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1 12:4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优秀的实验室日记,不仅仅是记录实验过程,更是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的体现。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 中心明确,目的清晰 (Clear Focus and Purpose)"
1. "记录核心内容:" 日记应围绕本次实验的核心内容展开,无论是验证理论、探索现象还是优化方法。避免过于发散,抓住重点。 2. "明确实验目的:" 在日记开头或显著位置,清晰、简洁地写明本次实验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或验证的假设。这是日记的灵魂。
"二、 内容详实,要素齐全 (Detailed and Comprehensive Content)"
1. "日期与基本信息:" 准确记录实验日期、时间、实验地点、参与人员(如有)、指导老师(如有)。这些是重要的背景信息。 2. "实验原理:" 简要阐述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理论背景或相关文献。这体现了你对实验的理解深度。 3. "实验步骤:" "按逻辑顺序:" 按照实际操作顺序记录,条理清晰。可以使用编号或分点描述。 "关键操作:" 详细记录关键步骤、重要的操作细节、使用的仪器设备型号与编号(如果重要)、具体的参数设置(如温度、时间、浓度、电压等)。 "试剂与用量:" 准确记录所用试剂的名称、纯度
3月26日 星期四 晴
□涂姼 恩施州公安局辅警
“这个案子结果已经出来,随时可以来取……”话未说完,白龙又投入到下一个案件的理化检验方案构思中。
“我们初步检验的结果和你们描述的案情不太相符,你把案情再详细给我讲讲。”“你们的已经登记完毕,我们尽快完成鉴定”……受理案件、分析案情、制定方案、检验鉴定、得出结论,看起来单调乏味的单曲循环模式,就是恩施州公安局刑侦支队理化检验员白龙抗疫五十余天来的写照。
年初三,在得知单位警力下沉、人手紧张、检验工作堆积的情况后,白龙主动向单位申请,告别刚满周岁的孩子,在妻子依依不舍的目光中返岗,白龙一个人开车从乡下老家连夜赶回单位,成为一线战友们的技术后勤保障。
与冰冷的仪器为伴,与枯燥的数据对话。别样的新年,让他感受着只有刑事技术民警才能懂的苦与乐。夜已深,当别人都沉浸在睡梦之中时,他依然在实验室,努力寻找证据线索,为侦察提供方向,为办案固定证据。为尽快完成各项检测,他无视疲惫与劳累,连夜制作完成鉴定结果,为从快从严打击违法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疫情期间,从奔赴一线直接参与现场勘查到开展检验鉴定、出具鉴定文书等一系列工作,他始终冲锋在前、日夜坚守。夜深人静之时,他想到爱人一边要带年幼的孩子一边还要照顾年迈的奶奶,一边要给学生上网课一边还要在卡点值班,而自己却无法陪伴左右,心里满是愧疚和歉意。
晚饭时间成了他每天最快乐的时间,和妻儿视频,关注孩子是否会多说了几句话,多认识了几个物件,又冒出来几颗乳牙……“唉,个把月没见,儿子已经开始叫我叔叔了,再不加深加深印象,就真认不得我啦!”白龙调侃的话语里透着淡淡的心酸。但一想起返岗以来,自己和同事们不仅积极完成平时工作,还协助管理楼栋,帮忙汇总疫情防控排查表,电话核实人员信息,给警保处帮忙卸各种物资……大家并肩作战,就觉得很充实,确保了刑侦工作在战“疫”中不缺位,在强力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为一线的技术人员争取更多的物资保障。
在这支湛蓝的队伍中,不仅仅是白龙,刑侦支队全体民辅警,他们是警察,还是警营中的“白衣”战士。他们不惧疫情,时刻待命;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他们全力奋战在防疫一线,都是可敬、可爱的“逆行者”!
