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0 15: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文化素养”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感受真切:
1. "明确“观后感”的核心:" "“观”的是什么?" 首先要清晰界定你所指的“文化素养”是通过什么途径“观看”或“接触”到的。是某部纪录片(如《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一本书(如讨论文化修养的散文集、历史著作)、一场展览、一次文化活动、一次讲座,还是对某个社会现象的观察?"明确观察对象是写好观后感的前提。" "“感”是什么?" 观看之后,你内心产生了哪些想法、情感、触动或疑问?是敬佩、震撼、启发、反思,还是困惑?这些感受需要具体化,避免空泛。
2. "深入理解“文化素养”的内涵:" 在观后感的写作中,需要结合你所“观”的对象,来阐释你对“文化素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知识积累,更包括审美能力、人文情怀、道德修养、批判性思维、跨文化沟通能力等。 思考你所观的对象是如何体现文化素养的?是展现了历史的厚重?艺术的魅力?哲人的智慧?还是普通人的文化坚守?
3.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西安沣东第二小学的学生团队,通过自主选题、上网查找资料、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地调研、融入艺术实践活动等,对中国传统纹样在旗袍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学习研究,完成研究报告,设计了展示作品;为解决学校新装修的实验室甲醛问题,来自上海大同中学的三名高中生借鉴中草药炮制方法文献,围绕中医药吴茱萸对甲醛消除作用开展探究,从中深刻体会到了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六名大学生组成的团队,用纪录片呈现了《时间视域下北京旧城元典风物的意脉传承》研究成果,阐释了“流光声色中的京韵风华生生不息”的原因。
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组织的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以下简称“致敬项目”)中,像以上这样的大中小学生有2000多名,他们自行组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选题,在线上经历研究过程,撰写研究报告,完成展示作品。创研院专家提供专业指导。经过一年多的陪伴式学习,2000多名大中小学生受益匪浅,他们表示这是一次非常特别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体验,学生们通过项目学习,深刻认识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于2021年4月16日启动了首届“致敬项目”,作为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致敬项目的核心是“用项目式学习铸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魂”,将立德树人内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展学生5C核心素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举办致敬项目,力图形成一批结合项目式学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示范案例,产出一批高质量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中小学生的创意项目,发现和培养一批擅长用项目式学习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型教师。
2022年5月2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组委会、中国网教育频道共同主办的首届“致敬项目”落下帷幕。在闭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发展委员会主任陈光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张明远教授,澳门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寿桐教授,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学生团队代表都充分肯定了活动的价值意义。
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要践之于行、根植于心
陈光巨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传统文化的踪迹并不难,难的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之于行、根植于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所以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
沈阳和平区、郑州金水区学生团队答辩瞬间
陈光巨教授特别介绍,致敬项目立足于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团队提出的5C核心素养(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审辨素养、创新素养、沟通素养、合作素养),以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为核心,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实践,同时发展学生的审辨素养、创新素养、沟通素养与合作素养。通过各个组别学生的成果展示和答辩活动,基本实现了在青少年学生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并且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锻炼了个人的审辨思维与协作能力,活动取得的效果令人满意。
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从我做起
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的张明远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执行主任。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如果没有传统的文化,民族就失去了存在的特征,他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它不仅世世代代传承培养了中华民族修身育人的德育价值,同时也具有教导青少年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核心价值。双重价值的传承,铸就了中华民族得以传承千年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之美还具有陶冶情操的美与价值,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当代人对“美”的教育严重缺失,但是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各类非遗项目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联系,在学生心目中便形成了一种美学传递,这将会伴随青少年的成长。张明远教授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价值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要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核心价值就是从我做起,如同致敬项目在学生中的推广和普及,让更多的青少年沉浸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中。
伟大的民族必然有伟大的文化,我们必须用各种方式向优秀传统文化致敬
澳门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寿桐教授在澳门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澳门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朱教授对致敬项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担任了大学组评委。他指出,一个民族的自强和民族意志力需要体现为民族的自信。我们的民族拥有漫长的苦难历史,但是苦难没有把我们打倒,反而使我们在困难中得到发展,根源就在于优良的民族传统给了我们坚定的支撑。伟大的民族必然有伟大的文化,我们必须用各种方式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朱教授从学术认知的角度提出,学习、复习、回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识,让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文化的滋养;从魅力认知角度来看,同学们通过艺术欣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体验,从情感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从学理的角度说,虽然许多同学们年龄很小,但通过学术分析向中华传统文化致敬依然非常专业和深刻。朱教授最后表示,欢迎同学们到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参观交流,大家一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以项目学习的方式,驱动学生自主认同中华文明
