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0 22: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的读后感作文,可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让你的文章更出色:
1. "明确中心思想/感受 (Clarify the Central Theme/Feeling):" "核心问题:" 你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是觉得荒诞有趣?是思考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是感受到了童年的纯真与想象力?还是对逻辑和规则的挑战?确定一个你最有感触的点作为文章的核心。 "避免泛泛而谈:" 不要试图涵盖所有主题,选择一两个你最有话可说的点深入探讨。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Choose a Focused Entry Point):" "整体感受:" 可以从对整个故事氛围、基调的感受入手。 "特定角色:" 可以重点分析爱丽丝这个角色,她的好奇心、困惑、成长,以及她如何应对这个奇怪的世界。 "关键情节/象征:" 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让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如穿越镜子、参加茶会、与柴郡猫对话等)或象征物(如镜子本身、时间、逻辑规则等)进行深入分析。 "作者风格:" 可以谈谈你如何欣赏卡罗尔·刘易斯的幽默、想象力或文字风格。
3. "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 (Connect to Specific Content):"
爱丽丝是一个勇敢、善良,敢于斗争的女孩,她的奇遇记,让人浮想联翩 。大胆的构思是这本本书特征之一,有幽默的故事情节更让人爱不释手。爱丽丝,带领我们进入奇妙的王国。
拿到一本好书,总是喜欢慢慢去品,去欣赏和理解,很喜欢看童话,这似乎是童心未泯的特征。《爱丽丝满游记》更换起了我们的童心,看那长着兔耳朵的奇怪女孩,扑克牌士兵,高贵优雅的女王陛下,七彩神猫,更是淋漓尽致的展示了童话特色。当真是一个奇怪的梦啊!当爱丽丝误闯进童话王国时,一切的一切都颠倒了,害怕、恐惧。这一切也都很猝不及防,爱丽丝宁愿相信这是一场梦。七彩猫的到来,更让爱丽丝恐慌,可是冷静后她慢慢的探寻回家之路,遇到的困难,她会努力的克服。不退缩,不胆怯,这是最好的办法。
热闹的下午茶
碰见长着兔耳朵,抱着闹钟的女孩,还请自己喝了下午茶,自己却又变得很小很小。像是被施了魔法,这是不是天意呢?不小心闯入女王的开会地点,却看见了一排排扑克牌士兵。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爱丽丝的经历让人难以忘怀,那么自己的呢?看了很多童话,偏偏难忘爱丽丝的有趣经历 。因为爱丽丝的勇敢,虽然爱丽丝一开始有点胆怯,可是她最终赢得胜利。我们所需要的不正是这种精神吗?勇敢,是我们新一带的花朵,都是祖国的骄傲,像爱丽丝一样,遇到了困难,我们能否像他人一样,去解决困难呢?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被同学误会而哭,为考试不理想而哭,为被老师的训斥而哭。曾经为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哭泣,现在回想,这一切值得吗?遇见困难,不想办法解决,却只是一味的发泄自己的情绪,委屈,伤心难过,抹眼泪就能够解决问题?
不!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解决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成长,童话也是告诉我们真理的一种方式,童话里的人物角色,各个都勇敢坚强,懂得奋斗,这些都是作者对我们所期望的,希望我们都能够勇敢,敢于挑战克服困难,为未来的人生道路做好铺垫。
作者:林颐
博尔赫斯有首诗歌,叫《镜子》:“我是一个对镜子感到害怕的人/不仅面对着无法穿透的玻璃/里面一个不存在的无法居住的空间/反映着,结束了又开始”。“镜子”是博尔赫斯文学世界的一个重要隐喻。博尔赫斯曾经在访谈时多次谈及自己小时候面对卧房里的大镜子的恐惧感,后来这种恐惧感内化成为他的作品经常出现的意象和象征。
不止博尔赫斯,很多作家都以“镜子”寓意主题。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16岁至20岁时,曾经担任博尔赫斯的朗读者。受博尔赫斯的影响,曼古埃尔后来有一部阅读笔记合集,就叫《走进镜之森林》,主题来自卡罗尔·刘易斯的《爱丽丝镜中奇遇》,把读者比喻成在镜中森林迷路的爱丽丝,穿越诡异莫名的陌生环境,探索阅读的路径。
镜子向来是童话和奇幻文学的重要道具。“镜子,墙上的镜子,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白雪公主》里的恶毒王后问道。她询问眼前的这面镜子,并期望得到答复。
