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1 11:4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活教育》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内容充实、深刻且条理清晰:
1. "明确核心概念与主旨:" "准确理解“活教育”:" 首先要深入理解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理念。这包括它的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方法(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原则(要解放儿童,培养儿童创造力,注重生活实践等)。这是你作文的基石。 "把握《活教育》的主旨:" 思考陈鹤琴先生写作或倡导《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改革当时的教育弊端?是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人?还是为了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明确主旨有助于你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
2. "精选笔记内容与重点:" "选择关键章节/观点:" 《活教育》可能包含多个方面的论述。选择你印象最深刻、认为最重要或与你有最多共鸣的部分进行深入阐述。不必面面俱到,抓住几个核心观点或理念作为论述的重点。 "记录具体事例与论述:" 在阅读时,不仅要理解文字,还要留意陈鹤琴先生是如何通过例子、故事或具体的论述来支撑其观点的。这些例子和论述是让你的读书笔记
编者按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如今,参观游览博物馆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数智化时代,如何让观众在逛展过程中实现从“新奇体验”到“文化共鸣”?近日,光明日报记者会同中央民族大学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梳理了数智化背景下博物馆创新发展的现状、受众体验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身处国家博物馆展厅,AI虚拟导览员“艾雯雯”正为观众娓娓道来青铜铭文的千年密码;轻点屏幕,敦煌壁画在8K微距扫描下纤毫毕现;置身光影空间,汉代市井的喧哗随体感互动扑面而来……当混合现实、大模型与数字孪生技术涌现在博物馆,静态的文物正被赋予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转型:博物馆遇见AI,开启文化传播新方式
从档案库到“活”文物。“数字化的发展,改变了我们与文物的相遇方式。”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告诉调研组,在数字化发展初期,博物馆主要将数字技术用于藏品的管理与信息录入,这样每件文物都拥有了专属“数字身份档案”,详细记录其来源、材质与形态等信息。这不仅让文物藏品的管理变得规范,更可以让观众动动手指就能查询到千年珍宝的来龙去脉。
档案库日渐丰富,展陈方式也推陈出新。例如数字孪生技术为沉睡的国宝注入“数字生命”,通过3D扫描建模,静态的珍宝“活”了。首都博物馆“辉煌中轴”数字多媒体总设计师王泊乔对此深有感触:过去只能隔着玻璃看,如今观众能在可触摸交互的透明屏上放大青铜器的细密纹理,甚至通过一段AI生成的动画来“目睹”其制作过程。技术不仅突破了文物保护的限制,也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
“过去看展得专门抽时间挤场馆,现在随时随地都能观国宝,还能细看纹路,放大字体,太方便了!”博物馆爱好者小张不禁感慨。“云博物馆”“云展览”“虚拟解说员”“H5互动游戏”……越来越多的观众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交互式观展,让他们有机会欣赏到博物馆的珍贵藏品,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展习惯个性化定制。
而数字化的探索并未止步于复刻,不少博物馆尝试将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相结合,推出众多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千里江山图”在流动光影中舒展,“唐代长安城”于环绕音效中重现,“遇见博物馆”系列将全球艺术真迹数字化,打造出“遇见敦煌”等现象级展览。郑茜告诉调研组,这些沉浸式表达是新时代博物馆的一种“文创”品类,深厚的物质文化遗产仍需要精准解读与表达,技术并不能完全展示实体文物的所有信息。
博物馆变身“数智体验乐园”。在敦煌博物馆,游客傅霜举起手机扫一扫,便能目睹空间中跃动的增强现实影像,高清动画、立体声效让人瞬间“穿越”千年。如今科技正赋予文物前所未有的“活力”:扩展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在真实环境中巧妙叠加虚拟影像以实现深度交互的方式,正逐步重塑着展览体验;而多模态交互展示,则巧妙地融合了数字捕捉、体感互动、语音交互等前沿科技,将文字、语音、动作乃至环境等多种人机交互元素,自然而然地编织进展厅的空间中,营造出一种无缝衔接的具身体验。
