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0 12:12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撰写室内亲子游戏活动方案时应注意的事项的文章,希望能帮助你:
"精心策划,乐享时光:撰写室内亲子游戏活动方案的关键注意事项"
亲子游戏活动是连接父母与孩子情感的桥梁,是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丰富家庭生活、营造温馨氛围的有效方式。当策划一场室内亲子游戏活动时,一份周详、细致且充满创意的方案至关重要。为了让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让参与的家庭和孩子都乐在其中,撰写方案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明确目标与定位,有的放矢"
"活动目的清晰化:" 首先要明确本次活动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是为了增进亲子情感交流?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特定能力(如动手能力、逻辑思维、社交能力)?还是为了提供家庭娱乐、缓解压力?目标不同,活动的形式、内容和侧重点也应随之调整。 "目标群体分析:" 考虑参与活动的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双亲家庭)、孩子的年龄范围(是婴幼儿、学龄前儿童还是小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可能存在的特殊需求(如孩子的注意力时长、运动能力差异等)。这有助于设计出更贴合实际、更具吸引力的游戏环节。 "活动主题设定:" 一个有趣、温馨或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能迅速抓住家长和孩子的注意力,并贯穿整个活动。例如,“奇妙的动物世界”、“
如今的大部分家长都开始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很多家长也身体力行,不仅有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和定期运动健身的习惯,也希望能帮孩子找到适合的体育项目,并乐在其中。
秋季是开展体育运动的好季节,十一小长假更是大显身手的好时机。让我们从“小家”开始,从小长假开始,全家一起动起来吧!
“悦”比“技”重要
不少家长以为,孩子的体育运动一定要专业,不专业还不如不练,于是就把陪孩子运动的事情全部“外包”给教练。这样做可取吗?先来说一个故事。
严师不一定出高徒
一个男孩爱上了打羽毛球,整天让爸爸妈妈陪他打。妈妈看他兴趣这么大,觉得可以朝专业方向走,于是就请了业界有名的严格教练。教练对孩子妈妈说,你别再陪孩子打球了,别把他的姿势教错了。这位妈妈立马“改邪归正”,任凭孩子怎么央求,她也坚决不陪孩子打球。因为孩子平时还有其他兴趣班,所以只能每周末去学一次羽毛球,练球频率比较低,平时家长又不陪孩子打,孩子的球技进步比较慢,而教练又很严格,批评起孩子来言辞比较凶狠,结果孩子再也不肯去练球了。这时候妈妈退而求其次,说自己陪孩子打,孩子也不打了。一个孩子对羽毛球的兴趣,甚至对运动的兴趣,就这样被浇灭了。
所以,并非所有的都适合你家孩子。找教练不是不可以,但是一定要找有爱心、适合自家孩子的。
家长要有信心,
自己也能成为孩子的好教练
乐乐每天傍晚都和她的爸爸一起在小区的空地运动,跳绳、踢毽子,踢足球、打篮球……6岁的乐乐看起来比同龄人壮实,脸总是红扑扑的。和爸爸一起运动的她总是很开心,不时哈哈大笑。对孩子来说,有乐趣和能健身,是最好的打开方式。至于姿势、动作的规范性等,是以后朝专业路子走才考虑的。
家长的优势是有爱,有灵活的时间,可以随时随地陪练。所以,家长也要有信心,能当好自家孩子的教练和陪练。如果希望姿势更专业一些,更优的方法是父母自己也去学学标准姿势、动作,和孩子一起提高、进步。
持之以恒的亲子运动,
是一种生活方式
体育运动,最理想的状态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像每天的吃饭、睡觉、读书一样不可或缺。如何给孩子养成运动习惯?如何让孩子喜欢并坚持运动呢?建议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结合他最近的兴趣点来开展亲子运动,效果会更好。
只要天气条件允许,建议尽量陪孩子在户外运动。户外空气好,让孩子接地气,还能感受大自然的鸟语花香,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很有益处。放学后不急着回家,趁天还没黑,带孩子在户外玩儿,多跑跑跳跳,每天这样运动1小时,孩子会很开心、很尽兴、很健康!
国庆假期的亲子运动计划
国庆假期,如何丰富孩子生活、劳逸结合,使孩子的家庭体育活动能更加科学、有效、合理?家长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动作技能,循序渐进地安排。
“亲子”“游戏”,是关键词
在运动中加入游戏元素,能更充分调动孩子的运动兴趣,从而帮助孩子提升运动技能。家长要尝试从“训练者”“监督者”的身份定位,转变成体育游戏的“参与者”“陪伴者”,和孩子一起动起来!
推荐几个亲子运动小游戏
1.
枕头大战(适合雨天室内,锻炼下肢肌群)
玩法:在家中的客厅或走廊,尝试抛接枕头,保证枕头不落地,看看能“连击”几次。
Tips:*游戏之前清空家中易碎摆设,避免“大战”期间“殃及池鱼”。
*“休战”时可适当补充水分,记得及时增减衣物,及时擦汗。
2.
