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科研心得体会》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1 03:28

如何写《科研心得体会》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科研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展现出你对科研过程的深入思考、个人成长以及未来展望。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关键事项:
"1. 明确主题与核心思想 (Clear Theme and Core Message):"
"聚焦:" 你的心得体会是关于哪个具体项目、哪个研究阶段、哪项技能学习,还是对科研精神本身的感悟?确定一个清晰的焦点,避免泛泛而谈。 "提炼核心:" 思考你最想传达的信息是什么?是遇到了什么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的?是掌握了什么重要的科研方法或技能?是获得了哪些新的认知或启发?找到文章的灵魂。
"2. 内容充实,体现真实性 (Substantial Content, Reflect Authenticity):"
"具体事例支撑:" 心得体会不是空谈理论,需要用具体的科研经历来支撑你的观点和感悟。可以详细描述: "研究过程:" 遇到了什么问题(实验失败、数据矛盾、理论瓶颈等)?你是如何思考、探索、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 "学习方法:" 你是如何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从哪些渠道获取信息?如何进行文献阅读和综述? "团队协作:" 如果有团队合作,描述你在团队中的角色、如何沟通协作、如何处理分歧等。 "关键转折点:" 有没有哪个时刻让你对研究有了新的认识?或者某个实验结果彻底改变了

初入科研圈,做文献总结和整理的几点感悟

作者|关蕾蕾

初入科研圈,一切都是从阅读前人的文献开始的。

我想每一个初入科研圈的研究僧们,一定在阅读文献中碰到过许多问题:读不懂文献(晦涩难懂),或当时读的时候印象深刻,可没过多久,就很难记得其中的细节,等自己再想回头去看的时候或写文章的时候,文献又很难找到。

你是不是也碰到过类似问题?是不是也在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作为博士三年级的学生,今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在阅读文献中是怎么找到思路的,怎么去做文献总结和整理的,希望能够为初入科研圈的朋友们提供点些许帮助。

另外,我也想通过撰写点材料提高一下自己的写作水平。

话不多说,上干货了。

我们常用的文献下载网站有web of science、Google学术、必应学术、中国知网、百度文库以及ResearchGate,另外学校图书馆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资源站。

这些网站就是你确定选题的基础。

我们的研究课题一部分是导师指定的,另一部分则是自己去文献中找、反复思考、然后确定的,无论你是哪一种,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需要靠自己去查阅大量文献,寻找研究的具体方向和内容的。

刚开始阅读文献时,首先,熟悉一下目前有哪些常用的文献管理软件。

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有EndNote、Mendeley和Note Express,我们目前是用的EndNote和Note Express,前者是我用来写英文文章时管理文献的,后者是写中文文章时,用来管理文献的。

学会这些软件的基本功能。然后在不同的文献网站去搜索你的研究方向的文章,将其下载,然后导入到文献管理软件中。

在这个过程你会发现很多新的文章,文献是越读越多。

是不是不知所措了?

这个时候,文献总结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了。

文献总结,顾名思义,就是将自己看过的文献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将其中的要点进行整理并重新在Word 或者PPT中撰写。

虽然这个过程非常的花费时间,但是请你相信我,这种方法虽然“很笨”,但确实是最有效的。

当然无需将每一篇文章都做这么详细的总结;有些文章,只需要粗略阅读摘要、结论和图片即可。

我常用Power Point (PPT)进行文献的总结,将一篇文章的标题、作者、作者单位写清楚。

然后摘要部分通过自己的理解,将文章内容进行重新撰写。

然后就是将文章中关键的图、表、试验步骤进行摘抄或重新排版,通过重新梳理文章内容,原来可能糊涂的内容,一下子就会清晰起来,这就是你解决晦涩难懂的文章的好方法(当然这个过程你可能还要找点参考资料加以辅助理解)。

并且这些内容可以作为日后你写文章时候的参考,你什么时候找,什么时候都很方便。文献总结的过程就是寻找研究方向的关键突破口。

通过阅读文献,找到研究点并经过反复思考确定最终的研究方向。

之后就是围绕这个研究方向,确定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的文献总结仍旧可以依照上面的文献总结的过程,将每一部分的研究内容的参考文献单独建立一个PPT。

多个PPT的分类方便你及时找到你要找的研究内容,切记不要将所有的文献总结放在同一个PPT中,否则你还会陷入文献的汪洋大海。

然后就是文献的整理了,将你看过的文献在Endnote做好已经阅读的标记,同时对你看过每一篇的文章进行一个简单说明(在notes中记录),方便你看的时候,立马知道这篇文章将的内容。

文献总结和整理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文献总结就像是树的根须,帮你寻找学术土壤中的营养;文献整理就像是树干,帮你立马观察到这个树的类型。

