽视、一心想要从新媳妇那找补的母亲,被母亲情感绑架、高压控制、想反抗而不得的女儿;
《更年》中那个同胞妹妹未婚未育周游世界,自己被困家中用每天一把药丸来对抗内心荒芜的母亲。她的困境更在于面对社会对女性的不公,面对丈夫对子女教育的明显双标,她又该如何引导儿子尊重女性、女儿珍惜自己,或许她再怎么做都是徒劳的,因为她的意见在家庭中不被重视,也因为当青少年走出家庭,社会文化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而这些并不只是个体的经历,更是背后千年的父权制影响下性别不公的结构性困境。
我们看到父权制的厌女文化在这些困境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此种文化对男性亦是伤害。厌女即女性憎恶,上野千鹤子在著作《厌女》中从各方面研究了日本文化中的厌女现象。她研究了喜欢女人的男人的厌女症,即男性只把女性视为泄欲道具,而不是和其相同、具有主体性地位的个体。《更年》中的儿子还在初中,就已然深谙成人男性世界的法则,把和女同学的一段段性关系中视为“释放学习压力”,更可怕的是父亲视为理所应当,但没有情感互动的性关系真的能“释放压力”吗?同样,厌女症下夫妻关系中男人的爱只能以所有与支配的形 势来表现,《给贤南哥的信》中的姜贤南是如此,《你的和平》中的父亲更是如此,他们把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视为己有,以权威的姿态压迫对方,这并不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幸福,而他们自己也被剥夺了享受亲密关系中袒露脆弱、被接纳、被爱的自由。
在父权制社会中,厌女症不仅是男性的普遍症结,它更能解释女性的阴暗面,因为女性的厌女症表现为女性的自我厌恶。多篇小说更是深刻地表现了这一点:《更年》中的那些妈妈, 因自己儿子和女同学谈恋爱而污名化女生是“为了在学业上打败竞争者而不惜出卖身体、向男生投怀送抱”;《你的和平》中的母亲在文化的规训下,“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后有那么强的心理需求去苛待儿媳,而明明她是最能体会做媳妇的痛苦;更为扭曲和控制的是母亲对女儿的控制,我们看到故事中女儿的心声,即使她心下充满了对母亲的厌恶,但她心下了然, 母亲会忘了这天发生的事,她也会继续接听母亲的电话。无论是回应母亲的期待,还是背叛母亲的期待,只要母亲还活着,女儿就不可能逃离母亲的束缚。
我们还看到故事中展现的女性力量。《给贤南哥的信》中的“我”在被潦草求婚后,终于觉醒, 写下这封分手的信,计划在首尔读书、重新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你的和平》中新进入家庭的媳妇面对婆婆的多次诘难,表现得进退有度、不卑不亢。《更年》的母亲执着地要到儿子女同学的名单,想要对她们表示抱歉。可是这些会有好的结局吗?小说的作者也说“如果姜贤南跟踪我怎么办?如果他偷拍了照片或影片怎么办?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确实屡见不鲜,不是吗?”我们也很容易想象,新媳妇此时还有丈夫、公公、大姑的支持,可即使是这样,和这样的婆婆相处,生活也很难愉快吧?而执着找到女生道歉的母亲又会面临着什么情况呢?丈夫和儿子的不理解和责怪几乎是肯定的了,可即使她道歉了,她又能多大程度上影响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儿子呢?
当然本书并不只有这三篇小说,后四篇拉开了一些距离从特殊的职业(摄影师、警察)、科幻的角度讲述女性的故事。这些小说都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女性视角中的社会现实。这些现实并不都以暴力压制的形式存在,更多时候都在更广的社会文化层面隐秘地规训着身处其中的所有人。我想,这也是如今性别意识觉醒的女性们,热衷于讨论相关议题的原因。联合国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全球范围内,平均每三名女性中就有一人遭受过某种形式的暴力侵害。正是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正是身边诸多暴力的事件,让每个女性都在感叹,我们能安全地存活至今是件多么幸运的事。可是作为社会的一半人口,我们怎么能把自己最基本的安全需要寄希望于幸运呢?我们怎么能不思考,怎样才能为我们自己做些什么呢?
记录和书写,如实地展现女性生存困境、关注性别不公与暴力事件,这或许就是作为创作者行动的第一步。这一步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影响深远,因为承认这些困境和不公的存在才是改变可能发生的前提,这大约也是我们为何关注女性主义写作、关注《给贤男哥的信》的原因吧。
阅读评分:6.5分(满分10分)
【综合意见】
综合评审员的意见,《请照顾好我妈妈》得到了7.5分(满分10分)的评价。三位评审员认为,这7位女性作家刻画的女性形象,更像是一种自言自语,却清晰地说出了女性朦朦胧胧的内心话。女性主义决不应只是女性之间通用的语言,当女性的生存困境一次次成为公众焦点的时候,关注不公与暴力本身,或许就是改变的第一步。
你们如何看待这本书呢?觉得评审团的意见如何?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鼓励与批评!
