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9 13: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逛书店的日记作文,可以注意以下几个事项,让你的文章更生动、具体和有感染力:
1. "明确中心思想 (Clear Central Theme):" 你想通过这篇日记表达什么?是单纯记录逛书店的过程,抒发对知识的渴望,分享找到心爱之物的喜悦,还是表达一种宁静、放松的心情?确定一个中心点,能让你的文章更有条理。
2. "融入真情实感 (Incorporate Genuine Feelings):" 日记的核心是记录个人生活和感受。逛书店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是兴奋、期待、平静,还是有些失落?是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还是被琳琅满目的书籍吸引?把你的真实感受写出来,让读者能感同身受。
3. "细节描写生动具体 (Vivid and Specific Details):" "感官描写:" 书店是什么样子的?(光线、气味——旧书味、墨水味、纸张味;声音——翻书声、低语声、安静的氛围;触感——书脊的粗糙、封面的质感)。这些细节能立刻将读者带入你的场景。 "行为描写:" 你在书店里做了什么?(漫无目的地走动、有目标地寻找、专注地阅读书评、与店员交流、拿起又放下某本书、最终购买了哪几本书)。具体的行为能
每个热爱书的人都曾经渴望过开一家书店吧? 但是如果你看过这本由肖恩·白塞尔写的《The diary of a bookseller》,或许会打消这个念头。 “别以为二手书商的世界是一曲田园牧歌——炉火烧得很旺,你坐在扶手椅上……络绎不绝往来的客人个个谈吐非凡,在掏出大把钞票买单前还要同你来一段充满智慧的交谈。” 这是我们理想中的场景,可事实远非如此。 作为苏格兰最大的二手书店的店主,肖恩经营着名叫“书店”的书店(是的,书店的名字就叫“书店”),他也是威格敦图书节的组织者之一。 《书店日记》是肖恩的第一部作品,记录了他从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间发生在书店里的一些琐碎的事情。 因为在店里工作的人都说,用同顾客交往得来的素材写本书绰绰有余…… 所以,我们才有幸读到这本书。豆瓣读书评分9.1。
作者和他的书店 初读有些索然无味,日记体,记录的无非是每天的订单,找到的书,店里的收入,顾客人数。 但是慢慢读下来,就会为作者犀利幽默又极富洞察力的叙述所吸引,更为每天各类奇葩的顾客忍俊不住。 肖恩以“毒舌”著称,不仅书店的客人是他的吐槽对象,店员、活动嘉宾、书商同行都在他的攻击范围之内。 但作者有他自己的苦衷:其实开书店之前我还挺温顺友善的,但是顾客连珠炮似的无聊问题,朝不保夕的资金状况,与顾客没完没了讨价还价的争论,害我成了这副模样。 让我们来看看肖恩笔下那些奇葩的形象: 每天迟到、在便利店的垃圾箱捡甜点、成天穿着滑雪服“像个走丢了的天线宝宝”的古怪店员妮基,被客人惹毛后背着老板在脸书上各类吐槽; 当肖恩质问她为何把《奥德赛》归到钓鱼类别? “书里的人确实在船上呆了一段时间嘛,你想他们会吃啥?哎呀,鱼啊,懂了吧?” 个性奇特、难以管理、喜欢从各种难以置信的角度挑衅老板的实习生: 今天早上有本找不到的书叫《陌生的性爱:电影院里的身体与欲望》,贝唐把它归到了神学类别里。 更有无数奇葩到难以想象的顾客: 下午4点半,一个留八字须戴棒球帽的家伙问我:你们该不是卖书的吧?随后纵声大笑起来。 上午11点,一位顾客拿了一堆给她先生买的铁路类书来柜台付账。她一边付钱,一边告诫我:千万别跟铁路工人结婚。说得好像这是我会认真考虑的问题一样。 一位客人拿了本标价6.5磅1876年版《丹尼尔 德隆达》来到柜台,问我能不能便宜点,我气得真想告诉她:那就7.5磅吧。 伊莎贝尔发现我戴了新眼镜,说道:这副眼镜一戴,你看着倒是挺聪明的。在用阴阳怪气的夸奖来骂人这方面,她可以开坛授课了。 一个老人在店里翻看航海类书籍。他来到柜台前,问道:你们何时生篝火?我非常困惑,问他啥意思。他:说你的书呢,从没见过这么垃圾的货色,只能用来生篝火。 有位客人拿了四袋书来,大部分是垃圾,但其中有本《一日顾客,终生顾客》我怀疑这是他有意放在里面气我的。 ……
