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庄子注疏读书笔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9 10:44

推荐《庄子注疏读书笔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庄子注疏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笔记既有深度,又能体现你的思考和理解:
1. "明确核心目的与范围 (Clarify Core Purpose and Scope):" "为何读注疏?" 是为了理解特定篇目的哲学思想?是为了比较不同注家的观点?是为了学习古代注疏的方法?还是为了深入某个具体概念?明确目的有助于你筛选信息和组织内容。 "聚焦哪个部分?" 庄子篇幅宏大,注疏也浩如烟海(如郭象注、王弼注、向秀、郭象《庄子注》(南华真经注)等)。选择一个或几个篇目、章节,或围绕某个核心概念(如“逍遥”、“无为”、“心斋”、“坐忘”)来写,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2. "深入阅读与理解原文 (Deep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吃透原文:" 在阅读注疏之前,必须对庄子原文有比较扎实的理解。反复阅读选定的篇目,思考其字面意思、深层含义、逻辑结构以及可能存在的多重解读。 "识别难点:" 找出原文中你认为晦涩难懂、含义丰富或存在争议的地方,这些通常是注疏重点解释的对象。
3. "细致研读注疏文本 (

两个诗人一起“倒读”《庄子》 向以鲜:先找到“钥匙”再开“门”|当代书评·专访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显得最另类的一个。人生之于世,被诸多限定和牵系。而庄子似乎不想被任何事物限定和束缚,也不愿受任何事物干扰和影响,他做飞翔和遨游状,从一切羁绊之中超脱而去。而且不是从人间脱身,而是试图脱身于浩渺的时空。庄子的天地很大,大到没有边际、没有极限,无天无地。在庄子的文字中,贯彻始终的是无限的时空感:要么无限向外扩展,发现奥秘,要么无限向内深入,发现自我。

近日,四川大学教授、诗人、作家向以鲜和宁夏诗人吴西峰合作,历时数载精心结撰的庄子研读心得《倒着读》,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倒着读》全书近80万字,分上下两卷。本书中所引《庄子》原文,主要来源于1961年中华书局版《新编诸子集成》中清人郭庆藩《庄子集释》本。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原有52篇,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七万字左右。按学界目前通行的说法,只有内七篇是庄子本人所写,外篇与杂篇都是别人所作。向以鲜和吴西峰没有对之进行甄别,“纵然外篇与杂篇或许不是庄子本人的作品,仍较为准确地体现出庄子的主体精神(其中固然混入了一些驳杂的成分),仍是庄子思想的奇妙延伸。”

《庄子倒着读》(图据受访者)

不是“今译”也不是“导读”

“倒着读”与“讲读”一脉相承

读《庄子》,人们通常都从最难最高级的《逍遥游》开始,到《天下》止;而向以鲜和吴西峰则选择“倒着读”,从《天下》起而到《道遥游》止。向以鲜说,“这不仅与其文意、哲思、出入的路径相应,而且与阅读由易而难,由外而内,便于逐步深入、打开的递进有关。如果将《杂篇》喻为开门的钥匙,那么《外篇》就是门,《内篇》则是庄子的精彩世界。要进入这个世界,首先得找到‘钥匙’,然后再开‘门’,然后才能得见庄子的‘道’。倒着读《庄子》,和顺着读《庄子》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所获得的启示与感悟也是不一样的,如同下山的风景不同于登山的风景。”

向以鲜提到,他们这本书中的“倒着读”的“读”,既不同于通常的“今译”,也不同于习见的“导读”, 亦非传统朴学中的注疏笺证。而是在精神气质上,与古老的“讲读”一脉相承,而又别出机杼,别开生面。既像是一个人的独白,又像是两个人的絮语,更像是一次漫长的、交织着白昼与黑夜的读书摭言。“不追求高深,但也绝不媚俗的写作精神,所奉献出来的一瓣心香,不一定是最昂贵的,却一定是最真诚的。我们渴望听到庄子的心跳。”向以鲜说。

《倒着读》是向以鲜和吴西峰两个人合作的成果。谈到这次合作的契机,向以鲜透露,大约五、六年前,自己在与诗友吴西峰的交谈中,得知对方多年来阅读诸子百家,并且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两人特别谈到《庄子》,吴西峰给向以鲜传来了其关于《庄子》的随笔。“当时的感觉是,这些随笔虽然还显得有些粗粝,却潜存着珍贵的精光。在其后的日子里,我把自己成熟或不成熟的各种想法提出来,不断与吴西峰商榷、切磋,尽量达成共识。在我们共同的打磨下,慢慢地,一块庄子的浑金璞玉开始出落,开始显露出光华。”

谈到《倒着读》的具体分工,向以鲜说,吴西峰主要负责前期的工作,包括基础文献整理,初步文本释读,自己主要负责后期的工作,包括原文版本的核定、章节整理、义理贯通、风格定位,全书统稿以及与出版机构的所有沟通环节、审校工作等。“吴西峰主要精力集中于毛坯房的建造方面。我的注意力集中于内外装修、花园打造以及品质气象的塑造方面,最后与出版机构完成一件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对话向以鲜:

摒弃繁琐考据过程 去呼吸庄子的空气

封面新闻: 关于庄子,历来注释、解读很多,尤其是学院里的众多中国哲学专家教授学者,以及很多文人作家。你觉得你们这本解读庄子的书,有哪些不一样的特色?