致敬项目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为大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搭建了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广州市教研院语文教研员王惠博士担任中学组评委。她充分肯定了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的探索方式,让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习过程变得真实、有趣,真正做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和践行,增强了文化自信。她说,致敬项目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代代传承的文化使命感和中国教育工作者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积极回应了当下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举措,进行了基于学理、切合学情的科学设计和周密安排,组织有效,推进有序,是一个在文化建设、学术建设和教育教学实践等多方面都具有很高价值的项目,可以发挥立德树人一面旗的效用。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校长王燕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副院长邢志晖
来自辽宁省沈阳的王燕校长表示,致敬项目用项目式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校在“双减”背景下大力倡导和实施的项目式学习和项目式作业探索形成了完美相聚。而对于项目式学习对学生的影响,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副院长邢志晖表示,应当坚持以行动驱动理解、以理解驱动创新,通过活动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掘项目研究的乐趣。
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中小学生都是主力军
在闭幕式上,小学、中学、大学组学生团队代表纷纷发言,表达了他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体会,以及活动带给他们的启发与思考,他们都认为这是一次非常特别的学习体验,收获了宝贵的团队合作经验、动手能力、探究方法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乐趣,并表示会将项目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云南昆明小学团队
广东佛山中学团队
华东师范大学团队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七彩云南小学的团队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构建起与文化之间的桥梁,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的特色村落进行了项目式学习探究。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东逸湾实验学校的三位同学对他们的研究项目“香云纱”进行了复盘,通过致敬项目同学们得以深入的学习和了解“香云纱”的工艺,并对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中不会消失,但需要融入当代社会中成为活的文化。大学生代表团队华东师范大学的同学们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千百年来,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了解和传承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责无旁贷的。参加本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对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还增强了学术规范意识,提高了研究报告水平。
首届“致敬项目”圆满落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永不停止
为期一年多的致敬项目也吸引了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专家学者、学生家长和媒体的关注,他们的评价不仅仅是对致敬项目的高度认可,也是对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的支持和肯定。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何成刚研究员表示,同学们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能够打破传统教学上的壁垒和瓶颈,让同学们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表达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坚定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北京师范大学孟凡行教授评价:教育着眼于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未来,教育连接千家万户,就此而言,致敬项目不仅是一种活动,更不是一次活动,而是从教育入手点燃全社会关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中华文化精神的星星之火。有学生家长在观看直播时留言:过去给孩子们讲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都很空洞,但致敬项目解决了这个难题,孩子们通过这次活动从内心开始对我们国家和国家文化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后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将深入总结活动经验,优化活动组织实施流程,以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持续开展“致敬项目”。第二届“致敬项目”即将启动,敬请关注。
来源: 《教育家》杂志社
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提升学生的素养的同时又该怎样提升我们的素养呢?
读完《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后,我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做起。
本文作者:商洛市洛南县城关中学物理教师冯岳翔(右)
一要追求人格的完美。教师追求人格的完美,不仅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工作的需要。要做学问必须先学做人,或至少在做学问的同时学会做人,人格的完美是无止境的,使人格达到完美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即:心灵的自由和道德的完美。心灵的自由意味着拥有丰富的智慧、崇高的信仰、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游刃有余的处世之道。教师的天职是育人,应更多的去思考如何因材施教,怎样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地学习、成长、发展,这是最现实的工作内容。
二要做一个“读书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教育事业赋予我们新时代教师的需求,只有不断夯实知识底蕴,教学才会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因此,我们应在持之以恒地专心阅读中去充实知识,积蓄足够教书育人的内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教师要有读书的热情、读书的习惯,要学会学习,钻进去、深下去,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功底和文化素养。读书既要博览群书,又应读业务方面的书,尤其是教育教学专著、经验介绍等,都该认真阅读,细细品味。
就我自己而言,平常不注重自己理论素养的提升,不善于学习和积累,在读书上还是很欠缺的,对一些观点的理解还是不深不透,缺乏读书的深度,有时仍有蜻蜓点水的感觉,和那些在工作之余时间总会看一些教育书籍,对于一些书中的重点内容、重点章节会反复阅读,并尝试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指导中的人相比,很是惭愧。所以今后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底蕴,对于博览群书方面更需要我不断努力的做好。想一想,没有谁的幸运凭空而来。只有当你足够努力,你才会足够幸运,这世界不会辜负每一份努力和坚持。
三要学会反思,勤于笔耕。一个事无巨细都操心的人不会有成绩; 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不会有所作为;一个拼命做表面文章的人不会有深度。而一个善于反思,勤于笔耕的人,却可以不断得到提高。教师应当在教育生活的每个阶段自觉审视反省自己:我过去教得怎样?我现在能教到什么水平?明天该怎么教?应不断地反省昨天、把握今天,科学地规划明天。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记下成功的经验,记下自己的感悟,记下失败的教训,记下典型的教育案例,多看别人的论文,学习人家的教法和写作方法,包括文章的一般结构、新颖的思路、创造性的语言表达等。写是学习实践后的总结提高的重要一环,是实践向理论的上升过程,不会写就不会有新的突破。
对于这一点我还是深有感触的,我觉得善于反思、勤于笔耕是自我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寻找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学实践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尤其在“深度学习”推进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反思、总结,反思自己哪些教育行为是适宜的,哪些是不适宜的,只有在不断地思考、实践、提炼中来优化教育行为。“写” 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都感到很头疼,但我想只要你肯多花点心思、多尝试写,只要把你想的、你做的记录下来,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就会做出文章来,你也会体会到成功的一刻,因为写的过程也是你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提高的过程。
读了这本书,我深有感触:作为中老年教师,我们正走在经验与实践、创新与完善的路上,没有什么捷径能让我们出类拔萃,没有哪些艰难困苦是白白煎熬,我们的每一份经历,不管是顺境还是坎坷,都会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同样的舞台,不同的定位,注定不一样的收获,永远相信越努力越幸运。人生亦是如此,每个精彩亮相,完美的背后,必须付出超乎常人的蜕变,和艰辛的付出与无数风雨的洗礼。
编辑:关中小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