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0 15: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军魂之光》的读后感,可以遵循以下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 仔细阅读《军魂之光》"
这是写读后感的基础和前提。你需要:
1. "理解核心内容:" 弄清楚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是讲述革命英雄的故事?描绘军队建设的发展?探讨军人的精神品质?还是抒发作者对军队和军人的情感? 2. "把握主题思想:" 作者想通过这本书传达什么样的核心思想?比如:爱国主义、牺牲奉献、英勇顽强、忠诚担当、科技强军等。 3. "找出关键细节:" 书中哪些情节、人物、语言或场景让你印象深刻?这些细节往往是你在读后感中需要着重描述和分析的。 4. "体会情感共鸣:" 阅读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是激动、感动、敬佩,还是沉思?这种情感变化有助于你写出真情实感的读后感。
"二、 写作注意事项"
1. "标题:" 要简洁、明确,能点明文章主旨。 可以直接使用书名《军魂之光》,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稍作修改,如《品读军魂之光,感悟英雄精神》、《军魂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等。
2. "开头:" "引书:" 可以直接点明你读的是《军魂
耳机里循环着《铁血军魂》的旋律,鼓点像行军的脚步踏在心上,弦乐里裹着风沙的重量,主唱的声音一出来,仿佛就看见军绿色的洪流在天地间铺开。
那不是简单的激昂,是藏在每一个音符里的故事——是雪山顶上冻裂的指节仍紧握着钢枪,是暴雨中泥泞里冲锋的背影,是哨位上月光映亮的年轻脸庞。一身戎装,裹着的是滚烫的血,是“寸土不让”的决绝,是把家和国扛在肩上的沉默。
听到高潮处,眼眶会热。原来“荣光”从不是一句空话,它是无数个“一生”叠起来的厚度:是有人用青春换万家灯火,用背影挡岁月风霜,用忠诚写就最朴素的诗。这旋律里,有我们之所以能安稳听歌的全部理由。
关掉音乐,窗外的风都好像更清澈了些。原来有些感动,真的会刻进骨头里——那是对“守护”二字最深的敬意,是对“一身戎装,一生荣光”最滚烫的共鸣。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名叫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1936年6月至10月他来到中国,对我国的西北实验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实地的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编著了《红星照耀中国》,此书又名《西行漫记》。
埃加德在编写《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时他除了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与众多革命领导人进行了深度对话。书的文字并不华丽相反朴实无华,以笔为镜,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战争年代的人物,为我们描绘出了那段燃烧激情波澜壮阔的岁月。使这段岁月鲜活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里。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有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他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
在书中,狂热分子,土匪头子、强盗都是描写毛泽东的语言。但同时,他的笔下,毛泽东也是一个博古通今。精通中国文学并深有成就的学者。毛泽东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就深入的研究,同时在工作上他也一丝不苟认真严谨。很多时候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人,不知疲倦,同时,他还这样评价到:毛泽东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与评价毛泽东不同的是,对周恩来的描写是头脑冷静善于分析善于推理注重实际经验讲究实战经验。他无私的忠于中国共产党。以及具有一种不屈不挠百炼成钢的精神,书里这样描写他。“
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了描写毛泽东和周恩来之外。他还描写让地主乡绅文风闻风而逃贺龙。从黄埔军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林彪,他身经百战战无不胜。九岁就离家闯天下,17岁就带领灾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徐海东林伯渠左权刘志丹,徐特立等许许多多优秀的将领……都在他的描写下一鲜活的展示在我们眼前。通过他的续写,我仿佛看到。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根据地,无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怀着一腔热血用火一般的豪情与铁一般的意志。满怀乐观,坚强自信地坚持着自己心中崇高的革命理想,百折不挠的坚持的走着自己心中的革命道路。他们俩是中国的英雄是中国人民的英雄,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理想有抱负有力量的中国领导者!
毛主席写过一首《七律·长征》内容是这样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在书里,埃加德写到当红军突破第一道碉堡线的时候。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征旅行便开始了。
他们由西向北一路远行。这条漫长的征途一共有25,000千里,她从福建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西部尽头为止,他们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只为为了挽救风雨飘摇中的国家。长征的路线一共有18,088里,折合英里路程大约有六千里。换算一下大概是横贯美洲大陆距离的两倍。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更不能忘记的是他们所有的路程全部都是步行,除此之外,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有世界上最难走的道路,有蜿蜒崎岖的小道,有亚洲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河流有寒冷的雪山,也有布满沼泽的草地。大多数都无法让车辆通过,因此他们只能步行。
1934年10月21日,他们突破了在江西的第一道防线。同年的12月3日,他们突破了在湖南的第二道防线。一个星期以后经过一番血战,在湖南的第三道防线落入红军之手,11月29日,广西和湖南的军队攻占最后到还最后一道防线,红军挥师北上大军向北进发。深入湖南,开始直捣四川,计划进入那里的苏区。
在这场漫长而又艰难的旅途中。中央红军一共进行了38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斗,七百多座县城被占领。红军牺牲仅营以上的干部就多达430人,他们的平均年龄都还不到30岁,他们奋勇抗战奋力杀敌。他们一共击溃国民党军队的数百个团,这其间他们一共走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他们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他们也爬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走了二万五千里的艰难道路。
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可以说,红军在长征路上的经历是千难万险的,身后有追兵,头上有敌人的飞机,炮弹,不仅要空着肚子,光着脚走过没有路的“路”还要时时刻刻担心路上是否会有敌人的偷袭,担心着是否会有敌人的飞机往天上飞过,空头子弹。
……这些在寻常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们却胜利完成了。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阅读时我进行了一段深思,我在想到底是什么支撑他们走过这段艰难的路呢?
我想应该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支撑着他们走过这段艰难的路吧。解放前的中国物质极度匮乏。但是,人们的精神却相当富有。
长征中红军将士表达出的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以及一往直前对革命必胜的信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写道,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我想当初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的中国青年,他们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他们不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他们有一份热,就发一分光,如萤火一般,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去等候炬火,他们用心中的热血去点燃燃烧中国的星星之火,点燃一把足够燎原的革命之火。
建国转眼70年,前人鲜血燃星火,后人掌阅读学军魂,铁血军魂应犹在,长征精神永流传。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