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0 00:41
写作核心提示:
以下是一篇关于《芙蓉镇》的读后感,大约300字,并附上写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芙蓉镇》读后感"
《芙蓉镇》是一部描绘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前后变迁的小说,读后令人深思。作品以芙蓉镇为背景,通过老通宝一家的命运起伏,展现了时代变革对个人生活的深刻影响。作者笔触细腻,人物形象鲜明,特别是对老通宝、秦书田等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令人印象深刻。
小说前半部分,描绘了旧社会芙蓉镇的宁静与祥和,但暗流涌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老通宝一家勤劳务实,却难以摆脱贫困的命运。改革开放后,芙蓉镇焕发出新的生机,老通宝一家也迎来了生活的转机。然而,好景不长,政治运动的冲击再次将他们打入谷底。小说后半部分通过对秦书田等人的描写,展现了改革开放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芙蓉镇》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画卷。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变迁,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丑恶。作品引发我们对改革开放的思考,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写作注意事项:"
1. "中心明确:" 读后感要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可以是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本文以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为中心。 2. "概括内容:"
文 | 张烈鹏
著名作家徐贵祥是“正面强攻军事文学的重型坦克”,他的作品脍炙人口,精彩纷呈。《历史的天空》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并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新年伊始,徐贵祥又推出了长篇小说新著《伏击》(发表于《当代》2020年第1期)。静心研读这部作品,我个人认为,它是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实现了当代军旅文学的新突破。
新故事具有新魅力
《伏击》讲述的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新奇的故事。
国民党“西训团”青干班学员易水寒,是陈达教官组建的特务组织“战术研究室”成员。陈达教官实施“借尸还魂”计划时,指定易水寒冒充死去的西路军团长凌云峰,潜入陕北伺机刺探红军和东北军、西北军秘密联络的情报,刺杀中共要员。易水寒打进红军部队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教育、鉴别和考验,一次次都是化险为夷、绝处逢生。而正是在这交往过程中,易水寒感受到了红军崇高的信仰、抗战的真诚,为红军官兵的人格魅力所打动。他最终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与国民党阵营彻底决裂,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指挥员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更巧的是,真正的凌云峰并没有牺牲。他被下属救活后,先是流落在街头开饭店,再后来听说抗战爆发,在前往陕北寻找队伍的途中,遭遇对日作战的沧浪关战役,误入曾经的敌人、国民党军旅长谢谷的部队。当时正值国共联合抗战的特殊时期,谢谷让他顶替战死了的国军连长楚大楚,继续跟鬼子战斗。冒名的楚大楚,——也就是真凌云峰,与八路军部队中的假凌云峰相互配合,打了不少硬仗,不幸的是,在对日最后一战中壮烈牺牲。
徐贵祥《英雄山:伏击》
点击上图即为购书页面
《伏击》刷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抗战故事。其情节不落窠臼,跌宕起伏,引人入胜,魅力无穷。细加探究,它之所以新鲜,之所以好看,是因为混合了以下几种元素。
一是战争故事。
徐贵祥是写战争小说的顶尖级高手,在他的小说中,两军对垒、烽烟滚滚、金戈铁马、枪林弹雨的场景比比皆是。《伏击》也不例外。这部作品第五章第五节描绘了楚大楚连队打日本鬼子的灵风伏击战,第七节写了蔺紫雨行动小组的芙蓉镇锄奸行动;第六章第三节写易水寒(假凌云峰)率领全营打响的黄桥阻击战,第七节至第十节写沧山战役;第七章写唐库城锄奸行动;第八章第二节写汤原战斗,第八节写易水寒冒名的凌团长收复龙岗等地,第十节写唐库战役。这些战斗或者战役,时间不同,背景不同,战场不同,战略战术也不同,共同之处就是描写生动逼真,故事一波三折,不仅通过宏大叙事,展现了战火之中的人性,而且能够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二是谍战故事。
