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进京赶考观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0 16:27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进京赶考观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进京赶考》的观后感作文,要想写得深刻、有见地,确实需要注意一些关键事项。以下是一些建议:
"一、 理解影片核心主旨是前提:"
1. "准确把握主题:" 《进京赶考》通常指代1950年代大批知识分子响应号召,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参与国家建设的历史事件。观后感的核心是理解并阐述这个事件背后的时代背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面临的挑战以及最终的选择与成长。 2. "区分影片(如果指具体电影):" 如果你是看了某部以“进京赶考”为背景或主题的电影,务必结合电影的具体情节、人物塑造、视听语言来谈。分析电影是如何表现主题的,哪些场景、台词、人物让你印象深刻,引发你的思考。
"二、 观后感的结构要素:"
1. "引(Introduction):" "点明主题:" 开门见山,简述你观看了《进京赶考》(或相关历史事件/电影),并点出最让你触动或印象最深的核心主题(如:知识分子的选择、时代精神的体现、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等)。 "概述背景(可选):" 简要提及影片或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下文分析做铺垫。 "提出

“不变的初心 永恒的使命”百期微党课:“进京赶考”的历史启示

视频加载中...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4月1日起,津云新媒体陆续推出“不变的初心 永恒的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期微党课”节目,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立体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傲人成果。此节目由津云新媒体与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联合录制推出,每期约10分钟,共计100期。

本期微党课《“进京赶考”的历史启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群团教研部高级讲师成俊华,为我们讲述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历史答卷的时代意蕴,欢迎观看。

“赶考”路上难以忘记的启示

张静

1644年,中国农历甲申年,明朝和李自成新建立的大顺王朝在这一年同时覆灭。1944年3月,郭沫若在重庆发表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认为“内部已腐败不堪”,指出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胜利以后,骄傲、腐化、失去人心,走向失败。

此文一经问世即在文坛和政坛引起巨大震动,远在延安的毛泽东深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收阅该文后同样受到刻骨铭心般的触动。11月21日,毛泽东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并提醒全党“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提出了胜利后怎么办的问题,告诫全党“两个务必”,即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3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提出决不当李自成,认为这是“进京赶考”,希望能考个好成绩。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出现了一些“李自成式”的共产党人,他们在糖衣炮弹面前打了败仗。1951年12月至1952年10月,全国开展“三反”运动(即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在对待刘青山、张子善这样的高级干部案件态度上,毛泽东说:正因为他们两人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能挽救更多的干部。此案件的果断处决,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扶正祛邪的良好效果,而且几十年之后,人们依然记忆犹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重提“赶考”命题,谆谆告诫全党:“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继往开来,温故知新。当时光来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开启,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我们更加需要秉持“赶考”心态、发扬“赶考”作风,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深刻警示,谨遵习近平总书记“赶考”的告诫,积极面对新考验,答好时代大考题。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