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德意志形态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1 01: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通常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特别是其中对费尔巴哈、黑格尔等人的批判部分)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核心内容与主题:"
"识别关键章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篇幅很长,并非所有内容都同等重要。你需要重点阅读并理解关于费尔巴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阶级斗争、异化等)的部分。
"把握核心论点:" 明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主要想批判什么(如费尔巴哈的直观性、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思辨性、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虚假性),以及他们试图阐述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如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等)。
2. "深入理解文本,而非表面:"
"超越字面:" 这部著作语言有时晦涩,充满哲学和批判术语。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要尝试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历史背景和理论意图。
"抓住逻辑:" 注意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证的逻辑链条,他们是如何一步步从批判旧哲学走向阐述新哲学的。
3. "结合历史背景:"
回到岔路还没有分的时候——评张晓萌著《马克思与青年》
当《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悄然成为校园之内的刷屏推送,当《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接连登上校园之外的热搜,关注左翼思潮,似乎渐渐成为了时下中国青年一种不约而同的转向。“资本”、“异化”、“劳动”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这些曾经的热词,再一次重新回归青年朋友的论坛、朋友圈甚至表情包,这让我们不仅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力量,还有青年一代的力量。
青年学者张晓萌的新作《马克思与青年》,正是一本面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读本。“回到岔路还没有分的时候”,是这本书的特色,亦是作者颇具洞见的一个定位。书中重温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历程和人生之旅,解读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青年及世界青年的历史渊源,其视野宽广、文笔隽雅,已是难得,而更为可贵的是,书中字里行间的问题意识实与当今的时代相连,与当下中国青年的迷茫相连。由此,马克思从一位须发苍白的智者,回到了与读者一般的年纪,也经历着相似的迷茫。
为什么要读马克思,是当代青年常有的疑惑;尽管这一问题艰深复杂,但作者选择回到思想的“岔路口”,在时局中讨论理论的生命力。的确,对大部分青年来说,从高中课本到大学教材,提到马克思,便意味着必修课和必考题,同学们虽熟读熟记马克思的主要论断,但很少有人能说得清为什么马克思要成为阅读书单上的“必需品”。而这一误区,或多或少是由于我们对马克思的讲述多是从马克思本人开始的,甚至是从经过整编的、系统的、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开始的,欠缺了一步“马克思何以成为‘马克思’”的知识梳理。尽管这种经过“创造性转换”的讲法更为浓缩、更为精炼,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消耗”,以至于马克思在青年人的印象中多少有些面目不清。为此,本书选择从青年马克思的成长历程开始讲起,正如老一辈总会教导青年时所说:前路多崎岖,当我们走了一段却没有把握走得对不对的时候,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退回去,“回到岔路还没有分的时候”。回溯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转变轨迹,亦是重新探寻理论更迭的轨迹,由此而言,带领青年重新阅读马克思主义的“来路”,是有“大用”的。为何要读马克思,这一问题,我们往往需要回到那些“没有分岔”的世界史的源头,例如一战之前的欧洲,又如冷战之后的世界;为什么要一遍又一遍地去读马克思,这一问题,我们还要回到那些“即将分岔”的中国史的路口,例如1928年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又如1939年中国抗战的战和之争。事实上,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开始,这个主义便与一代代中国人的忧患意识相关,也与一段段中国历史相连。从晚清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到当前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每军事、政治、经济领域的重大动荡逐步衍生至思想、文化、价值领域,我们总会看到,青年在时代的感召之下重读马克思,也是在认识世界、分析世界的过程中信服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读马克思,其实是因为青年有需求、也有责任看清历史的“路口”,读懂当下的时局;曾经的青年马克思,有着同样的经历。“回到岔路还没有分的时候”,才能让读者理解青年马克思,为何身处“一个由工业革命带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时代会从黑格尔主义走向唯物主义、共产主义,进而反观当今的世界,真正理解我们今天在“历史的岔路口”重读马克思的意义。
如何去读马克思,是当代青年往往望而却步的一道障碍;尽管研读经典有多种取径,但作者借用“岔路口”的支点,精准而巧妙地突显了其理论特性。书中多次提到镌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这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它一语道出这一理论的价值取向——这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指导人民群众行动的理论,是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然而,过往长时间以考试为基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阅读,让青年常常会忽视这一点,在不知不觉中,“理论”与“意义”产生了分离,甚至背离。而这二者的分道扬镳,让马克思主义被看作是某种抽象的存在、脱离了历史实践的存在,表面上看似乎是话语的主流,但在青年人的头脑中,却已出现了边缘化的危险。读懂马克思,其实远不止于对其篇章词句的背诵,还要读懂这一理论为何会与过往研究出现“分岔”:1845年春,他撰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科学的实践观,以批判以往唯物主义者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作用的根本缺点;1845年秋,他又与恩格斯合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唯物史观的理论创建;此后,马克思一直致力于将唯物史观运用于指导工人的革命运动,包括1846年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以及1848年写就《共产党宣言》,从此开启了国际共产运动的新纪元。