易水寒假冒凌云峰,混入红军内部,意在搜集情况搞破坏,这明显是个谍战故事。但徐贵祥没有一味按照谍战的套路往下走,而是成功地在严肃文学作品中吸收谍战戏构思新颖、故事惊险等优点,再加上自己丰富的艺术想象,使得笔下的国民党特务一步步完成人性的觉悟、觉醒,最终加入革命阵营。这就超越了一般的谍战故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是爱情故事。
爱情与死亡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伏击》写了不少爱情故事,比如易水寒与桑叶的爱情,楚大楚与蓝旗的爱情,凌云峰与安屏的爱情。这些缠绵悱恻、各具特色的爱情故事,既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有效载体,也是情节发展演变的组成部分,有看点,易共鸣,耐人寻味。
新人物达到新高度
《伏击》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易水寒这个主动弃暗投明、由国民党特务变为八路军将领的英雄典型。
——易水寒是一个身份复杂的人。
易水寒出身贫寒,是云华山乡绅家账房先生的儿子,从小跟小姐蔺紫雨一起读书,既是仆人,又是书童。蔺紫雨因为到红军医院放火而出逃后,易水寒一路护送,并随她报考西训团,成为训导处的一名勤务兵。后因期中考试统计分数毫厘不爽,赢得陈达教官好感,成为代理书记员。又因为与书记员打架,被踢进冰窟,阴差阳错救出了落水的陈达,被补为西训团初级生队一名学员,半年后先后授中尉、上尉军衔。易水寒白白净净,有点腼腆,会织毛衣,被同学们看成不是女人的女人。易水寒是陈达教官看重的“战术研究室”特殊人才,也就是国民党特务,后受命冒充凌云峰潜伏陕北,其真实身份与虚假身份产生了严重的对立和矛盾。经过激烈的斗争和不断的演变,结局是,易水寒成为优秀的八路军将领和共产党员。易水寒的身份具有复杂性、多元性,正因为集多重身份于一体,易水寒就有了很多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
——易水寒是一个精神异常的人。
易水寒自幼胆小,对主子家的小姐蔺紫雨更是十分惧怕。他喜欢恶作剧,小时候因挨打生病,险些死去,当母亲给他做了新鞋时,他又奇迹般诈尸复活。他患有“官能性记忆障碍”,不敢跳木马,只敢跳“人马”。他遇事特别紧张,以至于蔺紫雨“捉奸”时,他紧张得看不清来人是谁,就重重下手。模仿凌云峰时,他穿上红军衣服,在屋里反复演练,险些走火入魔。潜入陕北后,他的神经绷得更紧,疑神疑鬼,恍恍惚惚,动作行为异乎寻常,经常以“我信仰三民主义,不成功,便成仁”的独白,来给自己打强心针。易水寒精神异常的一面,实际上是他作为国民党特务助纣为虐时的极度恐惧和不安。
——易水寒是一个追求光明的人。
他身为潜伏的特务时,依然良心未泯,有正义感。在观看话剧《松花江上》的时候,他义愤填膺,从柴草堆里找出一个木棒,大步流星往后台走,准备和剧中的日本鬼子拼命;在执行暗杀红军派往西北军谈判代表的时候,他调转枪口,将配合他的特务击毙,保护了红军代表;在赵庄被巴根识破身份并被谢谷点明的时候,他慷慨陈词:“如果我能为抗战捐躯,那就是我最好的将来”。他虽说有过五次写坦白信却悉数藏于桑叶琴盒的犹豫和彷徨,但最终向组织坦白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他在同日寇激烈的战斗中,越打越清醒,越打越明白,“在关键时刻觉醒了,真的灵魂附体了。这个‘魂’就是民族之魂,抗战之魂,理想之魂,信仰之魂。”他以实际行动宣告了抗战名将凌云峰的再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易水寒的追求光明之路,是一个英雄的成长之路,也是一个民族的正确选择。
——易水寒是一个身怀绝技的人。
易水寒长于战术,善于指挥。黄桥阻击战中,他把一道防线推到马蜂岭,以攻为守,先守后攻,为战斗争取了主动;沧山战役中,他改变了上级要求马岗单点防守的作战部署,率领部队打赢了断裂沟袭击战,成功地变被动防守为以攻为守;汤原战斗中,他以连排为单位,采取梯次纵深防御,变分队穿插为阵地穿插,出色地完成了防御任务;唐库城大反攻时,他提出“首取茨镇,逼敌南逃,在汤原一带打援”的作战设想,并创造性地组织开展“剥皮战”;收复湛德州时,他按照“内线的仗在外线打”的思路,立下了赫赫战功。易水寒的战神身份,使得这个艺术典型具有了崇高美。正如《当代》微信公众号评介的:“一个敌营间谍的成长、潜伏后的倒戈,完美地溶在了战争年代的硝烟和日常之中,灵魂深处的真实逆转凸显了战争文学中人物创作的新高度。”
新探索展现新风貌
一是孪生的架构。
《伏击》是徐贵祥长篇小说《穿插》的姊妹篇,两者叙述的是同一个故事。只不过,《穿插》的主人公是红军团长、号称穿山甲的战术专家凌云峰,作品围绕凌云峰的传奇经历来谋篇布局;《伏击》的主人公是冒充凌云峰的国民党特务易水寒,作品以易水寒的人生嬗变为线索来进行艺术构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两部作品内容相关联,角度有区别,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宛若双峰挺立,俯仰生姿,又如孪生姊妹,联袂登场。
徐贵祥《英雄山:穿插》
点击上图即为购书页面
