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书法讲座观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0 14:56

书法讲座观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书法讲座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能让你的文章更充实、更有深度:
1. "明确中心思想 (Clear Central Theme):" "核心收获:" 你从讲座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是书法家精神的感染?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深?还是对自身练习的启发?确定一个核心观点,围绕它展开论述。 "避免流水账:" 不要仅仅罗列讲座中提到的所有内容,要有一个明确的情感或认识上的升华点。
2. "精心选择内容 (Careful Content Selection):" "重点突出:" 选择讲座中最让你印象深刻、最有启发性的1-3个点来详细写。可以是某个具体的知识点(如笔法、结构、章法),可以是某位书法家的故事,也可以是讲师独特的见解或风格。 "具体事例:" 用具体的例子支撑你的观点。比如,讲师演示了某个字的运笔技巧,你描述了这个技巧的细节和你自己的理解或模仿尝试。比如,讲师讲了王羲之的故事,你谈谈从中感受到的专注与传承。 "结合自身:" 适时地结合自己学习书法的经历(如果有的话)或对书法的初步认识,让观后感更具个人色彩和说服力。
3. "注重细节描绘 (Attention to Detail):" "感官体验:"

书法面试有感

2020年是我追求书法之路上的“丰收年”,连续入展3个“国字号”全国书法展,印象最深刻的还是“2019‘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

这次楷书展我投的是小楷,内容是《黄山谷书论数则》。我平时写小楷多,尤其钟情于钟繇的《宣示表》,几乎每天临习,开始并不是为了写完整作品,而是为了应对大作品的题跋所需。当面对楷书展征稿启事,我有了创作小楷的冲动。我原先一直写大行草,取法黄庭坚《诸上座》、《李白忆旧游》,《黄庭坚书论》是我的案头必备书,好多内容烂熟于心,因此脑子里就有了用小楷创作《黄庭坚书论》的想法。为了完成这幅作品,前后我写了10稿,一幅完整作品字数是5千字,这样一算,10稿就是5万字,最终挑选一幅“极致”作品盖完所有印章投稿。

当作品寄出的那一刻,我就开始着手准备面试,有人取笑我入展通知都没出,你哪里来的自信?其实,我的真实想法是:与其等通知面试还不如主动准备面试,再说后期的一系列展览,面试是必须要过的“一关”,我的这个提前量并非单单为了眼前的这个楷书展。

面试采取积分制,包括复写投稿作品、现场命题创作、综合修养考评三部分。“综合修养”虽然没有明确考什么,但我对它的理解是:书法理论知识,文字知识,以及文学素养。因此,我把每天的时间进行了分解,上午看文字方面的书,包括《说文解字》、《繁简字转换》等,下午阅读关于历代书法家针对楷书的书论,晚上主要阅读《中国楷书发展史》。其间,我还做了大量的阅读笔记,书本上有了大量的“圈划”和注解。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上海瑞金医院照顾父亲住院的15天,我将一本厚厚的《中国楷书发展史》翻得起了卷,医院的护士见我每天看这本“无趣”的书,觉得非常奇怪。

面试要求复写投稿作品、现场命题创作,我基本保证每天通临钟繇《宣示表》一遍,当然不是完成任务抄书式的“临写”。除了临帖,我每天自找内容进行创作,包括盖章。所有的这些书写量,目的只有一个:保证手不生。

面试当天,128名入围作者一个不落,全到,足可以看出大家对展览的重视程度。

面试开场第一个环节就是半小时的理论测试,测试内容为:20组“繁体字”的正确运用,每题1分,共20分,题目要求可以针对字组词区别,可以解释字进行区别,具体题目我记忆犹新:“后”与“後”,“干”与“幹”,“范”与“範”,“锺”与“鐘”,“云”与“雲”,“面”与“麺”,“台”与“臺”,“斗”与“鬥”等等。拿到这样的题目,庆幸自己每天都在看这方面的书籍,15分钟妥妥地全部答完,提前交了卷。理论测试完成之后,中书协考官面对所有选手讲的一番话至今令我感动,他强调:这次面试安排综合素养测试,就是考察选手们的字外功夫,我们不能只做“写字匠”,更要提升自己的文字修养,不能将汉字写错,更不能侮辱我们的汉字文化,一个合格的书法家,首先是要研究文字的本体,而不仅仅停留在技法的提升,所谓的“名家手下无错字”,那是讲不通的,也是绝对不应该的。

