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1 01: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小蒜日记”的作文,无论是作为学生习作还是个人创作,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让文章更生动、更深刻、更成功:
1. "明确“小蒜”的身份和视角 (Clarify the Identity and Perspective of "Xiaosuan")" "核心问题:" 小蒜到底是什么?是真实存在的人、宠物(比如一只叫小蒜的小狗或小猫)、一个虚构的角色,还是一个象征性的东西(比如一个项目、一个想法、一段经历)? "视角选择:" 你将用谁的视角来写日记?如果是写真实人物,是写小蒜本人,还是写观察小蒜的人?如果是写虚构角色,那么这个角色的性格、年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日记的语气(第一人称“我”,还是第三人称“它”)必须清晰且保持一致。 "重要性:" 清晰的身份和视角是整个故事的基础,决定了叙述方式、情感表达和读者理解。
2. "选择合适的“日记”形式和内容 (Choose the Appropriate "Diary" Format and Content)" "形式:" “日记”不一定是指纯粹的文本。它可以是一篇叙述性的文章,也可以包含日记条目的形式(比如模拟几天的日记片段)。明确你想采用哪种形式。 "内容选择:" 日记通常记录的是日常生活的
周末去菜市场买菜,在道路的拐角处,被一位老人面前摆放的一堆野小蒜拽住了脚步:绿茵茵的窄叶上缀满珍珠一般滚圆的蒜头,往事一样挤在一起。我急步上前,不问价格,抢宝一样抓了两把,装袋、称重、付款,提在手里的那一霎,有一种故人重逢相互拥抱的悸动。禁不住如烟如雾地想起了在大自然中成长的童年。
小时候,在乡下老家,小蒜是最受欢迎的野菜。初春,关中大地到处生机盎然,各种野菜也开始相继登场。小蒜自然不会例外,一簇簇相互邀约着,赶前赶后地绿了。作为植物的小蒜既沾染了野草的卑微,朴素,又移植了大蒜的泼辣,热烈,像一位内心敦厚的老实人,内心宽阔却寡言少语。只一门心思地拔节,一心一意地葱茏,不怯懦,不张扬。在山村诗意的清晨或黄昏,于山间地头或者坡地崖畔随处都可以看到葱绿中晕染着暗红的小蒜苗在风中摇曳,让路过的人们不自觉地就放慢放轻了脚步。
童年时物资匮乏,吃了一冬土豆酸菜,久不知绿色蔬菜味道的我们早就等不及了,纷纷挎起竹篮拎着小头去田野里刨小蒜。一路上,你追我赶,打闹着在旷野中奔跑:绕过这根电线杆,越过那条小河沟,在田间地头恣意穿行。
初春的风毕竟还带有几分寒意,小蒜暗红墨绿的叶子上顶着去岁枯黄的干茎,热烈地拥在一起取暖。乡野里长大的孩子,个个都是挖小蒜能手:动头之前,先用手捋一下小蒜上的枯茎,然后沿着叶子的外延,三下五下刨进去,一窝小蒜头就会相互纠缠着露出地面,玉珠子一般相互簇拥在一起,像淘气的娃娃。提起来,在头把上掸掉泥土,收进篮子。不到半日时光,便能装满一篮。回家后精捡细择,淘洗干净,然后就等着母亲变戏法似的给我们做出各种各样的美味。
“三月小蒜,香死老汉”,春天的小蒜格外鲜嫩清香,吃法也丰富多样。最简单最家常的做法是洗净剁碎,加上调料和干辣椒拌在一起,用刚出锅的热馒头蘸着吃,这也是最能体现关中人饮食特色的“辣子一道菜”。除此之外,还有小蒜炒鸡蛋、小蒜盒子、小蒜煎饼等等,每一种都是难得的美味。
我最喜欢吃的是母亲蒸小蒜豆腐卷:把小蒜洗净切碎,加入调料同碎豆腐一起和成馅,均匀地洒在擀薄摊开的面皮上,然后将面皮卷成长筒,切成枕形的小方块,入锅蒸二十多分钟,香喷喷的小蒜豆腐卷就出锅了。蘸上调好的小蒜辣椒汁,味道那叫一个美!咬一口,口齿留香。那种美味,文字无以描述:天生一股乡野之气,间或一点辛辣的傲娇,总归是一种独有的香。后来读到《菜根谭》中的诗句:“麦饭豆羹淡滋味,放箸处齿颊留香”,觉得小蒜豆腐卷与我来讲,大约就是那种恬淡恒远的滋味。
小孩子总是特别容易饿 ,记忆中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上课铃声刚响,肚子就开始唱空城计。放学回家后,急急地跑到厨房揭开锅盖,中午的菜卷还有,抓一个拿在手上,忙着去门外跳皮筋,边走边吃,水也不喝一口,无限满足!
