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范文高中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19 11:44

写作核心提示:
以下是一篇关于读书笔记范文高中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读书笔记范文高中作文注意事项"
读书笔记是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记录和整理阅读内容,还可以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高中生来说,写好读书笔记范文更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写读书笔记范文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选择合适的书籍和篇目"
选择合适的书籍和篇目是写好读书笔记范文的基础。高中生在选择书籍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来选择,同时也要注意书籍的权威性和经典性。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历史传记等,这些书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二、认真阅读,做好记录"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认真阅读,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要做好记录,可以将重要的句子、段落、人物、情节等记录下来,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记录时要尽量详细,以便后续的整理和分析。
"三、突出重点,提炼主题"
读书笔记范文不是简单的读书内容的堆砌,而是要对阅读内容进行提炼和总结。我们要突出重点,提炼主题,将书中的精华部分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通过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总结写作手法等方式来提炼主题。
"四、结合自身,写出感悟"
读书笔记范文不仅要体现书中的内容,还要
冬爸教写作文系列之三十六-高中,我是这样写读书笔记的
文/戚利
2015.11.16号,星期一阴有小雨
今天阅读了余秋雨先生《废墟》作品中的一小段。节选部分如下:还生命以过程●余秋雨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住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的力量和精粹。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摘自春风文艺出版社《文明的碎片》)读后感: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保持事物的真实状态,莫要雕梁画栋,粉妆太平。当下社会正处于一个功利心和形式主义横行的时代。某些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大兴土木,进行古迹重建和恢复工作。噱头够响,以保护传统、继承文化为借口,仅凭借今人的单纯臆想恢复得来的古迹倒是满足了视觉欲望,填补了经济亏缺,然而,它同时也用不真实的物件和表达填充了游人纯净的灵魂和记忆。这个真实的古迹所携带的精神和指向一旦被彻底湮没或修改,那么,借古迹重建之名,实际上就行了毁舆文化之实,以今铄古,罪莫大焉。任何事物都要面对并经受时间的考验。上帝是公平的,每个事物都有他们自己的时间发展史:一朵花只能经历一个季节,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只有短短的100年,一座建筑从构建到倾颓不到千年。世界物种的多样性限定它们在这个世界上存留的时间。时间用尽,它们将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很难设想有一个只生不死的世界,也很难设想若人死后还有亡魂的存活,这个世界将是何种的拥挤不堪?所以,远年的古铜器、出土的断戟、宋版的图书就让它们安于它们已有的姿态吧,破烂不堪、晦涩无光又能怎样?那些斑斑锈迹呈现的不正是它曾经锋芒毕露和削铁如泥的年华吗?时光改变了它们的容颜,出尘的一瞬,它毫不避讳,用苍老的形态审视着这个世界,给予和提醒我们既定的事实,淡淡地说:不用改。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从容的模样。粉饰太平和假饰天真一样是残酷的自我糟践。白发不会因为你薅掉它就不再生长,皱纹也不会因为你涂抹浓妆就不复存在,即使你把腰带捆紧,你也不能瘦成一道闪电。何不放松下来,快乐自己的内心,莫在意生发的白发,安然于眼角的皱纹,做个健健康康的胖子。其实,你又何尝不是这个世界唯一的存在?人的内心和行动就像一个磁场,磁力线因为内外的一致而展现出美丽的彩虹模样,违背了内心意愿的行动将失去磁力,从高高的天空狠狠坠地。2015.11.28号,星期六晴今天阅读了读者卷首语的第二篇。内容如下:
有所敬畏●
周国平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甚至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的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相反,那种不知敬畏的人是从不在人格上反省自己的。如果说“
知耻近乎勇”
,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放肆。只要不受惩罚,他敢于践踏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爱情、友谊、荣誉,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这样的人尽管有再多的艳遇,也没有能力真正爱一回;结交再多的哥们,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获取再多的名声,也不知什么是光荣。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摘自《追求》)读后感:敬畏是什么文/戚利
敬畏是什么?
