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无土栽培创业计划书》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0 09:27

怎么写《无土栽培创业计划书》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撰写无土栽培创业计划书时应注意事项的文章:
"无土栽培创业计划书:撰写时应重点关注的要点"
无土栽培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现代农业技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创业者的目光。将这一先进理念付诸实践,一份详尽且专业的创业计划书是成功的关键第一步。它不仅是吸引投资、获取资源的重要工具,更是指导企业运营、规避风险的蓝图。撰写无土栽培创业计划书时,以下事项需要特别注意:
"一、 市场调研与定位要精准"
1. "需求分析:" 深入调研目标市场的具体需求。是供应高端蔬菜水果给餐饮业?还是满足家庭园艺爱好者?或是为大型农场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明确目标客户群体及其消费能力、购买习惯。 2. "竞争分析:" 全面分析现有竞争对手,包括传统种植户、其他无土栽培企业、水培/气雾培/基质培等不同模式的企业。了解他们的优势、劣势、市场份额、定价策略等,找到自身的差异化竞争点。 3. "市场趋势:" 关注无土栽培技术、政策法规、消费者偏好(如有机、绿色食品)、农业发展趋势等,确保项目定位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
"二、 技术方案与可行性要扎实"
1. "技术选择:" 清晰阐述选择的无土栽培模式(如水培、基质培、雾

使用袋子做无土栽培,种植瓜果蔬菜,管理简单成本低


大暑的热风刚吹过棚顶,河北沧州的王大姐就蹲在番茄垄边叹气——第三茬番茄又死了一半,根部发黑的病斑像印在土里的愁,“年年换茬,土还是带菌,建种植槽要万把块,咱小农户哪扛得起?”

不止王大姐,最近后台问“袋子种瓜菜是不是无土栽培”的菜友堆了满屏:“有人说就是装土埋苗,有人说要用水肥机,到底信谁?”“无纺布袋子透气好,为啥种草莓死苗?”矛盾像夏天的雨,来得急却没处落。

今天把话撂这儿——袋子种瓜菜,不是“土改袋”,是正儿八经的无土栽培!更准确说,是“基质袋培”,用袋子代替种植槽,装的是蚯蚓粪、椰糠、菌棒这些疏松透气的基质,不是土壤。

老祖宗传下的二十四节气,藏着种植的底层逻辑——大暑前后“土润溽暑”,土壤易积湿、生虫、传病,而袋子基质能避开这些“土病”,刚好符合“顺天时、避地利”的智慧。

从科学上讲,无土栽培的核心是“可控环境+精准营养”,袋子只是载体,关键要满足三点:基质透气保水(比如黑白塑料袋,外面白反射光防高温,里面黑挡光护根系,底部有排水孔防沤根)、用无土栽培专用肥(不是普通水溶肥,能精准匹配基质中养分释放规律)、水肥一体化(让营养液均匀渗到基质深处,根系能“喝”到饱)。

所以,袋子种瓜菜,是低成本版的无土栽培,适合咱小农户,但绝不是“随便装袋土”那么简单。

先说说东北——大暑过后,秋番茄该定植了。东北的棚里白天热、晚上凉,选黑白塑料袋(长35cm、宽30cm、高20cm),基质用碎煤+膨化蛭石1:1(当地煤矿多,成本低),一亩地摆1200个袋,每袋栽2棵苗,行间距留80cm,方便摘果。

再到华北——黄瓜是“水老虎”,华北的伏天蒸发大,用塑料袋保水刚好。基质选蚯蚓粪+椰糠(蚯蚓粪当地养殖场有,椰糠泡开后疏松),一亩地1000个袋,每袋2棵,滴灌管铺在袋口,每天早8点浇一次营养液,直到底部渗出水为止。

长江以南——辣椒怕涝,江南的梅雨刚过,土壤还湿着,用袋子刚好避水。选稍小的袋子(长30cm、宽25cm、高20cm),一亩地1400个袋,每袋1棵,基质用菌棒+牛粪(菌棒是香菇厂的废料,牛粪晒干打碎),每星期浇两次营养液,浓度比黄瓜低1/3,避免烧根。

