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9 21: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学生心理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笔记既详实又有深度,最终能体现你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1. 明确目的与核心 (Purpose and Core Concept):"
"为何读这本书?" 是为了解决自身困惑?是为了了解特定心理现象?还是课程要求?明确目的有助于你更有针对性地做笔记。 "抓住核心内容:" 识别书中的核心概念、主要理论、关键人物或最重要的观点。你的读书笔记应该围绕这些核心展开。
"2. 仔细阅读与积极思考 (Active Reading and Thinking):"
"不仅是记录,更是思考:" 不要仅仅像抄书一样记录文字。在阅读过程中,要随时提出问题,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联系,或者思考其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标记重点:" 使用荧光笔、下划线、星号等方式标记关键句子、重要概念和让你有感触的部分。 "随时记录:" 准备一个笔记本或电子文档,随时记录想法、疑问、总结和重要的引文。
"3. 笔记内容的结构化 (Structured Note-Taking):"
"基本信息:" 记录书名、作者、出版信息等基本信息。 "核心概念/理论:" 清晰地列出书中的关键概念、定义、理论框架。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或者
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雨果曾言: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为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推出“我的读书笔记”新闻策划,记录下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校长老师的读书感悟,让阅读成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下是山东东明县武胜桥镇沙堌堆小学教师王咏娟的读书笔记: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感人,准备掏出身上所有的钱捐款。
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到最后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捐款时,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还偷走了两元钱。
这个短小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思考,马克·吐温为什么会气愤?是因为牧师讲得太久了,无论多么动听的话语,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唠叨个不停,谁都会心生厌烦。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
作为家长,作为老师,甚至是作为朋友,作为家人等等,如果能注意到超限效应,能领会其中的奥秘,一定会让我们的生活添光加彩。
作为家长,想想我们是孩子的时候,妈妈一遍又一遍地不停唠叨需要注意什么,需要怎么做,尤其是当我们犯了错误的时候,妈妈更是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心里是何感受?
是不是一开始的时候还很虔诚地承认错误,后来重复的遍数多了,就开始心生厌倦,有点想逃离的感觉?
既然这样,在教育我们孩子的时候,就要吸取教训,注意这种超限效应。
在孩子有了错误时,我们提醒一次,或者批评一次,孩子已经认识到错误了,应就此停止,选择相信孩子。
有的人可能会说,提醒一次他根本不听不记,全当作耳旁风,但是,你多次提醒他就记住了吗?
这种现象很普遍,为什么有的孩子一遍就记住了,而有的孩子一遍记不住,多次提醒还是记不住呢?
在最初时,孩子的接受都是一样的,有的家长注意方式方法,提醒一次之后也就不再说了,这样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至于以后再有什么只要提醒一次就可以了,孩子表现得也非常懂事明理。
而有的家长,提醒孩子一次之后,怕孩子记不住,反复去说。这样孩子从虔诚地接受变成了厌烦,你说多少对他都不起作用,他觉得你不信任他,所以对你的话再也激不起他的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注意这种超限效应,给学生留点“空白”。正如在书法中有“布白”,一样,一个字不能把方格填满,上下左右要留白,这样才能产生美感。
中国的绘画也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也是指的“布白”。在学生有了错误时,点到为止,适当地留点“布白”,相信他们,给他们改正的机会,而不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强调他的错误。
由此我想到班里的几个学生,不完成作业是常有的事,我反复强调作为学生要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反复去说作业量不多也不难,都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但这几个学生仍然不完成作业。而且你说他们时,都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好像说的不是他。
四年级时我接的这一班级,一开始时也是只说一遍,但是说一遍不听,于是我就开始反复去说,不交作业的反复去批评,但是不完成作业的还是不完成,没有一点进步。
后来,我了解到在他们入学之后三年来,老师都是在强调这个作业的问题,所以到了我这里,我也是强调,他们早已经习以为常了。
面对这种现象,我深思不得其解,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想作为老师,我需要改变,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信任他们,慢慢淡化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愿意去尝试。
在课堂上,适当地给学生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不要满堂灌,以学生为主体。
下课了,给学生休息的时间,不要仍讲解再三。人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
当向学生讲述知识、道理或者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上以及数量上不要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会产生过犹不及。
在任何方面都讲究一个“度”,“过度”就是“超限效应”,“不及”达不到既定目的。要想做到恰到好处,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究竟什么时候才是“火候”“分寸”“尺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据2022年中国留守儿童数据统计分析显示,目前,我国不满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为902万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看了这条数据我们自然有理由担心未来10年,这些留守儿童会影响到国家的竞争力。
在微信读书搜到了李玫瑾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写的《心理抚养》一书,微信读书推荐值 94.1分。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这种教育理念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中的“恶行”,找到有可能产生恶的根源,从根源上预防,从而大大减少犯错和犯罪。下面就通过心理抚养是什么?为什么说心理抚养很重要?如何进行心理抚养?这三个方面来了解这本书的精华。
什么是心理抚养?
养育孩子,除了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参与孩子的心理抚养的全过程,包括情感,性格,观念和能力四个方面。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
为什么要心理抚养?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我们是不是忙于工作,忙于人情往来,疏忽了对孩子的陪伴,所以孩子会表现出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等行为,真的只是给些零花钱就可以解决的吗?在研究很多人格不健全的个案后,笔者对人格和心理养育点关系看得更明白了,当了解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就更希望对孩子从小开始进行心理抚养,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1,家庭是人生的起点,所有的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起源于早年教育。
父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小孩不会成为你想要他成为的样子,而是会成为你的样子。
2,心理彰显人的灵魂。情绪是观察心理的窗口,需要表达更需要管理,情绪宜解不宜结,否则容易得心癌。除了反社会人格,其他危险人格类型大多与早年的养育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3,心理发展有迹可循,养育期,青春期,成年期,为老不尊者早就存在个性缺陷。
养育的最佳时期(0-12岁)是依恋期,青春期最需要父母的智慧(12-18岁)。
心理发展周期
如何进行心理抚养?
1,心理抚养重在养心。
2,人性由情感唤醒。
3,心理教养重在品行。
4,性格培养决定命运。
我有个邻居,福建到临沂做茶叶批发,夫妻俩有两个可爱的男孩。大的脾气犟,小的机灵些。有一次不知道什么事,男主人很生气,高举着鸡毛掸子要打老大,老大边躲边哭,嘴里还不停地说着他的委屈。男主人的鸡毛掸子终究没有打在孩子身上,他生气地坐在店门口的石阶上,大口地抽着烟。女主人刚好从外面回来看到这一幕,她也没有多说,只是拿了条毛巾给大男孩擦脸,然后拉着他坐下来,看着男孩哭………一对一管教要有四“不”。第一,不能动手打孩子;第二,关上门也不能骂他;第三,不要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给他讲道理;第四,不要走开,你一走开,就缺少了和孩子的互动,小孩就看不到你的态度。“无言自威”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与人沟通,学会讲理,互动,教会孩子在有想法,有要求时要好好说话,不要闹。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实际上这本书不仅仅可以育儿,里面很多观点对于我们成年人也很有教育意义的。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会不停地犯同一种错误,而且还不知道错误的根源在哪里。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多读书,多反省,让自己变得更好,下一代也会变得更优秀。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