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1 09: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锅炉工厂的观后感作文,要抓住重点,表达真情实感,并体现一定的思考。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中心思想 (Clarify the Central Theme):" 你这次参观最想表达或感受到的是什么?是锅炉的庞大与精密?是生产流程的严谨?是工人的辛勤付出?是对安全的重视?还是对工业生产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的理解?确定一个核心观点,让文章有灵魂。
2. "突出“观后感” (Emphasize "After-Viewing Impressions"):" 这不是一篇纯粹介绍锅炉工厂的说明文,也不是流水账。重点在于“感”,即你的所见所闻引发的情感、思考、联想和认识。 要有具体的观察点,并围绕这些观察点展开感想。例如,看到庞大的锅炉时想到的能量转换,看到精密的焊接时想到的匠心精神,看到安全标识时想到的责任意识。
3. "观察要细致具体 (Observe Meticulously and Specifically):" "视觉:" 锅炉的形状、大小、颜色、材质?生产设备的样子?工人的工作状态(穿着、操作、表情)?工厂的环境(整洁度、噪音、气味)?安全设施的设置? "听觉:" 工厂里有哪些声音?(机器运转声、指令声、交谈声)这些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因多年战争而百废待兴,1950年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一五期间(1953年-1957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对华援建的项目有156项,所涵盖的行业有:煤炭、钢铁、重工、汽车、化工、电力等行业,苏联等国的援助加快了我国工业化进程,武汉锅炉厂就是在一五期间诞生的。
1951年,一机部计划在湖北建立一座大型中压锅炉厂,以支持电力工业的发展。1953年4月,武汉中压锅炉厂(武汉锅炉厂的最初名称)筹备处在汉口桃园饭店成立,正式挂牌办公。经过中、苏、捷克斯洛伐克三国联合选址小组近一年的勘测采点,最终选址于武昌洪山南麓的钵盂山。
1956年3月,武汉锅炉厂破土动工,厂房设计和产品技术由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援助,建设分为一期和二期,一期工程设计年仿制捷克斯洛伐克12-40吨中压锅炉110台,规模为年产总蒸发量3280吨/时。
为了尽早实现生产,建设者们昼夜奋战,争干苦活、累活,每个人都争做劳动标兵。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席棚子,但没有人有怨言,把国家建设放在首位。
1958年9月,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当时建成三个车间组、七个仓库、十七个动力系统车间、办公大楼、职工宿舍,另外修建了2500米厂区铁路专线。
1958年10月,武汉锅炉厂开始试制产品,12月朱德、林伯渠到武锅视察建设和生产情况。1959年4月,成功试制出两台WG1-035T/H抛煤机链条炉排锅炉,9月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20T/H煤粉式锅炉,当年11月,在捷克斯洛伐克专家组的帮助下,又成功仿制生产出65T/H抛煤机链条炉排中压锅炉。
1958年10月至1960年5月,武汉锅炉厂在试生产阶段共完成33台中压锅炉的生产,同时还自制了269台设备。1960年6月,武汉锅炉厂建设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批量生产,成为继哈尔滨锅炉厂、上海锅炉厂后我国第三个大型锅炉制造工厂。1962年为大庆油田生产一台30T/H燃油锅炉安装于油田备用电厂,1964年生产了全国最大的75T/H天然气锅炉。
随着国际形势的突变,1960年以后,武汉锅炉厂所有的设计和生产都完全依靠自己,1966年11月,武锅的工程技术人员客服了种种困难,成功研制出220T/H高压锅炉,这项技术成果极大的鼓舞了武锅人,同时得到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1967年10月,周总理视察了武汉锅炉厂。70年代,国家电力需求量骤增,武汉锅炉厂朝着生产更大功率的锅炉的方向发展,1971年,成功研制生产出410T/H锅炉。
