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陶渊明集 读书笔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9 05:44

陶渊明集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陶渊明集》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见解深刻:
"一、 明确中心与主题:"
"确定核心观点:" 在阅读《陶渊明集》的过程中,你最受触动的是什么?是陶渊明的隐逸精神、田园诗的意境、对真淳人性的追求,还是他对官场黑暗的批判?确定一个核心观点,作为你读书笔记的中心。 "围绕主题选材:" 选择与核心观点相关的诗歌、散文进行深入分析,避免泛泛而谈。
"二、 深入阅读与理解:"
"精读原文:" 仔细阅读《陶渊明集》中的诗歌和散文,理解其字面意思、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注意关键词句,体会陶渊明的情感和思想。 "背景知识:"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渊源,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例如,了解他辞官归隐的原因、他的人生选择等。 "前人评论:" 阅读一些关于《陶渊明集》的研究文献和评论,借鉴前人的观点,但要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 读书笔记的结构:"
"引言:" 简要介绍《陶渊明集》及其作者

陶渊明:也曾仗剑远游,却难以适应这世界丨周末读诗

撰文丨三书

上期“周末读诗”,我们分享了几首与寻隐有关的诗,有读者留言,说因此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确,说到“隐”,陶渊明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晋史》《南史》皆将陶渊明列入“隐逸传”,而非“文苑传”,即是说,史书对他的定位是隐士而非作家。陶渊明生前的密友、当时的大作家颜延之,在陶渊明死后作《陶征士诔》,盛赞其人品高洁,然而只字未提他的文学成就。

第一个真正发现陶渊明的诗歌艺术并予以发扬的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萧统因为“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亲自编定《陶渊明集》并作序,且撰写了《陶渊明传》。然而直到宋代,尤其在苏轼的推崇之前的六百多年间,陶渊明作为一个天才诗人并没有真正被世界发现。

陶渊明以日常口语写诗,多被视为“田家语”,却暗合着文学创作的重要路径,也符合其天性。年轻时,陶渊明也曾仗剑远游,有过建功立业的猛志,然而游历一番后,他发现自己的天性不适应那个世界。他想过的生活就是退回内心,读书弹琴饮酒写诗。从二十九岁第一次迫于生计出去谋职,到最终于417年回归田园,他整整走了近三十年。这三十年,是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的漫长纠结的旅程。最终,他来到“田间”,“退化”为农人,并用他的“田家语”创造了文学上的一座奇峰。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背诵或引用这些名句时,你心中的陶渊明是什么样的形象?隐士,农夫,还是诗人?

今天的读者会“隐逸诗人”。这兼而有之的概括自然更为准确,也是南朝齐梁时期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对陶渊明的赞誉:“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是第一个肯定陶渊明诗歌的批评家,虽然囿于当时的文学趣味而将陶诗仅列于“中品”

(谢灵运被列于上品)

。而年代稍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先是谈到东晋玄言诗“江左篇制,溺乎玄风”,接着就到“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两句之间,陶渊明就没了。

陶渊明要么生得太早,要么生得太迟。他的诗既不同于东晋流行的玄言诗,也不同于南朝好尚的藻饰文学。他长期不被认可,因为他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他的诗复活了《诗经》的抒情传统,而他在诗中观照自己,书写纯粹的个人生命领悟,又很具有现代性。

陶渊明留下的诗文仅一百多篇,然而却创造出诸多个人标记,比如东篱和菊花,比如悠然见南山、五柳先生,以及桃花源。他甚至创造了中国文人对理想生活的想象。可以说除了陶渊明的菊花,我们没看过别的菊花。

吴昌硕《东篱秋菊图》。

归园田,路漫漫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出生于东晋兴宁三年

(365年)

,卒于刘宋元嘉四年

(427年)

。晋宋之际,战乱频仍,天灾连年,民不聊生。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外祖父孟嘉亦为一代名士,其家世不可谓贫寒。然而在门阀观念根深蒂固的东晋,他依然为正统的王谢等贵族所轻视。何况到他父亲时,家道已然中落,仅为一方太守。七岁时,他遭父丧,家中虽仍有田产,然而经不起豪夺与灾祸,生活困窘与庶民无异。

