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1 11:59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读书笔记交流”教案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希望能满足你的要求。
"点亮思想火花,深化阅读体验——读书笔记交流教案设计注意事项"
读书笔记交流是阅读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梳理、内化、反思的过程,更是思想碰撞、智慧共享、能力提升的平台。一份精心设计的读书笔记交流教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分享与倾听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锻炼表达能力,激发持续阅读的兴趣。那么,在设计此类教案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关键事项呢?
"一、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教案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目标。读书笔记交流的目标并非简单的“读后感分享”,而应更具体、更深入。设计时应注意:
1. "知识目标:" 是侧重于对文本情节、人物、主题的梳理与提炼?还是侧重于特定阅读方法的运用展示(如批注、摘抄、联想等)?或是特定文学知识的讲解? 2. "能力目标:" 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还是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是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情感力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是激发其对阅读的热爱,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
目标设定应具体、可衡量,并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材料特点相匹配。
"二、 备选
12月初,福州市星语学校新校区多功能厅舞台上,5名患有孤独症的学生正在摆放7架约半人高的中国鼓。这是孩子们在准备专属于他们的“期末测试”。
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这也是福州市星语学校名字的由来。今年是这家专为孤独症孩子开办的九年一贯制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的第十年。
2012年建校之初,学校与福州市盲校在一起办学,只有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6个班48名学生,教师14人;如今,学校有了自己的新校区,共有27个班涵盖一到九年级的192名学生,教师增加到57人。
回顾这10年,老师们提到最多的就是:从无到有,一起摸着石头过河。
“迷茫感”是最开始每位教师或多或少都有过的。
青年骨干教师林珍珍还记得10年前刚接触学生时的课堂情景。
林珍珍原来在一所普通小学任教,经考试进入星语学校。在上第一堂课前,她信心满满地设计了整堂课的环节和教学活动。但是,课上孩子们在教室里跑来跑去,那一节课她基本都在忙着维持课堂秩序。
面对同样的情况,星语学校校长杨福从自己做起。他频繁访问对孤独症儿童做康复训练的私立机构,向机构老师取经;平时只要有时间,就阅读与孤独症教育相关的专业书籍,并要求老师每学期至少读两本专业书籍,读书笔记和教案都被纳入教师期末考核中。
过了一段时间,林珍珍改变了教学方法。她以“制作手工包”为主题,把数学知识分散到学生制作手工包的步骤中。这一次,学生们特别专心。手工包制作好后,被拿到学校的跳蚤市场上。在买卖过程中,通过计算价格,学生们又能学习到生活数学的知识。
从那时起,林珍珍开始收获这份工作的成就感。
此外,为了让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星语学校还构建了一套生态化课程体系。在校园内建设了超市、医院、图书馆等系列真实生活场景,并专门腾出一套两室两厅的生活样板房作为星语家政室,供学生学习做饭、打扫卫生、折叠衣物等。
星语学校办公室主任卢荟伦介绍,只有让孤独症学生置身真实的生活场景,他们将来走出校园才会习惯、才能适应。
王女士的儿子匡匡是星语学校的首届毕业生,今年22岁,目前在星语学校的情景教室——星语超市里担任志愿者。入读星语学校之前,王女士一家人带着儿子走遍了福州的大小机构和医院,为其寻医问诊并进行康复训练。
如今,匡匡能够安静地端坐在超市收银台前。遇上老师带领在读的学弟学妹来超市使用代币消费时,匡匡能独立收银结账。平时,他会整理超市货物,补充货架商品。王女士说,现在的匡匡就是她10年前梦中的儿子。
这也是学校所希望的。当学生从这里毕业时,要掌握“两基两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自我休闲的娱乐技能和服务他人的劳动技能。“实现多元发展,成为一名有尊严的社会人。”杨福说。
10年间,学校的毕业生加上在读学生有300多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福州孤独症儿童“读书难”的问题。但是,杨福并不盲目乐观,“只靠星语一家学校覆盖福州所有的孤独症学生,不现实”。
如何让更多的孤独症孩子走进普通中小学课堂,让他们在随班就读中学习和学会日常交往?