作者简介:涂姼 恩施州公安局辅警
涂姼是名字,是美好的意思。她既是辅警,也是警嫂。
2010年7月参加公安辅警工作至今,做了9年办公室内勤工作的她,善于用镜头和文字记录身边同事的“精彩瞬间”。
一年前,她从恩施州公安局交警支队借调刑侦支队司法鉴定中心,协助民警完成理化检测工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恩施州公安局刑侦支队的法医们,将疫情当指令,将防控当责任。大年除夕开始就放弃团聚,义无反顾冲锋在勘查一线,坚定不移履行法医职责,用实际行动守护司法公正和公平正义。
她的丈夫熊诗桥是恩施市公安局小渡船派出所副所长,就是那个2年前给云南的白血病患儿小闯寄玩具枪的热心警察叔叔。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他负责在恩施州中心医院西医部设岗处值守,由于工作特殊性,疫情期间他很多次都只能买了些菜送到家门口,不敢进屋,放下东西回头就走。
看着自己的爱人和战友们的坚守付出,舍小家为大家。感同身受的她写下这篇日记,还想告诉自己的爱人和战友们:“安心工作,家里有我”。
4月1日 阴有阵风 13~7°C
“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出征!”下午,我收拾行装坐上大巴,在朋友圈引用魏源诗句为自己壮行。
根据组织安排,我被派往浦东新区三甲港方舱,在那里闭环开展医疗保障等工作。疫情形势严峻,一路上,空荡荡的大街,感受不到城市的脉动。车队载着众多医护人员一路飞驰。
我对即将开展的工作并不陌生。2020年初,我先后参加了浦东新区第二医学隔离观察点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返沪医学观察隔离的医疗保障工作,具备一定工作经验。但和以往的隔离观察点不同,三甲港方舱将收治一千多名无症状感染者,这将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么多感染者,内心难免有点忐忑。
三甲港方舱由集装箱改建而成,我们赶到时,由于工期较紧,这里的部分设施尚未完善。先期抵达的医务人员,由东方医院和浦东新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调组成,连我在内大概一百多人。刚到目的地,来不及安置行李。我们首先实地考察方舱,根据现场情形迅速划定隔离消杀区。“我们必须确保工作人员不被感染,这是头等大事。”负责人一再强调。随后,我们继续细化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所有人分成四个小分队,采取6小时一班轮岗制度,每天24小时轮转进入方舱工作。
忙了一天,回到隔离点宿舍。打开手机关注疫情,形势很严峻。明天还有一堆繁重的工作等着,准备休息。做200个俯卧撑。在前线战斗,需要一个强健的体魄,唯有每天加强锻炼,才能百毒不侵。
4月3日 多云 17~8°C
经过两天紧锣密鼓准备,今天三甲港方舱就要迎来首批新冠患者。
穿戴稳妥后,我和许多“大白”走进集中点。方舱内设施完备,一个房间可以住3个人,有独立的卫生间、空调、热水器和烧水壶,这两天,我们给每个房间精心准备了防疫物资包。里面有防疫药品和零食点心。
天还没亮,救护车的呼啸声,大巴的引擎声,医护人员的匆忙脚步声由远及近,交织成一串忙碌的音符。
患者到了。我们将他们逐个引导进入房间,并对每个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初步记录。对于一些老年人的基础性疾病,我们尤其关切。带有孩子的家庭,我们尽力安排同住。各种注意事项,每个房间的告知单上都有,紧急情况也有电话联系值班人员,但我总想亲口对患者再说一遍,尽力让他们感到被关心和呵护。
忙了一天,安置了上百位患者,累瘫了。回到宿舍,完成200个俯卧撑。明天是个晚班,可以好好睡一觉了。真希望一觉醒来,疫情已然过去。
4月5日 阴 18~11°C
这两天,方舱内已安置了1500名患者,几乎饱和了。
今天在例行巡逻中,我们发现有位老奶奶情绪低落,一日三餐吃得很少。我找时间和老太太进沟通交流,她告诉我,老伴两年前已过世,儿子儿媳还有孙女作为“密接”,被隔离在某酒店观察,全家就她一个人“阳了”。她在这里有点害怕,十分想家。每天吃不下也睡不着,状态很差。我和几位同事赶紧安慰她。老奶奶状态稍微好了一些。了解到她的情况,我提醒自己以后要对她加倍留意,每天抽些时间出来陪她聊天,鼓励她、开导她,努力帮助老奶奶从最初的消极悲观,转变成积极配合医护工作进行隔离观察。
忙完回宿舍冲澡,完成200个俯卧撑,打开电脑在灯下静坐。哪怕工作繁重,我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和社情民意信息员的职责。我把每天在防疫一线的见闻和感悟,努力转化为可供有关部门科学决策的建议。此前我提的关于方舱内要严防第三方工勤消毒人员感染新冠的建议,已得到市政协采用。
4月9日 多云转阴 26~16°C
这几天,天气逐渐炎热起来,这对“大白”来说可不容易。
每天在方舱的日子很忙碌,我被护目镜勒得眼圈疼,鼻子被口罩磨得发红,汗水流过脸颊一阵烧痛,但是我没有任何怨言。每天早上醒来,我都期盼疫情拐点早日到来,期盼笑容在隔离出院的每一位康复患者脸上再次绽放。我知道,战胜疫情,需要人民持之以恒的团结与奉献,更需要白衣工作者一往无前的坚守与勇敢。
今天我们的工作是进行舱内所有新冠确诊患者的全员核酸检测。
下午2点,检测开始。室温高达28°C,我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外面套上隔离衣,逐一戴上N95口罩、护目镜、面罩还有双层手套。刚进舱十分钟,我已感到闷热喘不过气,护目镜里面都是雾气,眼睛被汗水刺得无法睁开。
我们按照号码,每个舱房逐一敲门通知,组织患者分批轮流出来,间隔2米排队进行核酸。舱内有些患者,可能由于隔离时间久了,心情比较烦躁,不怎么配合检测工作。在烈日下,我们几位医护人员苦口婆心对他们进行劝导和安慰,工作最终顺利完成。
一直忙到晚上8点,核酸检测工作顺利完成。晚上冲澡的时候,发现身上很多地方都被汗水泡得浮肿起来。战斗还在继续,身心都要强健!啥也不多说了,依然是200个俯卧撑,不,今晚多加100个!
原创 政协
作者:政协通讯员 薛文供稿 政协记者 林海整理(作者系农工党党员,浦东新区机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浦东新区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员)
编辑:杨骁希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