人性在哪里像在书店如此脆弱? 书店的世界并非一曲田园牧歌,但我们依然可以在满屏犀利的毒舌中汲取慰藉心灵的养分。 日记不光讲述书店里发生的一切,还详尽描述了一些苏格兰的传统节日,风土人情,以及作者其他丰富的日常,比如钓鱼,骑行,出海,和朋友宿醉,组织读书节…… 开着车到古老或未知的城堡里收购旧书,顺便游览优美的湖光山色。 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生活画卷就这么栩栩如生地铺开在读者的面前。
本店有书 《书店日记》中最引人感伤的,当属作者去新近过世的人家里收书的部分。 随着主人离开人世,那些映射着他的人格,甚至可以被视作他存在过的证据的书籍,也将流入旧书店,迎接未知的命运。 带走这样一批藏书好比是对他们人格毁灭性的最后一击——是你抹去了他们存在过的最后一点证据。 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里有难以言说的伤感,就像本书的译者顾真的担心:如果某天此身化作尘土,这些书的命运将会如何? 我虽然没有顾真那样多的藏书,却有和他一样的担忧。 何止是自己拥有的书,我们拥有的其他东西呢?也都会随着生命的消失而在这世上荡然无存吗? 日记的尾声,写到与他相伴多年,曾经丢下NASA职位,从洛杉矶来到苏格兰小镇陪伴他的作家女友安娜的结局。 “安娜和我分道扬镳了,不过还是好朋友。 书店依然开着。” 然后戛然而止。 一如我们不可预测的人生。 (作者:小轩窗,70后美女作家,自由撰稿人,座右铭:此心安处是吴乡。)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去年冬天,我到合肥待了一周,每天上午从住的酒店出发,到达一家事先选好的书店,推开书店的门,逛一会儿,逗逗店里的猫,找店长聊几句,等待附近城市赶过来的朋友,在书店一角打开笔记本电脑,写下所看所思所感。虽然已经过去许多天了,但至今想起来,还是觉得“美好得不像话”。
书评人绿茶是“书店达人”,他出版了《如果没有书店》《书店日历2025》等书店主题的书,还是深圳读书月“书店人大会”的召集人。当然我也不是全部因为他才热爱书店的,只是这半年来,忽然与书店密集接触起来,觉得有责任为书店写点什么做点什么。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我提出了写“驻店日记”的计划,得到一致赞同。理所当然,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我头上。
合肥成为我写“驻店日记”的第一站。我与合肥这个城市有缘,但对合肥书店的状况却知之甚少,或是出于这个原因,探索的愿望也更强烈一些。有个说法是,把一座城市的书店情况摸索透了,就基本能明白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与气质。统计下来,我先后在合肥探访了卡夫卡、一知、岛上、山口、爱知、方寸间、中场休息、可以、长江·和集共9家书店,除了方寸间书屋因店主不在未能成功进店外,其他几家书店均打卡成功,也留下了7篇近万字的书店日记。
印象最深的是爱知书店,它也是9家书店中唯一售卖旧书的书店。店主崔正义先生是位读书人,他创办的爱知曾开在北京首都剧院,和风入松、万圣一样是老牌书店,多年前书店转回合肥,一直扎根至今。因为有旧书的缘故,爱知书店在物理层面的书香最为浓郁,图书也有较多珍贵的版本。书店里有一只名叫“店主”的猫,优雅淡定,看来这是个有着“双店主”的书店。对爱知充满喜爱,因为它充满着书店的老派气质,书架朴实无华,图书排列简单整洁,镇店之书厚重扎实,店主与读者之间的言语交流,也带有20世纪80年代的文人色彩,这样的书店,值得连续一周都在此逗留。
