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0 11:58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中职高三语文学习计划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中职高三语文学习计划:作文部分应注意事项"
对于中职生而言,高三不仅是知识巩固和技能提升的关键时期,更是面临毕业、升学或就业选择的重要阶段。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学习效果,尤其是作文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制定一份科学、有效的语文学习计划,并特别关注作文部分,是中职高三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在制定作文学习计划时,以下几个事项需要特别注意:
"一、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计划的第一步是明确作文学习的具体目标。是针对升学考试(如高职单招、对口升学)?还是为了提升未来职业沟通能力?或是综合素养的提升?不同的目标决定了学习内容的侧重点和训练方向。例如,针对升学考试,需要熟悉考试题型、掌握评分标准、积累相关素材;针对职业能力,则应侧重应用文写作、职场沟通类文章。只有目标清晰,计划才能有的放矢,避免盲目努力。
"二、 吃透考纲(或应用要求),精准定位"
无论是升学考试还是未来应用,都有其评价标准。对于升学考试,必须深入研究最新的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了解作文的命题趋势、题材范围、评分细则。哪些是常考主题?评分标准中“内容、结构、语言”各占多少比重?有哪些得分点和失分点?
文 |王希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一)
要规划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首先要改变对语文的认知。从初中语文到高中语文,到底在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方面有哪些变化?
从考试的角度讲,如果比较一下高考和中考的内容,那么会惊讶地发现,阅读题的题目类型和解题方法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说应试的技巧在初三的时候几乎已经穷尽。
从课文来看,高中语文课本上的东西跟初中语文课本上的东西并没有质的区别。同样一首古诗、一篇文章,既可以放在初中,又可以放在高中。可见语文这个学科,学段区别非常不明显。但是老师讲的深度可能不一样,也就是说,学习内容有深浅之分。但是常识告诉我们初三的学生参加语文高考肯定是考不出好成绩的。
那么高中三年语文到底在学什么?大家经常有一种困惑,既觉得语文非学不可,又不明白到底学什么才有用。初中语文学习经常最后变成了一种纯应试技巧的训练,相当部分同学甚至连作文都用套题的方法来应对。
高中语文要想取得高分,必须先要放弃这种纯应试思维,真正着眼于语文素养。具体来说,广泛积累,培养思想深度,训练逻辑思辨能力,具有好的语言表达技巧。
有的同学可能觉得课本的学习不重要,因此在语文课上养成了做其他学科,特别是数学题的习惯。实际上语文课文只是一个范例,课上对课文的分析是获得各项能力的一种方式。没有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语文素养的提升就是一句空话。在教学考一体的背景下,课文还是要好好学习的。
有的同学觉得读书没什么用。实际上阅读是语文素养提升的根本途径。现代文阅读做不好,是因为现代文读少了;文言文阅读似懂非懂,是因为文言文读少了;古诗词鉴赏没感觉,是因为古诗词读少了;作文立意浅结构乱文采差,是因为思想深刻结构清晰文采斐然的文章读少了。没有阅读量的堆积,一切免谈。
但是阅读不应该只局限于文学领域。高中语文考卷的导向就是人文社科各个领域都要涉猎。不管是上海市高考作文还是全国卷作文,这些年都有一些社会现象类的,比如“被需要”“认可度”“被定义”,要想深入分析,就要懂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被需要”那一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很多都用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要想好好掌握这一理论,要读《动机与人格》,至少要读其中的部分重点章节。
教育部课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推荐阅读书目。根据学习的需要,我又列了其他的一些书附在本文后面,仅供参考。