同一素材的两个方面,却由同一名作家,写成了两部长篇,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正如徐贵祥在《英雄照亮文学梦——<穿插>创作谈》中所说的:“此时重新检查思路,才发现这个结构背后还有一个结构,好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我走进历史、走进战争、走进那血火煮沸的岁月,让我看到了不曾认知的真实,看到我们熟悉的英雄。从这两个人物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本色,找回了我们的英雄自信。就这样,一部小说变成了两部,《中国作家》杂志上刚刚发表了《穿插》,它的姊妹篇《伏击》又呼之欲出了。我甚至感觉,这两部小说,好像不完全是我自己写的,不完全是我精心设计虚构的,而是老天爷发给我的奖品。”
二是特殊的视角。
《伏击》以第一人称叙事。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作者笔下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在“我”视野所及的范围内,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其真实感和可信度比较强。但也有局限,它受制于“我”的观察和认知,那些没有进入“我”视野的内容,作品就无法写出来。这就不像第三人称叙事那样天马行空,灵活自如。
值得注意的是,《伏击》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作品中的叙事人物“我”,指的是国民党军队的连长楚大楚,而且,不是活着的楚大楚,而是楚大楚死后的魂灵。既然是魂灵,当然无所不能。所以,作品中多数内容都是以楚大楚的口吻叙述出来的,“我”是在场的;也有一些内容,“我”并不在场,也就是说,超出了楚大楚的视野,实则变成了第三人称叙事。这种“错位”,看似不合理甚至有瑕疵,但恰恰因为“我”指代的是无处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魂灵,所以,无论叙述什么内容,又都是合乎逻辑、无懈可击的。作品特殊的视角,给读者带来了新奇的审美体验。
此外,徐贵祥小说向以现实主义著称,《伏击》也是如此。而这部现实主义作品,以楚大楚的魂灵来叙事,这就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可读性,提升了其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
三是精巧的书名。
作品以“伏击”为书名,简简单单却匠心独运,其含意至少包括三层:
其一,指易水寒的潜伏。国民党特务隐藏在红军内部,意欲暗算,图谋不轨,这自然是一种“伏击”。
其二,指凌云峰的顶替。凌云峰被指派顶替楚大楚,起初是国民党谢谷部队对日作战的需要。联系《穿插》的内容,不难了解到,八路军掌握这一情况后,默许了假楚大楚的存在。这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态度,更好地发挥凌云峰以国军军官身份挫败国民党摩擦阴谋、联合抗击日寇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凌云峰的顶替,其实质也是一种“伏击”。
其三,指对易水寒的改造。易水寒潜入陕北后,其国民党特务身份早已被组织上识破,但组织上看到他不断觉悟、不断清醒的表现和以死洗罪、向死而生的战绩,就不动声色,对他逐步进行教育和改造,最终使之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和优秀的抗日名将。对易水寒的改造,说到底,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种“伏击”。
综上所述,作品取名“伏击”,一石三鸟,直指要害,其内涵的丰富性和构思的突破性,值得学习借鉴。
*本文作者张烈鹏,首发于新华网,为“人文社书评圈”圈友作品精选。已获作者授权。
等你来!欢迎加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书评圈
书评既非心灵鸡汤,也非简单的读后感
我们期待你的系统、客观、真实的文学分析
我一直认为自己就应该当教师,就应该是一个语文教师。20多年的教学生涯,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尽管这理想很卑微,尽管当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诟病很多,教师甚至属于“高危”职业,可我依然说:做教师我无怨无悔,我是一个实现了理想的幸福人。
歪打正着 乐教语文
记得师专毕业后去单位报到的时候,校长接过派遣证后问:“你想教什么学科?”我说:“什么都行。”他说:“要不你教语文吧,正好缺语文老师。”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能够记起自己当时的激动,因为语文是我最喜欢的学科,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
上师专的时候,一些同学非常不喜欢语文,结果他们却上了中文系,而我那么喜欢语文,却最终被录取到政教系——有点造化弄人的意思。两年里,我对专业课没有下多少功夫,只保证成绩能及格就行了,尽可能挤出更多的时间泡在图书馆,恨不能一头扎进文学作品里。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我都借来读,几乎全部看完;《少年天子》《穆斯林的葬礼》《死水微澜》《钟鼓楼》《第二个太阳》《芙蓉镇》等,我都读得津津有味;林语堂、钱钟书、贾平凹、席慕容、三毛、张晓风、刘墉等都是我狂热捧读的对象;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大批翻译作品,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大仲马、小仲马、海明威等大家的作品,我都读,读到如痴如醉,读到忘了自己。