敬畏是一种尊敬。在相信和信仰之间,有一个词叫尊敬。因为相信而怀有尊敬之心,但还未达信仰的高度。有人敬命,有人敬教,有人敬神,中国人知道玉皇大帝,知道阎罗殿,知道生前做坏事要下地狱,行好事要上天堂;就跟西方人知道上帝,信任耶稣一样。他们每天都要向神的使者祷告、坦陈心迹、自我监督,检查并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因为信任,所以会把自己的缺点和隐私暴露出来,在所信任的人面前没有丝毫保留,老老实实地交代平时的作为,出于尊重,让所信任的人给予客观的评价,虚心接受,所以在行为上就会适当地有所收敛。有些人什么都不信,所以也就不存在敬畏,反正没有人监督,也不指望说给谁听,什么事情都敢做,没有任何约束,在利益和欲望的驱使下,往往人就容易走向极端,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敬畏能起到规范和约束人行为的作用。信什么很重要,你可以信佛,也可以信道,甚至还可以信基督耶稣,所有美好的相信里都包含着对人性善恶的基本评价,如果这种评价缺失了普适标准,那么,这种信任就是危险的。信任什么是个人的自由,任何一个国家不会颁布法令强制它的国民信任某种思想,也没有哪个个人会约束你的信任行为,所以,敬畏本身是自发的,是对自我意识的一种觉醒,从根本上说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针对普适价值的信任是必须的,神圣的东西比如自然、生命、爱情、正义等不可侵犯,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能不相信神圣,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人生命质量的好坏,涉及到一个人品性的端庄与丑弊,涉及到一个人行为的高尚与卑微。“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不相信神圣的人,必将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敬畏是一种惧怕。智人设定道德规范,创建国家法律法令约束人们的行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些规范深入人心,做错了事情就要受到惩罚,用惩戒使没有犯错误的人产生惧怕心理,从而避免再犯错误,以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老话说的好,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其实要表达的无非就是人做事情前需要慎思在先,因惧怕做错事情,过于溺爱而与事物保持适当的距离,比如金钱、美色和权利,甚至是生命、自然。周敦颐的爱莲说里有这么一句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莲花好看,但不宜就近摸捏采摘,如果因为喜爱而过于靠近,就很容易忘记本性,迷失自我,就很容易不经意间用世俗的行为和喜欢的借口伤害到它,所以,欲爱而不近,欲亲而常远,是君子的行为,敬而远之,是为智者也。
敬畏是一条底线。敬畏的实质是一条底线,它规定了我们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做到什么程度最合适,它明确地指出了我们对待事物的行为尺度。比如禁止乱砍乱伐,这是对森林的底线;禁止繁育期捕渔,这是对海洋的底线;禁止排放有毒有害气体,这是对天空的底线;禁止杀戮,这是对生命的底线。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没有底线的社会行为导致的后果是不可思议的。试想,一个弥留者因为讨厌这个世界而随手引爆一枚核弹,后果将会如何?
敬畏是一种经验。蚂蚁因为敬畏天气,不厌其烦地把家从低处搬到高处,避免了一场水漫金山的灾难;非洲雄狮因为敬畏团结一致的水牛,所以保全了自己的生命;人类因为敬畏自然,所以获得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生活。人类对社会的认知大都是从残酷的教训中得来的,这些教训里有无奈,有鲜血,有生命,它们被后来人用文字记载下来,形成知识和经验,并通过教育的手段和记忆的方法永存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里。所以现在的人们才不至于因为无知触碰而被电电死,因为不识深浅莽撞下而被水淹死,因为擅闯浓烟火海而被火烧死,只有敬畏自然存在的力量,才能避免损失,客观地看到能量背后的规律和事实,获得新的经验,更好地保护自己,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敬畏是一种爱。敬畏最终要表达的要凸显的是爱,是一种自觉的有规矩的爱。这种爱得以让爱者和被爱者维持在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互相体验彼此带给的快乐。奥黛丽赫本曾经说过:“有一种爱叫做忧伤。因爱众生而悲悯,因爱万物而敬畏。”相由心生,善良仁慈的人,敬畏万物的人,一定心怀大爱,他们的眼睛也定是澄澈而温暖的。大约我们常说的美好也就是这样吧,在事物的两个极端中保持一个中庸和平衡。对人性的描述中有这样一句话: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当爱在某一个条件下发生转换,恨就会自然而生,为避免过激行为的出现,在爱的过程中存有敬畏心,不过于溺爱才是合理而得体的做法。
朋友,当你漫步公园,请勿采花折枝,对自然要存有敬畏心;当你经历挫折,悲伤绝望时,请勿轻生,对生命要存有敬畏心。当你踏进社会,请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约定,对规矩要存有敬畏心......心若向阳,无畏悲伤;心存敬畏,何所不致?