不管种啥,基质装袋前一定要提前1天浇透(用滴灌或喷壶),让基质吸足水,栽苗时根须能直接“抓”到水,死苗率能降80%。袋子之间留5cm间隙,防止浇水时互相泡根。

比如山东寿光的老菜农,种了3年袋培番茄,用的是当地的羊粪+稻壳基质,比土壤种多收了2000斤,还没了土传病;浙江台州的草莓户,去年换了黑白塑料袋,代替无纺布,死苗率从30%降到5%,因为塑料袋保水,不用天天喷水。

先说过早种植——有些菜友急着赶茬,大暑前就把番茄苗栽进袋里,结果基质没湿润透,苗根吸不上水,叶子卷得像晒干的烟叶,死了一半。记住:栽苗前1天一定要浇透基质,让水渗到袋子底部。

再说过晚种植——河南的李大哥去年立秋才种黄瓜,结果刚结瓜就遇到降温,瓜条长得细,产量比别人少了3成。要根据当地节气算好时间:东北秋番茄定植最晚不超过7月底,华北黄瓜最晚8月初,江南辣椒最晚8月中旬。

节气是刻在农人心底的钟,无土袋培是挂在棚架上的巧。不用花大价钱建槽,不用怕土传病犯愁,选对袋子、配好基质、用对肥料,咱小农户也能种出高产菜。

下次再想种瓜菜,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袋子选黑白塑料的吗?基质提前浇透了吗?用的是无土栽培专用肥吗?”跟着规律走,省钱也能种好菜。

我在阳台开了个自留地——DIY自动循环水培蔬菜系统

Hello,大家好,我是陈少老司机。

今天我们多了不说,少了不唠,说一说我的DIY制作。


前些日子无聊,在网上瞎逛,无意之中看到篇水培蔬菜的文章,一下子就拽住了我早就想在阳台种菜的那根神经,要不说什么事情有了兴趣就会事半功倍,刚有了这个念头,一瞬间就在大脑中就形成了我的阳台菜园的雏形,从选址到布局,从设计到施工一系列的细节问题全都在冥想中迎刃而解,正巧那天双11,下单采购,一气呵成,不得不佩服我自己,工作效率也有这么高的时候。

前面都说了,全程的设计工作都是在我冥想中形成的,自然会有一丝纰漏,下面结合我的制作过程,跟大家分享一些经验教训以及收获的喜悦。


阳台一角,以前堆放杂物,现在为了节省空间打算将管道水培系统挂在这面墙上。为了预防万一,第一步要给这面墙做好防水工程,拆除踢脚线及插座,准备粘贴双11淘的防水壁纸。


安装好的样子,这个壁纸大概5、6mm厚,贴上去的效果是立体的和贴了墙砖似的,买的白色的,不知道天长日久会不会变色,反正现在看上去效果不错,5元一张还包邮,值得推荐,估计在这里不能放链接,有需要的可以私聊我。
记得之前5X有个话题是关于晒晒双11最满意的订单,这个壁纸可以算今年双11最挺满意的订单之一,由于我这套水培蔬菜系统几乎全部都是采购与于淘宝,所以下面我会列出所有配件的价格,顺便最后统计一下成本多少,看看是自己组装的实惠还是直接成品实惠。


之前装修的时候拆除了一根2米多长的保护太阳能管用的PVC-U管道,计划中就是把这根直径110mm的管道废物利用,又在淘宝买了些必需的连接件。
收到货后找一天家里没人的时间就开工了,对,干这事儿就得等家没人,快刀斩乱麻先安装上墙,等发现已经生米煮成了熟饭,就不会再有反对意见了。


在淘宝买的转换头,弯头,管箍以及给水专用胶水等,这点配件花了50元。对了,图中的开孔器也是双11淘的,29元包邮,还可以,在PVC管上开孔还是挺轻松的。


三角支架,淘宝,2.3元一个,看上去有点单薄,不过做个双杠臂屈伸还真没问题,不错。


把所有的管道、配件先不上胶组装好,摆好角度,用铅笔做好记号,然后再拆下来按照之前做好的记号重新上胶组装,组装时尤其要注意的是掌握好水平,进水口要稍稍高于出水口,这时候可以把挖孔时挖下来的圆片垫到下面调节水平。


全部组装完毕。
图中抽水泵购于淘宝,25W的26元,从实际使用上看功率可以选小一些的,成本便宜还省电。水泵的作用是每天定时对营养液进行循环,增加对蔬菜的养分和氧气供给。
图中定植篮购于淘宝,大小不等共27个17元。
图中的智能插座是平安车险的赠品,正好可以用在这里,从而实现可远程遥控以及全自动控制等功能。