那两年,生活费余下的钱我都用来买书,甚至掏光了口袋里的最后一毛钱,只是为了自己心仪的好书。那时候读书仅仅是因为喜欢,打发无聊的时光。也曾有过考研的打算,但最终还是抵不过懒惰,毅力不够,放弃了事。我一直不认为那段时间的读书有用,也不知道日后在自己的成长生涯中会有厚积薄发的时刻,现在看来,那两年狂热的读写生活,应该是自己文学修养的“原始资本积累”时期。
当听校长说“你教语文吧”时,我欣喜若狂,觉得自己终于实现了梦想。然后校长又说了一句“你当班主任吧”,把我吓了一跳,我那么瘦小的身板儿能制服学生吗?忐忑中还是答应了下来:“我试试吧。”这一试,就把青春交给了这个自己喜欢的岗位。
乡下教书 自成风景
乡村中学的生活丰富又单调。丰富,是因为大家在一起,那时候年轻教师都住校;单调,是因为课余生活娱乐活动不多。男教师的活动是打球、谈论摩托车,女教师上班之外的事儿是做饭、织毛衣。男女教师各自为营,成为两道不同的亮丽风景,我似乎不属于任何一方。我读我的书,备我的课,管理我的班。于是,更多的文学著作进入我的视野。放学后的时光,我爱家访,与孩子们一起聊天,随他们劳作,了解他们的生活——我可能也成为一道风景了吧。
那个父亲腿瘸却依然进城打工、母亲瘫痪却依然动手缝纫的女孩,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妹妹,生活不易,但父母给她的依旧是最深的爱,我敬佩这样的父母;辍学的我去劝说,有时候得去好多趟;打架闹矛盾的我去处理,有时不得不约见家长。有时候不得不拉下脸来吓唬他们,甚至照着屁股打两巴掌,以示惩罚。
乡下孩子淳朴,让我心安。教书、读书、写字,我们都在一起。当我如痴如醉地沉浸在文学作品中不可自拔时,也将读书理念与方法传递给我的学生。若干年后学生们相聚,他们对我当时的言行举止如数家珍:我爱穿裙子,我的北方口音,我上课的习惯,甚至我生气时的形态,他们描述得惟妙惟肖。看得出他们对我的喜欢和肯定。
后来进了城,一切重新开始。我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研究。课余时间,我依然读我喜欢的文学作品,写我喜欢的文字。不为别的,只为自己愉悦。
走近教育 发现喜悦
这样,许多年又过去了,我依然很随意地读着喜欢的书,对教育专著却极少看,也觉得自己看不懂。
生命中总有一些机遇,在你迷惘时,能够引领你走向更好的路。或者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团队。我是幸运的,因为我遇到过这样的人,这样的团队。
曾经,我所在的学校校长是一个知性优雅的美女,她谦和正直、标新立异,校园文化建设不落俗套。她倡导学校要培养厚重大气、高远时尚的中学生,学校的育人理念是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在这样的理念下,活动引领课堂,活动引领课程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于是,校园“十二节”产生了,体育季、艺术节、读书节、狂欢节……如火如荼;各种社团、大讲堂开展得有声有色;阅读的推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尤其是选修课更是把活动引领课堂和课程的理念推向了新阶段。
2016年春天,在校长的鼓励和积极推动下,我加入了民间教师成长团队——“叙事者”,开始追随团队一起读书写作。无序的写作有了规范,一年多时间,我写了超过70篇叙事文章。
我也开始跟大家共读教育书籍。第一部共读的书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孩子的人格教育》,阿德勒说:“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首先了解其总体的生活史。”儿童的每个行动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不了解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就无从理解他所做的事。阿德勒还指导我们:因为家庭教育的扭曲而造成的“问题孩子”,学校教育者不适合再采用惩罚作为教育手段了。读到这里,我想到自己也有不耐烦的时候,也有训斥学生、惩罚学生的时候,我意识到,这种教育其实是在给学生雪上加霜。
学校教育不仅要有成绩方面的追求,更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我第一次认真潜心阅读的教育专著,真正读进去颇受益,一气呵成写下近3000字的读后感,自己也很吃惊。同时,我觉得教育专著也没有那么可怕,于是很欣然地追随叙事者团队读了下去。
读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我读到了 “量体裁衣”和“交响乐团”的“润泽”教室,前者是个性化教学,后者是不同思想之间的对话,对话的对错不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重要的是课堂应该通过对话和思想的碰撞,让所有人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我体会到在这样的教室里,孩子不进步都难。我要做这样的教师,营造“润泽”的教室氛围。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读出了“乐观豁达真实做人,勤奋为学为文为人”的幸福人生,这是人性的光辉折射出来的真正的幸福。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边读一边找差距,把理论应用于自己的课堂。
