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0 11: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被遗忘的日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让文章更具深度和吸引力:
1. "明确核心主题与立意:" "你想通过这篇作文表达什么?" 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对被遗忘事物的惋惜?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还是通过日记揭示一个被遗忘的秘密或故事?确定一个清晰的核心主题是写作的基础。 "“被遗忘”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它仅仅是物理上的丢失或看不见,还是指情感上的被忽视、记忆的模糊、时代的变迁使其失去价值?深入挖掘这个概念,赋予文章更丰富的内涵。
2. "精心选择叙事角度和视角:" "谁在讲述这个故事?" 是发现日记的人(比如你本人,或某个虚构人物),还是日记的主人自己回忆?不同的视角会带来不同的情感色彩和叙事侧重。 "第一人称(我)" 更能直接抒发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适合强调发现日记时的感受和由此引发的个人回忆与反思。 "第三人称(他/她)" 可以提供更客观的观察,或者聚焦于日记主人的内心世界,适合讲述一个更完整的故事。
3. "生动描绘发现日记的过程:" "细节描写是关键。" 描述发现日记的地点、状态(是完好无损,
1937年12月的南京,空气里弥漫着硝烟、血腥和一种深入骨髓的绝望。曾经繁华的六朝古都,在日军铁蹄的践踏下,已沦为一片人间炼狱。冰冷的秦淮河水,裹挟着破碎的衣物和无声的躯体,缓缓流淌,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难以承受的悲恸。
南京
在南京德国安全区里,有一个身材高大、面容严肃、佩戴着纳粹卐字臂章的德国人,正步履沉重地穿行在挤满了惊惶面孔的街道上。他叫约翰·拉贝(John Rabe),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一个普通的商人。此刻,他紧锁的眉头下,那双深邃的蓝眼睛里,燃烧着难以言喻的痛苦、愤怒,以及一种近乎固执的决心。他的臂章,在阳光下闪耀着刺眼的光芒——这代表着当时世界上最令人恐惧的意识形态之一的标志,此刻,却成了他试图保护脚下这片土地和其上二十五万生灵的唯一武器。
拉贝
拉贝的故事,始于一种复杂而矛盾的身份交织。
他是一个德国商人。1882年出生于汉堡,早年经历商海沉浮,足迹遍布非洲,最终在遥远的中国南京找到了事业的根基。他熟悉这座城市,热爱它的市井烟火,欣赏它的人民。他的生活原本是体面而平静的:管理着西门子的业务,住在舒适的小洋楼里,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战争爆发前,他像许多在华的西方人一样,享受着东方生活的宁静与便利。
同时,拉贝还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也就是纳粹党的党员。1934年,拉贝在南京加入了当地的纳粹党支部,并很快成为了负责人。这个选择,有其时代背景和个人因素。当时的纳粹德国在希特勒上台后展现出强大的国力和秩序,对于许多身处异乡、渴望祖国强大的德国人而言,入党是一种表达归属感和支持的方式。拉贝或许也怀揣着某种对德国复兴的理想主义热情,以及对秩序和效率的认同。他并非狂热的种族主义者,更像是一个相信组织力量、希望祖国强大的普通党员。他胸前那枚小小的卐字徽章,在南京的日常生活中,或许只是社交场合的一个身份标识,并未承载太多沉重的道德负担。
1937年12月,日军入侵了南京,拉贝却没有像其他许多外国人那样逃离南京。他选择了留下。这个决定,源于他作为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责任感,更源于一种朴素的人道情怀——他无法眼睁睁看着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和朝夕相处的邻居、雇员、朋友陷入彻底的毁灭。
