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坟读书笔记1500》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0 12:48

精心挑选《坟读书笔记1500》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以下是一篇关于“写一篇关于坟读书笔记1500字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
"坟读书笔记1500字作文写作注意事项"
读完鲁迅先生的《坟》,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杂文集犹如一座坟,埋葬了旧社会的种种弊病,也埋葬了无数人的青春和希望。要写一篇1500字的读书笔记,不仅要梳理文章脉络,更要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并联系现实进行思考。以下是我认为在写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事项:
"一、 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核心观点"
《坟》收录了鲁迅先生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杂文二十三篇,分为五个部分:死火、无常、药、灯下漫笔、论辩的魂灵、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春末闲谈、秋夜、过客、朝花夕拾(补白)、藤野先生、范爱农。写作前,首先要通读全文,并根据文章内容将其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侧重点。
"死火、药、无常、论辩的魂灵" 等篇章主要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危害,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例如愚昧、麻木、自私等。 "论

竹窗随笔之坟墓

坟墓

予既老病,众为择地作塔,数易之。予叹曰:“世人极意营图风水,冀子孙长永富贵耳。尔辈望荫出紫衣国师耶?古人有言:‘弃诸林莽,以饲禽兽。’幸不置我于鸦肠狐腹足矣!余非道人所知也。”

【译文】

我既已到了老病的时候,谅必来日无多,僧众预先择地要为我建塔墓,又多次改换位置。我感叹地对他们说:“世人极意营求,希图得到好风水,期望子孙能够长永富贵。你们这样费心择地,是不是也希望得到我的庇荫,将来好出几位紫衣国师呢?古人有言:‘弃诸林莽,以饲禽兽。’我死后,只要不把我的遗体置于鸦肠狐腹,我就庆幸了。其余任凭怎么样处置,都不是我这修道人所在意的。”

重新翻阅鲁迅的著作《坟》

站在鲁迅逝世83周年的2019年10月,重新翻阅鲁迅先生的著作,别有一番滋味,仿若还能闻到他的那枝“金不换”吐下的湿意淋漓的墨香。

《坟》

《题记》耐读。开首便说《摩罗诗力说》中提到的几位诗人曾在清朝末年让他“怎样地使我激昂呵”,革命胜利、“民国告成”便将他们忘却了;可是到了鲁迅写《题记》的1926年10月,“而不料现在他们竟又时时在我的眼前出现”。

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裴多菲等是些什么样的诗人?“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是“异族压迫之下的时代的诗人”。鲁迅的又在想起他们,因为他们是反抗压迫、争取自由、“无不刚健不挠”的诗人,因为鲁迅又处在压迫遍地、奴役盛行的黑暗里。其实,鲁迅连同这些诗人,不是又在常常地浮现于我们的眼前心上吗?

怎么办呢?就是要在那些“一心一意在造专给自己舒服的”“好世界里”:“多留一些缺陷”。我们不妨依着鲁迅的思路去辨别存在的好与坏、光明与黑暗:已经过去或正在过去的时代里,谁最舒服?谁不舒服?

《娜拉走后怎样》的震撼在结尾处。鲁迅提出了一个结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是什么样的戏剧呢?当然是统治者对于改革者的拘禁与杀戮。

这种巨量的“看客”,是在漫长的奴役统治与奴役文化交互作用下塑造出来的,且已经揳入到基因中。结果是“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怎么办呢?鲁迅接着说:“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忽必烈的鞭子,是抽出了一个更加残酷的元朝;而李自成的鞭子,抽出的是一个文字Y狱登峰造极的大清;倒是“文呀革”的鞭子抽出一个“改革开放”。越是不否定,以为可以整体保全,其实不否定不等于不存在,化脓的疽痈一万个不否定它也不会成为鲜花,只会遗害无穷。

鞭子又来了吗?“这鞭子总要来”,鲁迅告诫:“正无需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让看客们“无戏可看”。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含义丰赡。杭州雷峰塔倒于迷信的乡下人你一块我一块的日销月损,鲁迅先生将其定义为奴才式的破坏,即仅仅是“占些目前的小便宜”。还有另外一种破坏,寇盗式的“据为己有”的掠夺式的破坏,又分外寇与内寇,如爱新觉罗与张献忠。鲁迅先生是有些悲哀的,他说:“岂但乡下人之于雷峰塔,日日偷挖中华民国的柱石的奴才们,现在正不知有多少!”当然,深刻如鲁迅者,也无法预料“红卫兵”式的破坏及其归类。

鲁迅当然不赞成以上将雷峰塔变成瓦砾的破坏,同时,鲁迅也认为“在瓦砾场上修补老例是可悲的”。先生期待什么呢?“我们要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2月6日。其实早在1924年10月28日,先生就写过一篇《论雷峰塔的倒掉》,是欣喜着塔的倒掉的,因为这座塔是镇压自由恋爱的白蛇娘娘,象征着专制统治的。难怪鲁迅会在文章收缩处以疑问句式做着肯定的结论:“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掉的么?”

《看镜有感》有一段话今天读来亲切得很:“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一是形势“衰弊陵夷”的时候才神经过敏,一是只有“孱王”和“孱奴”才将国粹当“宝贝”。

《灯下漫笔》里有两句话概括着中国全部的历史:“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奴隶就有奴隶的职责:“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s圣。”现实便是“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中国很难走出这个怪圈。出路是有的,这便是“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

《写在〈坟〉后面》专门点出末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主旨:“这虽然不是我的血所写,却是见了我的同辈和比我年幼的青年们血而写的。”此后,又有李大钊的血,刘和珍的血,柔石的血……鲁迅也许没有料到,这血的流淌竟然没有尽头。而且,他颇有前瞻性地看到,“我毫无顾忌地说话的日子,恐怕要未必有了罢”。他写下这些文字,又活了10年不能“毫无顾忌地说话的日子”;只是他不能预料,即使再延长寿命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仍然是“毫无顾忌地说话的日子,恐怕要未必有了罢”。

2019、10、19日至22日写成于方圆垦荒斋

作者简介:

李木生,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高级编辑。1952年生于山东济宁农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出版诗集《翠谷》、传记《布衣孔子》、散文集《乔木森森》等。散文集《午夜的阳光》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散文《微山湖上静悄悄》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散文《唐朝,那朵自由之花》获中国散文协会冰心散文奖,作品入选全国各种选刊、选本、大中小学读本及初、高中试卷。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