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0 08:41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倾听重要性的800字作文,并融入了写作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倾听:沟通的桥梁,理解的钥匙"
在人际交往的广阔画卷中,语言是绚丽的色彩,而倾听则是支撑这一切的坚实骨架。我们常常强调表达的技巧,却往往忽略了倾听的力量。事实上,真正的沟通并非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流动,而倾听,正是这流动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它不仅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更是深化理解、建立信任、有效协作的桥梁与钥匙。
"首先,倾听是表达尊重与关怀的基本素养。" 当他人愿意与你分享他们的想法、感受或经历时,专注地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肯定和尊重。它传递出“你对我来说很重要,我愿意花时间了解你”的信号。试想,如果一个人在你说话时眼神飘忽、手指不停地敲击、或者频频打断,这无疑会让人感到被忽视、不被重视,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反之,一个全神贯注、适时点头、用眼神交流的倾听者,会让人感到舒适和被接纳,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这种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其次,倾听是获取准确信息、避免误解的有效途径。" 人类的表达往往伴随着主观色彩和情绪波动,有时甚至会词不达意。如果我们仅仅凭借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揣测对方的意图,很容易陷入“
由济南市吕剧院编排的吕剧《菱花镜》正在演出,导演孔铁在后台角落里品味着演员的唱腔,陶醉在剧情里。
俞军 3月12日摄于济南市北洋大戏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青未了征文|倾听泥土的声音(齐鲁风情)
作者 崔洪国
大地无言,你贴近了泥土,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步履所至,目光所及,思考所达,都是大地和泥土在与你讲述着大地与生命,微观与宏阔,昨天与今天,过往与未来的酸甜苦辣的故事。
——题记
一
头顶是一个白色的长方形的墙,身下是一张只能容一个人躺卧的床,睁眼是悬在我上面的一个吊瓶,滴得很慢很慢。应该夜深人静的时刻,我旁边病床上的病人鼾声如雷。门开着,走廊上的灯光照到房间里,泛着橘黄,很暗淡。虽然只有两天的时间,但那么逼仄的空间剥夺了我的健步如飞和奋笔疾书,我感到度日如年。特别是那瓶营养液,从晚上的八点一直输到第二天上午的十一点。我想他们可能是用了崩溃输液法,用不着一瓶一瓶换,那么一袋就绝了我所有的念想。我心中充满了焦虑和烦躁,看着那液体那么慢地滴下来,通过细管进入自己的身体,在时空上真的就像攀越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跋涉一个人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一样。
别人的安睡中,我一个人到病房十四楼的窗前。外面奥体的夜灯依旧闪烁着这个城市璀璨的灯火。远远看见经十路上在夜色阑珊中驶过的车辆亮着的车灯。周围黑魆魆的。记着傍晚的时候,我从这层楼走廊西侧的半圆形窗台望出去,能够看到近旁那些高高的楼宇林立着,城市的天际线在错落的楼宇间向着很远的远方伸展出去,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峦、群峰、林海和河流。天好的时候,从这么高的楼层,选择一处视野开阔的地方,能够看到很远处的黄河,黄河东流入海,看到的是黄河的影子,东流入海在想象和画图中,要去看,还要行走一二百公里呢!傍晚的残阳红彤彤的,给那些高楼披了金光的色彩,天际线近处的山川也是一片黄昏的苍茫,让人想起谁主沉浮。想必黄河入海的地方,那一刻也是河海交汇,无限的雄浑和壮阔,美轮美奂。