对考试来说有两个重点难点。一个是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简单来说,课内夯实基础,课外广泛积累(包括字词、思想文化常识)。就现在语文中高考的各板块来说,相对客观、真正水平上去了就能拿到分数的除了默写之外,就只剩文言文了。(其实默写现在也多是情境性的,也不能保证背下来就能得分。)
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文言文要想学好一定要做到“死去活来”。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同学做不到死去;有的同学倒是有魄力死去,但是活不过来。总之最后全都死不透又活不过来,半死不活。具体表现就是一篇文言文读完的感觉就是大致懂了,似乎懂了。再一问细节根本没懂,仔细想想根本是似懂非懂。文言文题目还能得一些基本的分数,完全是因为现代汉语跟文言文一脉相承,考试只是连蒙带猜而已。
要想学好,第一步就是“死去”。所谓的“死去”,就是死死地学,下硬功夫,下笨功夫。
保证时间投入
语言学习当中有“学时”的概念。比如去德国留学,要拿到录取通知书,你就得出具德语学时证明。这个要求是非常有道理的。虽说学习时间的长短跟学习效果的高低也不一定成正比,但是没有时间的投入一切免谈,这一点是必须承认的。
现实的情况是,假如有一点课外时间,大多数学生会优先考虑理科,要考虑文科也是优先英语,至于语文,总觉得时间花在里面就像打水漂一样,常常最后才考虑。但是语言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没有大量语料的输入,根本就不可能形成语感。比较好的学习态度是,每天给自己严格规定进行文言文学习的时间以及内容。
重视课文学习
语言学习的方法是通用的,想想怎么学英语,就知道应该怎么学文言文了。我时常问学生:“你们英语课文学完了,课文中的单词会背吗?课文中涉及的语法点会想办法掌握吗?会进行课外阅读吗?会做相关的题目吗?”答案自然都是“会”。
那么继续追问:“咱们文言文的课文学完了,课文中的字词注释会背吗?课文中涉及的语法点会想办法掌握吗?会进行课外阅读吗?会做相关的题目吗?”他们顿时就沉默了。可以简单做一个测试:翻开一年以前学过的文言文课文,随便提问10个课下的字词注释,看看能记得几个。比较一下一年以前学过的英语课文当中的单词,恐怕就会发现自己在语文学习上花的时间和英语相比远远不够。
我在这里先从课文的注释说起,就是因为这是基础中的基础。还有一点必须提醒,就是应该注意精确度。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当中“左右欲刃相如”的“刃”,以前沪教版课文注释为“用刀杀”。为什么不能够直接注释为“杀”?“杀”代入语境完全没问题,但是这就没有体现与“刃”的本义的联系。“杀”还可以是用锤子锤死,也可以是用绳子勒死。解释成“杀”,就等于扩大了外延。
再比如上海市高考考过一个“晋侯觞客于柳溪”中的“觞”字。“宴请”“请喝酒”“招待”,这些解释行不行?严格意义上讲都不能算对。“觞”是酒器,“宴请”没有体现与本义的关联,至于“招待”离得更远。“请喝酒”为什么不行?因为“觞”在句中接“客”为宾语,也就是说是个及物动词。“请喝酒客人”讲不通。要想成立就要修改为“请……喝酒”。高考的标准答案是“以酒款待”,比较准确的。
课文学习当然不仅仅意味着字词。课文学习是标准的精读,需要字斟句酌,体会节奏,把握句式,体会字、句、段、篇背后的深意,这样的精读才能真正起到效果,读一篇有一篇的收获。
有一种特殊的精读方式就是背诵。现代教育一般情况下都是反对死记硬背的。在以前传统的教育当中,背诵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我个人的观点是记忆是智力的基础,也是自我意识的基础,对文言文来说,多背诵一些篇目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因为人的大脑是有惰性的,总是想要采取最节省能量的方式来运转。背诵就是逼迫自己去领会用词、句式、节奏、文气的最好方式。语言学习当中有“语感”的说法,比如碰到考试当中的断句题,用不着多想,一读就自然断出来了,这就是语感好。背诵是培养语感的最高效方法,有几百篇滚瓜烂熟的经典文章打底,就能左右逢源。
光是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文言文学习要“死学活用”,由死到活,就要应用中熟练掌握。基础不牢,就是不能死。没有应用扩展就是不能活。
增加课外阅读
很多同学文言文学习的问题出在课外阅读严重不足。有些同学有读书的习惯,但是读的是文学名著,能读古诗词、文言文的同学是极少的。
课外的阅读有精读和泛读两种。精读的重点在于质,必须字字落实;泛读的重点在于量,只需了知大意。