2015.12.2号,星期三晴
今天,读了读者卷首语两篇,与幸福有关幸福三要素●余也鲁译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有希望。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说:“我哪会一贫如洗,我为我自己留下的是一份最伟大的礼物。我所留下的是我的希望。”一个人要是只生活在回忆中,却失去了希望,他的生命已经开始终结。回忆不能鼓舞我们有力的生活下去,回忆只能让我们逃避,好像囚犯逃出监狱。有事做。一个英国老妇人,在她重病自知时日无多的时候,写下了如下的诗句:现在别怜悯我,永远也不要怜悯我,我将不再工作,永远永远不再工作。很多人都有过失业或者没事做的时候,就会觉得日子过得很慢,生活十分空虚。有过这种经验的人都会知道,有工作不是不幸,而是一种幸福。能爱人。诗人白朗宁曾写道:“他望了她一眼,她对他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苏醒。”生命中有了爱,我们就会变得焕发、谦卑、有生气,新的希望油然而生,仿佛有千百件事等着我们去完成。有了爱,生命就有了春天,世界也变得万紫千红。最完美的祷告,应该是:“主啊,求你帮助我有力量去帮助别人。”(摘自《花香满径》)
幸福的柴门●栖假如通往幸福的门是一扇金碧辉煌的大门,我们没有理由停下脚步;但假如通往幸福的门是一扇朴素的简陋的甚至是寒酸的柴门,该当如何?我们千里迢迢而来,带着对幸福的憧憬、热望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带着汗水、伤痕和一路的风尘,沧桑还没有洗却,眼泪还没有揩干,沾满泥泞的双足拾级而上,凝望着绝非梦想中的幸福的柴门,滚烫的心会陡然间冷却吗?失望会笼罩全身吗?我决不会收回叩门的手。岁月更迭,悲欢交织,命运的跌打,令我早已深深懂得什么是生命中最最值得珍惜的宝贝。只要幸福住在里面,简陋的柴门又如何,朴素的茅屋又如何!幸福的笑容从没因身份的尊卑贵贱失去它明媚的光芒。我跨越山川大漠,摸爬滚打寻求的是幸福本身,而不是幸福座前的金樽、手中的宝杖。幸福比金子还珍贵,这是生活教会我的真理。(摘自《扬子晚报》)
读后感:寻找幸福的春天
文/戚利
在这世间,有一种幸福是属于别人的幸福:久卧病床的人对健康的人说:要是像你们一样活蹦乱跳的该多幸福啊;贫穷的人对富有的人说:要是我像你一样那么有钱该多幸福啊;50多岁的妇人对花季的少女说:要是我现在只有20岁该多幸福啊。别人的幸福很多时候只是一个梦,自己永远也得不到,所以当成梦偶尔想想可以。如果长期沉浸在别人的幸福里无法自拔,即使在阳光绚烂的春天,人也会变得颓废,空虚,萎靡不振,迷失自我。诺贝尔奖得主PabloNeruda在《太阳颂歌》中写道:“过去我不了解太阳,那时我过的是冬天.......”我想,当他拿起笔来,准备开始赞扬太阳的时候,他已然找到了属于他的幸福。我们呢?我们该如何才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找到我们幸福的春天呢?要想获得幸福,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学会知足常乐。中国有一句老话说的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果你感觉一无所有,你可以想想久卧病床的人,然后告诉自己:我还有健康,能活蹦乱跳地生活,我多幸福啊;如果你一事无成,你可以想想在大街上乞讨的人,然后告诉自己:我有房可容身,有衣可蔽体,有食可裹腹,我多幸福啊;如果你容颜憔悴,华发早生,你可以想想那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其实他们除了年轻似乎缺了很多,他们没有你的社会经验,没有你的政治地位,也没有你现在的拥有。换个角度看人生,你会发现很多美好,知足者常乐,常乐者幸福。春天的花儿从不挑剔环境,无论在哪儿,都会一样地努力成长,散发不打折扣的清香。要想获得幸福,还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奋斗进取。