两者并驾齐驱,才能行稳致远。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关蕾蕾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27153-1268696.html

编辑 | 闫洁

排版 | 郭刚

“做基础研究要对自己有信心”——记丁肇中与国科大学子分享科研心得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光明日报通讯员 脱畅

“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做基础研究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认为正确的事”;

“不要因为大多数人反对而改变你的兴趣”;

“对意料之外的现象要有充分的准备”;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近日做客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在一个多小时的报告中,丁肇中以《我所经历的现代物理与我的体会》为题,与“塞满”会场每个角落的学子们分享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心得。

“多数服从少数”

很多人听说过丁肇中“火箭发射”般的学术奇迹:26岁拿博士学位,31岁任教授,38岁发现“J粒子”,40岁获诺贝尔奖……他在实验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但据他讲述,28岁那年,在事业画卷刚刚展开的时候,丁肇中放弃了在美国大学的大好前景,跑到德国新建的电子同步加速器实验室(DESY),使用完全不同的方法,重做了正负电子对撞实验。

埋首8个月后,实验证明:量子电动力学是正确的。

这一结果在1966年“Rochester”会议(现为ICHEP国际会议)上宣布。在这次会议上,他以“不听专家话”开始,却以结识诸多未来路上一直紧密合作的挚友完满收官。

而这,只是丁肇中“多数服从少数”勇闯科研之路的开始。

之后的70年代,丁肇中从事有关光子和重光子的一系列实验,依然是“无一被看好”的状态:“在理论物理学家眼中,高质量的重光子物理意义不大;在实验物理学家心中,没有人能完成如此困难的实验。”

但他说,信心是自己给的。

英国《曼彻斯特报》曾把1974年称为“丁肇中年”:重光子新物质的发现,似乎给“干旱”了好几年的物理学界降下了难得的甘霖,一时间,科学界生机焕发。

利用“创新实验”实现“不可能”

“相当于北京正在下一场大雨,每秒有100亿滴雨,需要找到其中一个红色的雨滴。”以十分应景的比喻,丁肇中解释了当年“从e+e-信号中找新的重光子”所需要的背景分辨率究竟有多高。

在“此前所有关于重光子的实验均无确切结果”的“不毛之地”,丁肇中做出了“在更高能量的加速器上做一个最精密的探测器”的创新实验布局。

这张似乎只能用“更”和“最”形容的未知“图纸”,自然约等于很多团队眼中的“不可能”,丁肇中和他的团队因此在欧洲核子中心和费米实验室相继吃到闭门羹。后来,经过努力,这个蓝图才最终绘就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相关提案中。

“这里是粒子探测器,这里是磁铁……其实我这套实验设计原理都是从DESY的实验中发展而来……”丁肇中指着幻灯片上自己接近50年前设计的实验图纸,如同介绍珍藏多年的心爱宝物。

“对于物理实验者来说,设计精密的、多重测量的仪器至关重要。”对于这件事,丁肇中一直提醒广大科研人员要身体力行。

多年来,在丁肇中的带领下,不少国科大研究人员深入参与了阿尔法磁谱仪实验的数据分析工作。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b实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Ⅲ实验、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实验、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国散裂中子源实验……这些高能物理大科学装置,同样有他们的贡献。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远离地面,在太空中探测的原因。”在一位学生关于AMS探测反氦的问题时,丁肇中重申了利用“创新实验”抵达“不可能”的期盼。

“宇宙是最广阔的实验室”

“目前在Higgs粒子之后,标准模型中的粒子已经全部被找到。您觉得在这个大家庭中,会不会还能再找到新成员?”

丁肇中直言:“我不敢多说。”

“我的想象是没有意义的。”丁肇中用几次重大科学发现仍未完全揭示更深层物理规律的科学史趣闻,娓娓讲述自己作为科学家的坚守和诚恳:“任何物理学家推测将来都是很‘危险’的事情,所以我不敢多说……”

“宇宙是最广阔的实验室,而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是很有限的。”谈到对宇宙认知的无限深入,谈到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AMS)直通2030年的发展规划,谈到备受关注的对撞机发展未来,丁肇中诚恳的语气中难掩科学家的“雄心”:“AMS所有的观测结果将带来对宇宙的全新认识,它也将不断扩展、颠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

“他们有想象力,他们有发展新技术及领导国际合作的经验和能力。他们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实验物理,继续为人类知识作出重要贡献……”报告停在最后一页幻灯片,在场学子不约而同举起手机,仿佛在“接住”老一辈科学大家递过的“接力棒”。

“不管是不是这个专业,能否听懂所有的专业语汇,与科学家面对面,感受名家风采最为珍贵。”看着会场内的火爆场面,国科大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教授刘向峰倍感欣慰,“获得知识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感悟到透过故事传递出的学术理想和人生规划。”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2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