课外阅读的材料最好是有注释,有翻译,这样可以随时校正自己的理解错误。推荐的精读材料是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2018版);《世说新语》;张友鹤选注《聊斋志异选》(人民文学2002版)或朱其铠主编《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人民文学1989版);《名家精译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07版)。这些都是比较有趣的,太枯燥了学起来痛苦。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自己做的练习题当中的文言语段当做精读材料。这样就必须时时查字典。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最基本的,但是对高中来说明显不够用。毕竟现在的高考文言文难度越来越高。推荐《汉语大辞典》,可以用手机APP欧路词典,下载相关的词库。也可以用汉典APP或者网页查询。
建议把课外查出的字词加原句集中起来,放在同一个电子文档中,或者抄写在专门的笔记本中,经常拿出来复习。
系统学习语法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非常轻视语法。可以说学生们仅有的一点语法知识是从英语课上迁移过来的。特别是近年来词类活用、虚词、文言句式的直接考察在大考中已经不多见了。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淡化语法的直接考察不等于淡化语法的学习。如果对虚词、文言句式的知识掌握不好,将影响对语段的正确理解,进而影响到翻译、理解性题目的答题。
例如上海市某年的高考题:乙文“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一句中的“猿挂蛇行”用现代汉语怎么翻译?作者是否用它直接描绘洞穴恐怖的景象?为什么?
这是道5分的题目。答案是:“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否,这是用来形容徐霞客在洞穴中探险的样子。”这里面包含一个语法点,即名词作状语。如果不明白“猿挂蛇行”中的“猿”和“蛇”都是名词做状语,理解成了在洞里面有猿猴挂着,有蛇在爬,这道5分的题目就完全做不对了。
再举一个例子。某年上海市的高考题中有一道翻译,原句是:“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标准答案是:“他没有摔破头摔断四肢就很幸运了,还指望什么射中呢?”那么“何中之望哉”不能翻译成“有什么射中的指望呢”?这样不能正好能字字落实吗?
这就关系到“望”是动词还是名词。假如把“望”看作名词,那么“之”就是结构助词“的”,“何中”是定语,修饰“望”,后半部分就缺了动词,翻译起来就要加动词“有”。而原文当中其实可以有动词的,只要把“望”看作动词,把“何中”看作宾语前置就可以了。这样“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的原则之一是,原句如果结构完整,就不要加词,特别是动词这样的重要语法成分。所以语法不能忽视,一定要吃透,才能在文章内容的理解上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对应试来说,同样有“死”和“活”的问题。课本的复习必须求“死”,死死抓住,滚瓜烂熟。做题要写成模板,但是不能死套,一定要能“活来”,灵活运用。
适量做题
毋庸讳言,应试是离不开做题的。这里有个“适量”的原则,这是因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纯粹有量而无质的训练也没有必要。对文言文阅读语段来说,加点字、断句、翻译之类的题目是硬碰硬的,全看自己平日的功夫如何。
对理解综合性的题目来说,总结答题技巧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避免僵化。通过大量做题,会形成各种题型相应的答题模板。这确实有助于展开答题思路,快速形成答案,也有助于检查自己的答题是否全面。
但必须提醒的是,语文这个学科的综合题是偏主观的,通常没有像理科那样明确的题型和固定的解法。文章不同,问题不同,答法就不同。何况答题技巧总是基于过去的考卷总结的,考试原本就不断有新的题型出现,不是答题模板能解决的。此外,实际考试中也会有许多不典型和模糊的问题,同样不能纯靠模板。
因此,硬套模板相当于胶柱鼓瑟、刻舟求剑,是很危险的。总之我们需要解题技巧,但是不能形成路径依赖。比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文本理解能力以及逻辑思辨能力。
最后总结一下:
1. 按计划阅读书籍,写读书笔记,掌握一些哲社理论。
2. 经常思考一些命题,写下自己的看法。
3. 文言文每天按计划精读、泛读。
4. 持续不断地进行作文审题训练,部分题目要成文,修改直至满意。
5. 适量做题。
6. 课文学习跟着老师的节奏,课上多发言,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7. 明白语文学习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高分只是顺理成章的副产品。
附书目
一 基础难度
