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0 09: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原道》的读书笔记,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使笔记内容充实、深刻且具有个人思考:
"一、 读懂原文是基础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al Text is Fundamental)"
1. "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首先要完整、仔细地阅读柳宗元的《原道》。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论证结构、主要论据和语言风格。注意文章开篇提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构成了“道”)以及后续如何层层递进地论证。 2. "精读重点,理解深意:" 对于关键概念,如“道”、“天”、“人”、“礼”、“法”、“六经”、“百家”等,要结合柳宗元的阐释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理解。思考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柳宗元赋予它们的特定含义。 3. "关注论证逻辑:" 分析柳宗元是如何提出论点、运用论据(包括儒家经典、历史事件、前人思想等)以及如何进行推理和反驳的。理解他的论证过程是否严密、有说服力。 4. "理解写作背景:" 了解《原道》写作的时代背景(中唐时期社会动荡、思想多元、儒学面临挑战)和柳宗元个人的经历与思想倾向(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对时弊有深刻反思)。这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
因为是今天才开始读这本书,以前也想过,毕竟这本《淮南子》――又叫鸿烈来着――我已经搁置了很久了,想来还是很久以前图书馆有活动换来的书呢。
淮南鸿烈,鸿是是广大的鸿,烈是光明的烈,确实是这样来着,我记着。
首先,实物的起点就是原道,原道训说: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级,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
其实开端落于俗套也是难免的,开篇就立异标新,不落窠臼的,实在难能可贵,不过说不定后世也是在模仿前贤才逐渐使这种开篇方式味同嚼蜡的吧。毕竟,当时有知识的人太少,能说出这种话也是难为他了。虽然,道是可以苞括天地什么的,不可触及,我们都听腻了。禀授无形来说,听着显然是高大上了,不过不也还是说有形的万物是由无形的道产生的么?
下面就高端了不少了,叫做:原流泉淳,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
注意的是:淳是念渤的,冲和滑也是念蛊的,我在喜马拉雅的读原道训的一个叫白云出岫的音频里听到了错的读音,看官们注意一点。
意思就是,道就像是在一个虚无的三维空间里,源流不知何时开始涌动,一会又混浊,一会又澄清。
网络上同行的释义在这一点上是不对的,网络上就着字面意思把浊而徐清解释成:由混浊逐渐变得澄清。首先,道是没有清浊之分的,非要用清浊来描绘也是一半清一半浊,或者一会清一会浊,原文的“徐”字表动态(慢慢地),我们就以后者来翻译。这样说的理由也是有后文的借鉴存在的,后文说:道,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道是又能暗又能明的,道不是把社会的坏都变成好的,只是权衡善恶的。这里的原文,就想当于在用互文或者省略一样。
再说说下面的:故植之而塞手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
这里就是标准的互文了,是说道能充满整个寰宇,网上的版本翻译又错了,不是竖着充满天地,横着填满四海,而是竖着横着都充满寰宇。道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大了没边,小了伸手一握。
就是又说了一堆废话。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纤而微,山以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
横穿天地,包括阴阳宇宙,可以使日月星辰发光,像水一样软,小到极致,但是山又因为它而高……
这里又说了,道可以很小,这里就没提很大,但是却提到了山因为它高……之类的,这就想表述它又大又小,是古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吧,和互文一样,这里的山以之高在语法上来讲,翻译时就要在前面加一个但是了。
不过说实话山以之高之类的,是真没意思不过孔子在对老子的描述中也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古人都喜欢用排比吧,小学老师也是这么教的,说排比可以增强语势。但是为什么淮南子没有把日月的那个最长的放在最后面呢,这样不是更押韵么,麟以之游什么的就和兽什么的重叠了么,还放在了最后面,这不符合常规顺序,难道说,作者是觉得麒麟凤凰这类灵兽要比日月星辰更有光彩么。
这么一说,淮南王刘安造反也就可以解释了,可以说他以灵兽自况,自命不凡,认为自己的一代天骄可以遮蔽日月星辰的光辉。
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西方观念,看官们不要学呦。