从之前看到的文章上了解到,管道水培系统优点不少,不过也有缺陷,因为是循环系统的原因,如果遇到细菌感染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安全,所以做好杀菌消毒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小区门口药店买的高锰酸钾,1元一瓶。


利用高锰酸钾溶液对整个系统杀菌消毒,顺便进行试运行。


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试运行还有个优势就是漏点比较醒目。
利用虹吸原理把消毒液排干后再用玻璃胶把各个接口里里外外又重新做了一遍密封,解决了漏水的问题。
通过这次组装管道水培系统得到一条经验就是,完全没必要采用PVC专用胶进行粘合,生手操作困难还有味道,不如直接就用中性玻璃胶方便。只怪我当时买胶的时候没问清楚,当时卖家有给水专用胶和排水专用胶,我当时考虑既然水培蔬菜,想当然地认为给水胶更安全,其实两种胶水的区别主要是在是否能承受管道中的水压,作为水培蔬菜的管道是完全没必要考虑水压问题的,所以就用中性玻璃胶是最简单易行的了。


无水栽培营养液,购于淘宝,18元/套,分1、2、3号,其中1号和2号是粉剂,3号是浓缩液。


把粉剂分别用1L水溶解就配制出母液了,这些母液可以再配制出120L的稀释液。


1、2、3号母液和水按照说明书的上限,1:1:0.1:100的比例按顺序勾兑出水培用的营养液。


花花草草检测仪,小米出品,可测光照强度达100000LUX,光照强度检测精确至100LUX,温度检测精度至0.5摄氏度。最底部集成4颗EC探头,用来探测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之前在米家买的,64元带一盆红掌花。


花花草草检测仪用蓝牙和手机相连,在APP上设置上要种植的植物。
经检测仪检测,光照合适,温度合适,水分过高是正常的,不过我按比例调配的营养液,显示肥力过高。


点开肥力,可以看到当前肥力是2151,而APP给出的肥力上限是2000。


又添了两盆水,肥力下降到了正常值。


最后,设置好智能插座的定时,每天开启4次,每次40分钟,这几个时间段都是接送孩子上学的时间,所以紫外线的辐射及水泵的噪音就完全影响不到我了。

至此,水培系统已经全部安装完成。


开始育苗,育苗盘购于淘宝,9.8元。种子购于淘宝,2元/袋,上图纸杯中分别是小香葱和生菜种子,育苗盘中是赠送的小麦草种子。


种子泡10个小时后,放入育苗盘中,在种子上下各放一层无纺布,下层喷水保湿,上层遮阳。
实际使用后,感觉用无纺布纸不好用,因为种子长出的根须都扎到无纺布里去了,移栽时很难将小苗从无纺布上分离下来。


早晚两次喷水,两天功夫就都发芽了,再长大一些就可以搬家了。



等长到两片叶子的时候就移植到水培系统了,把海绵上下左右各剪一刀,剪四个口子,每个口子夹一个菜苗,其实每个定植篮应该夹一株菜苗的,我为了保证我第一次养植的成功率,先夹四个,等长大点再优胜劣汰。
在育苗阶段就已经提前入住水培系统的大蒜已经长了10厘米高的蒜苗了。


能认出这是什么吗,这货居然是葱,长的都这么歪瓜裂枣的。


五天后,蒜苗已经20多厘米高了,可以收割了。


收割后的蒜苗


移植后的生菜也明显长大了一些,但是感觉这些生菜苗有徒长的迹象,菜苗一旦徒长就很难挽回了,徒长主要是因为阳光太少的缘故,这也难怪,都是雾霾惹的祸,以前唐山雾霾天气搞车辆限行都是一两天,最长三五天,这次唐山车辆限行持续到2017年的三月,长达几个月,可想而知阳光是多么难得了。


小香葱也顺溜了不少,而且能闻到淡淡的葱味了,不过感觉还是细长细长的,应该也是徒长的原因。


为了解决徒长问题,百度了一些资料,看来在缺少阳光的情况下只能使用植物生长灯了。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光是波长在450nm左右的蓝光以及波长在700nm左右的红光,其中蓝光对光合作用影响最大,红光影响较小,其他颜色的光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几乎没有影响。