国家博物馆“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展”通过数字绘制、3D Mapping影像和AI算法技术,将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艺术风格与丰富内涵以全新的视角呈现出来;湖南博物院“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搭建了全景声学系统,将编钟、编磬、丝竹、管弦等传统乐器的声音与自然界采集的各类音频结合,创造出与场景相得益彰的音效……当身体被光影、声音等元素包围,观众就仿佛穿越到历史的真实情境之中。
在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创新传播负责人盛馨艺看来,目前博物馆比较稀缺的是有专业知识背景和善于讲故事的优秀讲解员。为此,不少博物馆都推出了虚拟解说员。调研了解到,国家博物馆的虚拟解说员“艾雯雯”,不仅能够根据观众的兴趣讲述展品的故事,还能在观众提出疑问时,迅速给出准确而有趣的解答;首都博物馆推出的数字讲解员“京慧”,不仅博学,还能与观众亲切交流。
从图文信息单向传播到人工智能技术带来多感知展陈,博物馆正蝶变为一座座能够激发文化共鸣的“数智化体验乐园”。郑茜表示:“博物馆服务的主体永远是人,技术是讲好故事的工具,文博从业人员对展品的研究和探索都要跟上科技的步伐。”
共鸣:大众与数智化博物馆双向奔赴
观展主力年轻高知且适应新技术。调研组回收的1135份问卷结果显示,当前博物馆的受众群体在性别分布上以年轻女性为主,占比为70%;在年龄段上,19~25岁年轻受众占比57.9%,其中49.34%为在校学生,这些受众成为博物馆数智化体验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充满活力与好奇心,更对文化艺术有着深厚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擅长运用数字化工具获取信息、享受服务。此外,调研受众以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等人群为主,本科学历者占比45.81%,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比38.04%。这些受众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同时,也具备强大的学习探究能力和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
观展呈现社交化与日常审美化特征。调研显示,博物馆进入数智化阶段,受众呈现出较稳定的参观频率和习惯。其中27.82%的受访者表示每半年会参观一次博物馆,76.41%的人表示每次停留时间不少于3小时。对于参观展览,他们普遍偏爱与家人朋友结伴而行。但无论是独自沉浸、亲友共赏,还是亲子时光,他们都认为博物馆是社交打卡、促进交流、加深情感的优选之地,其中文化历史类展览(79.77%)和艺术作品类展览(72.03%)最受欢迎。87.29%的受访者表示增长见识、拓宽认知是他们参观的主要目的,67.78%的受访者对逛博物馆有提高审美品位、获得美育熏陶的期待。因此,逛博物馆已成为大众满足其社交需求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乐于在博物馆中驻足停留。这不仅反映出受众对博物馆的热爱,也见证了博物馆对促进人们情感联结的独特价值。
受众偏好数智化展示,热衷新技术体验。“这些数字化体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展览,并获得更有趣的观展体验。”参观者李女士告诉调研组。人们在支持传统展陈方式的同时,也积极接纳新技术、新形态,66.5%的受访者对博物馆智能化技术表达了认可。一位年过七旬的中学退休历史教师看到人们在文物展柜前拍照打卡不禁感慨:虽然我对传统展览很有感情,但数智化技术确实消除了很多因排版印刷问题而带来的阅读障碍,比如我可以通过智能屏幕放大字体。
从AR、VR、AI等技术的融入,到虚拟展览、研学的推陈出新,博物馆数智化不仅创造了节假日的高流量,也获得了非节假日的热关注。调研数据显示:91.6%的受访者表达了对博物馆数字化体验的高度认同,他们不仅肯定了其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对数智化手段所带来的全息感官体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88%的受访者亲身体验过博物馆的技术应用场景,其中展览的智能化陈列与智能技术营造的互动光影空间最受观众喜爱,分别占比为79.71%、57.48%。49.25%的受众在博物馆中使用过可穿戴式设备,如虚拟现实头盔、混合现实眼镜,63.64%的受众更喜欢沉浸式体验空间中的光影艺术展览、全息投影。此外,博物馆还为观众提供了语音智能互动、AI虚拟解说、体感互动游戏、数字集章打卡等服务,吸引了不少观众来“二刷”“三刷”。
挑战:博物馆数智化实践中面临多重考验
过度依赖数字技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化的深度与内涵。一些经常去博物馆的受众普遍反映:有的博物馆展览内容与互动技术的结合不够紧密,存在内容和形式脱节的现象。数字化展示虽然能吸引观众,但在文化知识的传播上容易流于表面,不能带观众深入系统地了解展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有受访者表示,一些博物馆片面追求数智化展示技术的先进性,忽视了展品本身的美感和文化内涵的传播,导致展示效果不尽如人意。对此,一位受访者深有感触:“我们都很喜欢展览有新的呈现方式、奇妙的互动体验、震撼的视听效果,但不管技术如何发展,博物馆都应回归‘初心’,而不应让技术抢了文化的风头。”
此外,部分博物馆利用数智化技术,还会出现文化阐释的准确性问题。这些不仅影响了观众的观展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数智化技术在提升博物馆吸引力方面的作用。
