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0 08:4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李白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见解深刻:
"1. 明确核心概念与目标 (Clarify Core Concept and Goal):"
"什么是“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不仅仅是记录字句,更重要的是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感悟、疑问、评价和联系。对于李白,你的“读书笔记”更侧重于通过阅读李白的作品(或研究李白的文献),记录你对他的生平、性格、思想、艺术风格、历史影响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 "你的作文目标是什么?" 是简单概述你读李白相关的笔记要点?还是深入分析某个特定方面(如他的浪漫主义、道家思想影响)?或是结合时代背景评价他的意义?明确目标有助于你聚焦内容。
"2. 精心选择阅读材料 (Carefully Select Reading Materials):"
"主要材料:" 李白的诗歌(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 "辅助材料:" 关于李白生平、思想、创作背景的史料、研究著作、评论文章(如《李白传》、《李白研究》、《唐诗鉴赏辞典》中关于李白的部分等)。 "确保材料可靠性:" 选择权威、经过考证的版本和观点。
"3. 深入阅读与做笔记 (In-depth Reading and Note-taking):"
"精读诗歌:" 逐字
在文人词出现之前,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已于唐代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些民间曲词,或因浮艳淫靡,或因粗俗直露,或因其他,而后渐渐式微,乃至失传近千年。直到1900年,考古探险家发现了敦煌石窟,民间曲子词才重见天日,后经学者搜集整理而有《敦煌曲子词集》。
民间曲子词究竟长什么样?来看一首《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菩萨蛮》自唐玄宗时代传入中国,至五代仍是最流行的教坊曲调,数百年间填词者众。可以看出,此词命意构思本自汉乐府《上邪》,比喻造语朴拙直率,确乎民间本色,亦为可喜。
若与唐代诗人的《菩萨蛮》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其美感的巨大差异,比如温庭筠的这首《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很明显,民间词如乔妆村妇,文人词如仕女闲都。
01
读诗是一种呼吸练习
在开始本期阅读之前,我们先来说说读诗与呼吸。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呼吸。今天的科学已经证实,地球是个有意识的生命体,无时无刻不在呼吸。《老子》第五章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风箱,虚空之中,气在流动,生生不息。《庄子·齐物论》也说:“大块噫气,其名为风”,风就是大地的呼吸。浪潮是海的呼吸,光合作用是树木的呼吸。气功、太极、瑜伽、跑步,我们自身的很多奥秘都关乎呼吸。
音乐是呼吸,诗是呼吸。五言诗的节奏,二三或二一二、二二一,例如“山青花欲燃”、“风雪夜归人”,七言诗的节奏,四三或二二三,例如“一片孤城万仞山”、“客舍青青柳色新”,皆是诗句内部的呼吸。诗的节奏就是意识和感觉的节奏。作为一种诗体,为乐曲而写的词,与呼吸的关系则更为紧密。长短句之长短,就是乐句的换气节奏,舒长或紧促,传递出感情的跌宕起伏。
读诗读词,与听音乐类似,真正感发我们的,不是意思或思想,而是文以气为主的“气”。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应物者也。最好的读诗就是听之以气。
什么是气?气就是能量。读诗是一种能量联结与交换,文字及其表达的方式,承载着万物与诗人心灵的能量,读者以自己的密码将之激活,即可感应乃至创造出新的能量。
对我来说,这就是读诗的秘法,玄妙而简单。我们要做的只是关闭头脑,放松身心,用直觉和想象力开启能量的超时空之旅。
明 佚名《寒山图》
02
脱尽人间烟火气
/ /
《菩萨蛮》
(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 /
如果编一本文人词选,压卷之作当推这首《菩萨蛮》。第一部文人词《花间集》之所以未选,以太白生不同时,花间选词皆出自五代,故此词不得列入。
此词作者公认为是李白,究竟是否,历来尚存争议。明代学者胡应麟等认为此乃晚唐之作,嫁名太白罢了。问题是如果出于晚唐,为什么要假托时隔遥远的李白呢?更为可信的证据,来自宋僧文莹的一则笔记:“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曾布)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
不知何人所写,复不知何人所撰,这首词的出身可谓扑朔迷离。然而抄至长沙后,在古集中印证系李白所作。以气察之,亦非太白手笔不能为也。唐人作长短句,本滥觞于古乐府,而乐府乃太白之擅场,填词自然也非同凡响。词虽创自六朝,实成就于《菩萨蛮》与《忆秦娥》,故千古论词,皆以李太白为鼻祖。
