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0 01: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梵高生活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有深度、有感染力,并且中心明确:
1. "明确核心主题与感受 (Clarify Core Theme and Feelings):" "读后感的核心是什么?" 你读完关于梵高生活的书籍(或文章、纪录片等),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是敬佩他的才华与执着?同情他的不幸与挣扎?感慨他生命的短暂与辉煌?还是思考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提炼关键点:" 思考书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部分是什么?是他的绘画技巧、他对色彩的运用、他的书信、他的精神疾病、他与高更的关系、他的贫穷与坚持,还是他最终的悲剧结局? "确定中心思想:" 基于你的感受和思考,确立一个清晰、简洁的中心论点或主题句,这将贯穿你的整篇作文。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Choose a Focused Angle):" "避免泛泛而谈:" 不要试图涵盖梵高生活的所有方面。选择一两个你最有感触、最有话可说的点来深入挖掘。例如: 可以重点写梵高的艺术追求及其与内心世界的联系。 可以侧重于梵高的人际关系(如与弟弟提奥、与高更)。 可以探讨他的精神状态对其艺术创作的影响。
某天,无意中听到一首民谣名叫Vincent的英文歌,感觉旋律优美,朋友告诉我这首歌是写给梵高的。从小至今“向日葵、星空、自画像”是梵高留给我的所有印象,一直对他有着一种同情的情感,简单的认为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落魄的艺术家。看了歌词后我突然对梵高的身世产生兴趣,于是我阅读了《渴望生活 梵高传》,从新的一个角度认识了他,并改变了对他那种同情的态度,换之的是敬仰,我不再因为他悲苦的一生,或者是那可怜的终结,而同情这位画家!更多的是对一种非凡的生命力而感动,一种对生命的非凡热爱而感动。
梵高是一个为爱疯狂,为梦想着魔的人。他的一生在流浪中渡过,他没有家,没有经济来源,有的只有提奥,这个无私爱着他的弟弟,提奥的一生跟他哥哥没有分开过。他可以忘记饥饿、寒冷和疲惫步行数里只为看一眼初恋乌苏拉;他为了绘画四处流浪,不管是最初灰蒙蒙的博日纳里,还是找到艺术方向的纽恩南,不管他人的奚落与白眼;他用剃须刀割掉总是“尖叫”的耳朵献给一位萍水相逢的妓女;他在普罗旺斯的烈日下连续数小时作画直到精神分裂被送进精神病院……那一幅幅永远买不出的画,那一句句充满恶意的画评,再到最后那趋近癫狂的心,他一生在贫困潦倒中画,在世人唾弃中画,在孤单寂寞中画,直到最后他可能是感到了彻底的绝望,在金色的麦田里对自己开了一枪,在弟弟提奥的陪伴下静静死去,匆匆地结束了三十七年的短暂人生。
在尘世生活中,梵高是一个不遵循人世间的生活规则的人,在艺术道路上他走上了天堂,可是在生活之路上他一直在地狱里承受着。可是不管怎么样的煎熬,没有一分钱忍饥挨饿十天,或者是终日画画而被人认作疯子,他都承受住了,最后让他走向自我灭亡道路的却是艺术上灵感的衰竭。虽然生活在最贫苦的生活里,他却从来没有觉得苦过,只要他能画,他可以画,他就很快乐。
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直想要表达的是他的思想,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拜。闪烁的星星《星夜》,张扬的向日葵《向日葵》大概是我们在教材图画书上不陌生的一些画,那一颗颗呈漩涡状旋转的星星,是充满光芒的闪耀的力量,耀眼的黄色的向日葵是伸向天空渴望生活的一只只手。虽然作为一个平凡的读者,没有办法表达梵高的绘画意愿,但正如梵高的最早的一个画家朋友说的那样,艺术的才华需要痛苦来滋养。也许正是因为在生活中的贫穷,不平等,才创造了他不懈追求艺术上的表达之路吧。他热爱生活的意愿从来没有放弃过,直到被精神分裂折磨到灵感消失殆尽。
我感动于梵高的热爱生活,对艺术的狂热的精神。仅此,肤浅地写完读后感,以此纪念这颗为艺术而生的灵魂。
文字:游红 | 编辑:向延曼
Lust for life,中文翻译成“渴望生活”,但我觉得不如叫“生的欲望”。
Lust, 有欲望,性欲的意思,正巧我最近一直看美剧学英语,lust这个词多次出现过,在《绝望主妇》里。所以抛开旧的翻译不谈,我觉得这个“lust”,表达的是一种人的本能。求生的本能。
这本书用小说的方式讲梵高的生活历程,它当然比不上纪录片那么真实,作者在后记里也真诚提出了这一点。我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觉得别扭,断断续续地看着。
但是不能妨碍它的好看,因为主人公是妇孺皆知的“温森特·梵高”,画出《星空》、《向日葵》的那个画家。
《星空》
《向日葵》(之一)
《星空》,《向日葵》,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台湾曾经拍过一部文艺小清新片,以这幅画为灵感,电影名字就叫《星空》。