可惜,在别人的安睡中,在那个几步见方的小小病房里,在那个黑夜朦胧的十四楼的窗前,我那里去不了。别说山川林海,黄河入海,我连眼前不远处的奥体都去不了。那一刻,我脑海中翻卷的千山万水和风卷浪涌让我睡意全无。我多么想用我的双脚踏实地踩一下脚下的大地和泥土。那一刻,我才真正感到了脚踩大地,倾听泥土的呼吸是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自我和自由—是我任意驰骋,任意放飞,任意翱翔,任意放歌的自由。那一刻,倾听泥土的呼吸,呼吸大地上鲜花绿树的芳香,与那些飞翔驻留在鲜花绿树中鸣唱的鸟儿们的对话成了我最想企及,最快可达的梦想和奢望。然后,在那暗夜的黑中,在那我无法踱出的狭小空间中,在那种可怕的静中—其实那不是真正的静,是在那样的场景中的一种无奈和无助,我那里也去不了,我没有选择,我无可奈何,我坐立不安。
那样的时刻,我太想捧起一抔泥土,亲吻她,倾听她的诉说,讲述她的故事,传播她的色彩,分享她的芳香—大地和泥土的芳香。
二
头一天的下午,我与一位在我北边病床边陪床的老人谈话。病人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子,陪床的是他的一位亲人,那样子也就是六十岁左右,很健谈。她告诉我她在老家多的时候与老头种着四十多亩地,现在年岁大了,在省城给孩子照看生意,家里的地租给大户种了,自己还种着二十多亩,其中十亩果园,还有十亩麦田。芒种前后,割麦种豆,麦浪金黄,正是麦子收割时节,家里已经来电话了,已经在田间地头等着,收割机一趟过去就颗粒归仓了。她说自己姊妹多,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亲姐,也种着十多亩,风来雨去,每天就在田里忙碌着,身子骨很硬朗,一天四顿饭,每天早上一碗小米粥,两个鸡蛋,身体一点毛病也没有,也不需要孩子照顾。自己健康就是给孩子积福,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跟我说的时候,老人的眼神中充满了对于土地的挚爱和深情。她也是说给病床上那位年轻人听的,想分散一下孩子心中关于疾病的一些想法,让他能够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年轻的病人像是在听,又听得心不在焉。那一刻,老人的讲述对他来说也许太过遥远了,他心里可能更多想的是身上的病,是怎么与这缠身的病魔抗争,想的是怎样尽快康复,离开这里,去忙活自己的生计。别说他,那一刻,我心中都感觉到老人说的那些与自己也隔了一些时空的距离,在那十四层的楼上,与老人说的那些大地的事情竟然也隔崇山峻岭般,很遥远,很遥渺。老人傍晚离开的那会,我多么想跟着她走出去,到她说的广袤田园里去倾听一下大地的诉说,嗅一嗅大地和泥土的芳香,在青绿葱郁的徜徉中,想一想关于大地和泥土的那些美丽故事。
春天的到来,是大地泥土的一种自我释放和苏醒。当第一缕春风吹遍山川田野,大地就从寒冬中醒转来了。寒风凛冽的日子,那些泥土紧紧地聚拢在一起,抱团过冬。春天来了,忽然之间紧缩的筋骨就松开了,冬天系在身上的束缚和禁锢打开了。春天的故事最早从大地的苏醒开始了惟妙惟肖的讲述。故乡的鲁北平原,你放眼望去都是大地,都是泥土。走出寂静的小村,几步路远的地方就是那些田垄。年前的秋天就打理得方方正正,像一块一块豆腐块。在温暖的阳光下,贴近大地,就会听到风轻轻拂动杨柳的枝条,那风声落在大地上,就是那些土坷垃在暖煦中裂开的声音。看似不起眼,听着很轻微,但什么东西能架得住这春天的热情洋溢啊,所以那些土坷垃很快就散碎成松软的泥土了。天空聚了一团的雨云,赶在路上的春雨正赶到那片平原。春雨贵如油,那不期而遇的遇见和邂逅滋润了田园。大地蕴蓄的能量在春风春雨的交汇中,瞬间就汪洋成无边的翠绿,如海。方正的地块中是麦子。田间地头,犄角旮旯是那些葳蕤的青草。
三
头茬的青草从大地上长出来,我们提着提篮,提篮里放着镰刀去割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天是春气萌动,大地苏醒,万物萌生的季节,我们看不到原野的离离萧索和枯萎落寞,到处是大地泥土催生的绿色生命的生机。那些草长得很快。有几天的时间,我们都如约在那些地头和地沟,用镰刀飞快地把那些青草割下来,装满提篮,回到家,在院子里堆成堆。那时每家每户都养着牛和驴,那些草是那些牲口春天最美的美味,它们都吃得有滋有味,膘肥体壮。吃不了的草就在院子里晒干了,用铡刀铡了,留着到秋天和冬天做牲口饲料。春天的大地有着无穷的能量,用不了多久,那些长满青草的沟畔湾畔,很快就绣穗开花了。鲁北平原到处都是那些青草开出的野花的色彩和芳香。那些色彩是大地的调色,那些芳香沁人心脾,俯下身子,贴近大地和泥土,你会感到大地好像浑身洒了香水,让你难舍难分。