以下是教育部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附录的书目,理论上讲,这些都读过才算比较好地完成了这一学科的学习。优先完成这些书。
1. 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
2. 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钱锺书《围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
3. 诗歌散文郭沫若《女神》,普希金诗,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
4. 剧本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5. 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艾克曼《歌德谈话录》
6.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7. 科学与人文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二 进阶难度
以下是我个人的推荐,随手写下的,难免挂一漏万。如果有余力,可以选读。
1. 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2. 艾克絮佩里《小王子》3.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4.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5. 余冠英《诗经选》6. 路遥《平凡的世界》7. 沈从文《边城》8. 余华《活着》9. 老舍《骆驼祥子》10. 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11. 赫胥黎《美丽新世界》12. 波兹曼《娱乐至死》13.《墨子》14. 斯威布《希腊神话和传说》15.《唐诗三百首》16. 北岛《北岛诗精选》17. 舒婷《双桅船》18. 史铁生《我与地坛》《命若琴弦》19. 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20. 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21. 契克森米哈伊《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22. 弗洛姆《逃避自由》23. 加缪《西西弗神话》24. 阿伦特《艾希曼在耶路撒冷》25.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26.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27.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28. 卡夫卡《变形记》29. 莫言《红高粱家族》30. 王安忆《长恨歌》31. 鲁迅《彷徨》32. 吴承恩《西游记》33. 施耐庵《水浒传》34. 关汉卿《窦娥冤》35. 王实甫《西厢记》36. 汤显祖《牡丹亭》37. 蒲松龄《聊斋志异》38. 刘义庆《世说新语》39. 司马迁《史记》(选一部分)40.《古文观止》41.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42. 林语堂《吾国吾民》43. 柏杨《丑陋的中国人》44. 林语堂《苏东坡传》45.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人类的群星闪耀时》46. 阿列克谢耶维奇《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47. 贾德《苏菲的世界》48. 布莱森《万物简史》49.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50. 梭罗《瓦尔登湖》51. 欧文·斯通《梵高传》52.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53. 怀特《牛顿传》54. 卓别林《卓别林自传》55. 荷马《荷马史诗》56. 但丁《神曲》57. 歌德《浮士德》58. 雨果《悲惨世界》59. 贝克特《等待戈多》60. 黑塞《荒原狼》61.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62. 夏目漱石《我是猫》63. 东野圭吾《白夜行》64. 刘慈欣《三体》65.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66.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6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68. 王阳明《传习录》69.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70.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71. 斯密《国富论》72. 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三 地狱难度
