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崩溃》的读书笔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1 10:14

《崩溃》的读书笔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崩溃》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笔记既有深度又能准确反映你对这本书的理解:
"1. 明确笔记的目的和读者对象:"
"目的:" 是为了自己回顾,还是为了分享给他人?是为了写正式的读书报告,还是随性的个人感悟?不同的目的会影响你记录的内容和深度。 "读者对象:" 如果是写给别人看的,需要考虑读者的背景知识,避免过于晦涩的解读,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2. 仔细阅读,做好记录:"
"精读与泛读结合:" 先进行泛读,了解大致内容和情节,然后进行精读,关注细节、人物、主题等。 "记录关键信息:" 做笔记时,要记录下关键信息,例如: "核心情节:" 故事的主要发展脉络,重要的转折点,高潮和结局。 "人物分析:" 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变化和发展。 "主题思想:" 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通过哪些情节和人物来体现? "象征和隐喻:" 文中是否有象征和隐喻的运用?它们有什么含义? "写作手法:" 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例如:对比、象征、

人生只有一个依靠,总会让你失望

作者:国馆 来源:《意林》

林黛玉的一生,最悲惨的不是无父无母,不是寄人篱下,也不是体弱多病,而是守着对贾宝玉的爱。这几乎成了她活着的唯一支点。

从书里对她的背景介绍来看,林黛玉是来“还泪”的。第一次见到贾宝玉,林黛玉就因为他摔玉怕哭了;后来为他恼,为他愁,全都是为着这个前世修来的孽缘。

贾宝玉虽然也是深爱林黛玉,但他毕竟是“情不情”之人,对世间一切可爱之人、可爱之物都有一种大爱,并不只独为黛玉而活。可怜林黛玉神女有心,生日当天听到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泪尽而逝:“唯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撇去林黛玉身世中的种种神话色彩、隐喻成分,她的人生正正是印证了这一点:最悲剧的人生,莫过于只有一种盼头、只有一个支点。

因此最健壮的人生,便是努力发现生命中不可知的风景,将幸福的来源分散开来。

无疑地,薛宝钗的人生至少比林黛玉要幸福。

她有母亲也有哥哥,但并不狭隘,心怀苍生。螃蟹宴上,她一句“皮里春秋空黑黄”,力压群芳。即使她劝贾宝玉多关心经济仕途,也不过是希望他为生活多做准备。

最后她嫁给宝玉,但宝玉还是出家去了,她并没有悲痛得死去活来,一直不言语也能忍住泪水,明明自己是最大的受害者却还能劝慰王夫人、薛姨妈、袭人这些人。

她并不将希望寄托在一个篮子里:宝玉走了,她好歹能够守着自己的孩子,正如贾政说男人在外把持,女人在内相助,生活还能继续下去。

宝钗也许势利,她从来不会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表现得过分执迷,甚至什么是她真正喜欢的东西似乎也没人知道。这样的生活态度,她得到的也不过是人生的一点点清欢,得罪谁了?

史铁生《务虚笔记》里有这样的话:“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我的位置。”

我们遇过的人和事,再重要再精彩,都不过是生命中的风景,当不得坚实的凭依。反而是务虚的追求,能让我们承受住任何生命支柱的倒下。

杨绛晚年不仅失去了自己的丈夫,还有自己唯一的女儿。她以读书、写作、翻译来对抗苦难,“为灵魂清点行囊”,继续人生最后阶段的旅途。

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与杨绛类似:丈夫粗暴早逝,女儿车祸去世……这一切都足以让普通以家庭为中心的女性崩溃。但是写了十首《哭女诗》后,拍走身上哀伤的尘埃,她捡起挚爱的中国诗词,走向重生。

李商隐的《送臻师》里有一句诗这样说:“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

叶先生解释说:“据说佛为众生说法时,每一个毛孔都生出来一朵莲花,每一朵莲花中都坐了一个小小的佛像。”

世上每事每物都有其意义和价值,也有足以让人欣赏、喜悦之处,让人体会生命之美。

多去尝试美好的事物,不要将生命折损在一个支点的失落上,人生旅途才可以时时开出莲花,听见真谛。

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

来源: 意林杂志

坚守正义事业 迎接光明未来 ——重温毛主席《论持久战》有感

2019-08-19来源:湖南学习平台作者:沈言

全党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此时此刻,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对于我们更加全面地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重要判断,更加深刻地把握“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内涵和实质,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信念和意志,无疑将带来“温故而知新”的思考和启迪。

