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0 19: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毛泽东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观点清晰、结构合理,并展现你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理解和思考:
"一、 明确读后感的核心:"
"“读”什么?" 明确你读的是毛泽东的哪部著作、哪段传记、哪张图片,还是关于他的某种研究资料。不同的“读”对象,决定了你感受和思考的方向。 "“感”什么?" 聚焦于你阅读过程中最触动你的地方,例如他的思想、他的事迹、他的性格、他的功过等等。不要泛泛而谈,要具体、深入。 "“悟”什么?" 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提炼出你从毛泽东身上得到的启示、感悟,以及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二、 遵循读后感的写作结构:"
1. "引言:" 简要介绍你所阅读的关于毛泽东的资料,例如书名、作者、主要内容等。 引出你阅读后的总体感受,可以是一句简短有力的名言,也可以是一个概括性的陈述。 明确你将要论述的核心观点。
2. "主体:" "具体分析:" 结合你所阅读的内容,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进行详细分析。可以引用原文、事例等进行论证,
摘要:纵观毛泽东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国人民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不仅在于他作为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且还在于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严于律己,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留下的是令人潸然泪下、感人至深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悠悠岁月,历史一去不复返。大家在茶余饭后常常有个假设,倘若要评选“感动世界的人物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送儿子毛岸英上战场保家卫国的故事,绝对会居于首位,经久不衰地令人赞叹。
毛泽东和毛岸英毛岸英是毛泽东同志与其妻子革命烈士杨开慧的长子。毛岸英8岁时,他就跟着母亲杨开慧同志被关进国民党的牢房。母亲壮烈牺牲后,他和两个弟弟在上海饱尝了艰辛磨难。1936年夏,在地下党组织安排下他被送到苏联学习。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参加了苏军,攻占到德国。1946年1月,他回到延安,见到了分别19年的父亲。见面后,毛泽东同志马上让他脱下洋装,换上布衣,到陕北贫瘠的乡村当农民,拜农民为师。后来又让他参加西北农村的土地改革工作队。北平和平解放后,毛岸英和两名扫雷专家带领一个工兵排,首批进入北平,负责排除重要设施、处所的地雷、炸药等,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危险性很大的工作,毛泽东主席却没有阻止。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艰难繁重,毛泽东又让毛岸英到工厂一线工作。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决定后,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缨入朝参战。当许多人都出来劝毛泽东出面阻止时,毛泽东的却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然而,不幸的是,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牺牲在抗美援朝前线。当毛泽东从时任中央机要办公室主任的叶子龙手中接过志愿军司令部拍来的电报后,足足看了三四分钟,强忍泪水和悲痛,长叹一声,摆了摆手说: “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战争嘛,总会有牺牲……”最后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毛岸英烈士的遗体没有运回国内,而是和许许多多的烈士一样,埋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可以有若干个理由阻止儿子上战场,可他并没有这样做。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好友周士钊,曾和他谈过为什么要送毛岸英上前线。毛泽东说:你说我不派他去,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但你想一想,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是何等无私的胸怀和大义?正是这等胸怀和大义,恸天地、泣鬼神,让人一想起这个故事便肃然起敬。其实,毛泽东身边因革命而牺牲的亲人,不只是毛岸英,还有大弟弟毛泽民、小弟弟毛泽覃、堂妹毛泽建、妻子杨开慧等。毛泽东是真正舍小家为大家、舍个人为大众的共产党人!毛泽东已经离开我们42年了。其间,尽管一些无德文人时常在网络空间编造一些这样那样的轶闻,向毛泽东泼脏水,让伟人佛头着污水,就连他送子上战场也被扣上了为毛岸英“镀金”的大帽子。但正如狂犬吠日无损太阳光芒一样,人民群众在对非毛化思潮感到义愤填膺的同时,对毛主席的敬爱和崇拜依然如故,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心灵深处。人民群众对毛泽东的爱戴和崇拜,绝对不存在半点的人为因素,而是从毛泽东深爱的这片热土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是真诚地发自于人民内心深处的。看看纪录片我们就知道,“毛主席万岁”的口号不是解放后,而是解放前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喊出来的。“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歌曲不是什么音乐家创作出来的,而是一个名叫李有源的农民发自内心喊出来的,他是黄土地上地地道道的农民,至今他的儿孙们都还在那片黄土地上当农民。早在60多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撰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就号召全党同志要向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学习,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纵观毛泽东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国人民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不仅在于他作为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且还在于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严于律己,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留下的是令人潸然泪下、感人至深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毛泽东始终不忘“我是农民的儿子”,一生高度重视农民问题。新中国成立前,他领导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政治革命,解放农民;新中国成立后,他致力于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表现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时常显露出他与农民的不解之缘。1957年12月,他的卫士从老家带回了几个用黑面和糠皮做的窝窝头给他吃,毛泽东掰开一块放到嘴里,刚一下咽,泪水就不停地滴落下来。