数字娱乐化倾向,弱化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部分博物馆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迎合社交媒体与互联网传播趋势,将展览过度娱乐化,忽视了对其文化精髓的表达。这种追求“潮流化”“网红化”的倾向,容易使博物馆变成一个单纯的“打卡拍照”之地。一位受访者表示:“博物馆的文物和文献资料是需要观众静下心来慢慢去观赏并思考的。如果添加了太多的技术展示以及网络碎片化的传播形式,文物和文献资料背后的历史厚重感会慢慢被娱乐化活动消解。安静的博物馆变成了喧闹的拍照场所,会让人觉得很可惜。”长此以往,过度娱乐化以及浅表化的数字文化传播,不仅容易使观众产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心态,还可能会弱化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
部分博物馆技术设备落后,影响了观众的体验。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部分博物馆难以跟上数字化技术迭代的步伐,容易出现技术设备老化进而影响观众体验等问题。尤其在参观展览时,观众的技术使用体验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观展心情。调研中,不少观众提到:互动体验不流畅是他们最不满意的一个方面。有受访者表示,一些博物馆互动装置反应迟钝,或操作流程复杂,在尝试与展览内容互动时遇到了障碍。这种不流畅的体验影响了他们对整个展览的兴趣。然而,互动体验不流畅,表面看是技术维护与支持方面存在不足,实则是博物馆的资金投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博物馆数字战略规划等方面的问题。
启示:让数智化深度赋能博物馆空间活力
博物馆数智化应超越文物数字化展示,通过激活整个空间,从而实现从文物“活化”到空间“活化”的升级。技术应用首先要服务于文化内涵的挖掘,构建起能引发历史对话、文化共鸣的体验场,让观众不仅观看文物,更能沉浸于其历史情境。
注重人文温度:数智化应更具人情味。当前,博物馆数智化更多注重对藏品信息的采集与展示,往往容易在追求技术的同时丢失人文关怀与情感表达。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博物馆数智化开始向数字艺术化转变,将传统的数字信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通过光影效果、音乐配乐、色彩渲染等手段,赋予文物以新的生命力。在文物被技术赋予鲜活生命力的过程中,给观众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冲击,更应在情感上引发共鸣。技术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数字化应服务受众,所有的创新最终都应回归到“观众看懂了吗?感动了吗?”这个检验标准上来。
强化审美表达:数智化应注重激活审美共鸣。针对数字艺术如何激发观众的审美体验这一问题,博物馆数智化升级应进一步强化数字艺术化转型。首先,提升高精度数字建模技术标准,结合动态光影与交互设计,使文物展示既保持历史真实性又富有艺术表现力;其次,开发虚实融合的沉浸式体验场景,通过时空穿越的叙事手法激发观众想象力;最后,深化文化内涵的数字化表达,构建多层次解读体系,将审美体验升华为文化认知与精神共鸣,让观众在艺术与科技的交互中获得更深刻的文化思考和心灵触动。
深化叙事体验:“资深编剧”讲述动情故事。数智化技术如同一把钥匙,为博物馆解锁了无数新奇的解说方式。只将冰冷的数据与信息一股脑儿地抛给观众,那么这些珍贵的文物就可能沦为无生命的展品,观众也难以跨越时空的鸿沟,无法真正领略其历史价值。因此,博物馆在接下来的数智化道路上,更应像一位资深的编剧,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文物背景编织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些尘封的岁月。这样的参观过程,不再只是简单的信息接收,而是一场充满叙事性与代入感的旅程,让观众在故事中感受文物的温度并理解其背后的深意。
创新交互陪伴:打造智能陪伴AI讲解员。调研过程中,不少观众表示博物馆的解说员也是让他们获得良好体验的要素之一,他们在温暖柔和的语调、幽默风趣的语言、娓娓道来的介绍中感受历史的温度。建议博物馆可着力打造“会讲故事”的AI讲解员系统,通过情感化语音合成技术还原人类解说员的温暖语调与幽默感,结合实时观众画像提供个性化叙事服务。让AI讲解员不仅能根据观众的兴趣与需求,量身定制一段段精彩绝伦的故事解说,还能带观众走进文物背后的世界,聆听它们的制作工艺、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
优化参与质感:提高沉浸式空间的互动品质。调研组看到,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寻觅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XR沉浸式大空间探索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排队体验。其实,沉浸式空间不仅要让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重要的是互动的品质,而目前有些博物馆确实存在设备配置到位但互动环境、内容质量、互动体验不佳等问题。可借鉴三星堆XR项目的成功经验,比如打造多人协同作业的“数字考古工坊”,观众可以分组完成虚拟考古现场的任务。这种高品质的互动体验,能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对文化产生深刻的理解与共鸣。
