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诗经读书笔记3000》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9 10:14

如何写《诗经读书笔记3000》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3000字的《诗经》读书笔记,需要系统地梳理内容、深入分析、并结合个人思考。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你构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
"一、 明确核心要素与结构框架 (Planning & Structure)"
1. "确定核心主题/切入点:" 3000字的篇幅需要聚焦。你不能面面俱到地罗列所有内容。你需要选择一个或几个核心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例如: "时代风貌:" 探讨《诗经》如何反映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阶级关系等。 "艺术特色:" 深入分析《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四言诗体,重章叠句的结构,以及音乐性等。 "情感世界:" 重点挖掘《诗经》中表达的各种情感,如爱情、婚姻、劳动、忧愁、怨刺、祭祀、战伐等,分析其真挚性与普遍性。 "思想内涵:" 探讨《诗经》中的伦理观念(如孝悌、忠信)、政治思想(如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的批评)、宗教信仰(如天命观、祖先崇拜)等。 "特定诗篇/诗组:" 选择几首或一组有代表性的诗(如《国风》中的爱情诗、《小雅》中的

《诗经·女曰鸡鸣》:懂得心存感激,婚姻方可长久

【本文原创首发,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江徐

散文,是发散开来的诗歌。诗歌,是凝聚之后的散文。

翻阅闲书,时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譬如《诗经·女曰鸡鸣》这首三千年前的民谣,写婚姻生活中的小场景,闻一多先生评它是“乐新婚也”。

也就是说,故事中的男女,新婚燕尔,其乐融融。

细细品读,情意如诗,岁月如歌: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1.早晨醒来,是温馨的相伴时刻

打开一本书,读到一首诗,就像随着电影镜头进入一个世界,旁观一种生活。

春来秋往,又是一年。月落昼白,又是一天。

这里是寻常巷陌,很寻常的一天。

他与她是寻常夫妻中很寻常的一对。平常百姓的日子,就像一条运河,汩汩流淌,听不见很大动静。

晨光熹微,映在窗纸上。屋内弥漫着的一股昏暗,让人感觉舒适,像昨夜的潮水一样慢慢退去。

这时候,远处传来鸡鸣,整个村庄很快就在此鸣叫中呈现。这种气氛,非常宁静。

她已经醒了。她听着那几声鸡鸣,那么悠远,村庄宁静,让人舒心。

她侧过头去,看看枕边人的脸庞,他依然在熟睡。于是,越发感到沉静似海。

“公鸡已经打鸣啦。”她只是委婉提醒,并不想催他起床,因为心里装着缱绻。

“天还没亮呢,你开窗去看看,启明星是不是还亮在天上。”他睡意朦胧,呢喃慢语,因为心里同样余留柔情。

她说鸡鸣,他回明星。有时候,只言片语,也是细水长流中的温情所在。

读到此处,我想起上中学时代,有一段时期寄宿在亲戚家。亲戚是一对中年夫妇,他们有一个女儿,跟我一样大。

每天醒来后,到起床之前的那段时间,略显空旷的房间充盈着静谧。他俩躺在床头,轻言慢语,悉悉索索,说着昨日的人情世故、今日的茶米油盐、田里的农活、锅里的饭菜。

我静静聆听,虽说暂泊别人的港湾,一时也从中感受到万家灯火的温馨。这种平静生活里的微温,多年后仍旧不曾忘怀。

读着“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这样的诗句,漂泊中的一点安宁,寒夜里的一阵温暖,从记忆深处飘然而至,就像渔舟灯火。

诗作里的男人,他们早晨醒来,总会觉得精力充沛。靠着温情软语的爱抚,两人或许又想缠绵一番,如胶似漆,飘飘欲仙。然后在无限爱意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

2.柴米油盐中,渴望温存的心从不改变

天地广袤,万物共生。秋风萧瑟,荒草如烟。

男子大步伐,他行走在荒野,飞鸟翱翔于高空。

他瞄准猎物,上箭,拉弓,屏气,凝神,放矢。而后,他拎着野鸭与大雁归家。它们的羽毛已经散开,但还是非常漂亮。

原野辽阔,心思简明。

那时候,人们对自然赋予的美味,只是以平常心对待,就像对待身边人。平常心,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珍惜。

他负责出门打猎,带回充足新鲜的食材。到家之后,把鸡鸭鱼雁交给她,或者两人一起料理、烹制。期间,她会为他擦掉额头的汗珠。那一刻,两人会相识一笑。

饭熟,菜香。两人对坐,饮一口美酒,尝一筷野味,与枕边人闲话家常。没有高雅的风花月雪,下里巴人的烟火倒是更让人感到踏实。

这样的日子,怎能不让人渴望地久天长呢?于是呷酒着,说着话,想到了永远。他与她都想着、说着、端着酒杯,祝愿着彼此能够永远在一起。“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南唐词人冯延巳写过一首词,名曰《长命女·春日宴》: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

一愿郎君千岁,

二愿妾身常健,

三愿如同梁上燕,

岁岁长相见。

她是贤惠温柔的妻,他是温良忠厚的夫。人生短暂易逝,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他俩共同愿想着,两个人若能岁岁长相见,就像《诗经·女曰鸡鸣》中那句“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任凭风起云涌,朝代嬗替,渴望温存的心,从来不会改变。