向以鲜:关于《庄子》的注疏解读著作,虽然不能与老子、孔子等人相比,但也代不乏人,尤其以晋唐、明清的庄子研究成就最为显著。其中的代表性成就则允推晋人郭象注、唐人成玄英疏的《庄子注疏》等。明清两朝的庄子研究堪称显学,名家辈出,如方以智的《药地炮庄》,王夫子的《庄子通》《庄子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也是《倒着读》的底本)。清代桐城学派,也是庄子的狂热研究者,刘大櫆著有 《庄子评点》、姚鼐著有 《庄子章义》、方潜著有 《南华经解》、昊汝纶著有 《庄子点勘》,林纾著有《庄子浅说》。晚清之后,一大批识通中西的学者,合力将庄子研究推进至崭新的高度。如大学者章太炎的《齐物论释》,大诗人大学者闻一多的《庄子章句》,龙泉驿名宿王叔岷的《庄子校诠》、《庄学管窥》,刘文典的《庄子补正》、《庄子琐记》,钱穆的《庄子纂笺》、《庄老通辨》,地理学家顾实、文学史家钱基博等人的《庄子天下篇注疏四种》等。现当代研究庄子的学者就更多了,大家熟知的比如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老庄新论》等。

《倒着读》和之前的《庄子》研究与解读相较,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摒弃了传统庄学研究中繁琐的朴学考据过程,明心见性,直达灵台,以二十一世纪的《庄子》当下阅读者的视域,潜入庄子无限辽阔的内心世界,去倾听庄子的三言(重言、卮言与寓言),去触摸庄子的脉动,去呼吸庄子的空气,从而读出不一样的庄子。如果按照桐城学者所张扬的义理、考据与辞章三位一体的说法,《倒着读》更着眼于义理与辞章。

封面新闻:你少年时代就喜欢杜甫诗歌。你出版过《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算是还了少年愿。请问你和《庄子》结缘于什么年代?在你的阅读史里面,庄子比起杜诗等其他传统人文经典,是怎样的特殊位置?

向以鲜:在我的阅读史里面,庄子具有特别的意义。如果说李白杜甫开启了我对于汉语诗歌的神往之门的话,那么,庄子则是不断拓展我自由与想象力边际的拓荒者。他让我真切感知到,在广大的物质世界之外,还有更为广远的精神世界。在庄子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中,就连御风而行的列子,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也是不自由的,用庄子的话说,“犹有待也”。

我认真读《庄子》,或者说有几分明白《庄子》,要晚于读杜甫好几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天津南开大学跟着闻一多弟子王达津先生学习古典文学时,王先生就为我们专门开设了《庄子》选读的课程,课堂就设在王先生的书房中。王先生讲《庄子》时,会随口大段大段吟诵原文,并不断引用闻一多先生的相关学说以为佐证。记得我还写了一篇名为《象及象罔》的读书随笔,得到了王先生的赞许。毕业后来到了四川大学工作,并在八十年代末期与诗人钟鸣一同创办民间诗刊《象罔》,这个刊物的名字就是我命名的。

封面新闻:在你看来,比起孔子、老子,庄子是不是更接近文学?

向以鲜:毫无疑问,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庄子的文学成就最高,称其为中国文学第一人,恐怕一点也不过分。诸如《逍遥游》《大宗师》这些篇章,汪洋恣肆无可形容,强度烈度也无从匹配。《庄子》一书的目录,在所有古书中大概是最有生气的,不呆沸,不刻板,让人顿生投入一阅的兴味。闻一多曾列举中国堪称伟大诗人的三位代表,使之作为文化史链环中的三个璀璨之点:庄子、阮籍和陈子昂。闻一多称,庄子是一个哲学家,然而侵入了文学的圣域。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惆怅,圣睿的憧憬,无边无际的企慕,无崖际的艳羡,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

封面新闻:李白是非常喜欢庄子的。据你对杜甫的了解,杜甫也喜欢庄子吗?

向以鲜:李白与杜甫对于庄子的接受也是不太一样的,总的来说,李白更热爱庄子的自由境界,他在那首著名的《上李邕》诗中这样歌唱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庄子的大鹏就是李白的象征,或者李白就是唐代的一只大鹏。杜甫当然也向往庄子的自由,比如庄子所说的“独往”,就令杜甫十分神往。杜甫在一首名为《立秋后题》的诗中写道:“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用的就是《庄子》的话:“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地、细万物而独往也。”但是,杜甫更多地接受了现实中的庄子,比如他在成都的诗作《宿府》中写道:“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用的就是《庄子》‘鹪鹩巢林不过一枝’的典故,一种十分生活化、甚至有些卑微的景观。杜甫是一个典型的儒家诗人,正如冯至所说,杜甫也是一只凤凰,却有一双深陷大地的泥足。

封面新闻:在你的诗歌写作中,庄子带给了你什么样的灵感?