单手滚球(适合室外,锻炼手眼协调)
玩法:滚运球时,屈膝降低重心,手放于篮球后侧,手指像给球挠痒痒一样依次交替接触球,使球滚动向前,手不要离开球。右手滚运球时,左手于体侧自然摆动即可,目视前下方,步幅小且稳。
Tips:家长可以和孩子尝试两两比赛,激发孩子兴趣。
3.
推小车(锻炼上肢肌群)
玩法:孩子身体伏地,双手撑地,抬头向前看,两条腿用力蹬直,扮演小推车,家长站在其后,双手抬起孩子的双脚,两人配合着向前行走。注意一定要抬起靠近脚踝的部位,这样会更省力。
Tips:在起点和终点中间可以设置一些障碍(小毛绒玩具或积木等),小车可以选择跨过障碍或S型越过障碍,注意小车要推得又快又稳。行进过程中,家长可适当对孩子进行表扬与鼓励,以激发孩子参与的积极性,获得成功感。
分享一张国庆家庭体育运动计划表
供“懒妈”“懒爸”参考
享受运动 远离伤害
在所有的意外伤害中,体育运动和娱乐活动占比高达63%。而体育运动中,最高发的伤害是跌落伤,然后是扭伤和骨折。如何防范?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选择适合年龄的项目
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运动项目,是首要原则。如果不适龄,不仅谈不上提高孩子的运动技能,反而容易造成伤害。
跳绳、跳皮筋、拍球、踢球、游泳、滑梯、做操等,这些运动既符合孩子身心发育特点,又可自己控制运动强度,不至于对发育快慢不同的孩子造成伤害。而武术、跆拳道、舞蹈、游泳等,要根据不同孩子的力量、身高、身体骨骼的发育不同,找到对应自家孩子年龄的级别和难度。
贴心提示:凡是带有竞技速度的运动,对年龄幼小的孩童来说都不适合。比如单板滑轮运动、骑车等。另外,成人健身器材对孩子来说,绝不适宜。
2.重视“热身”
运动时有一个特别容易被家长忽略的细节——热身。我们经常看到孩子到了运动场所,换上装备就开始,这就埋下了受伤的隐患。其实,在进行所有运动之前,进行充分的热身是非常重要的。比如20分钟的大剂量运动,孩子至少要热身10~15分钟。热身是为了打开肌肉,疏通筋骨,让身体各器官有个准备,减少运动过程中出现抽筋、扭伤的概率。
3.掌握好强度
父母在指导孩子做运动时,不能想当然凭经验。要学习正确的训练方法和运动技术,科学增加运动量,把握渐进原则,注意间隔放松和运动恢复。学龄前孩子一次运动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要间隔10分钟休息以后再运动。
4.该佩戴护具的地方,绝对不能省
很多意外的发生,是因为家长的侥幸心理,比如佩戴护具。数据显示,孩子发生跌倒时,50%都是头朝下,造成颅脑重创。0-6岁时,各种安全护具、头盔,安全意识的培养,习惯的培养就都要开始了。
本文内容摘编自《为了孩子》2021年10月刊《全民体育 从“小家”和小长假开始》
本期杂志已上新,欢迎点击封面图片或“阅读原文”订阅!
其他订阅办法:
①拨打邮局热线“11185”订阅
②至就近邮局营业窗口订阅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伴。想和孩子做游戏,却想不出更多的花样?玩一会孩子就没兴趣了?
跟孩子玩游戏,首先要跟孩子同频,要放下所谓的“父母权威”,融入孩子当下的状态,释放你内心的“小孩”,跟孩子建立更多的联结。学会跟孩子玩游戏,也就掌握了亲子沟通的第二语言。生活中游戏无处不在,分享几个小游戏,不需要复杂的道具,只要在室内就可以玩。一起动起来吧!