过于自我满足的人很容易自恋,自恋的人常以自我为中心,脱离社会和集体,生活质量算不上高,自恋的人活在个人一时的快乐中,根本谈不上幸福,幸福是属于每个人的,但在对幸福的界定上,总有一个社会普适的价值存在。你不能说糜烂的生活属于幸福,也不能说声色犬马属于幸福,更不能说荒淫无度属于幸福。尽管那确实会很快乐,却为大家所不齿。当下一些快餐文化,影视作品极力地向年轻人描绘和推崇一种小资奢华浮纨的生活,把幼稚当成熟,把浪费当品味,把自恋当幸福,给年轻人树立了一个很坏的榜样。人生其实是一个不断消费正能量的过程,如果正能量累积得太少,在消费完以后就很容易伤到裸露的脆弱内心,甚至让人进一步产生迷茫和崩溃,到那个时候,再谈的就不是幸福不幸福的问题,而是生存和消亡的问题。所以,要想幸福,得累积并真正从内心吸纳更多的正能量,得让自己经历奋斗的过程,体验成功的美好,不要惧怕追求幸福路上的艰辛,“只要有眼泪,就还有希望”,无论我们经历多少次坎坷,无论我们叩开的是金碧辉煌的大门还是简陋寒酸的柴门,只要幸福住在里面,就都值得去努力一把。树有树的高,草有草的绿,树从来不会因为狂风摧折了树枝而想要伏低变成草,草也从来不会因为羡慕树站得高看得远而想要努力拔节变成树。要想获得幸福,还要有对自己客观的评价,学会量力而行。量力而行的人是聪明的,聪明的人被称为智者,智者通常会更容易获得幸福。《圣经•旧约》说:“我的子民们,幸福不在天涯,而在智者的心中。”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功。追求幸福的失意者大都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想追求的东西离自己太远又或者太高。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久而久之就会心生厌倦和痛苦,生活自然不幸福了。幸福的生活其实很简单,拿时下比较流行的一句话说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打小怪兽。能正确认识自我,看清现状,不做空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自己寻求一个可及的目标,然后为之努力,就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得满足和成功,幸福感也就随之而来了。幸福并不总是与物质有关,即使功成名就的政客,前呼后拥的明星,腰缠万贯的富翁也经常会感叹自己不幸福。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除了寻求物质满足外,还需要得到精神上的富足。精神修养是达到精神富足的一条途径,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种廉价的却是物质不能比拟的宝贵财富,它可以让一个人在任何境遇下都变得富足而幸福。具有高尚精神修养的人通常会有足够的包容心面对刁难于他的人,学会处变不惊地处理任何突发的事件。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和幸福。具有高尚精神修养的人幸福于内而化于外,记得看过一篇文章,写一位记者去采访文革时被打入牛棚下放到农村的夫妻俩,他们所在地偏远,荒凉破旧,资源匮乏,他们居住的地方更是充斥着破旧的木门、沧桑的土壁、干黑的茅草屋。然而,一推开门,记者的心灵就被震撼了:尽管屋内是泥土地,地面却干干净净,尽管是木头床,床帮却一尘不染,春天的阳光正从纸糊的木窗棂的缝隙透进来,照在整整齐齐堆叠在床边的被面上,明亮而温暖,夫妻俩的衣服上打着厚厚的补丁,笑殷殷地站在床边,尽管生活清贫如洗,这一对夫妻却是那样幸福,幸福到让人羡慕和嫉妒。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能轻易得到的东西,只有加倍努力,做到知足常乐,奋斗进取,量力而行,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幸福的春天就会降临。
2020高考作文指导|读后感写法三步走,一学就会,非常实用!