向以鲜:当然,在我的写作中,似乎一直就有一个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庄子存在。印象之中,在诗中第一次明确写及庄子的是1987年夏天的《尾生》,其时我刚从南开大学毕业分到了四川大学。这个诗歌题目与故事直接来源于《庄子》:“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庄子》不妨倒着读

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的字数是比较多的,可谓“体大而思精”。在“孔孟之道”和“老庄之学”这个中华文化道统中讲,《庄子》堪称首屈一指的“鸿篇巨制”,然而,在以“经史子集”为主的“国学”谱系中,《庄子》的注疏却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宏大的体量并不完全相匹配,古代的注疏和近现代的释读都失之于“贫瘠”。因此,目前由向以鲜、吴西峰撰写,重庆出版社推出的《〈庄子〉倒着读》,既有重新开掘《庄子》思想宝藏之现代价值,亦有别开生面、一洗经典注疏繁乏之释读旨趣,为大数据时代的汉语读者开辟了一条阅读艰涩古汉语经典的鲜活途径,名为“游戏玄学(《庄子》为‘三玄’文本之最)”可也。以人类学的眼光来看,游戏精神实为点燃与驱动文明进步的火种与原动力。

顾名思义,《〈庄子〉倒着读》的解读方法不同凡响,绝不可用“倒背如流”相类比。阅读经验中的“倒背如流”只是阅读中的“记忆训练”,并不对文本作知识的展示和思想的发挥。特别是汉语的经典文本,无论其原文写作还是注疏解读,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为“微言大义”,一为“借题发挥”。孔子对六经“述而不作”,庄子以“三言(寓言、重言、卮言)”表达“四达并流”的精神,都是这种风格的写照。基于此,向、吴二位“倒着读”《庄子》有了五个别出心裁的维度:第一,倒着读可以由简易入深奥;第二,倒着读可经由门人弟子而窥探宗师密意;第三,倒着读有“纲举目张”之妙;第四,倒着读更能体现《庄子》一书的思想逻辑途径;第五,倒着读更能调动阅读的激情。历史上经典的《庄子》研究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上述路径,但是真正“倒着”解读的著作,向、吴二位之作还是第一本。

除了在写作体例上把《庄子》三十三篇的杂、外、内三部分完全颠倒之外,相比传统的“注疏”,《〈庄子〉倒着读》联系了现代生活情势中的信息,将“借题发挥”“微言大义”的风格同与时俱进的主旨巧妙地结合起来,加强了古典哲理与现代人世俗生活的“亲和力”。例如,在释读《让王》时,本书在主篇名下添加了12个小标题——“让位”“让地”“让君”“让势”“让财”“让食”“让赏”“让礼”“让官”“让心”“让道”“让名”,并于各小标题下作了结合历史故事和现实社会情势相得益彰的释读,让这些沉重的生活话题显得不那么紧迫和压抑。原本在现实生活中思考这些话题是很费脑筋的,而在本书的叙述中,读者犹如在四川的茶馆中听人“摆龙门阵”,可以带着“消闲”的心境去鉴赏它们。具体到“让君”这一节,“倒着读”对“越人三弑其君”的叙述就比较有趣。这个典故在著名的《庄子注疏》(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中处理得比较枯燥:郭象对其无注,成玄英的疏则比较简略,字数与原文相若,点睛之笔落在“以其重生轻位,故可屈而为君也”一句话上,强调“看重个人生命本身,而轻视生命之外的权位”。这种评价有点儿书生气,而实际生活中,历代帝王都酷嗜权位,将其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本书就没有用“重生轻位”的老套结论,而是用了“错枝”这个历史“冷知识”,说越王诸咎的儿子王子搜可能名字叫“错枝”,曾因越国“多次弑君(弑父)”的残酷历史而躲在山洞里,以避王位,最终被国人放火从山洞里熏出来而做了国王,不过一年之后也被杀了。因此,本书评论说:“事如其名:错枝,错枝,生错了枝头!”用这样诙谐的语句评议残酷的权位争夺,确实别具风味。

《庄子注疏》之后,清代通才王夫之的《庄子通》《庄子解》也是屈指可数的“庄子释读”谱系的扛鼎之作,其中最精辟的论断就是——《庄子》书中的最后一篇《天下》“浩博贯综,而微言深至”,堪为全书之序例。王夫之可以算是第一个想“倒着读”《庄子》的人。虽然有此洞见,但自己下笔著述时,他仍然因循首尾相接的旧统,未见突破。某种意义上讲,三百多年之后的《〈庄子〉倒着读》丰富了船山先生的先见之明,其价值俱见于“子学”大宗经典《庄子》的创新性释读,诚可期待其于游戏玄学中,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种特殊慰藉。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10日第9版

作者:单纯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