早在二十多岁时,陶渊明就知道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也曾仗剑远游,也有过建功立业的猛志,然而游历一番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天性不适应那个世界。他想过的生活就是退回内心,读书弹琴饮酒写诗。

与世无争,然而这样的简单生活,真正实现起来却很难。从二十九岁他第一次出去谋职,到他最终于417年回归田园,整整走了近三十年。期间先后于仕途四进四出,每次出仕皆迫于生计,不得已而为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人之体韵,犹器之方圆,不可强而致也。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和性格。天性本来就爱丘山,即生来就喜欢在野外过单纯的生活。

可是,理想生活和现实处境之间往往矛盾重重。“误落尘网中”,尘网如果指仕途,那么“误落”的意思应当就是自己本不是那个世界的人,却错误地被命运发配到那里。而这一去就是三十年!这里的三十是个虚数,其实是二十多年。陶诗版本问题甚多,有的版本是“十三年”。究竟多少年,取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以及陶渊明究竟活了五十几岁还是六十三岁。此文取六十三岁之说。三十年就是一世。那么陶渊明此次回归田园,难免有前世今生之感。

张鹏(明)《渊明醉归图》。

如同羁鸟与池鱼,终于回到了旧林和故渊,心中畅快自不在言。他称自己的回归为“守拙”,自知无适俗韵,故选择远离世俗,归真返璞。相反,少有适俗韵者,即便“拙”亦不肯守,是而机巧万端,丑态百出,又哪里有真可归有璞可返?一个懂得守拙的人,何尝不是智者?!

渊明将他的园田居建在南野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论规模,俨然是个农庄了。他又种了些榆柳桃李,春夏之际花木扶疏,斯晨斯夕言息其庐,亦是人生难得的享受。

这首诗最微妙之处还在于田园居与人村的距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从暧暧与依依可以想见有多远,大概一望二三里吧。这个距离足以将人事喧嚣过滤掉,而只留下鸡鸣狗吠听得到。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无尘杂指没有尘杂之事相扰,“虚室”典出《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一间空屋子,如果没有杂物堆积,就会被光填满。一个人的心,如果没有杂念纷扰,也会澄澈光明。渊明正因户庭无尘杂,所以心有余闲。

最后两句再次感慨,久在人间世的樊笼里,如今总算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指田园,也指复其真性,率真自在的生活。

《陶渊明集》,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5月版。

“退化”为一个农人

《归园田居五首·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组诗,应作为整体来读,才能概观陶渊明田园生活的全貌。如若仅读第一首,就会留下“飘逸”的印象,似乎归园田之后,陶渊明衣食无忧地做起了神仙。鲁迅先生曾说陶渊明的形象在国人心中“飘逸得太久”,大概就是指很多人对他的片面印象。

第一首《归园田居》作于刚刚归来,新居落成,心情自然大好。第二首写于定居之后,生活的现实慢慢铺开,于是有了更多的实景。

乡野清净,无人事繁杂;穷巷荒僻,无车马喧扰。白日柴门虚掩,心中了无尘俗杂念。如果每日枯坐,那就是一般的隐士而非陶渊明了。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陶渊明并非与人断了来往,他避的只是乱世,避的是繁琐世事与名利俗客。时不时的,他还会穿过野草地,走去村落,与农人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样的来往和谈话,对他并不构成喧嚣。

最后四句见证陶渊明作为一个农人的喜悦与忧虑。看着自己种的桑麻日渐生长,又不断开荒,土地越来越广,心中说不出的满足与欢喜。既见桑麻长得好,则不由忧心起天气。务农之艰难,尤在人力可能因天气反常而毁于一旦。一场突然而至的风雨,足以令庄稼减产乃至绝收。而根据《宋书·五行志》的记载,东晋时期南方多遭霜霰,广种薄收是常有的事。因此,陶渊明的担忧并不夸张,只是很真实的农人心情。

陶渊明诗中经常有农夫、儿童、酒友和诗友,他的出游也常喊上邻居,带上孩子。这是他独特的地方,农夫对于他,乃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他信赖自然,将自然当作自我认知的一把钥匙,所以他的诗也非常“自然”。

钱选《归去来辞图》(局部)。

陶渊明会不会种地?