80年代,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武汉锅炉厂不断与世界顶级的锅炉公司接触,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1986年,为天津军粮城电厂成功生产出670T/H锅炉。90年代开始,正式进军国际市场,先后出口印度尼西亚燃油锅炉和碱回收炉。
1995年8月,武汉锅炉厂进行改制,成立武汉锅炉集团。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2008年武锅位于武汉市江夏区佛祖岭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新厂区破土动工,2009年建成,武锅整体搬迁到新厂区,2022年道本控股武锅。
随着武锅的搬迁,老厂区大部被夷为平地,仅存一座403车间,被改造成403国际艺术中心,如今的老厂区被开发成百瑞景中央生活区、时代花园、珞珈山小学,宿舍区被开发成梦时代广场。
乌鲁木齐锅炉厂的温度
每到冬天,家里暖气烫手,心头总会生出点儿小庆幸。但要问三十多年前的乌鲁木齐人,"暖气"是怎么供到你家屋里的?其实啊,那不是哪个看不见的系统或者抽象的“市政工程”,而是成百上千的锅炉房和那些年轮一般的老厂子,是一批热气腾腾的人在用自己的汗水,把冷风挡在了窗外。说来也怪,回忆总是往锅炉厂那去——没它,乌市的冬天可能真就冷到骨头里了。
我小时候去奇台路11号的时候,常觉得那一带有种特别的烟火气。锅炉厂门口总有人进进出出,油腻的工装裤,棉帽子,大手大脚。厂子不算大,院墙斑驳着老旧的瓷砖标语,却透着倔强。其实,乌鲁木齐市锅炉厂是1958年建起来的,说历史悠久不为过,真正撑起了新疆冷天里的一口暖气。而且它不是普通厂子,那会儿可是工业锅炉界的“骨干”,全新疆也只有两家能做蒸汽锅炉——气势那叫一个硬。
你要问锅炉厂的工人们是啥样?他们大多是普通人,有的脚上还带着棉絮毛线,有人背着馕进厂,焊花闪在脸上,一天要冲好多遍水龙头,洗去黑灰。九十年代初那阵,厂里工人差不离九百人,比例上看技术员和焊工其实还不少。因为锅炉这玩意儿,又热又重,得真本事。刚毕业的实习生来,还特紧张,怕出岔子。厂子里有自己的锅炉研究所、理化室、探伤室,总觉得像个小王国,什么都能自给自足。
这些年头,有几个闲得没事儿的人,会“翻”过去的技术台账,说那些型号名头拗口:什么SZG、SHL、DZL、SZL,其实每一串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后头,藏着不少人一辈子的心血。有那会儿带队搞开发的人,自己动手画图,一遍遍调试,不小心烟气呛着了,还是擦一把汗死磕到底。厂子的锅炉系列多到让人眼花缭乱,市场做得很开,不光新疆本地,从河南、甘肃、陕西,一路供到西北大大小小的单位。
厂里流传一句“江湖话”:锅炉厂人的饭碗,是一口真正铁饭碗。可“铁饭碗”也是有温度的,不是冰冷的铁疙瘩,是靠汗水捂热的。记得厂门口那家早点铺,早上天刚蒙蒙亮,已经挤满了准备上早班的叔叔阿姨,拿只热包子或者油饼,捏在棉手套里边蹭边走,然后进车间顶十小时。那一丝火气,也是冬日最让人安慰的依靠。
乌市的冬天,说冷是真冷,没有热气就熬不过去。锅炉厂的技术,真能算是给城市撑起一块厚被子。只是时间总归要走。社会总往前跑。有几年,环保成了头等大事,乌鲁木齐的天太憋,人们也开始着急琢磨怎么不再吐那么多烟。于是小锅炉房陆续被关停,集体供暖上马,锅炉厂人第一次感到“铁饭碗”开始有了裂缝。有的老工人,面对新政策笑得有些苦,也有人积极转岗,做售后、做检修、甚至自谋出路。厂里的老机器也有的慢慢锈在院子角落。
还有人念叨,锅炉厂曾经最风光的时候,那是连周围几个巷子都能闻到铁和机油混合的味道。最怕是下雪天,车间门口的雪总是被炉烟化掉一茬又一茬。也许那些机器的轰鸣声,在大多数人耳朵里只是个回声;但对门里的人,那是真正的热闹日子。铁和汗水,热气和希望,一齐哐哐作响。
后来呢,老人还会坐在小区门口的长椅上跟人说:“那儿现在没人了,院子空了。”有些年轻人甚至连锅炉厂的门长啥样都没见过,但家里暖气热的那一刻,也许依稀承接着过去几代人的温情和努力。
再路过奇台路的时候,原来高耸的水塔和排烟管还依稀在,但已经锈迹斑斑。厂子门口没人再排队进厂上早班。大风过后,院子里飘荡着杂草和落叶,却总让人想起那些有温度的日子。
说到底,一家像乌鲁木齐锅炉厂这样的老厂子,它到底留下的是什么?是一串又一串冰冷的产品型号,还是冬天窗户玻璃里结的霜花被热气融掉的那一刻?是谁还会偶尔记得,这寒冷的城市里,有那么一群人曾经夜夜早早,为一城温暖苦撑着?
也许工厂会消失,也许锅炉会朽坏,但那些热气,那份想把冬天变暖的心思,还是悄悄藏在城市的脉络里。等下一个冬天,漫天雪花压下来的时候,人们还是要找回家屋里的那点真温度。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