那些像方块一样的田野的麦子从贴着地皮的青到一望无际的春绿,到个头长得和一个孩子一样,长满了沉甸甸的麦穗。所有人都在欣慰那是劳动的收获和果实,其实那是脚下的泥土和大地给予的慷慨馈赠。大地无言,你贴近了泥土,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步履所至,目光所及,思考所达,都是大地和泥土在与你讲述着大地与生命,微观与宏阔,昨天与今天,过往与未来的酸甜苦辣的故事。这青草,这麦子,这花,这事是这些故事的元素,倘若没有了大地和泥土,所有的故事就都没有了背景,都会如秋冬的季节来临般枯萎和凋零,会零落成泥。有了这大地和泥土,所有的这些故事,所有的这些绽放和成熟都有了根,有了脉,有了灵魂,有了色彩和层次,活灵活现了。
说说那些牲口吧,它们饕餮完大地和泥土馈赠的美食,浑身都是使不完的力气。它们不仅是农家最好的劳力,也是大地和泥土最忠实的仆人。记得小时候,我家里养的几头牲口中,那头毛驴是跟着父亲和哥哥走南闯北的。那时家里父亲和哥哥年轻力壮,是挣钱养家糊口的年龄,一年四季有时间就套上那头毛驴拉的地排车,起早贪黑赶到南乡的淄川、博山拉回一些水瓮和坛坛罐罐,走村串乡的去吆喝着卖。那头毛驴随着那辆地排和那些坛坛罐罐走遍了四邻八庄。那时农人家谁家都要买几个水缸盛水,都要买些坛坛罐罐盛余粮,很小的罐子就用来腌萝卜咸菜。父亲哥哥待人和善,又讲诚信,知道家家户户过日子的不容易,很少在价钱上和人家计较,和气生财,那些年的小本生意很红火,我们家的日子也很殷实。现在想想,那头毛驴为家里作出了多么大的奉献。日子去了又来,往事如烟,往事成尘,后来我们家不卖那些坛坛罐罐了,父亲也老了,那头毛驴我家也一直没舍得卖,每天父亲就到牲口圈给毛驴梳梳毛,和他说一说走南闯北的那些日子。
四
当时家里还养着一头牛。牛见了春天大地上的青草就寸步难移。割到家里的青草,很多都是那头牛吃了。下地的时候,见到路边的青草,牛就抬不起头。吆喝几声,赶上几鞭子,才哞哞叫着走向大地田园。牛和大地泥土心有灵犀,它们之间的交流互动最默契。我记着那头牛一边犁地,一边用嘴拱地。我们说的低头拉车,抬头看路在那头牛那里好像不怎么适用。犁地的时候,它一直用脚踏实地踩着大地,眼睛向着不远的前方,走一会就用嘴拱一下土地,再反复咀嚼一下。仿佛那一拱一咀嚼就从大地泥土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当时没想那么多,现在想想,还是那头牛和大地泥土有着彼此更深的理解和依存。麦子熟了,那两头牲口都还会轮换着套在地排车上,把那些金黄的麦子捆一车一车拉到场院里。
最早的时候,没有收割机,等着套上碌碡,在烈日之下,把那些麦子碾碎了,扬出麦粒。那头牛和毛驴才算完成了自己一年的使命。那头毛驴继续串乡,那头牛拴在牛圈里。青草季过去,那些麦秸,麦秆,有的还带着颗粒牵手的麦子,就成了它们每顿饭简奢又不失豪华的美食。因为还带着麦子的清香,那些麦秆麦秸比那些青草好吃多了,所以,那头牛和毛驴在我们家从来没有感觉受了亏待。所有的生命都有存在的理由,都有生存的渴望,都有体面和尊严,那头牛和毛驴是在我们这个农家与大地泥土之间最好的纽带,是家里的一员,自然不应该受到亏待。
秋冬季节的冷落和萧索最容易触发人的感伤。秋天还有一些斑斓的色彩,到了冬天就是天天一片茫茫。秋天农人们在大地上播下种子,等待来年的丰收。冬天万物收敛,万物收藏,万物收拢。季节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光阴如梭,流年似水和生命无常。虽然时序是流转和循环的,但那种流转和循环就如同我在病房盯着那一瓶输液的吊瓶一样,太过漫长。所以,我们就会看到秋天和冬天里很多与春夏不一样的文字。放到大地泥土上,更多了深沉,更多了无奈,更多了自恋。仿佛春夏是盛开和绽放的,到了秋冬一下子就内敛了。我们感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时候,那些农人是在自己的田间地头,一天一天眼睛盯着那些土地,一年太久,只争朝夕,他们心里念想的是那些土地那一天想通透了,忽然就把那些麦子细嫩的芽送出了自己的怀抱。虽然那般的稚嫩,但那些农人相信这点滴的绿熬过一个寒冬就是一片汪洋的海,生活就有了新的寄托,生命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虽然都是满满的辛酸和辛苦,但没有人因为那种辛酸和辛苦放弃向大地的奔赴,放弃对大地的倾听和倾诉。即令冬天在村头的碾砣子晒着暖暖的冬阳,彼此唠的话题,望眼欲穿的也是来年的春山,春水,春绿和夏日金黄的麦浪。那种望眼欲穿是对大地的一种发自肺腑的渴望和诉求。在寒冬中挺不过去的那些生命,也要义无反顾地奔向大地泥土的怀抱,在来年春水融冰的时候,把有形的生命长存的风骨和渴望融化成一片无边的翠绿和苍茫,以另一种崭新的形态传承和赓续恒久的存在。
