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听心得体会》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0 17:57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听心得体会作文时应注意的事项的文章:
"写好听心得体会,需要注意哪些关键事项?"
听,不仅仅是用耳朵接收声音,更是一种主动的感知、理解和思考过程。将听到的内容转化为文字,形成一篇深刻的心得体会,是提升理解力、表达力和思考深度的重要方式。然而,如何才能写出一篇有血有肉、引人共鸣的听心得体会呢?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注意事项:
"一、 精心选择,明确“听”的对象与核心"
"对象具体化:" 你听的是什么?是一堂讲座、一次演讲、一部电影、一首乐曲、一本书,还是一次深入的对话?明确听的对象,是后续分析的基础。
"核心内容提炼:" 即使是较长的内容,也必有主次。你需要抓住最让你触动、最有启发或最需要思考的核心观点、情节、情感或技巧。这是你心得体会要紧紧围绕的中心。
"二、 专注倾听,做好深度记录"
"全神贯注:" 写心得体会的前提是深刻理解内容。听的时候要排除干扰,集中注意力,不仅听“说了什么”,更要听“如何说”以及“背后想表达什么”。
"有效记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录时不必逐字照抄,但应记下关键信息、精彩论述、触动你的瞬间
藝文视界 | 关于听说话的一些感悟
《说说话》发表后,有朋友说,你写一篇听说话吧,听说话也是有学问的。我一想倒也是,这些年的经历,虽不能说阅人无数,但也确实跟各色人等打过交道。怎么以言品人、以行察人,在表层有些感受,但仍然没有悟透,有些体会也源于别人早已想过的、做过的事情。
听说话要慧眼识人,心胸宽广。有的人说话字斟句酌、深思熟虑;有的人说话言语木讷、不善言表;有的人说话直言快语、真实不虚;有的人说话言不由衷、惺惺作态。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辨别真假、明察秋毫,透视内心、知人善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用心细品体悟。一般人都愿意听好话,善解人意、沁人肺腑的赞美话固然让人如沐春风、笑逐颜开,而有些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的大实话也要洗耳恭听、从善如流。听说话要能听出弦外之音、理解坦诚之意、容纳刺耳之言,有聪明睿达的智慧、海纳百川的胸怀,必有如日方升的勃发、鹏程万里的飞跃。听说话要察言观色,看透本质。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有的人能说会道,华丽辞藻的背后是殷勤巴结、吹拍逢迎;有的人插科打诨,油嘴滑舌的背后是投其所好、取己所得;有的人豪侠仗义,两肋插刀的背后是结伙营私、朋比为奸;有的人口出狂言,气势逼人的背后是自以为是、傲慢自大;有的人朝三暮四,无常善变的背后是定力不足、心智不坚。听不同的人说话,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自己的意志力和判断力是一个考验。听说话要换位思考,兼听则明。亲朋好友之间说话往往是敞开心扉,言语轻松,不甚讲究。但上下级之间说话往往顾忌较多,特别是面对领导不同的风格和做派,说话人不免要再三揣测、谨慎有加,这是普遍心理。要能听到他人的真话实话,首先要有容人的雅量和心胸,其次要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再者不必计较和苛求别人的每一句话,多看主流和本意。当你放下身段,姿态平和,言语真诚,静心倾听,必然会得真心之言。即使说话人表达不够完美,甚至看法不尽一致,也要本着求同存异、求同化异的原则,在平等包容友好尊重的氛围下,让人把话说完。这不仅是涵养,也是一个人的底蕴。听说话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曾经有个说法,一流者会说能干,二流者能干不会说,三流者不能干会说,四流者不会说也不能干。掂量一下自己,充其量是个二流,已经很幸运啦!但在一些场合,观察一流者说话,条理清晰、自然大方,谦逊谦和、不卑不亢,娓娓而语、恰到好处,十分佩服,自叹不如。会说话能干事,还真是一门学问和能力,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所以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认真弥补自己的短板,提升说话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实属必需。听说话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不仅看其说了什么,更要看干了什么。有的人说话表态时言语铿锵、信誓旦旦,真抓实干时则眼高手低、不堪重任。曾国藩非常看重识人的本事,他曾说:“经世之本,识人为先;成事之本,用人为先,乃古今成功者之唯一秘诀。”在现实生活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貌出众、善于表达的人占据优势,在初次相识时往往先声夺人,给人留下好印象。但长久相交必须要考察其是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否真才实学、孜孜不倦,是否宠辱不惊、悲喜不乱,是否潜心笃志、不畏艰难。我们既要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也不能让老实人吃亏,特别是不能让那些语不惊人、貌不出众、心无旁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甘于奉献的人吃亏。把这样的老实人识出来、用起来,导向尽在不言中。
《春的韵味》~拍图于紫竹院公园听讲座的感受
今天下午听了两个小时的讲座,关于课题研究的。
我觉得这个讲座的定位比较高,目标人群应该是各学校的校长和各区的教研员,各学科的教研组长。
作为一线教师,虽然我很努力地听,很多专业术语,听起来很枯燥,根本听不太懂。
专家也举了一些案例,比如哪些是不合格的课题研究。以学术案例解释学术理论,还是搞不明白。
说实话理论到实践中间还有一段路,学校领导想提升一线教师的学术素养,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我们没有学术名词的背景知识,无异于听天书。
一下午的时间如坐针毡,听得云里雾里。专家很严肃,整个过程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枯燥乏味的内容更显得晦涩。
讲座的目标人群如果定位不清,讲的人口干舌燥,听的人味同嚼蜡。这可能是近几年听得学术水平最高的讲座,也是最难受的一次经历。
这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 再高深的理论如果不能做到通俗易懂,不接地气飘在云端,也只能成为专家们的稻梁谋。
能做到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讲解并不容易。满嘴的专业术语,出口成章,就是不懂这人在说什么。
我觉得任何事都得实事求是,不能好高骛远。作为一线教师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就好,玩弄学术名词的事交给那些高人吧。毕竟学校的杂事多如牛毛,搞研究得有闲工夫的人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