作者 | 各位评审员
编辑 | 李永博 申婵
校对 | 李世辉
来源中国军网
记忆中,陪伴我童年的,没有《一千零一夜》,也没有《安徒生童话》。这让我十分羡慕身边的小朋友,放学回到家中,爸爸妈妈每天都能讲不同的故事哄他们开心,而我,永远听着爸妈讲“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故事。
用爸妈自己的话讲,他们都是没文化的人。爸爸小学没毕业,妈妈初中刚读完,自然讲不出什么大道理,更不知道所谓的“童话”,就连脑海中仅存的“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的故事,也来自爷爷这一辈人的讲述。
既是生活条件的限制,也是所处环境的闭塞,最先闯入我童年记忆的人物,不是拇指姑娘、不是白雪公主、不是海的女儿,更不是丑小鸭和红鞋,而是出现在小学课本上的倔强的小红军、放牛孩子王小二、炸碉堡的董存瑞、蹈火海的邱少云,还有堵枪眼的黄继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占据了我的童年。
童年的记忆,潜移默化地让自己养成了习惯,我开始喜欢上了阅读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让文字将自己带回战火纷飞的年代,在硝烟四起中感受英雄儿女的无畏担当,在激荡风云中重拾爱国奉献的胸襟情怀。
历经风雨变化,一串串名字始终刻在我的心头。翻开历史这本厚重的书,他们的故事一直伴随着我成长,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的脊梁上——
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保住了阵地。他叫杨根思。
朝鲜少年崔莹掉入冰窖,他纵身一跃,将崔莹抢救上岸,自己却因气力耗尽,无力浮出水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叫罗盛教
他是铁道兵“登高英雄”,在清川江大桥下,被一颗定时炸弹击中头部,不幸牺牲,在朝鲜战场献出宝贵的生命。他叫杨连弟。
火海深处,她拼尽力气向烈火扑去,用双手阻挡酒精流向金属钠,用身体堵住了来势凶猛的火流。她叫向秀丽。
在危险面前,他丝毫没有犹豫,飞身一跃,以血肉之躯保护了周围12条鲜活的生命。他叫王杰。
新疆南部阿克陶县库斯拉甫山区执行侦查搜捕任务中,他与恐怖分子英勇作战,不幸壮烈牺牲。他叫黄强。
……
每一个为国捐躯的先烈都会被铭记,每一种牺牲奉献的行为都会被仰望。他们,永远值得一代代国人敬仰。
在国防科大本科期间,罗昊学长的故事深深烙在我的心里。2007年,本科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原南京军区某工兵团,2013年7月14日,担任指导员的他带领全连进行海上攻关训练,就在突击舟破浪前行时,原本波澜不惊的海面突然掀起巨浪,导致操舟机进水熄火,就在危难之际,罗昊将身边战友推开,自己28岁的青春却永远定格在一片蔚蓝的大海中。
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当听到他所在单位的领导、战友,还有他的妻子、同事声泪俱下讲述他的故事时,坐在台下的我,心灵被一字一句扎痛;翻开他的日记,我看到了他生活的点点滴滴:自己复印课堂笔记帮同学补课、学习中自己写了两页纸的反思、大学四年献血证叠了厚厚一沓……这样的一名学长,怎能不让人心生敬仰?怎能不让人永久铭记?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
纪念,是为了不被忘却。回顾历史,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为了人民自由幸福,为了国家繁荣富强,无数的英雄献出了生命,烈士的功勋彪炳史册,而今,我们在追寻一座座永垂不朽的丰碑的同时,也是在触摸国家的沧桑历史。
缓缓前进的历史车轮,是前仆后继的英烈们用鲜血在推动。去年11月12日,八一飞行表演队在唐山玉田县进行飞行训练中,女飞行员余旭跳伞失败,壮烈牺牲。当时我大学刚毕业,正在原工程兵学院进行培训,噩耗传来,我们整个宿舍都哀叹良久,要知道,我国能驾驶三代战机的女飞行员,仅有4名,余旭正是其中之一。这个年轻生命的陨落,给家庭、国家带来无比惨烈的疼痛。
11月18日,烈士余旭的骨灰回到崇州,当时我的父母正在崇州上班,当车队缓缓前进时,道路两畔挤满了崇州的人民,一条条挽联,诉不尽人们心中的伤感,妈妈打电话告诉我,看着这么年轻的生命牺牲,心里既是惋惜,又是崇敬。
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们,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他们,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他们流血牺牲,是为了建造一个可爱的中国。熄灯号吹响,死难将士安息,但我们不能忘记,不能忘记定格的青春,不能忘记撒下的热血,只有不会选择遗忘的民族,只有敢表达真情的国家,才能不断奋起,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又是一个9月30日,今天,我们仰望英雄,用行动去追随英雄的足迹!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