读太白乐府,无需吟诵,也能感觉到一种舒适而迷人的呼吸,不配乐而有音乐的效果和境界。比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句子的长短参差俯仰变幻,句与句之间的提携顾盼交错回响,都能激起我们本能的音乐感受。
再如《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行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即使不加标点,即使加了标点,读的时候,在气的带动下,你自会知道该在哪里停顿,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也会自然被你呈现出来。
没有乐府圣手的实力,就不会有太白的词。此词情致遥深,恍若藐姑仙子,使《菩萨蛮》瞬间脱尽人间烟火气。至于词中所咏,究竟是闺情还是羁旅,我们且读且寻味。
“平林漠漠烟如织”,先跟从文字,把自己代入望远的视角。这句可以解释为“平原上树林一片迷蒙,暮霭浓密”,但最好不要解释,只管念出一个个词,去回忆或想象这样的暮景,置身其中,此时你是什么感受?也许不可言说,那感受就是诗。
再看“寒山一带伤心碧”,读诗须知,每个字不仅有其意思,更有其温度、形状、颜色、气味和表情,而这些才是真正唤起我们感受,并在潜意识中产生联结的所在。寒山是怎样的山?和冷山一样吗?我感觉寒山有些枯寂,又有些清幽。“一带”将之视觉化,寒山一带如屏障,横亘在天边。伤心碧,“伤心”是当时的日常用语,表示程度极甚,如今四川方言中仍在使用。愁苦可说伤心,美丽亦可说伤心,比如杜甫的“清江锦石伤心丽”,南唐冯延巳的“波摇梅蕊伤心白”。寒山一带伤心碧,从语法上讲,就是暮山真青啊,但语义却不止于此,暮山的青,青得真叫人伤心呢。
以上两句,视角来自词中人,即下面出现的“有人”。“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此人是谁?既在高楼上,且下片说“玉阶空伫立”,看样子是望远怀人的思妇。也有说法认为,这首词题于鼎州沧水驿楼上,那应当是某个行役的游子,抒发羁旅思归之情。在此取思妇说,原因是高楼玉阶非邮亭驿舍所有,所以不可能是行役思归的即景题咏,再说古代题于驿亭庙宇的诗词,也不一定都是题者现作,也可能题写他人之作。
“暝色入高楼”,这句甚好,可感知伫立之久,忘记了时间,暮色悄悄地渗入。“有人楼上愁”,我们刚看到有人,此人也似乎刚回到自己。“有人”带出了真正的叙事视角,即作为旁观者的第三人称视角,词中所见所感皆来自楼上人,而由词作者为其代言。
下片的“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暮色笼罩,宿鸟飞叫着归巢,有没有感觉到伫立者心中的颤栗?暮色苍茫,无家可归的人,仿佛被众神遗弃。
末二句将视野推远,长亭连短亭,并非望中之景,而是楼上人的意想。何处是归程?道途漫漫,归期无望。
南宋 萧照(传)《春江花月夜》
03
千古登临,观止之作
/ /
《忆秦娥》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 /
忆秦娥,又名秦楼月、碧云深,词牌名即出自李白此词,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故名。秦娥典出西汉刘向的《列仙传》,萧史善吹箫,能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儿弄玉妻之,为造凤楼,教弄玉吹箫,数年后有凤来仪,二人乃乘之仙去。诗词中常以秦娥指恋情中的女子,以秦楼指妓馆或所慕女子的居处。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词从听觉开始,低沉悲凉的箫声,呜呜咽咽弥漫开来。按照语序,箫声在先,秦娥梦断在后。乍醒之际,听见有人吹箫,月光皎洁,恍惚如在梦中。另有读法认为,先写箫声,后出吹箫人,是秦娥梦断后在月下吹箫。两种读法各有意境,亦可以梦断为隐喻。秦娥还是秦娥,秦楼也还是秦楼,又都不是了,仙侣一去无踪,空留旧人与旧楼。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秦楼月”的反复,虽是词调的格式要求,但在此更起到转场的作用。明月长相忆,自月色外,又添出柳色,添出伤别,何其惨戚迷离。
下片过拍更是神来之笔,“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陡然转向更辽阔的时空。乐游原在长安城东,地势高平,可俯瞰全城,每逢佳节,京城士女多到此游赏,乃当年极盛之地。咸阳古道是汉唐时期自长安通往西北的要道,从军、经商的必经之道,“古道”一词,引人多少岁月遐想。清秋节,音尘绝,冷清寂寥,悲壮荒凉。
复以“音尘绝”,悲感愈深。最后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被王国维先生评为“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古人登临,见天地之茫茫,每多盛衰兴亡之慨。太白在此不发议论,抒情亦节制到近乎零度,只此八字,纯以气象胜,无限感怀尽寓其中。
《忆秦娥》上片伤别,下片伤逝,两个时空并行。视角不必局限于秦娥一人,实质上秦娥也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天下所有离别相思之人,伤逝的也非一时之事,而是古往今来一切世事。秦汉会消亡,那么唐朝也会,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现代诗人卞之琳有一首《音尘》,最后几行这样写:
如果我的座椅是泰山顶,
在月夜,我要你猜你那儿
准是一个孤独的火车站。
然而我正对一本历史书。
西望夕阳里的咸阳古道,
我等到了一匹快马的蹄声。
诗题“音尘”以及诗中的历史感,显而易见与太白的《忆秦娥》互文。将汉语新诗带向成熟的卞之琳,以他深刻的哲学意识,常在诗中将时间和空间叠加,从而使其互相映照并揉合,比如这首《音尘》,以及《断章》《距离的组织》《鱼化石》等。