由此而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支点,它不仅改变了马克思个人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同时彰显出这一理论与众不同的品格和使命。事实上,青年去读马克思,若只读了词句,还很可能会陷入一种“直接阅读的假象”,正如阿尔都塞在《读〈资本论〉》中所说:“人们发现,在许多本书中包含的人的历史,并不是一本书中所写下的文字,而历史的真实也不可能从它的公开的语言中阅读出来,因为历史的问题并不是一种声音在说话,而是诸结构中某种结构的作用的听不出来、阅读不出来的自我表白。”因此,青年去读马克思,要着眼于“问题式的阅读”,读懂马克思与过往历史的“问题”,对照自己与当今现实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大多不直接反映于文本,而是存在于“实践”之中。本书最显著的一个优点,便是将这些原本隐晦于字里行间、留白于沉默之处的“问题”,借由“岔路口”这些支点为青年朋友一一标注了出来,尽管由于篇幅所限未能尽其全貌,但通过历数20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过程以及伴随中国发展而重现的理论繁荣,当代青年已能感受到这一理论与新时代的共振和鸣。
“回到岔路还没有分的时候”,是一位青年学者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致敬,也是一次青年教师与新青年的恳谈。尽管“岔路”的背后是“迷茫”,但青年的力量有时便蕴藏于“迷茫”之中;而阅读马克思,与其说是向外的寻求,不如说是向内的张望。“前马克思时代”与“后马克思时代”究竟有何区别,“青年马克思”与“中年马克思”是否一以贯之,马克思主义为何不满足于“解释世界”而如此看重“改造世界”……这或许是青年最初阅读马克思的好奇与不解,但伴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以及对现实复杂性的认知,马克思主义会成为他们思考世界的一道光。在读罢这本行文轻快而又回味清甘的《马克思与青年》之后,我颇为荣幸地将之推荐给青年朋友们,期待你们也能从中体悟到,马克思主义于新的时代洪流之中不只是重燃的时髦语汇和热搜推文,它是能照亮你内心世界的那道光。
(作者李蕉,系全国青联委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真正掌握好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真正掌握好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理解“马克思主义”应该注意把握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既分别是三门彼此相对独立的科学,又联合组成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形成了“方法论基础——剖析资本主义——展望共产主义”的整体性逻辑。从内容体系上看,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马克思主义这个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不是个别论断,也不是全部著作中的每句话或个别论断的总和;更不包括后人把自己的虚构、附和、错误解释,强加给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一)马克思主义理所当然地包括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从字面上看,很容易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一个人的观点和学说。其实不然,马克思主义也内在地包含了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现在大家看到的出版发行的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都是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并列地排在一起的,这是因为这些书中的好多著作,比如《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以下称《宣言》)等,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研究、共同创作的。再比如《资本论》,尤其是第二卷和第三卷,马克思生前留下的仅是一部草稿,有的章节还不够完整,经过恩格斯近12年的艰辛整理编辑,最终才得以出版。可以说,《资本论》倾注了恩格斯大量的心血,渗透着他的许多智慧和思想。恩格斯无意中把自己的名字永远地镶嵌在这部伟大著作中了。而恩格斯的一些著作,也有马克思的思想在里头,比如只署有恩格斯一个人名字的《反杜林论》,这部著作中有的章节就是马克思亲自撰写的,而且整部《反杜林论》的内容,恩格斯都一一念给马克思听过,经马克思同意后发表出版的。因此,这部仅管未署有马克思名字的《反杜林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和代表了马克思的思想理论。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所当然地包含了恩格斯这个与马克思合二为一的伟大人物的观点和学说。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以马克思一个人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对这个问题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作了说明,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1844至1883年——作者引),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的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恩格斯伟大高尚的人格和非常谦虚低调的优秀品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我们却看到正好相反的情况,有的人把不是自己写作的东西,采取“拿来主义”,直接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有的对共同写作的东西,为排名的先后闹得不可开交。因此,我们说要学习伟人的科学理论,实际上更要学而且首先要学习他们高尚的人格和谦虚的品质。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做事之前,先学做人。(二)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一方面是马克思本人及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不断完善和发展。比如:就在《宣言》发表的同时,欧洲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又比如:1864年成立了第一国际,大多数西欧国家中的无产阶级已经联合成为流芳百世的国际工人协会。再比如:19世纪70年代,法国爆发新的革命,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政权——巴黎公社。还比如:恩格斯还于1888年去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对等资本主义最新发展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同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杜林主义等同各种错误思潮作坚决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革命和斗争的实践经验,以及考察研究的新成果都及时进行分析总结,用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恩格斯还对《宣言》的思想作了多处历史局限性分析和修改。