五
所以我到现在非常理解我已经九十岁高龄的岳父岳母为什么一说起故乡的大地和泥土就那么得兴高采烈和神采飞扬。曾经有一段时间,两位老人跟着我们在济南。住在楼上,他们就感觉很不适应,手足无措。岳父一生痴爱养花,几年的时间就把我们家里培弄成了一片花的海洋。我们家里现在还在盛放的扶桑、长寿花、旱莲、佛手都是岳父留给我们家里的盎然生机。到现在和妻子电话里聊天,说得最多的还是那些花花草草。那时,每天起床收拾完,岳父就拿着小铲子一盆一盆的松土和修剪。岳母就提着个小水壶给那些花草浇水。那些花草的根部干了,需要浇水了,需要浇多少水,是用水龙头的水,还是晒过的水,都是有些讲究的,岳父岳母彼此心领神会,对每盆花浇得也都恰到好处,正好适宜。所以,用不了多久,我们家里就花开千重,绿草青草,诗情画意,四季如春了。现在想想,岳父岳母的那种种花养草的忙碌是他们赋闲之余的另一种释放,是他们与大地和泥土互动的另一种方式。仿佛拿起铲子,拿起水壶,贴近了那些花盆中的泥土,他们就回到了故乡炊烟袅袅的村子和散散步着清香的大地。想家的时候,与泥土的亲近成了乡愁的另一种安放。
去年的春夏之交有一次我们回老家,乡村的公路如纤陌纵横,从这个村那个村。所有的村庄都美丽整洁,路边都种植了各色的月季,牡丹和紫叶李,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如春深花红的世外桃源。整齐的村落外面是延展的大地,有的种了大棚,更多的麦子在故乡的大地上无边的延展着。方正的大田里没法种地了,岳父亩就在妻妹家的小院里开辟了新的天地,整理出了长短相宜,纵横交错的菜园。有的地方种了大葱,有的地方搭起垄种了豆角。有的地方种了丝瓜和芸豆。靠墙的边角都种了葡萄。临近西院墙的地方是几棵桃树。我们回去的时候,正好是菜园茂盛,瓜果飘香。岳父母带着围笠,肩上搭着毛巾。给我们摘了一兜一袋的茄子、辣椒、豆角和大葱。豆角垂在架上,长长的,茄子又大又紫,辣椒青绿,洗洗就能入口。那些葱也都长得有半人高,老人也给我们拔了一大捆。树上的桃子也都熟了,有的落到了地上,向阳的一边,都熟得红透了。葡萄在春夏季节,水足了,长大特别快,个头饱满,甘甜如蜜,入口即化。
那天从去到走,岳父岳母话题就没有离开过他们的菜园。我们走的时候车里塞得满满的,到家后吃了好长一段时间。那时我真正领会了岳父岳母常说的“人不能闲着,闲着就闲出毛病来。”那句话的深刻含义。他们的健康和长寿不仅在于他们时刻不停的忙碌着,更在于他们把自己生命的长度融进了脚下的那片大地和泥土。当时光和生命的长短在别人看来是患得患失的时候,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计数,时光永恒,生命的健康在于融入大地和泥土,不停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把远的广角拉进了,把远的镜头拉回来。我想到了我自己,想到了自己生病住院的这两天。医院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地方,但不是每个人都想去的地方。去了医院,你无法用自己的自由和自我去度量生命的长长短短,那真得只是一个计数,在那里只有生与死,健康与疾病的辩证,只有情感生命与生物个体的辩证。行走的时候你是一个有情感的生命个体,如果上了手术台,你就是一个生物个体,所有的体面和尊严,在那一刻都失去了光环。正如在十四楼的窗户望着外面的万家灯火的那一刻,你心里除了压抑,想得最多的就是逃离。
所以,第二天,医生告诉我输完液可以出院的消息后,我内心欢呼雀跃。只是照顾旁边病床病人和陪护的感受,我没有把兴奋表露出来,没有呼喊出来。女儿帮我办理完手续,我一刻不停地离开了那个病房和医院。像一只飞鸟一样回到家,坐在窗台上,听着外面白鸟的鸣唱,听着远山的风雨卷过来的泥土的清新,想着大地,想着泥土,想着那些花草和瓜果,把自己的思绪打开来,还没有奋笔,对大地和泥土的情感就奔涌宣泄,恣肆漫延,汪洋如海了。
崔洪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
壹点号风过林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