作为纳粹党员,拉贝最初并非没有挣扎。他天真地相信,同为轴心国盟友,日本军队会顾及德国的“面子”,会对安全区有所顾忌。甚至将希望寄托于远在柏林的元首希特勒。他怀着一种近乎教徒般的虔诚,用最急迫、最详实的语言,写下了一封又一封的密信和报告(后来集结为著名的《拉贝日记》),详细记录下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每一桩骇人听闻的暴行:大规模屠杀、系统性强奸、肆无忌惮的抢劫和纵火。他恳求德国政府、恳求希特勒本人,利用德日同盟的关系,向日本施加压力,制止这场针对平民的、史无前例的屠杀。
希特勒
“我恳求您,元首阁下,看在上帝的份上,救救这些无辜的人们吧!”他在信中这样写道。他以为,凭借纳粹德国的强大影响力,凭借他与元首共享的党徽,他的声音会被听见,正义会得到伸张。
德国方面的回应让拉贝心寒,德国官方的间接回应是严厉的训斥:要求他不得干涉盟友日本的“军事行动”,不得损害德日邦交。那枚曾让他引以为傲的党徽,此刻变得无比沉重和讽刺。它代表的强大祖国和领袖,对他目睹的滔天罪恶选择了视而不见,甚至为了政治利益,默许了这种反人类的暴行。
至此,那个对纳粹德国抱有期望的拉贝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彻底唤醒的约翰·拉贝。他不再寄希望于远方的政治力量,他意识到,在这片地狱的中心,能依靠的只有自己、身边的国际委员会同事(如魏特琳女士、马吉牧师等),以及那个在特定情境下,因日本对德国的忌惮而暂时有效的纳粹身份。这个身份,曾是他信仰的一部分,如今却成了他手中唯一能用来对抗暴行的、冰冷的现实工具。
安全区
安全区,这片由十几名勇敢的西方人划定的、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区域,成了南京城最后的希望孤岛。它并非固若金汤,日军士兵随时可能以搜查“便衣兵”为名闯入,进行杀戮、强奸和抢劫。
拉贝成为了这艘方舟最坚定的守护者。他深知自己臂章的力量。他利用日本对德国的忌惮心理,将纳粹的标识发挥到了极致:
每当日军士兵试图闯入安全区,特别是试图进入作为核心庇护所之一的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时,拉贝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他会指着自己臂章上的卐字,用不容置疑的德语高声宣布:“这里是德意志财产!退后!”他那严肃的面容、坚定的眼神和代表着强大第三帝国的标志,往往能震慑住那些肆无忌惮的士兵。这简单的动作和话语,在无数个危急关头,成为了隔绝生死的最后屏障。
纳粹标志
他设计并制作了大量印有纳粹党徽和德语标识的旗帜、臂章甚至门牌,分发给安全区的重要出入口和他自己的住所。这些醒目的符号,如同一个个无形的警告牌,提醒着日军:这里是德国的“势力范围”。尽管不能完全阻止暴行,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威慑作用,让日军有所顾忌,不敢在安全区内进行大规模的、公开的屠杀。
日军投降
拉贝不仅仅依靠臂章。他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骑士,日夜在安全区内巡逻。他的日记里充满了这样的记录:“今夜又驱赶了第37批试图闯入的日本兵”,“解救了一名被拖走的少女”,“阻止了一场针对难民营的抢劫”。他无数次直面荷枪实弹的士兵,据理力争,甚至厉声呵斥。他将自己的家变成了最大的难民营之一,花园里、地下室里、甚至他的衣柜里,都挤满了寻求庇护的男女老少,高峰期达到600多人。食物短缺时,他毫不犹豫地典当了妻子的金戒指,只为换取能让更多人活下去的玉米面。
日本鬼子在南京
当日军高层以安全区“藏匿中国士兵”、“影响军事行动”为借口,威胁要强行关闭甚至“清理”安全区时,拉贝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整理好详实的日军暴行记录(其中许多照片由马吉牧师秘密拍摄),穿上最正式的西装,佩戴好纳粹党徽,昂首挺胸地闯入日军司令部。面对杀气腾腾的日本高级军官,他毫无惧色,拍案而起,用德语(由翻译转述)发出严厉的警告:“想动安全区里的难民?除非你们先从我约翰·拉贝的尸体上踏过去!你们的行为,我已经详细记录并报告给我的政府!德国政府绝不会坐视盟友如此对待平民!”他巧妙地利用了德日同盟的微妙关系,将纳粹党员的身份作为最后的、沉重的筹码,掷向了谈判桌。这次谈判,如同在悬崖边上的舞蹈,暂时保住了安全区。
南京拉贝故居