读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我读出了出自于内心的热爱以及由此迸发出的勇气和力量。这“热爱”,就是来自于对教育的激情,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和完善。
读于漪的《教育的姿态》,激励我要做有大爱情怀的教师,要做有水磨情结的细致教育者。
读吴非的《不跪着教书》,我读出了坚持的东西、坚信的东西,站直了教书,才是教育者真正的姿态。
后来接触了语文主题学习,认识了许多有名气的语文人,看到他们为语文教育的付出与坚守,让我更坚信语文教学是我一生的追求。我与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解读书中内容,一起讨论分享收获,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这样的阅读,孩子们喜欢;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有兴趣。
后来我又遇见了教育行走团队,教师读书写作团队。他们与叙事者一样,引领我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成长。尽管天生驽钝,但一直勤奋快乐地追随,我也算小有收获。
顷我一生 遇见诗词
诗词于我,是一剂良药,我喜欢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字里行间的深情,读语言凝练的典范,读出人生,读出自我。小时不识月,其实是小时不识诗,及至年岁渐长,太多原来读不懂的情感,渐渐浮出水面,涌上心头。
向来以为,语文学科所承载的除了分数——甚至说分数是最小的一部分——还应该有更广阔的空间,比如品德修养,比如对美的欣赏与享受,甚至还有幸福快乐的追求与体验。也就是说,语文学科是教会孩子走向幸福快乐生活的重要桥梁。
也许这只是遥不可及的理想,但努力去做,坚持去做,即使达不到理想,但是无限接近总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把大量课本之外的内容介绍给孩子们,把课堂作为激发孩子们对语言文字、文学经典产生兴趣的阵地;我摒弃一切单是为了加强记忆和背诵而布置的机械性抄写作业。以至于孩子们说:语文作业真不多,可是很有挑战性,完成的难度不亚于数理化。我想让学生知道,简单的字词掌握仅仅是语文大厦的基础砖石,大厦的主要组成是更高端的阅读和写作。我总觉得语文的落脚点应该是写作,能够用笔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目标。
基于这种理念,我在写上更下功夫,自己写,带着孩子们一起写。
于是,我们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学习旅程,建立了自己的诗社——文樨。课堂、作业,甚至惩罚,都给孩子们的诗歌创作提供机会。比如,与我约定按时到校的孩子迟到了,用诗歌的形式写检讨。比如,课前演讲不带书的孩子,以演讲文章同题作诗作为惩罚。对这些惩罚,孩子们不但接受,有时候还很“期待”,因为我常常会将这些即兴创作的作品展示出来,读给大家听。
我还在想,能不能试着探索让各种文字形式相通?能不能让孩子们感受各种文章体裁的不同状态?于是,我们的作业可能会有这样新奇的东西:把古诗改写成散文,把文言文改写成有长度的文章,把现代文改写成诗歌,把读后感以诗歌的形式写出来,等等。
分享电视节目《朗读者》,也成为每周一次的常规课堂。我们会分享观看感受,分享同主题的美文,大声说出对讲台上朗读者的表扬或疑问。我希望透过节目,让学生感悟不同的人生经历,透过美文思考人生,洞见人生的美好。
倾我一生,遇见诗词。倾我一生,为孩子们追求美好、感悟美好提供机会,遇见最好的自己。我是那个幸福的引领者。
我是教师,做教师是我喜欢做的事,无关名利得失,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心。
语文教师教孩子们读书写作,最好的引导不是方法解读与指导,而是身体力行地去践行。用自己的读写去引导孩子,与孩子们一起读书写作、分享收获。这个过程孩子们兴趣浓浓,语文课堂成为他们最喜欢的课堂。
与孩子们在一起,总能收获一些新东西,比如童话与科幻小说,他们讲给我听,争着补充,抢着讲解,分享自己的感受,彼时,我是一个洗耳恭听的学生。
“无所为而为”,遵从自己的内心,不虚荣,不浮躁,踏实做人。很幸运,我就是这样一个幸福的人。
毕寒,山东省临沂第十二中学语文教师。从教20余年,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总觉得语文老师承担着教人做人、教人学会幸福的责任;总觉得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写作,是最快乐的时光。希望能潜心教育,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一份爱的力量;希望能潜心修炼,用笔记录快乐幸福,让生活因文字的美丽更美好。
《中国教师报》2018年03月07日第8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