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1 01:4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茅盾《幻灭》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分析到位:
1. "明确主题与核心观点 (Clear Theme and Core Argument):" "确定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是分析小说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是探讨女性在时代变革中的命运与挣扎?是解析主人公吴苏甫性格的复杂性?还是小说的艺术特色?选择一个清晰、有深度的主题,并围绕它展开论述。 "提出你的核心观点或评价。" 例如,“《幻灭》深刻揭示了大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黑暗与动荡,以及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感与幻灭。”
2. "深入阅读与理解原著 (In-depth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仔细阅读《幻灭》",不仅要知道故事梗概,更要关注细节、人物心理、情节发展、环境描写等。 "理解时代背景。" 《幻灭》创作于1927年,背景是大革命失败前后。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动荡、政治斗争、经济状况,有助于你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行为。 "分析主要人物。" 重点分析吴苏甫、孙舞阳、汪玉梅等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思想变化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思考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想表达什么。 "抓住关键
作者:林传祥(中国档案学会会员)
茅盾,沈雁冰笔名,1927年发表《幻灭》时开始使用。最初署“矛盾”,是当时接替郑振铎主编《小说月报》的叶圣陶把它改成“茅盾”。理由有两个:一是“矛盾”不像人名,且太刺眼,太敏感,那时正是茅盾被蒋介石政府通缉的当口,很容易引起麻烦;二是百家姓里没有“矛”姓,加上草头,算是姓“茅”名“盾”,有人来问,也能说得过去,同时也不违作者的本意。
《茅盾全集9》封面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使用笔名代替本名是很常见的,但在选用时一般都有考究。例如:“鲁迅”,一是母亲姓鲁;二是鲁迅自己说了“取愚鲁而迅行”。“郭沫若”,取自家乡四川的两条河水——沫水与若水。“巴金”,取自他在法国留学期间一个自杀的同学“巴恩波”的名字,以表示纪念。还有“老舍”,取自他的“舒”姓,将“舒”字拆分,然后舍“予”,最后干脆叫“老舍”,含“永远忘我”的意思。
“茅盾”笔名含义,当然就是矛盾。从“五四”到“大革命”,茅盾所经历的一切,让他看到了“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看到了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尤其清楚地认识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大变动时代的矛盾,”以及“自己生活上、思想中也有很大的矛盾,”似乎一切都是矛盾的。取“矛盾”名,既是讽刺别人,也是嘲笑自己。那时“矛盾”是个流行语,拿来作“名帖”,恐也只有茅盾敢“为尔”。
叶圣陶是一个细心的编辑,他看到署名“矛盾”的作品,大加赞赏,说没想到小说居然还能写这种“大场面”的,但又特别能理解茅盾此刻的心。那时他们都住在上海景云里,结邻而居,茅盾整日蛰伏家中,不能外出,只能是叶圣陶不时前去探望。茅盾的“矛盾”让叶圣陶深有感触,有一种“描摹不来的感念”。他将“矛盾”改为“茅盾”,虽为不得已,但读法还是一样,并没有“伤筋动骨”(不过作为编辑他完全可以建议另选其他字),他只是巧妙地在“矛”字上面加了个草头,算是将过于外露的“矛”稍稍函掩一下,改得既像个人名,又不落俗。尽管茅盾没有反对,但在随后长期的笔名使用中,“茅盾”使用的频率是最高的,显然在他的心里他是喜欢加了草头的“茅盾”的。叶圣陶的这一笔也算“点石成金”了。
《幻灭》发表之后,又有《动摇》《追求》登场,这三部后来被汇集为《蚀》的“三部曲”很快震动当时的文坛。夏志清说茅盾是凭借《蚀》“一炮而红”的。国民党“特种档案”里也有记录,说茅盾“最著名者《蚀》(内容分《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有三部曲之称),为十八九年间最盛行之小说之一”。