德国哲学家汉斯·霍尔茨在《反映》里,把王后的这个行为解析为羡慕和妒忌导致的自我认知障碍。霍尔茨接着说道,在我们的时代,雅克·拉康曾对作为自我认知的这种镜像关系的隐喻式解读,提供了一种发展心理学层面的精确含义。拉康说,幼年人类在某个年龄阶段从镜子中认出了自己本身的形象,游戏式的探究通过被意识到的运动和反射出的周边情形之间的联系,以及完全虚拟的复合物和实在性之间的联系,强化了对自我的认识。
广义地看,任何反射光线、展示形象的物体都可以被视为镜子。柏拉图著名的洞穴比喻就是一个例子。囚犯们从生下来就被关在洞穴里,从来不知道自己的长相,他们只能通过燃烧的篝火投射在岩壁上的模糊不清的影像来依稀辨认自身。这个故事实际上揭示了早期人类认识自我的崎岖过程,原始人类没法制造镜子,只能借助简陋的条件来尽可能看清自己,因此,也就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
古希腊神话里,美少年纳西索斯的传说,也与镜子的意象密切相关。纳西索斯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自恋成狂,化身成为水仙花。这是一重寓意。在《反映》里,霍尔茨还引入了回声女神艾寇。纳西索斯对着假想的追求者,不断恳求对方出来,回应他的只有艾寇空洞的回声。每当纳西索斯想要靠近水中的美人,他就会打碎这个美丽的形象,我们总是难以认识真实的自我,也许隔着距离才能认清,我们也总是容易毁掉我们热爱的事物。霍尔茨说,“镜像关系的核心是,我在他者中认识到我自己,但仍然进一步认识到它是一个他者。”
对镜像关系的迷恋,不独文学家所有,镜子也屡现于艺术家的画笔。委拉斯凯兹是有名的镜子画家。在名画《宫娥》里,挂在后面墙上的一面镜子,反射出两个人的半身像,右边是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他略微侧向王后。左边是王后马丽娅娜,她更多地侧向国王。这幅画的视角后来引发了广泛的争论。福柯的《词与物》就以探讨《宫娥》开篇。福柯认为,每个时代都有构造知识的结构,即认识世界的方式,17世纪作为人文主义兴起的时代,画家对于人的“再现”方式极感兴趣,从而替代了文艺复兴的“相似性”表象。
委拉斯凯兹还有一幅名画《镜前的维纳斯》,更鲜明地体现了画家的认识论观点。年轻漂亮的裸女侧卧着,右手托腮,丘比特举着一面镜子,她望着镜中的自己,镜子折射出她模糊的身影,同时这幅画还暗示着她的身后似乎还有其他的视线,或许就是我们这些正在欣赏画作的旁观者,我们可以从镜子映射的女子消遣般的冷眼里猜到这一点。这本身就是一种纵容。身体摆放的姿态构成了一种场域,让原本应当属于私人化的领地自发向公众开放。《镜前的维纳斯》仿佛“前自拍时代”的影像,在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场身体的展示,手机代替了镜子的功能,手机让私密的“自我”转化为公众视线里的存在。
毕加索创作于1906年的《格特鲁德·斯泰因》是一幅肖像画杰作。有意思的是,摄影家曼·雷于1922年为格特鲁德·斯泰因拍了一幅照片。斯泰因端坐在毕加索为她所绘制的肖像之前,构成了一组画中人和真人的“双重肖像”。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说这幅肖像喻示了技术的兴起对绘画的冲击。这种冲击还可以再前推,帕特里克·弗兰克在《艺术形式》里说道,德拉克罗瓦是最先认识到照相机和人类视觉差别的人之一,他认为摄影对艺术和艺术家们都有潜在的巨大好处。德拉克罗瓦告诉学生:“银版印刷术是物体的一面镜子,在写生时忽略的某些细节可能呈现出重要的特点,那么就要求艺术家熟知物体的明暗阴影构造。”绘画是生产图像的技术,摄影也是。正如安德烈·巴赞所说,相机的发明不仅给了我们一种制作图像的新方法,也给了我们一种图像的新类别,更给了我们一种“看”的新途径。
美国艺术史学者约翰·塔格的著作《表征的重负:论摄影与历史》,对银纸照相法也有一番论述。塔格说,肖像是一种符号,其目的是对个体的描述,也是对社会同一性的释义。同时,它也是一种商品、一种奢侈品、一种装饰品,拥有它就是拥有社会地位。在该书所列举的众多19世纪下半叶的肖像摄影里,我们的确可以体会到新兴的中产阶级的趣味。塔格将之指向——新的权力对社会机体的作用,生产出新的知识和新的精致的控制手段。
在社会学家的眼里,照相机从来不是中立的,镜子里的形象也是不那么个人化的。不过,很多时候,其实不必那么沉重,那么深刻,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可以追求简单的呈现与诠释。
法国摄影师亨利·布列松拍摄的《巴黎尚拉扎尔火车站后面的欧洲广场》,捕捉到一个男人跃过水坑的瞬间。男人及其水坑中的倒影,与后面海报上的舞者形象相映成趣,又像水坑中半圆形涟漪与一旁原形物的对应关系。你看,一个人的匆忙形象,就这样被烘托出来了。当代视觉艺术在镜像上同样玩得很溜。比如,草间弥生的装置作品《无限镜屋-阳具原野》,密集的白底红点通过多重镜像进行反复折射,拥塞在扩大的密闭空间里,让人头晕目眩。就草间弥生的作品可以做出宏阔的阐释,比如,性别意识角度。不过,我更愿意把这位一直有点疯癫的艺术家看作迷路的爱丽丝,她的艺术生涯就好比不断延展的密林奇遇。
镜子就像一个临水人的梦,就像博尔赫斯曾经问过的:“是什么命运的乖张,使我这么害怕一面照人的镜子?”在诗歌《镜子》的结尾,博尔赫斯给出他的答案:“上帝创造了夜间的时光,/用梦,用镜子,把它武装,为了/让人心里明白,他自己不过是个反影,/是个虚无。因此,才那么使人害怕。”(林颐)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