最文艺的当数山口书局,这家书店距离城市中心45公里左右,书店名字来自它所处的村庄以及位置,都与“山口”有关。从山路上仰望,书店藏在貌似高大的传统风格祠堂内部的一个角落,进店后发觉书店内外装置又颇富后现代元素,尤其是书店硕大的落地窗外一片草坪。山口书局的选书标准堪称苛刻,国内外诗人的诗集,占据了书店的首要位置。在书店的展览区,推荐了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相关介绍与著作。逛遍整间书店,竟无一本畅销流行书,如此独立品格,显现出书店内核的某种坚硬。但也不用担心书店的生存问题,以书店为中心,该运营团队已经深度介入当地文旅事业的发展与规划中。
合肥岛上书店,和作家加布瑞埃拉·泽文创作的小说《岛上书店》以及同名电影均无任何关系。它确实是一家岛上书店,只不过是处在合肥市庐阳区一个名叫“科学岛”的岛上。“科学岛”四周是湖水,那片湖叫“蜀山湖”,合肥人叫它“董铺水库”。“科学岛”的名字源自中科院诸多科研机构驻扎在此,或正是因为这些外部因素,合肥岛上书店自带一份“遗世而独立”的气质,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孤独书店”的印象。但转念一想,在这座充满科学元素的岛上,要是没这么一座书店作为搭配,那又会多一分严肃而少一点人文吧。出于对这家书店的尊敬,我在风大的岛上多待了一会儿,并在逛书店之前逛遍了整座岛屿。那一天,我算是“科学岛”上的“流浪者”。
最出乎我意料以及让我耳目一新的书店是长江·和集。这是一家因为犹豫而差点儿错过的书店,它位于市中心长江路边,由安徽老省委大院边上的原省档案馆改建而来。档案馆变书店,这真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变化。长江·和集的外在形象精致而大气,玻璃幕墙映照出冬日银杏树叶的金黄,随手一拍都是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大片”。书店内部空间也很大,主场地开阔如教堂般,内部的咖啡馆面积也胜过大多数商场内营业的咖啡馆。点一杯喝的坐下,一眼可以看到整个院子地面落满银杏叶的景象。因为要赶下午的飞机,我坐在这里花45分钟时间写完1500字的探店日记。回头再看日记内容,觉得还是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书店的样貌。如果你在合肥,或者去合肥旅行,路过长江路长江·和集书店,一定要进去看看。
我探访的书店,分布在合肥的东南西北以及市中心,虽然没有看完这座城市全部的书店,但脑海里已经构建出合肥的书店地图。有朋友说,你已经比许多合肥人更了解合肥的书店了。通过这次探访,我发现每一家书店都是不一样的——虽然这看上去像一句废话,但的确如此。书店因为经营位置、店主、选书等方面的不同,呈现出不一样的存在与生长状态,这大概就是独立书店的魅力所在。
在书店写作,是一些作家们爱干的事儿。类似的故事有许多,但效仿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首先你得到书店去,其次要真正安静地坐下来,再者还要有内容可写。如果不满足这三个条件,去书店逛一圈就走有什么意思呢?我在合肥书店写日记,解决了上述三个问题:去书店是硬任务,每天非去不可,去了真的能静下心来,而且明确知道要怎么去写、去记录。日记真是一个很容易入手的文体,不必刻意去追求所谓的可读性,只要真实、有情感,记下来就算成功了。离开合肥之后,书店影像已刻入脑海,这次书店之旅,必然久久难忘。(韩浩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