从光谱图中可以看出,冷白LED灯的波长峰值正巧落在450nm附近,而暖白LED灯的波长峰值又正巧落在600nm—700nm之间,所以采用普通的冷暖LED灯,完全可以替代昂贵的植物生长专用灯(以上是我的理解,正确与否请大神们指正)


双12购买的LED灯板,24W的,5元/个包邮,性价比超高,推荐。


因为发现储液箱有长绿苔的迹象,双12的时候又买了一个紫外线潜水灯,放在蓄液箱里,消毒杀菌除藻。16.9元包邮,确实能看到效果,箱底的细微绿苔清理一次后就再没长过,营养液貌似也清澈了些。
这个储液箱一时没找到合适的,用的家里的整理箱,是透明材质,所以容易生长绿苔,应该选择黑色不透明的才好。


灯板装上的效果,卖家赠送了固定用的磁铁,正好把灯板固定在三角支架上,没敢把灯板固定在管道的正下方,而是固定在三角架的最前方,毕竟我对我做的管道密封不是太有信心。


对比一下,看看新买的LED灯板的效果,这是夜晚只开着阳台顶灯的光照强度。


打开LED光板后的光照强度,虽然提高了3000,不过还是远远没有达到app要求的8000以上,如果能降低些光板的高度就更好了,或者光板能随着植物的生长而随时调整高度就更完美了。


对比图,LED灯板装在管道下面,所以最上一层的管道是没有灯光照射的,可以看出叶片较小。


对比图,这是最下层管道的生菜苗,经过一个星期每天几小时的LED补光后,明显比没有补光的菜苗的叶片大,看来这LED灯还是有效果的。


小葱不知道什么原因,不往高长而是往下长,本来移栽的时候根部是和海绵底部齐平的,经过半个多月,小葱长了两厘米,但是是往水面以下长的,而且在水下还长出来新的葱茎,没办法,拔苗助长,把根部拔到和海绵底部齐平的位置。


蒜苗的长势太好了,一周的时间又可以收获了。


蒜苗肝尖,收获后的半小时内就已经上餐桌了,不知道是由于自己种的心里作用还是蒜苗新鲜的缘故,咋这么好吃呢,


蒜苗鲜贝炒鸡蛋


蒜苗大咯喳


蒜苗木耳炒鸡蛋


总的来说整套水培系统的搭建还算成功,种植的蔬菜除了蒜苗以外,生菜和小葱从现在的情况上看是凶多吉少了,下一步打算重新育苗,菜苗长大一点再移栽到水培系统,然后增加LED开启时间,降低LED灯板的高度增强照射强度。

下面汇总一下整套系统的造价:防水壁纸5元/张,用了4张共20元,管道连接件50元,三角架2.3/个共6个13.8元,抽水泵26元,定植篮大小不等共27个17元,无土栽培营养液18元,育苗盘9.8元,LED灯板5元/个用了两个10元,紫外线潜水灯16.9元,共171.7元,以上全部双11和双12网购,另外整套系统还有管道0元,智能插座0元,高锰酸钾1元,玻璃胶8元,花花草草检测仪64元。
一般直接购买成品也需要200元以上,不过只是基本的管道支架,什么营养液、紫外线灯、补光灯等都是没有的,总的来说还是自己组装比购买成品性价比稍高一些,而且自己设计组装的乐趣也是购买成品不能比拟的。

自已亲手在阳台上种植蔬菜不仅可随时采摘保证了蔬菜的新鲜度,而且还免受食品安全问题的困扰;不仅净化室内空气,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不仅给家里增加了一道风景,还可以享受田园生活带来的乐趣,优势数不胜数。而且,管道式的水培系统,如果做好各项准备,设置好各项硬件设备,把蔬菜苗从育苗盘中移栽过来后,完全可以实现全自动循环管理,几乎就不再用人工管理了。

不过,作为初学者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从温度、光线、水质、肥力到发芽、育苗、定植、生长发育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再进一步地学习,也希望社区里的大神们多多指导,争取下次再跟大家显摆的时候我的菜能是郁郁葱葱,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精彩的总是在后面,抛砖引玉得差不多了,该来点儿硬货了,争取尽快更新,谢谢各位的关注与支持!To be continued...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