读后感写法三步走
读一层,感一层,联系实际又一层
●读一层(紧扣原文,抓住重点)
读后感的“感”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读”是“感”的前提,“感”是“读”的延伸,必须先“读”而后“感”。因此,写读后感一般先概括叙述原文中的某个内容,即简单介绍读过的文章或书的内容,重点介绍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内容,即感点,为抒发感受做准备。
语段示例:
鲁滨逊在一次雨中航行中失事,他的同伴都遇难了,他最后被海水带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鲁滨逊并没有因此放弃生命,而是用身边仅有的一些物品建了一座“房子”,又在遇难的船上找到了一些面包、酒、衣服、枪弹等等……就这样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八年两个月零十九天的孤岛生存。 (节选自《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感一层(读感结合,以“感”为主)
“感”是“读”的延伸,是对“读”的某个内容的认识和感悟。即结合“读一层”中的观点——读过的文章或书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内容,最有话想说,有话可说的内容,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语段示例:
鲁滨逊在孤岛生存长达二十八年两个月零十九天,在这么长久的时间里,我想,希望一定住在鲁滨逊的灵魂里,那样可怕的荒岛都没有困住它。当身处绝境时,鲁滨逊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活下去。他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紧紧地拥抱着希望。正如他所说:“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通过对照,他意识到,虽然自己身处荒岛,与世隔绝,饱尝孤独,但是能够活着,独免一死,身处热带,身边没有野兽,还有吃的,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因此他鼓起生活的勇气,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节选自《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联系实际又一层(联系实际,感受真实)
联系实际的“实际”可以是个人的言行、经历、思想,也可以是他人的言行、经历、思想,或者是某种社会现象,还可以是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联系实际抒发感受,能把感受写真实,写具体。
如写《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时,你可以由灵魂里住着希望的鲁滨逊想到身边灵魂里住着希望的人,抒发自己的看法。
语段示例:
由灵魂里住着希望的鲁滨逊,我想到了邻居张阿姨,我一直以为她是个不幸的人,因为车祸夺去了她的双腿,但我不理解为什么她每天都能保持微笑。现在我明白了,她的灵魂里同样住着希望,虽然她行动不便,可她的丈夫很疼爱她,周围的人很怜惜她,女儿已经上学了,常常帮她做家务,乖巧可爱。啊,难道她不是一个幸福的人吗?孩子渐渐长大,日子越过越好,这么美好的希望陪伴着她,难怪她要笑对生活了!
有人说过:“当你的四周一片黑暗时,你的心就是自己的明灯。”是啊,鲁滨逊的四周一片黑暗时,他那充满希望的心不正是自己的一盏明灯吗?当邻居张阿姨遇到灾难的时候,她那充满希望的心不也是自己的一盏明灯吗?我希望所有读过《鲁滨逊漂流记》的人,都能从他那二十多年孤独苦难的生活中,看到希望,并拥有它! (节选自《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读后感习作实践
2020高三“天一”四月大联考作文题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某次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就所喜欢的书中人物畅所欲言。通过同学们的积极发言可以看出,下列人物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
伯夷 关羽 贾宝玉 林冲 孙少安 高觉新 钱墨吟 白嘉轩 堂吉诃德 爱斯梅拉达
上述人物能引起你怎样的共鸣?请你选择两到三位人物确定某一主题,结合自身读书体验及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明要求】