恩格斯认为,《宣言》对资本主义发展总规律和总趋势的分析没有错,但以为当时资本主义的丧钟即将敲响,“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1】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对于《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三)另一方面,是后继者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丰富和发展,作出新的理论概括。而这种情况又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领袖人物,第二个层面是学者。这里,主要从第一层面,概要分析一下列宁和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列宁主义”一词最初是孟什维克派指责列宁,作为贬义词加以使用的。列宁从来反对“列宁主义”这种提法。列宁去世后,苏共中央郑重正式提出“列宁主义”,而且把“列宁主义”与“布尔什维主义”并列,用以肯定列宁一生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列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终于变成了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此过程中,创立了列宁主义。斯大林于1924年4月发表的《论列宁主义基础》中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地说,列宁一般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法,是1924年7月共产国际五大在文件中才出现,旨在把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联结成为统一的先进理论,要求各国共产党进行宣传和学习。在外文中,“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二词是用一个连字符联结为一体的,即“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只有在中文中,才简化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甚至更简称为“马列主义”。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是形成于不同时间、地点,基于不同世情与国情的科学理论。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列宁于1916年写成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亦称《帝国主义论》)这一重要著作,就被看作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直接继续和发展,是一部那个时代的《资本论》。列宁著作的《帝国主义论》,总结了《资本论》问世后半个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指明了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帝国主义。在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名著和其它有关著作中,列宁第一个分析了帝国主义矛盾、特征、本质,揭示了新阶段的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形成、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批驳了有关的帝国主义谬论,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可以说,我们现在仍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如今的美国已经进入国际金融垄断的资本主义时代,也即金融帝国主义,金融杠杆特大,虚拟程度极高,美元是漫天放水,经济泡沫很大,由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再暴发经济危机,不仅让全世界都跟着遭殃,而且利用美元是世界货币的霸主地位,大肆收割掠夺各国财富。这些再次暴露出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的本性和特征。只不过以前美国掠夺别国用的是用枪和炮,而现在多数情况下则是用美元、美股和美债等武器。(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帮助中国的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当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列宁主义。比如,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即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走的是城市爆动道路。而毛泽东在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认为,中国的革命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伟大胜利的道路,而不应该照搬俄国的城市爆动的做法,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实践证明了毛泽东的这一光辉思想是极其正确的。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都是与当时当地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科学理论。又比如:“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没有作出过,是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对于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再比如: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高度重视,专门研究提出一系列重大政策制度和措施,像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着力解决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等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分配的基础上,实行第三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是按照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主要是由市场机制形成。第二次分配是指在第一次分配的基础上,把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一部分拿出来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险系统进行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而第三次分配是指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实质性推动全体人民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实际上是对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总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继者对它的发展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理论体系。注释:【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