原 道
韩愈
博爱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谓仁,行而宜(合宜)之(代指前面的仁)之谓义,由是(由此)而之(前往)焉(于之)之谓道,足(满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译文:泛爱称为仁,实行仁而且适宜仁称为义,由此而达到仁称为道,满足于自己不借助于外力称为德。仁与义为定名(确定的概念),道与德为虚位(抽象的概念)。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译文:仁与义是确定的名词,道与德为抽象的概念,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凶德和吉德。老子之小(轻视)仁义,非毁(诋毁)之也,其见者(见识)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温和、慈惠)为仁,孑孑(琐碎、细小)为义,其小之也则宜(适宜)。译文: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只)是他见识短浅。坐在井里而看天,说天小,并不是天(真)小。老子把小恩小惠当作仁,把琐碎细小当作义,他轻视仁义则是自然的。其(指老子)所谓道,道(阐述)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践行,崇尚)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译文:老子所说的道,是阐述他所说的道,不是我所说的道。老子所说的德,是崇尚他所说的德,不是我所说的德。凡吾所谓道德云者(语气词连用。用在句中表停顿),合(结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公论)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舍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私论)也。译文:凡我所说的道德,是结合仁与义(而)说的,是天下的公论。老子所说的道德,是舍去仁与义(而)说的,是一个人的私论。周道衰,孔子没(死亡,去世),火(指焚书)于秦,黄老(黄帝与老子学说)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杨朱,战国时哲学家),则归于墨(墨翟,战国初年的思想家);不入于老(指老子的道家),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背离)于此。译文:周道衰落,孔子离世,焚书于秦,黄老(学说)盛行于汉,佛学盛行于晋、魏、梁、隋之间。那时谈论道德仁义的,不归入到杨朱,就归入到墨翟;不归入到道教,就归入到佛教。归入到那一家,一定背离这一家。入者主之(以之为主,尊崇之意),出者奴之(以之为奴,鄙视之意);入者附(依附)之,出者污(污蔑)之。噫!后之人(后来的人)其 (将)欲闻(了解)仁义道德之说,孰(哪里)从而听之?译文:(对)归入的那一家就尊崇,(对)背离的那一家就鄙视;归入那一家就依附它,背离那一家就污蔑它。唉!后来的人要想了解仁义道德的学说,从哪里而去探听它呢?老者(信奉老子的人)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追随)孔子者,习(常)闻其(指老者、佛者)说,乐其诞(荒诞之说)而自小(自轻)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指老者、佛者)”云尔(如此而已)。译文:道家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佛家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追随孔子的人,经常听到他们这样说,(就)乐于接受这些荒诞的言论而轻视自己,也说“我们的老师也曾以他们为师”如此而已。不惟(仅)举(列举,称述)之于口,而又笔(写)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了解)仁义道德之说,其(将)孰从而求之?译文:不仅在口头上说这些话,而且还把它写在他们的书里。唉!后来的人虽然想了解仁义道德的学说,将从哪里而探求它呢?甚矣,人之好怪(怪诞)也,不求(探求)其端(起源),不讯(讯问)其末(结果),惟怪之欲闻(惟欲闻怪)。古之为民者四(指士、农、工、商),今之为民者六(指士、农、工、商、佛、道)。古之教者处(占)其一(指士),今之教者处其三(指佛、道、儒)。译文:太过分了,人们这样喜欢怪诞的言论。他们不探求事情的起源,不问讯事情的结果,只想听怪诞的言论。古时候称为民的有四类,现在称为民的有六类。古时候实行教化的(只)占其中的一份,现在实行教化的(竟)占其中的三份。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依靠)焉(于之)之家六。奈之何(怎么)民不穷且盗也?译文:种粮的(只)一家,而吃粮的(竟)六家;做工的(只)一家,而使用器具的(竟)六家;经商的(只)一家,而依赖于它的(竟)六家。怎么会使百姓不穷困而成为盗贼呢?古之时,人之害(灾害)多矣。有圣人者立(出现),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使之居于)中土(中原)。 译文:古时候,百姓遭受的灾害太多了。有圣人出现,然后教给他们相生相养的方法,为他们设立君王,为他们设立师长。