他还对身边的人员说:“吃,你们都吃一吃。吃啊,这是农民的口粮,是种粮人吃的口粮……”这天,毛泽东没有吃午饭和晚饭,他带着深深的思考和困惑的表情说:“我们是社会主义么,我们农民不该吃窝窝头么!不应该么……要想个办法,必须想个办法。”为了研究和解决农民问题,他从土地革命时写出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直到1976年辞世,对农民问题倾注了大量心血、耗尽了毕生精力。毛泽东崇尚“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一生有着深厚的老百姓情结。他有很多著名的论述是关于人民群众的,比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等。他的老百姓情结,更表现在心系百姓上。1949年3月,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往北京迁移途中,他看到农田里干活的农民,非常沉重地对身边的同志说:“你注意到了吗?在田里干活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小孩,很少看到青壮年。好多田地荒废了。为了战争,老百姓吃了多少苦啊!我们一定不能忘,没有人民的巨大牺牲,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胜利啊!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国家建设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安居乐业。”20世纪60年代初自然灾害,他心情沉重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现在老百姓遭了灾,你们都去搞些调查研究。那里到底有些什么问题啊?把情况反映上来……人民公社、大办食堂,到底好不好?群众有什么意见?反映上来。”同时自己坚持和百姓一样同甘共苦,宣布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硬是半年多没吃一口肉,跟老百姓一样饥肠辘辘,腿脚常常浮肿。毛泽东对人民的利益看得很重,面对损害人民利益的贪污腐败,嫉恶如仇。建国之初,他就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处理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当有人求情时,毛泽东却说,“是要他俩还是要国家?”“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 毛泽东始终视人民为考官,以人民是否认可为工作“晴雨表”。他明示各级干部:老百姓关心的,正是我们要办的。1942年陕甘宁边区老百姓中有人讲毛泽东的怪话,保卫部门要追查,他坚决反对,并要求:“想想我们做了什么错事,引起反感。”后来检查发现是人民负担太重,于是决定把公粮减为十六万大担,同时开展大生产运动,受到了人民的拥护。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进京前夕,他把进京执政当作“进京赶考”,要求全党同志不能学李自成,要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始终保持党的本色。解放初期,当他听说湖南准备为他修一条回故乡的公路和在韶山为他盖一所房子时,立即写信告诫当时的有关领导:“如果属实,请令他们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是为至要。”毛泽东对人民的爱还表现在严格自律、不搞特殊上。1965年秋,甘肃省天水县花牛寨生产大队的社员们给毛泽东寄去一箱他们自己产的苹果,让领袖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不久,他们便收到中央办公厅的一封信和44.82元钱。钱是毛主席亲自让寄的。信中说:“中央早有不收受群众礼物的规定,请你们以后不要再送,现汇去44元8角2分,请查收。”后来,这封信被花牛寨人刻成了碑,高高地竖在村口上,以教育子孙后代铭记这件事。对于外宾送的礼物,毛泽东也是如数让工作人员登记上交,从不留一件。对此,身边的工作人员曾劝说他:“反正这些礼品是送给您的,您吃了用了都是应该的。”不料,毛泽东作了这样一番解答:“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党有纪律。这些礼物不是送给我个人的,是送给中国人民的。中国不缺我毛泽东一个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生活上不检点,随随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长们、省长们、市长们、县长们都可以拿了,那这个国家还怎么治理呢?”……读完毛泽东的故事,感动之余,掩卷沉思。不禁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或许,这正是理解毛泽东之所以在老百姓中始终保持崇高的人格魅力的最好诠释。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这也正是毛泽东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原因之所在!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行稳致远,走向美好光明的未来。
作者:于永军
点击“了解更多”查看“原文稿”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它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它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毛泽东,他大气蓬勃充满着的豪情壮志,在他的诗中体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他心中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他从“学不成名誓不还”到“粪土当年万户侯”——从一介书生变成指点江山的热血青年。他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天翻地覆慨而慷”——从上下求索到彻底改变中国命运。这是实践的维度。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实践中,毛泽东实现了他的初心,也成就了千秋伟业。
他的诗词也是令人流连忘返。毛主席心中的激情,是经过二万五千里的洗涤之后得来的。他的诗,有时犹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婉约;犹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有犹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浪漫。就像他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告诉了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道理。他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表达了重阳节的点点滴滴。他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看出梅花的品质。
用毛泽东的三句诗,就能勾勒出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历史进程。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3.人间正道是沧桑。
他们跨过山和大海,是复兴中国的不朽力量!
指导教师:
品读红色经典,弘扬红色精神,不忘红色初心。本篇读后感正是这种红色价值观的体现。小作者从《沁园春·雪》入手,能从文学和思想的两个层面赏析,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能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中国历史,颇有个人的见地。(八年级(7)班孙晨荷)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