2017年,福州市教育局依托星语学校,建立了福州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目前,资源中心共辐射63所学校,建成173间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可保障500名左右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这63所学校将为福州的普通中小学在孤独症儿童教育融合办学上提供经验借鉴。
2021年,福州教育研究院为整合提升全市特殊教育资源,以星语学校为主建立了孤独症教育共同体,在共同体学校之间建立起教师层级培养机制和“挂职”交流机制,实行“订单式”培训,全面提升福州市14所特教学校和随班就读基地校的孤独症教育教学质量。
“融合教育将有一定学习能力的特殊学生安置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和健康学生一起学习成长,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杨福说。
更多“星星的孩子”看到了希望。今年年初,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特别提到孤独症儿童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行动计划指出,要针对这一实际,合理布局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鼓励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较大城市建设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杨福对学校未来发展有了更多的想法。以孤独症融合教育为例,杨福希望通过对孤独症儿童开展科学评估、早期干预、有效融合等方式,让康复程度好的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学习。星语学校现在还开办了孤独症融合幼儿园。
杨福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只能陪伴孤独症孩子人生中的一段,当孤独症孩子拥有一定职业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后,如果有更多爱心企业愿意提供庇护性工作岗位,这群“星星的孩子”才能真正成为有尊严的社会人。(记者田宏炜)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宏炜
12月初,福州市星语学校新校区。在能容纳200多人的多功能厅舞台上,5名患有孤独症的学生正在摆放7架约半人高、白色鼓皮红色鼓身的中国鼓。这是孩子们在准备专属于他们的“期末测试”。
患有孤独症的孩子通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这也是福州市星语学校的名字由来。今年是星语学校——专为孤独症孩子开办的九年一贯制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的第十年。
2012年建校之初,学校与福州市盲校在一起办学,只有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6个班48名学生,教师14人;如今,学校有了自己的新校区,27个班涵盖一到九年级的192名学生,教师增加到57人。
福州市星语学校新校区正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田宏炜/摄
回顾这10年,老师们提到最多的就是:从无到有,一起摸着石头过河。
“迷茫感”是最开始每位老师或多或少都有过的。
青年骨干教师林珍珍和丁锦瑕都还记得10年前刚接触学生们时的课堂情景。
林珍珍从一所普通的小学考入星语学校。在上第一堂课前,她信心满满地设计了整堂课的环节和教学活动,“当时感觉是要去教一群不一样的天才。”
现实却是仅有8个孩子的课堂就让林珍珍应接不暇。孩子们在教室里跑来跑去,那一节课她基本上都在忙着维持课堂秩序,预备好的教学内容完全没用上。
丁锦瑕此前虽然有过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经验,但2012年刚到星语学校时也有不适应之处。
面对这种情况,星语学校校长杨福从自己做起:频繁访问对孤独症儿童做康复训练的私立机构,向机构老师取经;平时只要有时间,就阅读与孤独症教育相关的专业书籍,并要求老师每学期至少读两本专业书籍,读书笔记和教案都被纳入教师期末考核中。
此外,校内还会定期开办读书沙龙,要求老师在沙龙上分享自己最近的阅读感悟和体会。
过了一段时间,林珍珍改变了教学方法。她以“制作手工包”为主题,把数学知识分散到学生制作手工包的步骤中。这一次,学生们特别专心。手工包制作好后,被拿到学校的跳蚤市场上。在买卖过程中,通过计算价格,学生们又能学习到生活数学的知识。
从那时起,林珍珍开始收获了这份工作的成就感。
2020年,在从旧校区搬到新校区时,丁锦瑕在办公室整理出几大箱子的读书笔记和教案本,这让她犯了难。无奈之下,丁锦瑕只能筛选丢掉一部分。她说,真的太多了,丢掉也有些舍不得。
福州市星语学校赵郑禛老师在给三年一班学生上绘画与手工课。福州市星语学校供图
支持青年教师外出学习与专家交流,以科研课题带动教学提升,是星语学校的一大办学特色。
此外,为了让学生毕业后更好适应社会,星语学校还构建了一套生态化课程体系。在校园内真实建设了超市、医院、图书馆等系列生活场景,并专门腾出一套两室两厅的生活样板房作为星语家政室,供学生学习做饭、打扫卫生、折叠衣物等家务。
星语学校办公室主任卢荟伦介绍,只有让孤独症学生置身真实的生活场景,他们将来走出校园才会习惯、才能适应。
福州市星语学校校园内专门设有一面笑脸墙,墙上笑脸照均为该学校在读学生或毕业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田宏炜/摄
王女士的儿子匡匡是星语学校的首届毕业生,今年22岁,目前在星语学校的情景教室——星语超市里担任志愿者。入读星语学校之前,王女士一家人几乎带着儿子走遍了福州的大小机构和医院,为其寻医问诊并进行康复训练。
如今的匡匡安静地端坐在超市收银台前。遇上老师带领在读的学弟学妹来超市使用代币消费时,匡匡能独立收银结账。平时,他会整理超市货物,补充货架商品。王女士说,现在的匡匡就是她十年前梦中的儿子。
这也是学校所希望的。当学生从这里毕业时,要掌握“两基两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基本的社交沟通能力,自我休闲的娱乐技能和服务他人的劳动技能。“实现多元发展,成就一名有尊严的社会人。”杨福说。
十年间,学校的毕业生加上目前在读学生有300多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福州孤独症儿童“读书难”的问题。但是,杨福也并不盲目乐观,“只靠星语一家学校想覆盖福州所有的孤独症学生不现实”。
如何让更多的孤独症孩子走进普通中小学课堂,让他们在随班就读中学习和学会日常交往?
星语学校一边培养孤独症儿童,一边培养孤独症教育的老师。
2017年,福州市教育局依托星语学校,建立了福州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目前,资源中心共辐射有63所学校,建成173间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可保障500名左右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这63所学校将为福州之后的普通中小学在孤独症融合办学上提供经验借鉴。
2021年,福州教育研究院又整合提升全市特殊教育资源,以星语学校为主建立了孤独症教育共同体。共同体学校之间建立起教师层级培养机制和“挂职”交流机制,实行“订单式”培训,全面提升福州市14所特教学校和随班就读基地校的孤独症教育教学质量。
“融合教育将有一定学习能力的特殊学生安置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和健全学生一起学习成长,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杨福说。
更多的“星星的孩子”看到希望。今年年初,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特别提到孤独症儿童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行动计划指出,要针对这一实际,合理布局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鼓励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较大城市建设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给杨福和同事们极大的鼓舞和信心:“这是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并把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提到一个新高度。”
在深入学习过党的二十大报告后,杨福对学校未来发展有了更多的想法。以孤独症融合教育为例,杨福希望通过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开展科学评估、早期干预、有效融合等方式,让程度好的孩子进入到普通学校学习。星语学校现在还开办了孤独症融合幼儿园。
杨福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只能陪伴孤独症孩子人生中的一段,当孤独症孩子拥有一定职业技能和适应社会能力后,如果有更多爱心企业愿意提供庇护性工作岗位,这群“星星的孩子”才能真正成为一名有尊严的社会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