驱走那些蛇虫禽兽,而使他们居住在中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居于树)而颠(坠落),土处(居于洞)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房屋)。译文:冷了然后为他们找衣服,饿了然后为他们找食物。住在树上就会跌落,住在洞穴就会生病,然后(就)为他们建房屋。为之工,以赡(丰富)其器用(用具);为之贾(商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救治)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增长)其恩爱;译文:为他们设置工匠,来丰富生活用具,为他们设置商贾,来沟通他们的有无;为他们寻找医药,来拯救他们的夭亡,为他们制订埋葬祭祀制度,来增加他们的恩爱;为之礼,以次(顺序,排列)其先后(尊卑长幼);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督促、劝勉)其怠倦;为之刑,以锄(铲除)其强梗(强横)。译文:为他们制定礼节,来排列他们的尊卑,为他们创制音乐,来宣泄他们的郁闷;为他们颁布政令,来督劝他们的懈怠,为他们设立刑法,来除灭他们的强横。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秤尺)以信之(使之信);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武器)以守之;害(灾害)至而为之备(守备),患生而为之防。译文:相互欺诈,就为他们制作符节、玺印、斗斛、秤尺来让他们守信;相互争夺,就为他们建筑城郭制造武器来让他们守卫。灾害将至就为他们守备;祸患将生就为他们预防。今其(指庄子)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击破)斗折衡(称尺),而(则)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若)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甲)以居(居住,适应)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译文:现在道家(却)说:“(如果)圣人不死,大盗(就)不会停止。击毁升斗折断秤秆,(人们)就不会争夺。”唉!这也是不思考罢了。如果古时候没有圣人,人类早就灭亡了。为什么?是因为没有羽毛鳞甲来适应寒冷暑热,没有利爪坚牙来争抢食物。是故(因此),君者,出(发布)令者也;臣者,行(执行)君之令而致之(实施到)民者也;民者,出(生产)粟米(粮食)麻丝,作器皿,通(流通)货财,以事(事奉)其上(指居于上位)者也。译文:因此,君王,是发布命令的;臣子,是执行君王的命令并且实施到百姓身上的;百姓,是生产粮食丝麻,制作器皿,流通货物钱财,来事奉处在他们上位的人的。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所以:……的原由,资格,职责)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实施到)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惩罚)。译文:君王不发布命令,就失去了他做君王的资格;臣子不执行君王的命令并实施到百姓身上,就失去了他们做臣子的职责;百姓不生产粮食丝麻,不制作器皿,不流通货物钱财,来事奉处在他们上位的人 ,就惩罚(他们)。今其法(佛法)曰,必弃而(尔,你们)君臣,去而(尔)父子,禁而(尔)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
译文:现在佛家却说:必须抛弃你们的君臣之礼,舍去你们父子之纲,禁绝你们的相生相养之道,来追求那所谓清净寂灭的境界。
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夏、商、周)之后,不见(被)黜(贬斥)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被)正(纠正,教导)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译文:唉!他们也幸而出生在夏、商、周三代之后,不在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时代被贬斥;他们也不幸而没有出生在三代之前,不在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时代被教正。
帝(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与王(指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王),其号虽殊(不同),其所以(用以,用来)为圣(行使圣道)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使用智慧)一也。
译文:五帝与三王,他们的称号虽然不同,但他们用来行使的圣道是一样的。夏天穿葛衣而且冬天穿皮裘,渴了喝水而且饿了吃饭,这些事情虽然不同,但它们用来使用的智慧是一样的。
今其言曰:“曷不为(实行)太古之无事(指无为而治)?”是亦(也是,也同,也如)责冬之裘(穿皮衣)者曰:“曷不(何不)为(做)葛之(指穿葛衣)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
译文:现在道家(却)说:“为什么不实行远古的无为而治呢?”这也如同责怪冬天穿皮衣的人:“为什么不做穿葛衣那样的容易事呢?”责怪饿了吃饭的人:“为什么不做喝水那样的容易事呢?”
