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教师报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0 03:41

3招搞定《教师报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教师报的读后感作文,要抓住重点,表达真情实感。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 明确读后感的核心:感受与思考"
读后感不是简单罗列文章内容,也不是对报纸本身做评价(虽然可以涉及),而是要"重点写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受到的启发"。你是如何被报纸内容触动的?它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打算如何将学到的知识或道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二、 仔细阅读,抓住重点"
"选择性阅读:" 教师报内容可能很多,不可能全部读完。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教学需要,选择有代表性、让自己印象深刻或引发深入思考的文章、栏目或观点。 "圈点勾画:" 阅读时,可以圈出关键的句子、观点、案例或让你特别有感触的地方。这些将是你写作时的重要素材。 "理解核心:" 务必准确理解所读文章或内容的主旨、观点和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三、 写作内容要点"
1. "引述(简明扼要):" 开头可以简要说明你读了教师报的哪一期、哪篇文章或哪个栏目,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核心观点。 "注意:" 引述要精炼,目的是引出你的感受和思考,不要大篇幅复述原文

学会真实有用的反思

“教科研”一词,或许让广大教师朋友又爱又怕。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教科研工作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但同时,繁杂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时也会让我们迷茫无措,一时难以找到教科研的方向。所幸,最近我阅读了《走向实证——给教师的教科研建议》一书。作为刚踏入职场的新教师,我从这本书中汲取到的不仅是写论文的技巧与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开启教科研的信念和勇气。

这本书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从教科研入门问题、教科研基本方法、教科研内容来源、教科研写作过程几个方面,给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在每一个小节中,作者都设置了三个板块,分别是“问题呈现”“案例评析”和“一点建议”。按照这几个板块,作者先提出教师在教科研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然后附上详细具体的真实案例,最后提炼升华,给出自己的建议。作者平实的语言,让“教科研”这件事看起来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困难重重。

近年来,批判性思维在教育领域是常常被提及的一个词。从整个大环境来讲,我们一直在说要学会质疑,敢于挑战权威,但从我个人情况来看,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喊口号”阶段。在本书中,明确提到了培育批判性思维的几种途径,一是“阅读经典文章和书籍”,包括“撰写读后感”;二是“学习研讨”;三是“撰写驳论文”。书中举了两个案例,分别是“运用命题作文培育批判性思维”和“以有感而发培育批判性思维”。读到这两个案例时,我感到眼前一亮。首先,“驳论文”这样的体裁是我之前没有遇到过的,也从未设想过在教科研中可以采用这样的写作形式。如今课堂教学的要求是提升高阶思维含量,帮助学生建立起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作为授课教师,我自己本身就需要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而驳论文写作就是一种练习方式。其次,书中以案例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驳论文写作方法,包括文章结构、思考角度等,我认为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

《走向实证》一书在第四单元专门讲到“如何撰写读后感”,这也是比较出乎意料的一段内容。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我所理解的“教科研”从来没有和“读后感”产生过直接的联系,而这本书给了我另一种思路。教科研可以“高大上”,也可以“接地气”。或者说,从“接地气”开始的研究,对新手教师而言可能是更友好的一种方式,因为它相对没有那么严格、严肃,不至于让人产生太多畏难情绪。

我读书时期的一位老师曾经告诉我们,做事情务必“先完成,再完美”。这六个字听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并不容易。很多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过于关注细节,希望在每一步都做到最好,但这样往往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并且给人一种“怎么一直完不成”的畏惧心理。现在我逐渐认识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教科研工作也同样无法一步登天。以新人身份横扫各类奖项的选手固然存在,但对于“平凡的大多数”而言,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且稳妥地走好每一步更重要。例如,书中提到的“读后感”就是开启教科研之路的一种方式。并以乌海市海区一小李娜娜老师的读后感为例,给我们展示了“基于课堂教学谈收获”的可能性。读完这个案例,我想起之前读过的管建刚老师的《一线带班》,里面介绍了许多班级管理的经验,我也选取了一些方法用在平时的工作中。其中有的方法很有效,有的则不太适用。针对这种情况,其实就可以作出反思,探究一下为什么不适用,怎样修改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我认为,教师写作的核心在于反思,并且是基于真实的情景作出有用的反思。无论采用何种体裁进行写作,最终目的应该都是改进工作,那么是用“读后感”,还是用“课例研究”抑或其他来改进,本质是不变的。当然客观来讲,既然教科研的确区分了不同体裁的写作,那么其间的差异确实是存在的。在我看来,通往学术之山的路可能有数百级台阶,这些台阶需要一步步迈,一次迈几步可能会摔倒,而贪图省力停在半路,必定会错过山顶的风光。

总之,教科研写作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吃透艰深的理论,深耕现实的土壤,才能让教科研之花绽放。主观来讲,眼下务必要克服畏难心理,从小处着手,多听、多看、多读,学会作真实有用的反思。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澎雅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30日第7版

作者:赵思敏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教给学生观察》有感

初读这篇文章时,应该是在五六年之前,当时是怎样的感受记不太清楚了。而今,再读这一片文章时,脑中的一些问题似乎突然有了答案,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正如文中所述,“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如果说一个学生的记忆力差,很可能是学龄初期,错过了发展观察能力的关键期。因为不会观察,或者观察不够细致,导致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区分已理解和不理解的东西,无法找到所学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那么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就无法形成深刻的认识,也无法抓住所学内容的基本特点,长此以往,成绩不理想就成为了必然。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必经之路。新课标倡导学生自学为主,而自学的起点应该就是观察,比如通过观察运动,思考什么是运动?比如观察乘方和乘法的区别和联系,观察如何确定有理数乘法的符号,观察多项式和单项式的区别,观察什么是同类项和如何合并同类项等,学生观察得越仔细越认真,上课的注意力就越集中,专注度就越高,也越不会出现跑神的现象。

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不仅汲取了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过程中就活跃了起来,知识借助于观察周转起来,此时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这也许才是学生自学的逻辑起点。所以,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其前提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如果学生没有学会观察,学生或许认为自学就是自己阅读一下教科书,然后做一下课后题,仅此而已。如果是这样的自学,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会被消磨得一干二净。

如果教师也认识不到观察在自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就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自学。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无比地重视观察,重视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如何更好地教会学生观察!

本文作者已设置禁止转载。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