民国时期,张爱玲因为自己一篇小说,有缘与胡兰成相识、相爱。爱到深处,情至浓时,两人以一纸婚书为媒,希冀永远。她写:“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他接:“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后来,很快,现世不得安稳,他也没有给到她当初承诺的静好。

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他比谁都懂她,她比谁都惜他。可惜,他心里少了一个“惜”字,胡兰成不是那种“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男人。

既然她要的静好,他给不了,也只有分道扬镳。两个人若不能在尘世相濡以沫,相忘江湖,属于迫不得已,也是最好的结局,从清浅处来,回清浅处去。

3.以感激之心相待,是婚姻长久的基础

如果把两人搭伙过日子比作一种艺术,没有比弹琴奏瑟更加形象。要做到琴瑟和鸣,除了心静,心存感激也是婚姻和谐的基础。

她是宜室宜家的女子,勤勉,贤惠,愿意用言行表达自己的关怀、温柔、对他的依恋。这些时光里日复一日的温暖,他没有当做理所应当,而是看见了,感受着,也对她心存感激。

他是有生活情调的男人,会适时给妻子呈现小惊喜。有时候,他偷偷买好首饰,在恰到好处的时机,取出来,为她戴上。然后喁喁耳语,喜不喜欢?她面露娇羞,说着好看。

于是,心里的爱意更深一层。

日常生活就像一条大河,一点情趣,一点惊喜,宛若阳光照耀之下,河面闪烁的粼粼波光。就像诗经里的女子,丈夫为她佩戴上首饰的那一刻,心里一定觉得含了蜜糖。

他用“赠之”、“问之”、“报之”,回应她的“来之”、“顺之”、“好之”。

一天天,一年年,平静流淌,会有艰难险阻碍的时候,也会出现淤塞触礁的地方,要始终心怀感恩,才能让婚姻源远流长。

你若情深义重,我亦肝胆相照。你愿不离不弃,我便生死相依。

最浪漫的事,同时也是最难得的事,就是慢慢和你变老,然后一起坐在摇椅上,看夕阳,无限好。

婚姻中,“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是平等的相处,也是懂得的回应。

婚姻生活,有时显得艰难,也可以很简单,归结下来,无非就是古贤之人那一句:“食色性也”。

在尘俗里呆久了,如果觉得生活无聊,或者感到情感渐渐趋于寡淡,不妨选一个安静的角落,翻开《诗经》,读一读这首《女曰鸡鸣》。

至少,远古诗歌的质朴,能够滋润你的心田。


【作者简介:江徐,80后女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点击右上角“关注”,收看更多相关内容。】

读书笔记《诗经》——国风·周南

汝坟

遵彼汝(rǔ)(fén),伐其条枚(méi)。未见君子,惄(nì)如调(zhōu)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yì)。既见君子,不我遐(xiá)弃。

(fánɡ)鱼赪(chēng)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huǐ),父母孔迩(ěr)

译文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还没见到我夫君,犹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妇女,正手执斧子砍伐山楸的树枝。其实已透露了消息,采樵伐薪,本该是男人担负的劳作,现 在却由织作在室的妻子承担了。读者不禁要问:她的丈夫究竟到哪里去了?竟就如此忍心让妻子执斧劳瘁!“未见君子,惄如调饥”二句的跳出,即隐隐了此中缘由:原来,她的丈夫久已行役外出,这维持生计的重担,若非妻子没有人能来肩负。

而今丈夫常年行役,他那可怜的妻子,享受不到丝毫的眷顾和关爱。这便是首章展示的女主人公境况:她孤苦无依、忍饥挨饿,大清早便强撑衰弱之身采樵伐薪。当凄凉的秋风吹得她衣衫飘飘,大堤上传送来一声声“未见君子,惄如调饥”的怆然叹息时,令人闻之而酸鼻。

忧愁悲苦在岁月漫漫中延续,期待也许早已化作绝望,此刻却意外发现了“君子”归来的身影。久役的丈夫终于归来,他毕竟思我、爱我而未将我远弃,这正是悲伤中汹涌升腾的欣慰和喜悦;但归来的丈夫还会不会外出,他是否还会将我抛在家中远去?这疑虑和猜思,难免又会在喜悦之余萌生;然而此次是再不能让丈夫外出的了,他不能将可怜的妻子再次远弃。这又是喜悦、疑虑中发出的深情叮咛了。

女主人公的疑虑并非多余。第三章开首两句,即以踌躇难决的丈夫口吻,无情地宣告了他还得弃家远役:正如劳瘁的鳊鱼曳着赤尾而游,在王朝多难、事急如火之秋,他丈夫不可能耽搁、恋家。形象的比喻,将丈夫远役的事势渲染得如此窘急,可怜的妻子欣喜之余,又很快跌落到绝望之中。当然,绝望中的妻子也未放弃最后的挣扎:“虽则如毁,父母孔迩!”这便是她万般无奈中向丈夫发出的凄凄质问:家庭的夫妇之爱,纵然已被无情的徭役毁灭;但是濒临饥饿绝境的父母呢,他们的死活不能不顾。

这首诗的背景,《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的教化在汝坟这个国家施行的很好,妇人能劝诫丈夫尽力正直卫国而流传下来的民歌。但是近人大多认为这是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而唱的诗歌。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