面试的第二个环节是书写:复写自己的投稿作品,根据自己的风格书写考卷里规定内容的新作品。因为我是小字作品,只需复写局部即可,当我完成一半投稿作品时,评委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李啸先生在我身旁足足驻足看了3分钟,我心里还真有点紧张。两个半小时的书写,我用了两小时,提前半小时出了考场,发现考场外的一个厅竟然已经悬挂了选手们完成的作品,感觉自己的作品虽小,但形式感非常好,笔墨还算精到,算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吧。在等待结果的时间中,大家谈得最多的还是综合素养测试中“繁体字”的正确运用。

12月17日晚23:00中国书协官方微信公众号出了个链接,这次面试有28位作者被拿下,一下子让人都紧张了起来,仔细一看名单,自己姓名赫然入列前100名。

走下领奖台一切清零,不沉醉在功劳簿内,虔诚学习经典,书内书外和做人都要兼修,这才是今后要走的路。(李军)

来源: 美术报

根深叶茂杨柳风 读童树根书法作品有感

来源中国军网

童树根先生是安徽书坛的中坚力量。他九十年代就在书坛展露头角。频频入选全国展。成为安徽青年书协的骨干。我十多年前曾为他写了一篇“快乐的小白杨”的文章,讲述了树根先生的书法历程和书法特点。而今,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白杨已成长为参天大树。不仅人变得更加沉稳,更有气度,而且他的字也已从风流潇洒变得更加淳厚更有味道。那么,树根先生的书法有哪些独特的味道呢?其一是有文雅之味。其二是有灵秀之味。其三是有爽劲之味。

我们首先品味他文雅的味道。书贵文气。书为表,文为里。书法的洒脱来自于文化的蕴藉。有了文化底蕴,书法才会变得更有味道。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树根这么多年没有停止对文化的求索。远游使他放开胸襟和眼界,读书则使他看到世界另外一番景色。他每到一处总会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出访韩国时他写下了“墨香播五洲”,发表于《书法报》,游览杭州时他写的“江南记忆”被《大江晚报》作为端午诗会予以刊载。他的诗文很纯净、也很清新,如汩汩清泉直抒胸臆,寄翰墨于生活之中,寓妙理于寻常之外。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倍感振奋。所以,现在看树根的字你会品味到文气和雅味,你会感到他的字更有气质,更有格调。其次再品味他灵秀的味道。他师从米南宫,一手米字让人看得眼馋。但他这么多年并没有躺在米家睡大觉,而是上追二王,旁及苏黄,下摹董玄宰,每日临池不辍。在结庐书社,树根是最勤奋的。起的早,写得多,于是,他的字较之前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纯厚。他的那种灵秀之气是由内而外,从笔底和心底渗透出来的。没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是自然生发出来的。应该说,他的这种灵秀是过去基础上的一种升华,是艺术成熟之后彰显出的风韵。酒虽然还是那个酒,但现在已经是陈年老窖了,越来越有味道。第三再品他爽劲的味道。书者,线条也。书法的品质关键是看线条的质量。而线条不仅要能立起来,还要劲道,像钢打铁铸一般。古人说,书到瘦硬方通神。树根这些年在线条的质量上,可以说上了三个等级。下笔果敢,不拖泥带水,行笔爽劲,富有弹性和张力。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几十年的功夫,很难达到他如此精熟的程度。这与他军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虽然退役很多年了,他依然保持军人作风,做事雷厉风行,持之以恒。正是凭着军人的頑强毅力和坚定的自信,他沿着自己的目标一直走到今天。他的意志品质通过他的书法表达出来,充满精气神,充满正能量。这可能是他书法爽劲的奥秘所在,也是他的书法区别于他人的地方吧。

从来多古意,可以賦新诗。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树根先生正值艺术的盛年,当年的小白杨现已根深叶茂,势可参天。我仿佛又听到树根在放怀高唱“西部放歌”,“大开发的号角,在新时代吹响,神奇的西部追赶潮头,竞风流。”这是发自树根心底的歌声,从他的歌声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树根先生在朔古求源博采众长之后,一定会熔古铸今,继往开来,抒写时代精神,抒发人民情怀,创作出有温度有筋骨有道德的精品佳作,不负时代,不负丹青。

(作者:吴雪,现为中国书协理事、安徽省文联主席、安徽省书协常务副主席)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