小蒜易于储存,晒干后可以放很长时间。冬日的早晨,祖母做完饭后,会起身在灶头的吊篮里抓几只风干的小蒜头,用火钳拨开灶膛厚厚青灰将其埋起来,那清灰是有温度的,不时闪着火星。过一小会,蒜头被焖熟,用火钳夹出来,捧在手上,烫得来回换手,吹去浮灰,一颗颗剥去焦皮,然后放进我嘴里。香,糯,绵长的滋味带给味蕾无尽的享受。那股鲜香,至今忆起,都是美好。
柴米油盐酱醋茶,好时光都在生活日常里。后来,我每次看到小蒜,都能条件反射的想起睡在老家山坡上的祖母。人的生命里有太多的美好无法忘却。时光易逝,岁月如风,当所有的一切都成为过往,我们能做的就是把那些故去的亲人聚集在记忆里取暖。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不觉间小半生已过,风雨人生中总忘不了儿时的记忆:那小蒜叶的青绿,那小蒜头的辛辣,那小蒜辣椒汁的滋味以及和伙伴们一起挖小蒜时的热闹和趣味,于我心中永生不灭。
(燕赵都市报 李晓菊/文)
港城小学三年级四班 解雅馨
指导教师:齐兵
劳动课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任务:水培植物并观察它的生长过程。于是,我立刻去厨房找了一个盘子和一头大蒜,在盘子里倒入少许清水,然后把处理过的大蒜一颗一颗小心翼翼地摆放进盘子里,这就算是它的家了。于是,我把它们移到阳台上,静静地等待小蒜宝宝慢慢长大。
第二天一早,我早早起床穿好衣服迫不及待地跑到阳台看小蒜宝宝是否长大,可是我失望了,小蒜宝宝竟毫无变化,我心想:小蒜宝宝到底会不会长大呢?妈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对我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呀,我们还需要再耐心地等几天呢!”果然,晚上我再去看小蒜宝宝的时候,惊奇地发现从小蒜的底部冒出了一点点细细的白色的根须,虽然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长,但也算有了点儿收货。
又过了两天,我再跑到阳台去看小蒜宝宝的时候,发现它已经不是小蒜宝宝而变成大蒜宝宝了,它变得白白胖胖的,底部长出了许多白色的根须,尖尖的脑袋上冒出了绿色的嫩芽。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大蒜宝宝的蒜苗越长越高,根须越来越茂盛,这时的我心里别提多自豪多开心了。
但是,慢慢的我发现大蒜宝宝的底部有些发黑腐烂了,我的心情无比焦虑,急忙查阅各种资料寻找原因,原来是因为刚开始我处理大蒜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大蒜头,这才使得有些大蒜宝宝腐烂发黑。
现在,我培植的大蒜宝宝已经长到20多厘米了,颜色越来越绿,我剪下一缕把它放到餐装上,美味极了,我感到特别有成就感。
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烟台日报社大小新闻教育频道现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征文,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字数不限,只要能表达出孩子的真实情感即可。欢迎各位老师荐稿,也欢迎孩子们自己投稿。来稿请注明孩子姓名、学校、班级。作品可配发孩子照片。
投稿邮箱:121157218@QQ.com
责编:刘岩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