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0 19:41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读书的日记(约100字)示例,并附上写作注意事项:
"示例日记:"
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晴
今天花了下午时间读完了《小王子》。这本书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哲理。小王子的纯真视角让我看到了成人世界的许多荒谬,也让我重新思考了友谊、爱和责任。书中那句“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深深触动了我。合上书,感觉内心平静了许多,仿佛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阅读真好。
---
"写读书日记(100字)注意事项:"
1. "字数控制:" 严格控制在100字左右,简洁明了。避免冗长铺垫或过多细节。 2. "要素齐全:" 包含日期、天气(可选但常用于日记格式)、阅读内容(书名或大致主题)、主要感受和思考。 3. "突出感受:" 重点写这本书带给你的感受、启发或思考,这是日记的核心。可以是一句触动的话、一个情节、或一种情绪。 4. "语言简洁:" 使用日常、自然的语言,避免过于华丽或复杂的词句。 5. "真情实感:" 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不必追求“高大上”,真诚最重要。 6. "结构清晰:" 可以按“读什么书 -> 读后感受/思考 -> 总结”的思路
我叫刘诗利,家住河南濮阳,农忙时在家种地,不忙的时候,进城打工赚点钱。前些天收完麦子,我就到了北京,在马驹桥附近找活儿干。早上5点多,活儿多一些,7点以后,就不好找了。绑钢筋、打混凝土、砌墙、打地面,这些活儿我都干。没活儿或者下了工,我就到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看看书。每次翻开书,都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一次待上七八个小时,感觉不赖!
没想到,我在北京图书大厦听陈行甲新书分享会的视频火了。以前听说过陈行甲老师,现场看到海报,我就过去了。结果被编辑拍下视频,上传到网上,陈行甲老师现场还送给我他的签名书。我很兴奋,也觉得幸运。
其实,我好多年前就去过北京的书店。2005年左右,第一次去北京,跟着一个老乡做地铁工程。没活儿的时候,我在路边买了张地图,看着看着,想起来以前读过一篇文章,说北京图书大厦的书多、环境好,就想着去看看。倒了几趟公交,到了大厦,一走进去,真是和文章里写的差不多嘞,不孬!比我见过的书店大多了,好几层,各种书都有。在大厦里,我问一个买书人:“北京还有啥书店?”他说还有王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后来,我又去“打卡”这两个地方,怪得劲。
为啥去“打卡”?我爱看书。四年级的时候,村小张老师跟我们讲:“‘深水养大鱼’。写文章就像养鱼,你们要多读书,写作文才容易用上。”这句话我印象很深。后来,他还给我们订了《中国少年报》,班上同学都盼着看,这可能是我对读书最早的兴趣。
我爹给我在集上买过两本书,内容到现在我都记得很清楚。一本是《雷锋的故事》。雷锋去报名当兵,人家说他体重不够,他说“我还没吃饭呢”,让人家等一会儿再称,还有他开车的故事、帮助老百姓的故事。另一本是《动脑筋爷爷》,里面有各种生活里的问题,比如一个小孩问爷爷,同样周长的管子,是圆的吸得快还是方的吸得快呀?爷爷是圆的,因为横截面大。
初中毕业后,因为村小缺人手,我就去当了代课老师。200多个学生、5个班,语文、数学、自然、品德、体育,这些课我都教过。那时,第一节课都是阅读,我带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他们培养读书的兴趣。再后来,家里有了小孩,我得挣更多钱,就开始了一边种地、一边打工的生活。
网上火了以后,有网友给我留言:“泼天的流量来了,你要珍惜。”我在想,自己为啥火了?像我这样喜欢去书店的人也很多,可能还是因为外貌上跟“读书人”有些反差,吸引了网友。大家关注这个事,说明大家对读书和知识是很重视的,都希望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这真是好事!