(作者: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 执笔人: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赵丽芳、博士后齐翊帆、副教授王袁欣,本报记者白雪蕾、兰亚妮、纪博、石永程,调研组其他成员钟嫣然、杨佳锟)
来源:光明日报
颜色不一样,格调不一样
但是内在情绪都一样
都有对自由的渴望
对生命的珍惜,对家乡的思念
……
王希奇《战俘XXX号》系列绘画作品。
鲁迅美术学院退休教授王希奇用4年多的时间
查阅大量资料
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了《战俘XXX号》系列作品
绘制了300余位战俘的肖像、群像
他绘画创作的原型来自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全貌(翻拍照片)。
这里是二战期间日本在沈阳设立的场所
专门关押太平洋战场上被日军俘获的盟军战俘
时称“奉天俘虏收容所”
先后被关押于此的美、英等国战俘2000余人
在近三年的牢狱生活中
战俘们饱受疾病、寒冷、饥饿、毒打等折磨
大约有260人死去
被称为“东方奥斯威辛”
8月5日,参观者在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内观看展品。
九一八事变后
中国东北成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扩张的物资生产基地
为进一步维系战争需要
日本人从太平洋战场上俘获的盟军战俘中
选出从事过机械加工、机械制造等具有技术工作经验的战俘
把他们押往沈阳
关押在战俘营
派送到日本人的工厂里从事劳役
图为战俘营营房内景。
食品匮乏、药品奇缺、天气寒冷
盟军战俘在这里遭受非人待遇
一些战俘在战俘营里合影。
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
盟军战俘并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
他们用独特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悲惨遭遇
战俘在工厂工作时,经常会想起自己的家人,并憧憬着回国以后的生活(1475号战俘,威廉·克里斯蒂·沃特克画)。
战俘威廉·克里斯蒂·沃特克
巴顿·富兰克林·品森
马康·弗蒂尔
用铅笔创作了上百幅表现战俘劳作和生活的漫画
成为那段鲜为人知历史的珍贵见证
在战俘营,日本人制定了各种苛刻的规定,在日本人面前,甚至连跳蚤都得立正、报数(1475号战俘,威廉·克里斯蒂·沃特克画)。
8月12日,一名小朋友在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内参观。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
见证了人道主义受到的肆意践踏
也见证了中国工友与外国战俘之间的患难情谊
8月5日,小朋友在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内观看展品,展品所展示的内容是关于中国工友对盟军战俘的帮助。
“266”是美国老兵尼尔·加格里阿诺在战俘营里的号码
当时为战俘营工作的学徒工李立水也只记得这个号码
并不知道这个美国战俘的名字
266号每次看到李立水都会冲着他微笑
有时还打着“OK”的手势
李立水对这个大高个、长脸的美国兵印象很深
一天
李立水从一辆拉菜车上拿了几根黄瓜
回头看到266号的战俘正眼巴巴地看着他
李立水想都没想就拿了两根黄瓜扔了过去
266号心领神会
立即把黄瓜藏在了工作台下面
冲李立水点了点头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内展出的绘画作品(翻拍照片)。
同战俘一起劳役的中国工友高德纯
曾帮助3名战俘获得了逃跑可用的地图
在被日军发觉后
高德纯遭受了日军严刑审讯
并以“反满抗日”的罪名被判处了10年徒刑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内展出的绘画作品(翻拍照片)。
在日本工厂做工的葛庆余
曾帮助美军战俘偷轴承换粮食
他和美国战俘肯·塔沃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将外界的战事消息告诉战俘们
葛庆余还曾留给肯·塔沃自己家的地址
肯·塔沃曾说
“这些给了我和其他战俘顽强活下去的勇气”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内展出的绘画作品(翻拍照片)。
如今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已成为
日军关押和残害盟军战俘
中国与美英等盟军并肩作战
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历史见证
是教育世人铭记历史、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
历史遗迹和重要场所
这是当年战俘们寄给亲友的实寄明信片(2008年7月31日摄)。64开的明信片上有“俘虏邮便”“奉天俘虏收容所检阅济”的明显印记,这些私人信件当年要经过日军的严格审查,盖上战俘营司令官松田的名章后才能寄出。2008年7月31日,200余件二战时期美国老兵珍藏的文物史料,被捐赠给沈阳二战时期盟军战俘营旧址纪念馆。
8月5日,参观者在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
策划:徐扬、刘金海
记者:李钢、潘昱龙
编辑:张铖、方欣
视觉:胡秋思
资料来源: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 中国照片档案馆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