1.抛接球游戏
准备一定数量的球,准备一个可容纳这些球的容器,比如纸箱子,篮子等。首先由孩子抛球,孩子要把球抛到爸爸(妈妈)拿着的箱子里。这个过程中,接球的人是站立不动的。接着可以加大难度,爸爸(妈妈)拿着箱子前后左右晃动,孩子需要瞄准位置才能把球扔到箱子里。
爸爸(妈妈)和孩子可以轮流扮演抛球和接球的角色。爸爸(妈妈)抛球,孩子去接球。这非常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注意力和反应能力。抛接球游戏的玩法可以根据孩子年龄选择不同的方式,年龄越大难度越大。
2.人工吊床
这个小游戏在孩子四五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尝试做,当然大宝宝会更喜欢。准备一个长方形小被子,让小宝宝躺在中间,爸爸妈妈抓住被子的四个角抬高,离开床面二三十厘米即可。爸爸妈妈同时左右晃动被子,不要太用力,防止宝宝翻滚下来。在摇的过程中还可以给孩子念童谣“”摇摇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对我笑,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吃完饼,还有糕。" 每次时间不要太长。
很多小宝宝都特别喜欢这个小游戏,大宝宝更是喜欢的不愿意下来。但有的小宝宝刚开始可能会害怕,如果特别害怕就停止游戏。这个游戏可以加强宝宝的平衡感。
3.抢袜子
家里成员每人穿上一双干净的袜子,同时配有备用袜子。所有人在地上爬,去抢别人脚上的袜子,同时要保护自己的袜子,不被抢到。如果脚上的两只袜子都被抢走了,那么就赶紧换上备用袜子,继续参加比赛。最后谁拥有的袜子最多谁就赢了。如果是年岁小的孩子不会自己穿脱袜子可以降低难度。在这样趣味性和竞技性并存的游戏中,全家一定是笑声不断,甚至前仰后合,相当释放身心压力。
在类似的打闹和竞技游戏中,父母要适当示弱,让孩子“赢”。当然这种“赢”也是有前提的。如果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通过让她“赢”,慢慢建立自信,有勇气面对真实的环境。如果是内心比较强大的孩子,要让他全力以赴才能“赢”。
4.萝卜蹲认知游戏
经典的萝卜蹲游戏想必大家都玩过。通过改编可以让孩子在萝卜蹲游戏中认识物体的名称,颜色,形状等,培养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
例如,让孩子认识形状,每人拿一个不同形状的物品,比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经典的萝卜蹲就变成了“圆形蹲,圆形蹲,圆形蹲完正方形蹲……”。在游戏过程中不仅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和反应能力的培养。
需要注意的是,游戏中对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是在游戏内容中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强行加入的。否则会让孩子对游戏失去兴趣,不愿意玩了。
5.配对游戏
两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玩鞋袜配对游戏。把鞋子打乱顺序,让孩子找到相同的鞋子配对。同理,每次袜子洗干净晾干以后,可以让孩子帮收袜子,把两只相同的袜子放到一起。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帮忙做了家务。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还可以加大难度,玩一些形状配对或者分类的游戏,比如把物品按照一定的功能或特性分类等。配对分类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6.藏一藏 找一找
全世界的妈妈都会和宝宝玩“躲猫猫”游戏。八九个月的小宝宝玩躲猫猫有益于客体永久性概念的形成。两三岁的孩子更是对躲猫猫情有独钟,玩得乐此不疲。对于大宝宝而言,玩躲猫猫可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增进亲子感情。
另外,可以玩升级版的躲猫猫。把孩子喜欢的玩具藏起来,让他去找。在找的过程中,如果找不到可以给予提示。比如说,在桌子的上面,在被子的下面,给予空间方位的提示。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方位知觉,为数学启蒙打基础。
7.说反话游戏
我家宝宝两岁半的时候,有一天突发奇想,故意指着妈妈喊爸爸,指爸爸喊妈妈。我说,你是不是想玩说反话的游戏。于是,全家开玩。
我说“上”,孩子和爸爸说“下”;我说举起右手,他举起左手;我说向左转,他们要向右转;我说爸爸抱宝宝,宝宝就要去抱爸爸……。之后可以让宝宝发出指令,爸爸和妈妈做动作。做错了就要受到"惩罚"。宝宝年岁小,对一些指令的反应还不够准确,不管对与错,反正全家都笑得前仰后合。
说反话小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集中注意力和思维反应能力。
8.假装游戏
假装游戏也就是小朋友特别喜欢的过家家。过家家游戏可以释放孩子的一些情绪,比如刚上幼儿园的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会害怕上幼儿园,她回家以后可能会玩在幼儿园的游戏,她扮演老师,让你扮演孩子。妈妈可以扮演一个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孩子,孩子可能会模仿老师的一些行为去安慰“孩子”。在游戏中,她能够获得一些掌控感,在现实和游戏中获得一些平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释放她的焦虑情绪。
9.情绪小游戏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面临很多挑战,比如起床气,穿不上衣服,积木搭不好等等,都会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有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父母能做的不是堵住孩子的情绪出口,而是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运用游戏力可以化解负面情绪。
家有情绪抱枕的话,可以问问孩子,你现在的情绪是哪个?父母也可以说出一个场景让孩子说出是什么情绪,他会有什么样的情绪表现。
没有情绪抱枕的话也可以画一些人脸情绪卡片,每个人抽出一张情绪卡片,自己不能看,让其他人做出情绪的表现,你来猜是什么情绪。
通过这样的情绪识别和表现的游戏,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无论哪一种情绪都是正常的。通过游戏也能让我们了解更多孩子的内心世界。
游戏可以增强孩子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游戏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帮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缓解压力;游戏可以让父母融入孩子的世界,与孩子以不同的方式建立联结。良好的游戏互动不仅能够促进亲子关系,还能寓教于乐。运用你的游戏力,就地取材,设计出更多健身又健脑的游戏吧!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