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诗经读书笔记题目》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1 01:29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诗经读书笔记题目》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诗经》读书笔记的题目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既有深度又有条理,能够清晰地表达你的阅读体会和思考:
"1. 明确题目要求,精准立意:"
"仔细审题:" 首先要搞清楚题目具体要求你写什么。是让你解读某首诗,分析某个主题(如爱情、战争、民生),探讨《诗经》的艺术特色,还是结合现实谈谈《诗经》的当代价值?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例如,“从《诗经》看先秦社会风貌”、“论《诗经》中‘风’的抒情艺术”、“读《关雎》,思现代爱情观”等)。 "确立中心论点:" 基于题目要求,提炼出你文章的核心观点(Thesis Statement)。这个观点应该是明确、具体、可论证的。例如,“《诗经》中的‘风’不仅记录了周代各国民间的喜怒哀乐,更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朴素的语言,展现了独特的现实主义文学魅力。”
"2. 深入阅读与思考,积累素材:"
"精读文本:" 不能只停留在泛读。要仔细阅读你选择分析的篇目或主题相关的诗歌,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背景、意象、情感和结构。 "查找背景:" 了解《诗经》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文化习俗

有一种暗疾叫相思——读《诗经·卷耳》有感

来源:湘西网

高 翔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经·周南·卷耳》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一日,为一日,何以三秋?这就是心理感觉。出现这种感觉时,人还会表现出茶不思、饭不想,甚至夜不成寐,这不是病了么?

《诗经·卷耳》暗暗地告诉我们,这是病。

当然,对于《诗经·卷耳》的解读,《诗经》研究者们,由于视角不同,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有《毛诗序》的“后妃之志”说,《淮南子·真训》的“贤人思明君”说,余冠英《诗经选》的“怀念征夫”说。吾以为,单从文本视角而言,这是一首妇人的相思心语,基本认同余冠英“怀念征夫”说。

全诗分四个章节,第一章实写,写采卷耳女人。她心里怀人无处诉说,她在道路旁忙着采卷耳,以此掩饰愁肠百结的心思。但是,心不在焉的她,一枚浅筐终究采不满,于是干脆将浅筐丢在大道旁。后三章为虚写,前人认为写的是女人的丈夫。吾以为,虚写的应当是女人自己。虚写她的幻想:自己骑马上了土石山、站在了山脊梁、到达了乱石冈,累病了马匹,累病了仆人,以期去痴望别离的丈夫。离别的人自然是看不见的,看见的只能够是那曾经别离的方向,于是借酒灭愁……但,酒终究是浇不灭心里的愁绪的。女人心头缱绻的情思,久久不散,无奈中吐出一句“云何吁矣”,那吐出的分明就是深隐心底的呻吟。

这呻吟,就是内心里的暗疾悄然发作了。元代徐再思在《折桂令·春情》中说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说的就是如采卷耳女人一样的暗疾。

这暗疾的源头,皆因把那个病根——他(或者她),种进了内心里。

在这个世界上,种过这病根的,不止采卷耳女人。世人谁没种过?比如李清照,她就把赵明诚种进了内心里。那时,新婚不久的赵明诚外出,李清照孤守家中,她看到皎洁浸人的月光,洒满西边独倚的亭楼时,她幽然叹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但李清照种的不是特别刻骨铭心,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种得可谓是深入到骨头了。当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定婚的消息,一病不起,她想到爱了一生的人儿,终不属于自己,最后“香魂一屡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气绝而亡。还有明末清初的昆旦名伶商小玲,在演《牡丹亭》时,她把自己现实里的难以遂愿的情缘纠缠,融进了戏中。戏事凄艳,自己情也凄艳,哀思成疾后,商小玲在一句“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梅根相见”中,魂散寂灭而去。

种下的这些病根,要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性命,是否可以躲过?

不可以,即使你不主动种,他也会找上门来,哪怕你在睡梦里,都会进驻你的内心,然后生根发芽。看看,在《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自家的后花园里入梦时,遇见了情郎柳梦梅,遇见了一场春情的姹紫嫣红,遇见了一场缠绵悱恻……梦后,竟然念念不忘,相思黯然刻进了骨头,乃至一病不起……

这人世的暗疾,苦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性命。

不过,明末文人张岱的好,“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活于人世的你我他,有一思慕的这暗疾存在,有一痴爱的这暗疾存在,皆不是你我他的真性情使然?

而这真性情,不正是我们活于人世的,那难能可贵的人之本性?

“诗经故里”讲诗人:让《诗经》回归百姓生活

中新社石家庄4月23日电 题:“诗经故里”讲诗人:让《诗经》回归百姓生活

中新社记者 李晓伟 艾广德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河北沧州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王佳睿,轻声诵读他最喜欢的《诗经·小雅·鹿鸣》。他笑称,这首诗描述了一场欢乐的宴会场景,连古人都觉得鹿是一种特别美好的动物。

资料图为2021年7月18日,董杰在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为学生讲解《诗经·小雅·鹿鸣》。 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近年来,王佳睿所在的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同当地64岁的《诗经》讲诗人董杰合编了《诗经》选读本,里面收录了50首诗歌,还包括一些诗经成语、植物等,供学生们阅读。该校教师石双美说,《诗经》优美的文字以及所蕴含的朴实道理,让师生受益良多。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常棣’也就是棠棣,棠棣花是几朵小花凑在一起,它们同根而生,象征着同胞兄弟的情义……”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当日,董杰正在河北省沧州河间市一处活动中心,用棠棣花开头,讲解《诗经·小雅·常棣》。台下听众,从白发老者,到学龄儿童,均听得津津有味。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汉代起,被儒家奉为经典,列入“五经”。

资料图为2021年7月17日,河北省沧州河间市一处活动中心,董杰公益讲座现场的一位读者。 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现存《诗经》是汉代毛亨、毛苌叔侄所传,又称‘毛诗’。两位大儒曾在河间传授《诗经》,由此河间被称为‘毛诗故里’。”董杰说,此间诗风颇盛,至今一些村落仍保留着被称作“河间歌诗”的吟唱《诗经》的活态文化,并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董杰曾是一名中学老师,2010年退休后开始深入研习钟情的《诗经》。他遍访名家,仅读书笔记就写了逾20万字。2016年,河间市传统文化协会董杰讲解《诗经》,开启他的讲诗之路。

“《诗经》不是高不可攀的,它非常接地气。”董杰告诉中新社记者,《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尤其《风》是先秦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域的民歌,是劳动人民创作的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而他的目标就是把这些讲给百姓听,让《诗经》回归生活。

董杰说,6年来他在当地举办了300多场公益讲座。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他开始尝试网上直播。

资料图为2021年7月17日,董杰(右一)在河北省沧州河间市一处活动中心讲解《诗经》。 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通俗易懂”是河间市民韩爱华听董杰讲诗最深刻的印象。年过五旬的他表示,原来以为这些诗歌很晦涩难懂,听了之后才觉得它们能指导人们快乐地生活,比如《关雎》可以教年轻人如何找恋爱对象,获得一生的幸福。

据河间市委宣传部介绍,《诗经》已被翻译成英、法、俄等多种文字。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被评选为“世界最美的书”。2014年,来自中、美、韩、日等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专家学者走进河间,探寻《诗经》之“根”。(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