1938年5月,抗日战争进入第10个月。一方面,日军势头凶猛,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相继陷落,武汉危急;另一方面,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首胜,国民党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面对错综复杂的战争局势,在政治、军事、社会各阶层,众说纷纭、观点林立,尤以“亡国论”和“速胜论”为代表的两大论调此起彼伏,一时间国民思想陷入迷茫,何去何从莫衷一是。针对这种情况,毛主席在延安的窑洞里,深入总结十个月的战争实践,用8天9夜写下了5万多字的鸿篇巨制——《论持久战》。这部伟大著作,通篇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哲学的思辨、恢宏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抽丝剥茧般地深刻分析了世情、国情和战情,有力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科学预见了抗战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3个阶段,雄辩地作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的结论。《论持久战》的发表,了困扰国民思想的种种疑问,指明了抗战的重大方略、根本原则和战术战法,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决心,为夺取抗战全面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18年后的1956年,日本前关东军参谋长远藤三郎,在北京见到他毕生最崇敬的对手毛主席时,把祖传宝刀献给毛主席。此前,他苦思不解,当时实力远强于中国的日本为什么会战败?直到他读了《论持久战》,一夜之间觉悟了,意识到中日之间的较量,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现代化上的较量、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更是政治上的较量、意志上的较量、全球战略的较量。这既是一个战败者的深刻反思,更是对伟大对手的由衷诚服。

81年后的今日之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团结带领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正阔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是,前进的道路上并不太平,也面临很多风险挑战。特别是一些西方政客,把中国的崛起看作是“最大的危险”,妄图阻挠我国发展、阻断民族复兴。罔顾事实,抹黑中国者有之;别有用心,孤立中国者有之;兜售“中国威胁论”,给中国制造麻烦者有之;奉行霸权主义,向中国施压力、设陷阱、围追堵截者有之;幕后操纵、煽风点火,插手干预我内政者有之。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这些铿锵有力的声音,与毛主席当年的精辟论述,既宏识相通,又闪耀着新时代的伟大光芒。

正义与非正义:人间正道是沧桑

《论持久战》开宗明义分析指出,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抗战是正义的、进步的;日本正处于法西斯国家大崩溃的前夜,它的战争是带最后挣扎性的冒险战争,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有了新的人、新的政党、新的军队和新的抗日政策。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凡属正义的革命的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日本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

历史走到今天,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仍在继续。强权国家为巩固其“世界霸主”地位,对中国等与之形成平等竞争关系的国家,大搞极限施压,惯用关税武器,实施长臂管辖,甚至动用国家力量对一些市场主体进行打击,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奉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背道而驰;秉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同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准则格格不入;推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同经济全球化的浩浩大势逆流而动;退出伊核协议、中导条约、巴黎协定,成为国际法和国际规则的最大破坏者……这些恶劣行径,不仅暴露了强权国家的战略迷误和内心恐慌,而且给世界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给国际规则秩序造成了严重破坏,给全球带来了新的不安和“硝烟”。

与之相反,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坚决维护多边主义和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共产党向全世界庄严宣示:中国决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目前,我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同150多个国家和国际性组织签订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13年以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保持在30%左右。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义之路、光明之路,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符合大势、顺应人心。

中国的先哲们早就参透了世间“大道”:邪不压正,正义必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今天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多边主义”。德国新闻电视台评论称,“一直以来,中国采取克制态度并制定多项开放新政……现在,天平已经向中国一方倾斜。”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世界各国寻求发展的权利不容侵犯,世界人民共同的福祉决不允许被剥夺。不管强权国家如何横行霸道、颠倒黑白,其本质是退步的、野蛮的、狭隘的、自私自利的,随着其一意孤行、出尔反尔、越陷越深,必将尽失人心,维护正义、支持进步的国际力量必然联合起来。不管面临的困难有多大,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是正义的、光明的、包容的、天下为公的,公理、道义、人心在我们这边,只要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抓紧办好自己的事情,前进的道路会越走越宽,携手同行者会越来越多,耀眼的阳光终将驱散笼罩的乌云。

持久与速胜:乱云飞渡仍从容

抗战的走向,是《论持久战》重点论述的问题。毛主席从敌我强弱、力量大小、进步退步、优势劣势、多助寡助等基本因素的相互关系中,实事求是地分析指出,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有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客观现实的行程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旗帜鲜明地批评了“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有进无退的拼命主义”等错误观点和急躁情绪。毛主席进而又指出,人的主观努力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必须动员全中国人民,统统发扬其抗日的自觉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目的。坐着不动,只有被灭亡,没有持久战,也没有最后胜利。”