作为“最盛行之小说”,大家“觉得味道很好”,难免就要去“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钱钟书语)。有人打听这位“茅盾”究竟是谁?叶圣陶是个谨慎的人,他不说,他要替茅盾“保密”。据说徐志摩有一次故意要套他的话,说:“《幻灭》是你的东西吧?”叶圣陶摇摇头:“我哪里写得出这样的东西?”口风依然很紧。
也许小说写得好,名字也起得“另类”,“流行语”中的“矛盾”竟然被一些人写成了“茅盾”,这些人在用到了“矛盾”的地方,以为“茅盾”是“矛盾”的正写,特意把“矛”字写成“茅”字。可以想象,读者对“茅盾”的痴迷程度。当时有一篇评论这样写道:“我期待着描写当前大变动时代的情态以及大变动时代的人物的思想心里行动的小说出现,茅盾先生的《幻灭》就在我期待中涌现在我的眼前了。”还有一篇这样写道:“读了《动摇》以后,真是觉着一把辛酸泪,煞是动人。是啊,这无非是茅盾先生言符其实。”一些文章还作过实地调查,说有学校学生抱着四本登载茅盾《追求》的《小说月报》来上课,结果这四本《小说月报》竟然很快在课堂上传阅开了。
“茅盾”笔名,既是反映现实社会“矛盾”,也是坦露作者内心自我“矛盾”,其集合在作品当中便是处处充满“矛盾”。《幻灭》主人公静女士抱着对革命的满腔热望来到上海,在经历了一连串读书、恋爱、工作挫折之后陷入迷茫,于是她开始讨厌上海——“讨厌它的喧嚣,讨厌它的拜金主义化”。革命似乎并不如她想象中的那般纯诚,那般激情而热烈;《动摇》里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时,在革命与反革命势力的严重冲突中,动摇妥协,既不敢打击敌人,又不敢依靠群众,在动摇与妥协中断送了革命;《追求》中的一群青年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重燃追求梦想,然而他们却为白色恐怖的现实击溃。看不到革命前途,却又不甘于黑暗现实的抑厌摧残,似有所欲求,但都失望了,只能以消沉、颓废、苟安麻痹自己。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31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行走在历史的点滴中,看今朝华丽转身。文明虹口,美好家园。今天,我们聆听幻灭但不动摇的茅盾。
1927年夏天的傍晚,景云里的男女老少晚饭后喜欢坐在外边乘凉,笑声哭声,闹声一片。他们不知道,在景云里11号甲的三楼,一位名叫沈雁冰的邻居正在埋头创作他的第一部小说《幻灭》,并由此实现了从一名文学评论家、政治活动家到作家的转变。
蒋介石反动派屠杀的革命者的尸骸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枪声不仅意味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走向失败,接踵而至的清党大屠杀,也使得热血沸腾的革命青年,骤然对当时中国的前路感到迷茫,于是,茅盾开始了小说《幻灭》的创作,并第一次使用了“茅盾”的笔名。
虹口记忆传讲工作室首席传讲人张家禾介绍:“(茅盾)投给《小说月报》,当时他起名是‘矛盾’,两个人有矛盾的‘矛盾’,代理主编叶圣陶,觉得这个名字太假了,所以给他加了一个草字头。所以茅盾的笔名就是这么诞生的。”
电影《子夜》
1933年,茅盾发表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子夜》引起轰动,他成功塑造了吴荪甫这个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复杂的民族资本家形象,并以他为中心,照亮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整个上海的社会生活,照亮了社会各阶层人的思想、性格和命运。
浦江饭店
小说中第一次描写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情形,为了取材,茅盾每天都去交易所
静静观察,并称之为“日常课程”。张家禾说:“当时交易所门禁很严,不是经纪人进不去,后来他打听到商务印书馆一个熟人是经纪人,就托那个熟人把他带进去。”
茅盾的“蚀”三部曲
茅盾曾说过:“我有点幻灭,但并没有动摇。”在上海,他完成了从沈雁冰到茅盾的成长与蜕变,他所提倡的文学精神和人生态度,仍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本期节目:5月25日— 30日FM93.4/AM990 上海新闻广播10:57、12:57、16:57、20:57播出
—END—
编辑:陈丽
责任编辑:杨叶超
出品:东方广播中心路平工作室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