再来看第三首。

《归园田居五首·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尤其是年轻人,读到此诗会提出“陶渊明会不会种地?”的问题。这个问题本不是问题,但在普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今天,这成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为什么说这本不是个问题?但凡种过地尤其开过荒地的人都知道,草的生命力之旺盛生长之凶猛,远远超过庄稼。在没有除草剂的年代,除了人力不可控的天气,野草就是务农最难对付的强敌。更何况草是锄不完的。渊明种的又是豆子,且种在开荒的地上。首先豆子本来就要种得稀,稀了豆苗才能有足够的空间蓬起来,结得豆子才能硕大饱满。其次新开的荒地上杂草的残根和草籽本来就很多,所以草也会长得更茂密。

懂得了这些种田的基本常识,再读“草盛豆苗稀”,就不致诬渊明“种地技术不行”了。渊明诗写农事甚多,足以见他对务农还是很熟悉的。读者的误解,以及无法欣赏此诗的真意,皆因缺乏为农的实际经验。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有一则读陶诗笔记,叹“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二句:“非古人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予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也”。

第三首依然是农人陶渊明的生活写真。写的是锄草,由锄草而兴感慨。种地很辛苦,辛苦不是痛苦。身体虽辛苦,但心灵却很安宁。所以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苏轼酷爱陶诗,他不仅将陶渊明集手抄数遍,且为每首诗都作了和诗。在这首诗后,他废书而叹,感慨世人有多少正因夕露沾衣之故而违背了自己的心愿。

这首诗的“种豆南山下”,或许化用了《汉书·杨恽传》的典故,杨恽

(司马迁的外孙)

获罪免官后回到家乡种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为?”然而,仅仅作为写实来读也足够了。

仇英《桃源仙境图》(局部)。

真率的口语诗人

《归园田居五首》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写一次到山泽的出游。真淳的人都喜欢孩子,喜欢和年轻人一起玩。渊明出游也常常带着子侄辈。他们途经一处山民废墟,渊明由此而深受触动,感叹世事变迁沧海桑田。

这次出游的感喟,进而引申到第五首:“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既然人生如梦终归空无,那么很自然地就有了及时行乐的念头。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归园田居五首》写田园生活,平淡亲切,农人的喜乐与忧愁,皆以家常口吻娓娓道来。陶渊明诗淡而有味,似乎是深思熟虑之后凝练而来的平易风格。他以日常口语写诗,这在当时是非常独立和个性的,也因此而被讥为“田家语”。殊不知这恰是他的艺术,而他的风格正统一于他的人格,他的生活就是他的诗。这才是他的伟大之处。

作者丨三书

编辑丨张进 安也

校对丨柳宝庆

周振甫:读书笔记的三种写法

本文转自“语文学习”,原载《中国青年报》1981年12月17日、24日、31日,有删改。旨在知识分享,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小编删除。


记得我在学校里读书时,有一位老师对我们说:

你们在阅读课外书,我也在阅读各类书。你们读过的书,时间一久,印象渐渐淡了,模糊了,到后来几乎淡忘,读了等于不读。我不是这样,书读得越多,知识的积累越丰富。为什么?你们读书不作笔记,读过就算了;我读书都作笔记,所以同你们不同。作笔记是麻烦的,但作笔记有它的好处。

要作笔记,不是把书看完了就算,还得想想有什么可记的。这一想,就比不想要看得深些,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力。要写读书笔记,光看一遍还不够,看完了再要翻一下,加上写读书笔记,印象加深,不容易忘记。写了读书笔记,以后读书,碰到同一问题时,可以找出以前写的读书笔记对照起来看,使得对问题的看法更深入一步。

老师这番话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事隔几十年,我还记得。我的老师确实是很辛勤地作笔记的。可惜我这个学生偷懒,没有听老师的话,没有做读书笔记。虽然读了不少书,随读随忘,还像老师批评的一样。因此,这里只能谈一下老师的话,只能找一些著名的读书笔记来谈谈,