供各位学霸挑战自我。
1. 弗雷泽《金枝》2. 罗尔斯《正义论》3.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4. 博德里亚《消费社会》5.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6.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7. 马克思《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很高兴能和大家分享我的语文学习心得。从高一到高三,这门学科曾让我困惑过,也让我在坚持中收获了成长。接下来,我会从日常学习、高三备考、心态调整三个方面,聊聊那些亲测有效的方法,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一、日常语文学习:把功夫下在平时,拒绝“临时抱佛脚”
语文从来不是“突击就能学好”的学科,它更像一场漫长的积累。从高一开始打下的基础,会在高三时变成你最稳的底气。
1. 古诗文:尽早攻克“硬骨头”,别把压力留到高三
很多同学觉得“高一背了高三也会忘,不如晚点再背”,但真到了高三你会发现:数理化的卷子堆成山,模考一场接一场,根本没精力静下心来啃《登泰山记》《石钟山记》这类长文。
我的做法是:高一高二就把必背篇目啃透,不仅要背熟全文,还要逐字落实重点字词(比如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背完后立刻默写,用荧光笔标出写错的字——比如“石钟山”的“钟”别写成“锺”,“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是“最终”的意思,这些细节错了,考场上就是直接丢分。
到了高三,我只用花很少的时间复习就能捡起来,反而比同学多了不少时间攻弱项。记住:早背不是“白背”,是给高三减负。
2. 笔记本:打造专属“知识库”,拒绝“知识点碎片化”
刚上高一时,我就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按“文学常识、答题方法、词语积累、文言文积累”分成四部分,遇到零散的知识点就立刻记下来:
• 文学常识:比如《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的生平;
• 答题方法:现代文阅读里“作用题”的思路(内容+结构+情感);
• 词语积累:遇到“筚路蓝缕”“振聋发聩”这类成语,记清含义和用法;
• 文言文积累:把难懂的句子剪下来贴进去(比如《离骚》里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旁边标注翻译和赏析。
高三复习时,这个本子就是我的“万能手册”,不用再翻一堆课本和资料,效率翻倍。另外,作文素材要单独用活页本——活页本可以随时加页,遇到新素材直接插入对应板块(比如“历史人物”“时代楷模”“社会热点”),比普通笔记本灵活太多。
3. 作文素材:不仅要“记”,更要“懂”,拒绝“死记硬背”
很多同学背了一堆素材,写作文时却用不进去,问题就出在“只记表面,不理解内核”。
我积累素材的秘诀是:先“吃透”再“记住”。比如看到“感动中国人物”,我会认真看颁奖视频,甚至搜他们的访谈,搞清楚“他做了什么”“为什么值得被记住”“能对应哪些主题”。记得“张桂梅校长”的素材,我不仅记了她创办女高的事迹,还记下了她“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它的宽度”这句话,后来写“人生价值”“坚守”等主题时,都能灵活套用。
平时刷手机、看杂志时,也要带着“积累意识”:《看天下》里关于“乡村振兴”的报道,《南风窗》里对“科技伦理”的讨论,甚至同学课前演讲提到的金句,都可以随手记下来。有一次大练习讲评,我看到范文里有句“文化如河,载着历史奔涌向前”,立刻抄了下来,后来写“文化传承”主题时用上,老师还特意标了“好句”。
记住:素材不在多,在于你是否真的理解它。死背别人总结的片段,不如自己花10分钟吃透一个人物故事。
4. 作文修改:从“模仿”到“创新”,在重写中找到自己的风格
高一刚写议论文时,我经常得低分,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不会写作文”。后来我发现:好作文都是改出来的。
每次考完试,我会做三件事:
• 找老师面批,问清楚“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贴切”“逻辑有没有漏洞”;