这枚黑色的卐字臂章,这个象征着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意识形态之一的符号,在1937年冬天的南京,在约翰·拉贝的手臂上,被赋予了完全相反的意义。它不再是压迫和毁灭的象征,而是成了在无边黑暗中,守护二十五万生命(约占当时南京未逃离人口的四分之一)的、微弱却顽强的烛火。这是历史最大的悖论,也是人性在最极端环境下迸发出的不可思议的光芒。
1938年春天,西门子公司迫于德国政府的压力,将拉贝召回柏林。离开南京的那一天,成千上万的难民涌上街头,他们哭泣着,跪拜着,称他为“活菩萨”、“南京的守护神”。人们献上了用难民们仅有的、最珍贵的红绸缎赶制的一面巨大的锦旗,上面绣着四个苍劲有力的汉字:“济世活佛”。这面锦旗,是二十五万颗心最朴素的感激,是黑暗岁月里人性光辉最有力的见证。拉贝带着这面锦旗,带着沉重的《拉贝日记》,带着满身的疲惫和难以磨灭的创伤记忆,登上了归国的轮船。
然而,回到德国的拉贝,迎接他的并非鲜花和掌声,而是更深的炼狱。
纳粹政权对他极为不满。他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被视为“损害盟友关系”、“散布不利于德国的言论”。盖世太保迅速逮捕了他,进行了严厉的审讯。他被勒令保持沉默,不得再提及南京的任何事情。他失去了工作,纳粹党部负责人的身份也形同虚设。那个曾被他视为祖国代表的政权,此刻将他视为麻烦制造者和背叛者。他的信仰在南京已经崩塌,如今,他为之付出巨大代价的祖国,又给了他最冰冷的背弃。
拉贝后人
战争结束后,世界格局天翻地覆。作为前纳粹党员(尽管是低级别的),拉贝又落入了苏联占领军的手中。1945年到1946年,他再次被逮捕关押,经历了非人的待遇。当他最终被释放时,已是身心俱疲,身无分文。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物资极度匮乏。拉贝一家陷入了极度的贫困。这位曾经在南京拯救了无数生命的英雄,此刻却在柏林的废墟中,为了养活妻子和孩子,不得不像最底层的贫民一样,去郊外挖野菜充饥。寒冬里,他们蜷缩在没有暖气的破旧公寓里,忍受着饥饿和疾病的折磨。
一个在东方地狱中守护了二十五万生命的人,在和平降临后自己的故乡,却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几乎被世界遗忘。他曾是纳粹党员的身份,像一道沉重的枷锁,遮蔽了他在南京的人道壮举。世界在清算纳粹的罪恶,而拉贝的名字,混杂其中,无人愿意或能够去分辨其中的复杂性。
命运在绝境中,展现了它温情的一面。拉贝在南京的事迹,并未被所有中国人遗忘。
1948年初,当南京市民得知他们的“活菩萨”在柏林濒临饿死的消息时,一场自发的、感人至深的募捐活动迅速展开。尽管当时的南京也刚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民生凋敝,但人们感念拉贝的救命之恩,纷纷慷慨解囊。从富商到小贩,从知识分子到普通市民,大家你一分、我一角,硬是凑集了在当时堪称天文数字的2000美元(约值当时1亿元法币),并克服了重重困难,通过国际渠道将这笔救命钱和大量食物包裹寄到了柏林。
当拉贝收到这笔来自万里之外、承载着二十五万人沉甸甸情谊的援助时,这位饱经沧桑、意志如铁的汉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捧着汇款单和食物包裹,老泪纵横,跪倒在地,泣不成声:“他们还记得我!中国没有忘记我!”这一刻,所有的苦难、所有的委屈,似乎都得到了慰藉。这来自东方的温暖,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生命中最寒冷的冬天。这笔援助,支撑拉贝一家度过了战后最艰难的岁月。
然而,身体的创伤和精神的巨大消耗,终究难以挽回。1950年1月5日,约翰·拉贝因中风在柏林黯然离世。他的葬礼简单而冷清,几乎没有引起外界的注意。一颗曾经在人类至暗时刻发出耀眼光芒的星辰,就这样在无声中陨落。
约翰·拉贝的一生,是一部关于身份、信仰、背叛、良知、牺牲与救赎的史诗。他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他背负着纳粹党员的沉重历史包袱,这让他的人生充满了争议和悲剧色彩。他最初对纳粹的信仰,显示了他作为凡人的时代局限性。然而,正是这种复杂性和矛盾性,让他在南京的抉择显得更加震撼人心。
江苏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中珍藏着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其中有一件格外引人注目。