绿衣邮差送来的信,使诗人浮想联翩。他打开地图寻找友人指示的方位——一个小黑点,那被压缩的空间在他想象中变成一个火车站,且经过了时间的变形,因为他正对着一本历史书,空间又即刻穿越到古代,西望夕阳里的咸阳古道,他等到了一匹快马的蹄音。
作者 | 三书
编辑 | 张进 李阳
校对 | 张彦君
作者:丁放(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唐诗学研究”首席专家、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唐诗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历代读者的喜爱,唐诗研究也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至今,以唐诗研究为主题的论文有11000余篇,1996年至今,相关硕博论文有2900余篇,邻近学科涉及唐诗的论文约8000篇,合计超过20000篇。另据尚永亮《近20年唐诗研究述论》统计,1978-2018年唐诗研究的成果多达34930项。当然,唐诗研究的繁荣,不仅体现在成果数量的几何式增长上,更体现在质量的明显提高上。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唐诗研究有如下突出特点:
鉴赏热。新时期之初,百废待兴,广大读者热切期待真正探索唐诗艺术奥秘的著作。由此,引领唐诗鉴赏风气的作品应运而生,较具代表性的成果有:刘逸生《唐诗小札》、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而尤以后者影响为大。沈祖棻是现代著名词人,其《涉江词》《涉江诗》在抗战时名震一时,同时她又是著名学者,以诗人之心解析诗词,别有会心。《唐人七绝诗浅释》从作品本身出发进行分析鉴赏,其方法是先精讲一首七绝,然后列举若干首题材、风格相近或相反的作品,加以比较,往往有举一反三之效。此书与其《宋词赏析》,是20世纪80年代初最流行的诗词鉴赏类图书。而真正的唐诗鉴赏热,还是在《唐诗鉴赏辞典》出版之后。《唐诗鉴赏辞典》作者达百余人,均为从事唐诗研究、教学的学者,代表了当时的研究水平和学术眼光。该书发行数百万册,推动唐诗名篇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唐诗鉴赏集》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前者选材较广,后者赏析较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阅读与欣赏”节目,经常播出唐诗鉴赏节目,且将文字稿汇编成书出版。此外,唐诗选本的出版也盛极一时。清人孙洙所编《唐诗三百首》一版再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唐诗选》及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岑参、韩愈、元稹、白居易、李商隐、杜牧诸人的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一批唐代重要文人的“选集”。这些都为广大读者欣赏、阅读唐诗,提供了优质的文本。周啸天主编的《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则进一步推动了唐诗的鉴赏热。近年来兴起的电视讲坛节目及诗词大会等,因其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也对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刘学锴的《唐诗选注评鉴》则是近年出版的唐诗鉴赏佳作。该书分“选”“注”“评”“鉴”四部分,共鉴赏唐诗近700首,选目与《唐诗鉴赏辞典》有较大不同。鉴赏方面,既博采众长又独具慧眼,对李白、王维、李贺、李商隐诗的解析、鉴赏尤其深刻。数十年来,唐诗鉴赏的热度不减,在促进唐诗普及的同时,也提升了民众的文学修养。
大诗人研究热。唐代大诗人研究,近几十年来成果丰硕,如王梵志、寒山、拾得、杨炯、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张说、张九龄、孟浩然、高适、岑参、刘长卿、韦应物、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孟郊、贾岛、贯休、皮日休、陆龟蒙、韩偓等,均有首创性的注释本。而李白、王维、杜甫、韩愈、柳宗元、李商隐、温庭筠、杜牧等,则有吸收旧注之长、后出转精的新注本问世,且呈现出综合研究的趋势。如白居易研究,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首次对白居易集作了笺释与校勘,用力甚勤,收获亦多。其《白居易年谱》与《笺校》相辅相成。此后,谢思炜出版了《白居易诗集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谢注的一大特色是采录了日本金泽文库等数种白居易集,扩大了校勘的范围,丰富、充实了白居易诗文注释的内容。青年学者陈才智整理出版的《白居易资料新编》,共汇集了中唐至近代3200余位作家的8000多则评论资料,参考书籍3500余种,其字数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的20倍左右。经过老中青三代学者不懈努力,白居易研究的成果已粲然大备,也大大突破了过去只重其讽喻诗、只讨论其人民性的局面,取得了多方面进展。再如李白诗集,宋人杨齐贤、元人萧士赟、清人王琦先后为其作注。