82年前,日军曾口出狂言,“三个月占领中国”,早已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82年后的今天,强权国家妄图通过极限施压“闪电式”逼迫中国就范的幻想,同样被无情地击碎。辩证唯物主义最伟大的生命力,就是实事求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斗争,我们更要坚持实事求是。那些“我们已经到了最危险时刻”的悲观论调,那些担心与某国经济脱钩会造成中国经济大倒退的恐惧症,那些看不到西方在经济和科技上仍然强大、将其拒之门外或希望决战决胜的急躁心理,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正如毛主席批判指出的,“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一方面,尽管强权国家正在走“下坡路”、开“历史倒车”,但为维护其霸权地位,绝不会轻易放弃,对我国的围追堵截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尽管我国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尽管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任务仍然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研判国际形势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变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一年多来的斗争实践表明,强权国家某些政客其突出的政治动机就是把国内政治矛盾国际化,在国内笼络人心、争取选票。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西方国家政治体制“轮流坐庄”,追求短期执政效应、朝令夕改的事情十有八九。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致力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执政的战略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举世瞩目。我们有着足够的自信、定力和耐心,切不可“乱花渐欲迷人眼”。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者相互渗透,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伟大梦想不会从天而降,中国崛起不会自动到来,强权国家更不会拱手相让。在外部阻扰和困难挑战面前,我们既要保持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作好打持久战、拉锯战的思想准备;更要增强斗争精神、斗争勇气和斗争本领,运用灵活的策略,在持久战中打好“运动战”“反击战”。我们每个人都要实实在在付诸行动、付出艰辛努力,把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执行力、创造力,落实到本职工作、具体岗位、正在做的事情上,努力攻克一个个技术堡垒,积小胜为大胜,以量变促质变,以战术上的主动赢得战略上的主动。

物质与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

抗战早期,慑于日本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军力,“抗战必亡”“再战必亡”的声音时起时伏。《论持久战》深刻地批判了这种主观的、片面的“唯武器论”,认为精神的力量比物质的力量更深厚,抗战胜利首先靠军民团结一心。毛主席深刻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历史为此作了最好的见证。

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但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且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源源不断地转化、催生物质力量。我们要看到,面对当前强权国家花样百出、翻云覆雨的严峻挑衅,这绝不仅仅是物质力量的较量,本质上是制度优势、政治体制和意志决心的较量。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意志如磐:中国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原则问题决不让步!这份底气和豪迈,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自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航指向;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强大政治动员力;来自于我国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强大实力;来自于我国经济所具有的强大韧性、巨大潜力与回旋余地;来自于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不断迸发的创造伟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经受了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战火考验,经过了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等政治巨变考验,经历了九八抗洪、抗击非典、汶川抗震等重大灾害考验,挺过了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等世界经济动荡考验……艰难险阻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觉醒和成长。“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越是困难面前、重压之下,我们越要坚定信心、打起精神,越要激发斗志、鼓舞士气,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咬定目标、埋头苦干、奋力拼搏,攻克一个个难题,迈过一道道沟坎。

机遇与挑战:踏平坎坷成大道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辩证地阐述了战争的主动与被动、优势与劣势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双方的强弱优劣都不是绝对的,可以通过争取许多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逐渐地造成战略优势和战略主动地位,从而引领人们从危机中看到希望,在重围中寻求突破,坚定必胜信心。同时,毛主席又深刻指出,中国人民和各政党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革,为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提供了条件,“革命战争是一种抗毒素,它不但将排除敌人的毒焰,也将清洗自己的污浊。”

辩证唯物主义深刻揭示,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要一分为二看问题。诚然,由于强权国家的封锁打压,我国部分企业和产业面临着突发性、短期性困难,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但挑战中蕴含着机遇,危机中潜藏着转机。比如,针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们就更要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际经贸合作的朋友圈,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针对技术壁垒和人才壁垒的升级,我们就更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吸引更多国内外高端人才,加大自主创新和核心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力度,下决心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针对经济封锁和贸易摩擦的掣肘,我们就更要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下大力不断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激活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巨大潜能,等等。事实胜于雄辩。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2019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6.3%,逆势向好、稳中有进。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认为,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增长来源。

“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这是湖南人特有的血性。面对困难挑战,我们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学会在大海里游泳”,打好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2019年上半年,湖南省引进外资同比增长11.9%,外贸出口增长57.3%,一大批企业从沿海进入了湘南湘西,工程机械、电力机车等大踏步走向世界,智能制造异军突起,各路人才纷至沓来。这些就是我们未雨绸缪、主动应变、因势利导的结果。湖南作为中部地区省份,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化不利为有利,遵循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进一步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坚挺“中部脊梁”中实现更大作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既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又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强权国家发起的这次围堵犹如一场冷水浴,给中国人民上了一课,亿万劳动者、科技工作者、市场主体受到了教育和警醒。从“两弹一星”“杂交水稻”“高速列车”,到天宫、蛟龙、天眼、、墨子、大飞机、5G等,我国科技的飞跃式发展,从来走的就是一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创新之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只要我们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惧挑战,知重负重,勇于攀登,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就一定能够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化危为机、破浪前行,蹚出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稿件原载于2019年8月19日《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师榕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