• 借来年级范文,用荧光笔勾出精彩段落,分析人家“怎么引出论点”“怎么把例子和观点结合起来”;
• 重新写一篇,把老师建议的例子、刚积累的好词好句加进去,第二天再找老师改。
最开始,我的重写稿更像“范文拼接”,但改得多了,慢慢就找到自己的节奏——比如我发现用“比喻开头”更顺手,就刻意练习这种写法;觉得“分论点+案例+分析”的结构更清晰,就固定下来。到高考前,我重写的作文攒了两个本子,这些稿子在高三复习时成了最好的“范文库”。
当然,不用每次考试都重写,根据自己的时间调整就好,关键是“改一次就有一次的进步”。
5. 其他细节:卷面、阅读、思辨,一个都不能少
• 练字:卷面干净真的会加分!不用追求“书法级别”,但要保证字迹工整、行距清晰。我每天花10分钟练楷书,高三时作文卷面基本不扣分。
• 保证阅读量:高一高二的阅读课一定要珍惜,老师推荐的《乡土中国》《红楼梦》这些书,不仅能积累素材,还能培养语感。假期可以看看《人民日报评论》《南方周末》,甚至读点喜欢的小说,保持“文字敏感度”。
• 培养思辨能力:多看看辩论赛(比如《奇葩说》),想想“这个观点有什么道理”“有没有反例”;和老师讨论阅读题时,别只纠结“答案对不对”,多问“为什么答案要这么想”。这种能力对写作文、答主观题都超有用,但要记住:思辨不是“抬杠”,而是“理解多种角度后,找到更合理的答案”。
二、高三语文备考:精准发力,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到了高三,语文学习要更“功利”一点——围绕考点发力,效率才最高。
1. 古诗文:狠抓“高频考点”,不放过一个易错字
课本里的文言实词、虚词、翻译句,一定要反复记。我准备了一个“口袋本”,把总记错的字词记下来(比如“走”是“跑”的意思,“假”是“借”的意思),排队、等车时拿出来看。
诗词鉴赏要总结“答题模板”:比如炼字题要答“字的含义+手法+表达效果+情感”,但别死套模板,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 阅读:保持“题感”,更要练“速度”
高三时间紧,但每周至少要完整做一套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保持对题型的敏感度。我会刻意训练速度:比如论述类文本控制在15分钟内,文学类文本25分钟内,遇到没思路的题先标记,做完其他题再回头看,千万别“死磕”一道题浪费时间。
另外,真题一定要反复研究。老师带大家刷过的高考题,别做完就扔,停课复习时再翻出来,看看自己当时错在哪,答案的思路是什么——高考题的“套路”其实很固定,摸透了就不容易丢分。
3. 限时训练:给作文留足时间,拒绝“虎头蛇尾”
我曾在模考中因为前面题用了太多时间,最后只剩20分钟写作文,慌得连字都写歪了。后来我定了严格的时间分配:
• 论述类文本:15分钟
• 实用类文本:15分钟
• 文学类文本:25分钟
• 古诗文阅读:30分钟
• 语言文字运用:15分钟
• 作文:至少40分钟
平时写作业、做练习时,我会用计时器盯着时间,强迫自己不拖延。记住:平时训练要比考试更严格,因为考场上可能会紧张、遇到新题型,留足缓冲时间才稳妥。
4. 练题:跟着老师走,别盲目刷题
高三的题量已经够多了,老师会带大家刷遍近5年高考题和各地模拟题,这些题足够了。我在停课复习时,只额外买了一本“五年高考汇编”,每天做一个薄弱模块(比如病句、诗歌鉴赏),保持手感就行。
刷题的关键是“总结错题”:比如病句总错“成分残缺”,就专门整理这类例子;诗歌鉴赏总漏“借景抒情”,就刻意记哪些意象常用来抒情。
5. 心态:把“焦虑”变成“动力”,接受“不完美”
高三模考多,成绩波动很正常。我曾因为一次月考掉了20分,好几天学不进去,后来老师跟我说:“模考是帮你找漏洞的,不是给你打分的。” 这句话点醒了我——比起分数,更该关注“这道题为什么错”“下次怎么改”。
别总拿自己和别人比,每个人的节奏不一样。我高三时每周都会和家人出去吃顿饭,偶尔看看综艺放松,反而学得更专注。记住:高考是一场马拉松,保持稳定的状态比一时的冲刺更重要。
三、学语文的态度:认真、敏感、敬畏,才能走得远
最后想聊聊“态度”——这可能比方法更重要。
• 认真:别觉得语文课“不重要”,跟着老师分析课文、理解作者情感,其实是在悄悄提升你的理解能力。时间是挤出来的:早起10分钟背单词,课间整理错题,比在语文课上刷题有用得多。
• 敏感:语文不止在课本里,生活里处处是素材。看到路边的老树,想想“它见证了多少故事”;读到一句歌词,琢磨“为什么这么写动人”。这种对文字、对生活的敏感,会让你的作文更有温度。
• 敬畏:有人说语文是“玄学”,但我见过太多“平时积累扎实,高考稳拿高分”的例子。那些“不学也能考好”的人,要么是运气,要么是你没看到他背后的积累。对语文保持敬畏心,踏踏实实地学,时间一定会给你答案。
语文学习没有“捷径”,但有“规律”——积累够了,理解透了,自然会“厚积薄发”。希望大家都能沉下心来,在文字里感受力量,在坚持中收获成长。相信明年夏天,你们一定能交出满意的答卷!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