传(指《礼记》)曰:“古之欲明(彰显)明德(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规整)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修养)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思想);欲正其心者,先诚(纯正)其意(意念)。”
译文:《礼记》说:“古代想在天下彰显美德的人,先要治理他的国家;想治理他的国家的,先要规整他的家庭;想规整他的家庭的,先要修养他的自身;想修养他的自身的,先要端正他的思想;想端正他的思想的,先要纯正他的意念。”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因此)有为(作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弃,弃于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天理伦常),子焉(语气词,表停顿)而不父(活用为动词,以为父,孝的意思)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译文:然而古代所谓思想端正且意念纯正的人,是将因此有所作为的。现在想修养自己的心性,却抛弃天下国家,毁灭那天理伦常,儿子,却不孝敬自己的父亲,臣子,却不忠于自己的君王,百姓,却不做自己的事情。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以之为夷,把诸侯当夷人),进(接受)于中国(中原)则中国之。经(指《论语》)曰:“夷狄(野蛮无礼)之有君,不如诸夏(文明知礼)之亡(无)。”
译文:孔子作《春秋》时,诸侯使用夷狄礼仪的就把他们当做夷人,接受于中原礼仪的就把他们当作中原人。《论语》说:“野蛮无知的夷狄有君,不如文明知礼的中原无君。
《诗》曰:“戎狄是(提宾词)膺(抗击),荆舒(楚国和舒国)是惩”今也举(高举,指尊崇)夷狄之法,而加之(之于)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差不多,几乎)其不胥(全,都)而为夷也?
译文:《诗经》说:“抗击夷狄,惩治荆舒。”现在(却)尊奉夷狄的礼法,而把它加到先王的遗教之上,几乎我们不都就成为夷狄了吗?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适合)之之谓义。由是而之(往)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凭借)于外之谓德。
译文:所谓先王的教化,是什么呢?泛爱称为仁,实行仁而且适宜仁称为义,由此而达到仁称为道,满足于自己而不借助于外力称为德。
其(指先王之教)文:《诗》、《书》、《易》、《春秋》;其法(法度):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名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
译文:它的文献是《诗经》、《尚书》、《易经》、《春秋》;它的法度是礼仪、音乐、刑法、政令;它的百姓是士人、农民、工匠、商人;它的名位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它的服饰是麻布、丝绸;它的居处是房屋,它的食物是粮食、果蔬、鱼肉。
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因此)以之为己(规范自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对待百姓),则爱而公;以之为心(修养内心),则和而平;以之为(治理)天下国家,无所处(无论在哪里)而不当。
译文:它作为道理容易明白,而它作为教化容易推行。因此用它规范自己,就和顺而吉祥;用它对待百姓,就博爱而公正;用它修养内心,就温和而平静;用它治理天下国家,无论在哪里而没有不适当的。
是故生则得其情(道理;情理),死则尽其常(伦常)。郊(郊祭,指祭天)焉而天神假(通“格”,到),庙(庙祭,指祭祖)焉而人鬼(指死者的灵魂)飨。曰:“斯(此)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以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译文:因此人活着就会获得自身的情感,死了就会完成自身的伦常。祭天就会天神降临,祭祖就会鬼魂享用。有人问:“这个道,是什么道?”我说:“这是我所说的道,不是前面所说的老子与佛家的道。
尧以是(以此,把它)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其不得传焉)。
译文:尧把它传给舜,舜把它传给禹,禹把它传给汤,汤把它传给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孟轲去世,它(就)不能得到传承了。
荀与扬(扬雄)也,择焉(择取于先王之教)而不精,语(论述)焉(论述于此道)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指尧、舜、禹、汤、文、武),故其事(指传道之事)行(施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指孔子、孟子),故其说(学说)长(长久流传)。
译文:荀子与扬雄,从中择取一些但不精确,从中论述一点但不周详。自周公以上,在上而为君,所以儒道(能够)施行;自周公以下,在下而为臣,所以儒教学说(能够)长久流传。
然则如之何(怎么办)而(才)可也?曰:“不塞(指堵塞佛、老之道)不流(指流传儒道),不止不行。人(民)其人(指僧、道),火其书,庐(草庐,民房)其居(寺、观)。
译文:然而怎么办才可以呢?我认为:“不堵塞佛老之道,就不能流传儒道;不禁止佛老之道,就不能推行儒道。把那些僧道还俗为民,焚烧那些经书,把那些寺庙道观变为民居。
明(阐明)先王之道以道(导)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这样)亦庶乎(也许)其(就)可也!”
译文:阐明先王之道来引导民众,使鳏寡孤独残病者有所养。这样也许就可以了!
(完)
说明:以上由本人多年学习古文的笔记整理而成,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正。此文是我辛苦所得,可供网友学习探讨,严禁剽窃,一经发现,将予追责。(之前已发现有人将我的《古文观止详注直译》冠以自己的大名发表在别的平台,现已令其删除)。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