死神小学生柯南,出过一部剧场版,叫《业火的向日葵》,里面又是以这幅画来作为电影的线索。
当然,两部电影都一般般,注定不会像这两幅画一样传世,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几百年后人们或许依然记得梵高,记得《星空》和《向日葵》,但是一定忘了这两部电影。
传世,铭记,是因为这些画里绚烂的颜色,迷得人耳晕目眩。
或许人们可以从这些画里找出他们想要的答案,比如正面的:“坚持梦想”、“热爱生活”,或者消极的:“不被理解的孤独”,“迷茫”。
但是或许更多人,给不出他们的答案,只是臣服于这美丽的色彩。
温森特作画时,可从不吝啬,颜料都是厚重厚重地往画布上涂抹。他活着时的窘迫,也有小部分原因是他经常需要买新颜料,他的颜料总是很快很快地用完了。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丽的画,但是你很少见到温森特这样的。
这本书给我三个最大的深刻感受,第一个不是他温森特·梵高本人,而是他的弟弟提奥·梵高。
提奥对温森特的帮助,不单单只是雪中送炭,雨中送伞。在温森特坚持绘画却卖不出任何一幅画的漫长时光里,是提奥一直接济着他。
每月都给温森特寄去生活费,基本没有停断的。
提奥是个画商,收入还算可观,提奥与哥哥温森特约定,寄去的“生活费”就当作是将来的酬金。
当然前提是,温森特的画卖得出去。
然而很多人都知道,温森特生前只卖出一幅画。
但是提奥鲜有怨言,不仅仍热心寄出钱财接济温森特,还细心地鼓励他,让他坚持自己的思想,不要放弃。
得弟如此,夫复何求。
博里纳日是个穷乡僻壤,那里的人都靠采矿为生。
温森特是去那里当个牧师的。
但是博里纳日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现实残酷。
男人必须冒着危险下矿,即使他们生着病,饿着肚子。
女人必须操持一切,找来所有可以吃下肚子的食物。
小孩子,只需要负责快点长大,这样就能快点继承父母生活的事业。
有一幕我记得清楚,女主人对温森特说,她生病的小儿子就算死了也没有关系的,因为她还有别的孩子。为了更多人能活下去,必须有人做出牺牲。
温森特在那里体验了人间至苦,他把自己丰厚的工资全部拿出来,东贴西补,希望尽量多一点人能饱腹,穿暖。
在这里,资本的剥削是真的,生活难过也是真的,但是博里纳日人没有放弃过。
《吃土豆的人》
○ 第三个,是温森特。
这本书以温森特失败的爱情开始,中间又穿插着一段段失败的爱情。
我不知道谁在温森特心中是最重要的,但我记得的是那个叫“茜恩”的妓女。
她是个悲剧色彩很重的女人,怀着别人的孩子遇见了温森特,温森特执意要拯救她,带她回到正常人的生活,承诺对她肚子里的孩子视如己出,不让她站在黑夜里的大街里。茜恩视温森特为恩人,与他做夫妻,幻想未来。
但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命运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everything is infinite.
"她不是妓女,她是你的妻子,你没能挽救她不是你的过错,这就和你挽救不了博里纳日人一样,一个人是没办法对抗整个社会的。"
还有他对艺术的追求。
我不是美术生,我也不熟识美术史,甚至我也不会画画。
所以,我也看不懂,温森特为什么在当时就是一文不名。
他也曾动摇了自己的坚持,看见大城市里时兴的画,不禁想到自己的画,想要改变,想要赚钱。
但是他坚持下来了。
当时,城市里都时兴“印象派”,大家都推崇莫奈。
温森特走的不是这种路线。
我记得他去世前不久,去过一个叫“阿尔”的地方,这个地方总是刮着呼呼大风,萧瑟不已,但是太阳又非常毒辣,烈日炎炎,住在阿尔的人出门都要戴帽子,保护眼睛。
在这个强烈的地方,我相信温森特看见了很多,感受了很多。
他在那里画了很多画,很多传世名作都是在这里画出来的。
但是,在这里生活,他也要付出代价,他生病了。
身体上的,精神上的。
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给一个妓女,这件事经常被人们认为是“他得了精神病”的证据。
《梵高自画像》之一
但是他到底怎么想的?我们也不会知道。这是非常极端的行为。
伟大的艺术家做出极端的行为,我们大众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
但是温森特没有伤害别人。他割下的耳朵是他自己的,不是别人的。
如果了解他在博里纳日度过的日子,就知道他是心善、热情的人,他不会伤害别人,但是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很少有人很做到淡然。
或许根本没有人能做到淡然。
“艺术家的作品和他的私生活,就像正在分娩的妇女和他的婴儿,你可以看她那孩子,但却不可以掀起她的内衣看她是否沾满血污。那样的做法是非常下流的。”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搜索一个名人的生平是很简单的,尤其是一个艺术家的风流佚事,更是通口相传。
但如果你可以更关心他的作品,你或许不用特别去了解他的私生活,也能了解他心底的想法。当然,这个过程不下流。
最后分享他最后一幅画《麦田里的乌鸦》。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