我的名字里有个“诗”字。祖辈传下来的家训说,“言行合法,诗书训子,义理传家”,里面的字,就成了不同的字辈。刘家我这一辈有几十个人,都是“诗”字辈。我想,祖辈们用这些话教育后人,也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希望我们多读书、有文化、家风好。
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很多人都是这样子的。现在大家工作都很忙,好像很难抽出时间读书。但人是有一定主动性的,真想读的话,总能抽出时间。现在不光有纸质书,还有手机里的书、新闻、短视频,都能获得知识。像电焊、砌墙,工友们都可以查书查视频,怎么量长度、怎么切、怎么绑,清楚得很。读书,提高了水平,才能把事情做好。
我今年58岁,孩子也娶媳妇了。生活上他们能照顾自己,我的压力小多了。不过,活得干,还是有个事儿干着好。读书也“中”,读书不光能获取信息,还能休息放松、让人心情好嘞! (本报记者张明瑟采访整理)
刘诗利
作者:铁流
关于读书的好处,还有历代人读书的佳话,现代人都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在物质极丰富的今天,人们如果想去买一本书,不再会因为它的价格而犹豫半天了。可是,让人们都有些疑惑的是,好日子之下,爱书和读书人却日渐减少了。随之,手机、电脑中的各种信息潮涌般地席卷着我们的日常。前些年,青岛电视台播出了我一个专访,其中提到我小时候偷了父亲两元钱买书而挨了一顿揍,这正好被坐在电视机前的几岁儿子看到了,他有些忿忿不平地说:爸爸,我偷钱买块冰糕你就揍我,你小时候不也偷钱了吗?我听了这话,一时有些哑然。
我出生在沂蒙山,生活在沂蒙山。当年,沂蒙山是革命的代名词,也是贫穷的代名词。小时候,饥饿给我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我写过一篇散文,题目是《豆腐的回忆》。豆腐现在是家常便饭,可过去我们家大都是在过年的时候才吃上一点点。记得那时,我看到母亲都只是尝一尝,随后就去忙碌去了,我问她为什么不吃,母亲笑笑,说不喜欢吃豆腐。我们兄弟几个都很奇怪,这么好吃的东西母亲竟然不喜欢。后来生活好了,豆腐不再是稀罕物,母亲也吃得很多了,再问起她,母亲笑着说,还不是为了让你们多吃些呀。父亲一直希望他的儿子能走出贫瘠的乡村,彻底摆脱穷困,他就经常鼓励我说:儿子,你一定要好好读书,你不是喜欢吃馒头吗?等将来你考上大学了,不仅能吃上白面馒头,还能找一个城里媳妇呢。童年是对异性没有感觉的,可对馒头充满了向往。那时,最渴望的是吃饱饭,能吃上一点好东西都是奢望,当然,更渴望的是读书,因为每次翻开书的时候,就进入了一个又一个引入入胜的全新世界,什么烦恼、饥饿,还有父亲说的白面馒头,统统都没有了。
母亲说我几个月大小的时候,在风口里被呛了一口,从此冬天一到就咳嗽,严重的时候晚上大都是坐着睡觉,整整一个寒冬都不能去上学了。接下来就是来来回回的看病,有时趴在母亲的背上,有时坐在父亲推的独轮车上,尽管收效甚微,可是父亲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年复一年,家中微薄的财力几乎都用在了我的身上。母亲还四处打听偏方,听说早晨起来空腹吃炒鸡蛋好,就每早给我炒两个鸡蛋。那个年代,对农家人来说,“鸡屁股”可是一项主要经济来源,日常开支就靠卖些攒下来的鸡蛋,平日里几乎是不舍得吃的。每次炒鸡蛋,都是用那个平底的大铁勺子,两个幼小的弟弟蹲在一边,眼巴巴地看着,当听说是用来给我治病的后,都没开口要,只是不停地咽着口水,母亲不忍心,就用筷子尖夹了点豌豆粒大小的鸡蛋给了弟弟们。尽管各种各样的法子用上了,可还不见多少好转,母亲很自责也很无奈,觉得我这一辈可能没什么起色了,常常一人自言自语地嘟哝着:咋就被风呛着了呢?我幼小的心灵也隐隐约约地感到些许的失落,是读书填补了我的内心世界,甚至抚平了不安。最初,我看的是连环画,后来是读长篇小说。我本家族一个叔叔虽然只念了几年书,可对书籍的爱是超乎寻常的,冬闲的时候他就到山里推石头买,鞋破了都不舍得买一双,可买了不少的书,犹如久旱逢甘霖,我一头扎了进去,没几个月就读完了。接下来没书读的日子就像断了顿,急得我抓耳挠腮的,瞅准空子偷了父亲两元钱去县城买了一本书回来,后顾不上回家,就坐在村头的河边一口气读了下去,直到夜幕降临看不清字了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家中。父亲很严厉地看着我,问他口袋里的钱是不是我拿去了?