这里,结合前人写的读书笔记,想谈三种写法。一种叫“提要钩玄”,一种叫“采花酿蜜”,一种叫“开山铸铜”。

先说提要钩玄。

唐朝的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里讲他写读书笔记,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读记事的历史书,把重要的事件摘记下来,他读哲理书,把主要论点摘出来。韩愈的读书笔记,有几篇还保留在他的集子里。有一篇《读〈鹃冠子〉》,引在下面,看他是怎样写提要钩玄的读书笔记的。

《冠子》十有九篇,其词杂黄老刑名。其《博选篇》,“四稽”“五至”之说当矣。使其人遇时,援其道而施于国家,功德岂少哉!称“贱生于无所用,中流失舟,一壶千金”者,余三读其辞而悲之。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灭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

他先写明这部书有多少篇,没有写作者是谁,什么地方人,因为无从查考,作者没有写出自己的姓名和籍贯。其次指出这部书的内容是讲什么的。这部书属于先秦诸子,先秦诸子分好多流派,所以指出“其词杂黄老刑名”。黄老就是道家,讲黄帝、老子的学说的;刑名就是法家。指出这本书的内容是道家兼法家。再指出这本书中的要点,有篇叫《博选篇》,里面提出“四稽”“五至”的学说,“四稽”指出从四个方面来考察,“五至”要达到五个要求,都是为治理国家打算的。韩愈认为他的学说很恰当,假使他被国君任用,用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功效是不少的。又引了书中的话,说有的东西的被看轻,由于没有利用它。比方一个大葫芦,大家看不起它。要是在大河中船翻了,抱了大葫芦就可以救命,这时候一个大葫芦就价值千金了。韩愈反复读这些话,引起了悲哀。书里用大葫芦来比人才,人才弃而不用,所以被看轻,韩愈因此悲哀。韩愈又改正书中的文字脱误,改正三十五个字,把颠倒的字勾过来的有三处,涂去的错字二十二个,旁边注明改正的字的有十二个。

从这篇里我们看摘要的读书笔记是怎样写的。不是把一本书的要点记下来就算。先记下这本书有多少篇,内容主要讲什么的。再记下其中的要点是什么,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意见。还摘出其中精彩的话,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到改书正中文字的脱误。从“三读其辞面悲之”看,“三”字虚数,表示反复读。可见韩愈碰到其中精彩的话,不是看过就算,是要反复读的。这就是韩愈写的摘要的读书笔记。里面确实摘记了要点,但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包括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还要对全书的内容作概括的说明。那就不光把一本书读过就算,读后还要思考,从全书的内容到精彩的篇章,到精彩的话都要考虑,直到对书中的错字都不放过。从这里,我们既可以学习怎样写摘要的读书笔记,还可以学习他是怎样读书的。

再谈“采花酿密”的读书笔记。

蜜蜂采花中甘液酿成蜜,不是采一棵花的甘液所能酿成的,是从多种花中采集来的。有的读书笔记,是作者读了好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的一种看法,好比蜜蜂酿蜜,这样的读书笔记写得比较精彩,不同于一般的看法。像朱熹的《朱子语类》:

渊明诗,人家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又龚自珍《己亥杂诗》: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读书笔记有各种形式,前面举的摘记是一种;这里举的是别的两种,一是随笔式的,一是诗。随笔式的只写出自己的意见,不必记下书名卷数等,主要把自己对书的意见写下来,用诗的形式来写更不必记书名卷数等了。

上面举的朱熹的一段话,龚自珍的一首诗,实际是写出了对陶渊明诗的读后感,所以也作为读书笔记来谈。“渊明诗,人家说是平淡”,说明他看了别人讲陶渊明诗的话,都说渊明诗是平淡的。“据某看他自豪放”,他读了渊明的诗,跟别人的看法不同,认为平淡是表面,骨子里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他也读了许多豪放的诗,经过比较,他认为渊明诗的豪放跟别人的豪放不同,他的诗的豪放不显露。也有外露的是《咏荆轲》一篇。他这个论点,是读了别人论渊明的诗,用渊明的诗来检验;读了别的豪放的诗,用来跟渊明的诗作比较;才能得出来的。他不光看到渊明诗表面上的平淡,还看到了他的诗骨子里的豪放,这种豪放是从《咏荆轲》诗里看出来的。从《咏荆轲》诗里看出了他的豪放,再来看他写的别的诗,才看出透过表面的平淡,骨子里是豪放的,即从诗里看到渊明这个人的性格来。这正像蜜蜂采花酿蜜那样,是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来的。