这次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当下疫情作文满天飞的情况下,算是一股清澈,充满了文学气息,散发着书墨瀚香,十足的文化味。
审题时我们要抓住五点关键信息:
一是人物。材料的主体,也是作文的母体——10位名著中的人物。这10位人物,古今中外,名著名篇,有些还是世界文学走廊中不朽的经典人物。对名著内容和名著中人物形象的了解是写好此次习作的前提。习作文学气息的背后,对考生的课外名著阅读是一个考验。
二是主题。选择两到三位人物确定某一主题。这个就要考生在短时间内迅速“选人”,迅速找到人物的共同点,确定习作的主题。人物是两到三位,两个也行,三个也可以,但不能超出此范围。题目只要求选择两到三个人物,既是写作的需要,也是照顾考生的需要——毕竟并不是每一位考生对这10位人物都十分了解。
三是现实。要结合自身读书体验及社会现实来写。文学即人学。文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所以习作的要求不能就事论事,就人论人;不能写单纯的人物评论,要写出自己的感受。感受要结合两个字“现实”,包括个人“读书体验”和社会现实。
四是文体。明确要求写读后感。读后感虽然不像书信、演讲稿、发言稿那样,在文体格式要求上有那么多既定限制,但在外在表现形式上还是有所体现的。如标题,多有正副标题,正标题就是文章的题目,副标题位于正题之下,以破折号引出,多是“读XXX有感”的形式。如“奋斗不止 星河长明——读孙少安、堂吉诃德有感”。
这次习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读后感,不是对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来写读后感 ,而是打破时空,自由组合,在指定的10位人物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现实思考。题目有开放度,有创新性,也有挑战性。
【确定主题】
确定主题,是这次习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第一步:主题确定,首先来源于对材料中10位人物的主要事迹、个性特点和精神品质有了解。
伯夷:爱国守志,意志坚定。(《伯夷传》)
关羽:义绝,忠君报国。(《三国演义》)
贾宝玉:性格叛逆,追求平等,鄙视功名。(《红楼梦》)
林冲:忍无可忍之时,勇敢决绝,奋起反抗,救弱济贫。(《水浒传》)
孙少安:顺应时代潮流,负重前行,奋斗抗争。(《平凡的世界》)
高觉新:有新思想,但囿于旧势力,半个意识觉醒的新旧人物。(《家》)
钱墨吟:坚定信仰的战士,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四世同堂》)
白嘉轩:具有自力更生的民族优良品质。(《白鹿原》)
堂吉诃德: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与旧时代思想相悖的奋斗追求,但盲目可笑。(《堂吉诃德》
爱斯梅拉达:纯洁善良,品格坚贞,乐于助人,不畏强暴,美的化身。(《巴黎圣母院》)
第二步:找出两到三位人物身上的共性,这个共性就是主题。
以下主题可供参考:
①爱国主题。伯夷、关羽、钱墨吟(也可三选二任意组合)
②反抗斗争精神。贾宝玉、林冲、堂吉诃德(也可三选二任意组合)
③自力更生意识,不安于平庸,奋发向上。“孙少安+白嘉”组合。
④人性之美。善良,正直,救弱济贫,乐于助人,不畏强暴,“林冲+爱斯梅拉”达组合。忠诚大义,“伯夷+关羽”组合。
⑤革新先要勇气,后要付诸实际有效的行动。“高觉新+堂吉诃德”组合。这两位有觉醒意识,有抗争诉求,但要么缺少行动,要么行动方向不对。或者来个“孙少安+高觉新+堂吉诃德”三人组合,“一正加两反”证明面对逆境、困境,要有革新的勇气,还要有革新的智慧。
⑥为信仰而奋斗,坚定信念,执著追求。伯夷、关羽、堂吉诃德、孙少安、白嘉轩。
也可以有其他主题,只要人组合得当,言之成理亦可。
【习作构思】
习作构思总体上分两个部分,一是读,二是感。
“读”。引出材料中的人物,对其进行分析和评论,指出人物的共性,点明文章的主题。“读”是引子,是过渡。可以用一个主体段完成。
“感”。结合自身读书体验及社会现实,谈谈感想和体会。“感”是重点,是核心。可以用两个主体段完成。要围绕主题,找准“感点”,有感而发;要不骛虚声,不尚空谈,联系实际,有的放矢;要由走出书本,回归现实,体现出阅读对人生的思考与启迪。要把“爱国”“奋斗”“革新”“信仰”“正直”“忠义”“斗争”等主题搬到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探讨思考,经世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