它来自1928年,是贺瑞麟烈士在牺牲前所写的日记,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这本日记虽然已残缺不全,但价值却弥足珍贵。
这件文物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贺瑞麟是江苏徐州人,16岁时,他考入了国立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开始接触各种进步书籍、马克思主义著作。在这里,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1927年,贺瑞麟接到中共江苏省委的特殊任务,以南京地委农运委员的身份,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中共南京基层组织。
熟知南京当地情况的贺瑞麟很快与孙津川、姚佐唐、史砚芬等人取得联系,中共南京市委组织也得以逐渐恢复。
因为出色的革命活动能力,1928年3月,中共南京市委改派贺瑞麟担任青年团南京市委书记。
闻慧斌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文博馆员
重建南京党组织的时候,他是南京市委委员,在浦镇机厂、金陵机器制造局、和记洋行、和记工厂,在这里面发展党团组织,他自己就发展了30多名团员。
1928年7月6日,南京市焦状元巷14号,19岁的贺瑞麟正在家中油印文件。突然,几个国民党特务持枪闯进屋里,他们蜂拥而上,将贺瑞麟按倒在地,一个特务用枪托向他头部重击,贺瑞麟当场昏死过去。随后,特务们将他押解至国民党宪兵司令部。
1928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贺瑞麟却无法与家人团圆,他明白国民党当局绝不会放过自己,这也许是他最后的中秋节了。想着远方的家人,贺瑞麟给父母写下了最后的诀别信。
“你们不要为我的不幸而流泪呵!父亲,母亲,我是永远地抛弃你们而去了!我为何而死?死于何人之手?你们大概已经知道,只要我自己无愧于心就够了!”
为了坚持共产主义信仰,贺瑞麟不惜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他是坚决的,无愧于心的。但对父亲,他有说不出的亏欠。
95岁高龄的张世美是贺瑞麟的侄媳妇,曾听爷爷谈起贺瑞麟的往事。
张世美 贺瑞麟侄媳妇
他16岁离开的家,打那会儿他走了没回来过,也没给家里来个信,他爹找他去找不着他,不给面见。
当年去南京求学,父亲为他不惜变卖了家中大部分的田地。因为一直没有贺瑞麟的音信,父亲曾经到南京寻找他,可他却因从事地下工作不能与父亲相见。
给未能见面的父亲写完信后,贺瑞麟又提笔给他的姐姐写下了一封信。疼爱他的姐姐、姐丈是他事业的支持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贺瑞麟向他们托付了自己的身后事。
“我现在是死了,为革命而死了!你们待我的一番热情,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同时也请你们不用为我而悲伤,而流泪!我的尸体,随便马马虎虎的埋在雨花台就够了,千万不要再麻烦!”
给家人写完信后,贺瑞麟再次拿起笔,他决定写日记,记录下自己生命最后的时光。
贺瑞麟在9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
“要我服毒自尽,我怎么能够呢?在你的刀戟没有加在我的颈项之前,我决不放下为贫苦人民奋斗的责任,而有自暴自弃的行为的!”
贺瑞麟望着一个个难友从牢房门前经过,熟悉的身影在黑暗中走向刑场,一幕幕慷慨赴死的情景,令他心如刀割。
他在日记中写道:
“永远的别了!同志们,最后的一次对望啊!千金一刻,今生此世,只此一刻了!努力啊!努力你们的前途。永远的别了!祝你们早日成功!未来的世界终归是我们的。”
在狱中,贺瑞麟精心描画了一颗五角星,星内,写下了“雨花台”三个字。
此时的贺瑞麟了无牵挂,他知道,为革命慷慨赴难的时刻即将到来。他将自己的书信、日记托付给了狱友刘德超,请他想办法交给党组织。
1928年10月6日凌晨,贺瑞麟被押往雨花台,牺牲时年仅19岁。
他短暂的生命,犹如一颗闪耀的流星,划过了黑暗的夜空,为民族的解放寻找光明的未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