龚自珍的诗主要是采用了朱熹的论点,但又补充了新的论点:一是用诸葛亮的豪放来同陶渊明的为人作比,二是赞美渊明的品格的高超,三是用诸葛亮的《梁甫吟》和屈原的《离骚》来同渊明的诗作比。在这里,说明龚自珍不光读了陶渊明的诗,还读了陶渊明和诸葛亮的传记,了解了两个人的性格,还读了诸葛亮的《梁甫吟》;还研究了历史上品格高超的人,经过比较,才写出这首诗来。说“万古浔阳松菊高”,那是因为陶渊明是浔阳人,是爱松菊的。他在《归去来兮辞》说“抚孤松而盘桓”,他在《饮酒》里说“采菊东篱下”,菊和松又是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的。说这句话,说明他把陶渊明跟历代的高人作过比较,他又用屈原的《离骚》来同陶渊明的诗比,看出陶渊明的豪放,跟诸葛亮比较接近,占有的成分多些;跟屈原有距离,占有的成分少些。那因为屈原投江自杀,渊明没有那样忿激,比较达观。他跟诸葛亮也有不同,那因为渊明不像诸葛亮那样能建功立业。不论他的衡量是否恰当,总之是像采花酿蜜那样,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得出来的。

三说开山铸铜的读书笔记。

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是读书笔记的巨著。他在《与人书十》里,谈到有两种书:一种是收旧钱称做废铜来铸新钱,既是粗制滥造,又毁坏了好的旧钱。一种是开山采铜矿来炼铜。他的《日知录》,一年来“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毁旧钱来铸新钱,大概指把旧书剪剪贴贴编成新书,开山铸铜,大概指从许多材料中发掘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假使说,采花酿蜜主要指文艺方面的研究说的,那么开山铸铜主要是指学术方面的研究说的。这里引《日知录》中的《正始》条。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矣。……

《日知录》写的读书笔记,称为开山铸铜,往往引了不少书,从中取得一个结论。要是把所引的书都抄上,太多,不合适,只好节引一个结论。顾炎武从不少材料中得出这个结论。他说的“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所以只是那个朝代的君臣的事,是那个朝代的官员要考虑的,“肉食者”指官吏。“亡天下”指邪说横行阻塞了正义,整个国家的教化都被破坏,弄到“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引起大混乱,整个社会要陷于崩溃说的。他这个论点,是从不少历史上的材料中发掘出来的,所以称为开山铸铜。不论他这个论点是否正确,这里从他取得这个论点的方法来说,是属于开山铸铜这一类。

以上谈了三种读书笔记的写法。对青年读者说来,主要是第一种摘记的写法,就是写摘记时,不要只抄警句或摘要点,还要用心想一想,写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来,那样的读书笔记才是自己的,即使自己的意见不成熟,积累得多了,也可以看出自己思想发展的过程,是有用处的,至于采花酿蜜是较高的要求。青年读者对文艺作品读得多了,有比较,就会产生各种看法。这种看法是通过比较得来的,也就是属于采花酿蜜这一类,所以这样的读书笔记,青年读者也是可以写的。写摘记的读书笔记,积累得多了,自然会产生写采花酿蜜的读书笔记来了。至于开山铸铜,这是属于学术研究方面的读书笔记。青年读者开始对某一个问题发生兴趣,搜集有关这一问题的材料来进行研究,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读书笔记来。因此,这里说的后两种笔记,虽然要求高一点,对青年读者说来,还是可以做参考的。希望青年读者在阅读文艺作品时,写出采花酿蜜的读书笔记来;在研究问题时,在作学术研究时,写出开山铸铜的读书笔记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