当代李白研究的大家首推詹锳,其《李白诗文系年》《李白诗论丛》虽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但真正产生影响是在80年代之后。这两本书是当代李白研究的奠基之作,而他在此基础上主编完成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则是一部集李白诗歌校注之大成的著作。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吸收了《李白诗文系年》的成果精髓。安旗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笺注》、郁贤皓的《李白丛考》《李太白全集校注》亦多创获。周勋初的《李白评传》《诗仙李白之谜》,内容十分精彩。裴斐等人主编的《李白资料汇编》,为李白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刘学锴、余恕诚毕生从事李商隐研究,他们的《李商隐诗歌集解》集古今李商隐诗歌注解之大成,《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资料汇编》则为新创,另著有《李商隐诗歌研究》《李商隐传论》《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等。有学者认为,刘、余二位的李商隐研究,改变了中国文学史的格局,使得李商隐由原来文学史的一节,变成了现在的一章。
文化学研究热。超出单一的文学研究,从文化学的角度讨论唐诗,也是唐诗研究的热点之一。陈寅恪创“以诗证史”之法,并在其《元白诗笺证稿》中有充分展示。其研究着重探索隐藏于文学背后的历史底蕴,对学界深有启发。袁行霈、丁放《盛唐诗坛研究》讨论了盛唐政治与诗坛的关系,如论述唐玄宗崇信道家思想与迷信道教方术对诗坛带来的影响;玉真公主对诗人的提携于诗歌发展的积极作用;盛唐贤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对盛唐诗歌的正面推进作用;李林甫、杨氏兄妹专权跋扈对盛唐诗坛的伤害等,均从文史结合的维度作了自己的解读。邓小军的《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诗史释证》《古诗考释》等书,自觉运用陈寅恪的方法,对唐诗研究的若干问题提出了精到见解。傅璇琮、陈尚君、胡可先等学者,则由史学入手,探寻唐诗的历史背景,既从正史、野史笔记出发,更重视敦煌文献、地下文献、域外文献等,使唐诗研究扎根在历史的沃土中。尚永亮关注诗人贬谪与创作的关系,李浩系统考察地域、士族与诗歌的关系,戴伟华关注唐代使府与文学的关系,也有系列论著问世。孙昌武、陈允吉及李小荣、张勇等,致力于研究佛教与唐诗之关系。如陈允吉的《唐音佛教辨思录》《佛教中国文学溯论稿》论佛寺壁画与唐诗之关系,论王维、韩愈、李贺诗歌与佛教之因缘;而对于道教、儒学与唐诗之关系的考察,孙昌武的《道教与唐代文学》、葛兆光的《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唐代文学》、刘顺的《中唐文儒的思想与文学》,都是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任半塘开创的、以《唐声诗》为代表的唐诗与音乐研究,为其弟子们传承并发扬光大;袁行霈、陶文鹏关注绘画艺术与唐诗之交集,《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中均有精彩论述。将唐诗研究与文化研究相结合,对唐诗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大有益处。
新方法热。“老三论”“新三论”、符号美学、新批评、阐释学、接受美学等新方法、新理论,对唐诗研究也有较大影响。这对于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有一定积极意义。如董乃斌的《李商隐诗的语象—符号系统分析》、陈伯海的《意象艺术与唐诗》均用新方法解析唐诗;叶嘉莹用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法”研讨杜诗;傅道彬的《晚唐钟声》借鉴原型批评方法。但新理论的运用,一定要与中国传统理论及唐诗创作实践相结合,否则就会成为两张皮,这是要深以为戒的。近年来,用接受美学理论研究唐诗,也出现了较多成果,如陈文忠的《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从理念与方法、经典作品阐释史、创作影响史等方面,对接受美学理论的中国化,作了有益探讨,并对《黄鹤楼》等唐诗名篇的接受史进行个案研究。以唐代大诗人接受史为研究对象的著作或博士论文,数量亦较为可观。而域外汉籍的唐诗辑佚及其研究,近年来也颇为活跃。如东亚各国,自古以来就与中国交往密切,大量汉籍早已传入这些国家,有些是中土已失传的文献,有些则与中土版本不同,足资比较与参考。这些国家的诗人、学者研究或者模仿唐诗的成果,有的也有较高水平,至少有文献价值。欧美诸国则因种种原因,保存了不少我国大陆稀见的唐诗资料,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也有助于唐诗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总之,新时期以来的唐诗研究对“文学本位”的认识尚待加强,艺术研究亦嫌薄弱。我们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指导下,充分运用我国古典诗学理论,适当借鉴西方理论中的合理部分,推陈出新,使唐诗研究迈向新的高峰。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7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