那个年代,我们全家整年都见不到一百块钱,父亲对他口袋中的两元钱记得格外清楚。要知道,父亲上个月赶集时曾为丢了一块钱而懊悔,心疼的一整天都没吃下饭去。他看了看我手里的书就一下子明白了,瞪起眼从腰间抽出皮带狠狠地抽了我几下。书看多了,心里就有一股子冲动,也总想拿起笔写点什么,后来模仿自己读过的书写了个长篇小说,记得叫《山里红根》,反映战争年代少年英雄的,同学们都拿去传看。初中毕业后,我没能考上高中,就回家务农了,但文学梦没有丢,每天晚上都掌着煤油灯看书到鸡叫,父亲梦中醒来总是会狠狠说上几句话:连个学都上不好,还想着去写书?快睡吧!别浪费灯油了!农村不养闲人,为了生计,我到了村里的林业队,每年开春,都能看到满树的桃花梨花,果子快熟的时候,满园子红彤彤的。为了防备人偷,我们几人一帮守夜。月光皎洁,虫声切切,一缕一缕的薄雾盘在树上。看着漫天的繁星,灵感来了,就一下子钻进棚子里打起手电筒写日记、写小说,久而久之,让队长发现了,他就召集大家开我的批斗会,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下来打地洞,你一个农民,就得一门心思的好好钻研种地,养好咱们的果树,要不就趁早别干了!他还很肯定的告诉我,将来我要是能写书了,他就用头走给我看,我一气之下离开了林业队,跟着我的姨夫学木工,每天拉着沉重的大锯,脑子里还想着小说中的人物。只要有一丁点空闲,就捧着书读,大姨笑我:外甥,这书本本比饭还香吗?后来,我又陆陆续续买了些书,父亲见了,也没再说什么,还给我的煤油灯,加了一次又一次的油。
当兵一直是我的理想和目标,1984年10月,我终于穿上了水兵服,母亲从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摸出一张钱,又小心翼翼地塞到我手里,我看了看,是一张五元票,我的手立马沉甸甸起来,急忙又塞给了母亲,母亲撩起衣襟抹了抹泪,说:孩子,穷家富路,拿上吧。
新兵连结束后,我先当了炊事员,不久又干了仓库保管员,那个时候,部队都非常重视小秀才,我如鱼得水,节假日基本上都是在部队图书室度过的,图书管理员是个女兵,她和我开玩笑说:你见了书就像乞丐见了面包一样,什么也不顾了。记得当初,我和战友就住在一个类似地下室的房子里,工作之外我就看书写作。有一年春节,我竟不知道外面是晴天还是阴天。听着外面一阵又一阵的鞭炮声,我的笔尖在纸上沙沙响着。有一次,我到机关去办事,看到一间办公室前放着一堆旧书,几步赶上前去,双眼也热烈起来,我拿起一本翻着,正巧一位女干事走了出来,她看了我一眼道:你喜欢书?我点点头,问她怎么处理这些书,她说等会就交给收破烂的了。我的心一跳跳的,忙说:能不能交给我。她认真地看了我一眼说:你这么喜欢就拿去吧!我如获至宝,不禁一阵心花怒放。我找一辆小车,把这些书一路推到我的宿舍。这些书陪伴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我离开烟台来到青岛。
1987年,我考上了海军蚌埠士官学校,尽管毕业后不是军官,可这也意味着我再也不用复员种地务农了。回到老家时,我看到忙碌了一辈的老父亲,腰杆子好像一下子挺直了许多,脸上的皱纹也少了。可是,由于我理科不好,再加上沉湎于写作,第一学期就有几门课考砸了,按规定,得退学,学校知道我是个小作家后,又给了我一次机会,可第二个学期又有一门课没能过关,接下来,我很快就接到了退学的通知。记得,那天我不知道是怎么坐上火车的,又是怎么在车上站了一路的,大脑里唯有一片空白。退学的当年,就面临着复员,真是雪上加霜,部队领导也不舍得放走我这个“秀才”,又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机会,直至我提干,后来又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说实话,读书、写作曾给了我一次次挫折,但又一次次成就了我,使我从一个农家的后代,成了一名作家。我感谢书籍,感谢文学!
作家简介:
铁流,1967年10月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原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鲁迅文学奖、两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及多种文学奖项。
壹点号铁流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