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1 16: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社会调查日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内容充实、真实且有深度:
"1. 明确调查主题与目的 (Define the Topic and Purpose):" "日记开头交代清楚:" 在日记的第一部分,明确记录你这次社会调查的主题是什么(例如:社区垃圾分类情况、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现状、校园周边交通秩序等),以及你进行这项调查的主要目的或想要了解什么问题。 "设定小目标:" 目标可以更具体,比如“了解三位不同年龄段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困难”或“记录三个垃圾桶旁的垃圾分类准确率”。
"2. 详细记录调查过程 (Detail the Investigation Process):" "时间、地点、人物:" 清晰记录调查发生的时间、具体地点以及你遇到的调查对象(如果有人际互动)或观察到的具体场景。 "调查方法:" 说明你使用了哪些方法进行调查,是观察、访谈、问卷调查,还是查阅资料?如果是访谈,记录下关键问题和对方的回答要点(注意保护隐私,可使用化名)。 "观察到的现象:" 详细描述你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具体情况。运用五感(视觉、听觉、嗅觉等)进行描述,让读者身临其境。例如,看到垃圾被随手丢弃的样子,听到居民抱怨噪音,闻到某个区域的气味等。
"3. 深入思考
图为突击队队员在调研中交谈(黎延勋摄)
为深入贯彻国家城乡融合发展重大战略部署,精准对接新时代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队员们以探索水濂社区城乡融合发展情况为主题,精心设计问卷与访谈提纲,深入学校、社区、公园等基层一线开展调研。通深入学校课堂、社区服务中心、公园活动广场等基层场景,通过 “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立体化调研模式,全景式采集多维度一手资料,精准把握城乡融合中的现实堵点与发展诉求。调研过程中,当地群众积极响应、热情参与,不仅为调研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更是凝聚成科学决策的坚实民意基础,为后续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注入了源自基层的智慧与力量。图为突击队队员在调研中访谈(陈誉邦摄)
走访调研中,队员们通过与老“莞”人、新“莞”人及“流动人群”的面对面交流,全面梳理了当地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多元问题,不同群体的切身感受为破解城乡融合难题提供了鲜活参考。老“莞”人表示多数居民对于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与内涵认知存在偏差,这些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城乡融合工作的推进效率。;新“莞”人表示大多数区域面临规划体系不完善、配套设施短缺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新市民的归属感与幸福感。;“流动人群”表示,东莞城乡发展差距依然明显,部分偏远镇村与中心城区在公共服务质量上存在断层,莞城乡发展较为不均衡,跨区域协同机制不够顺畅,城市体验感欠佳。图为突击队队员在水濂村史馆了解历史(黎延勋摄)
为精准把握调研方向与核心问题,队员们走进社区村史馆进行探访。馆内陈列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以及记录时代变迁的老物件,生动呈现了社区由传统乡村迈向现代城镇的奋斗历程,为队员们了解当地发展脉络提供宝贵史料。图为突击队员聆听讲解员讲解(黎延勋摄)
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仔细观看展品、认真聆听讲解,通过追溯社区的起源、演变及重大发展节点,深刻感受当地城乡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巨大变迁。此次深入历史现场,队员们从中汲取奋进力量,深化对社区现状的理解,并为后续开展城乡融合调研工作积累真实案例、理清现实脉络。图为突击队队员在调研中交谈(黎延勋摄)
团队成员累计发放问卷103份,回收有效问卷93份,有效性为90.29%;访谈人数为95人。在接受访谈的95名水濂社区居民中,61.05%的受访者表示对城乡过渡带治理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的具体模式和实践项目了解不足,仅19.90%参与过相关主题的社区活动或产业项目,这表明居民对城乡融合与生态农业协同发展的认知和参与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图为突击队队员在调研中交谈(钟泳欣摄)
盛夏热浪中,广东科技学院“莞邑田韵农潮先锋突击队”步履坚定,深入城乡角落。他们走访街巷、记录民情,将青春热忱融入城乡调研实践,全力为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勾勒时代青春注脚。清晨,73岁的董爷爷在厨房为患病的老伴切姜熬粥;午后,发丝间隐现白发的孙阿姨在阳台为偏瘫的父亲晾晒衣物;谷雨时节,皖南老屋中的程母二十年如一日照料智力残疾的女儿......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这些长期家庭照顾者默默承担着家庭照护的重担,却鲜少被关注。
2024年,一次如常一样的专业调研让这个群体走进了安庆师范大学法学院“守护同行”调研团队的视线。一年多来,在法学院家庭社会学专家、副教授宋文娟的指导下,这支由7名本科生组成的团队奔波在社区的角角落落,深入走访573个家庭,以专业视角揭示长期家庭照顾者这一“隐形群体”的生存困境,以学术为灯,试图照亮,呼吁构建系统性支持网络。
团队走家串户开展调研
用学术照亮“隐形的角落”
时光倒回2024年5月,调研团队在安庆市大观区花亭北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时发现,许多家庭照顾者日复一日为失能亲人喂饭、擦身、处理突发状况,疲惫与孤独刻在眉间。但当问及是否需要帮助时,多数人却摇头:“这是自家的事,哪能麻烦别人?”
“他们像影子一样存在,却支撑着无数家庭最沉重的部分。”再回想起当时的一幕,团队负责人查慧俊依旧难掩心酸,“当时我们就在想,面对这样的社会痛点,新时代的大学生可以做些什么?”
那次志愿服务结束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萦绕在团队所有人的心头,大家一致锚定研究方向——聚焦长期家庭照顾者的结构性困境。他们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会学、统计学方法,试图破解家庭照顾者面临的“三高三无”难题,即高时间投入、高健康风险、高情绪耗竭,却无政策支持、无社会保障、无专业培训。
“学术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宋文娟强调,这种“研究+行动”的双重路径,让学生团队不仅记录了问题,更尝试构建解决方案——从设计社区“喘息服务”试点,到撰写政策建议报告,他们努力在学术与社会实践中架起桥梁。
让数据背后的困境被看见
一年间,662份问卷、200余小时访谈录音、数十本田野笔记,逐渐拼凑出这一群体的真实画像——93.2%为乡镇中老年女性,日均照护超10小时,68%因经济压力被迫缩减医疗支出。“数据冰冷,但每个数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团队成员、2023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辛敏在调研日记中写道。
过去的一年里,团队深入安徽及周边省份的城镇与乡村,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式,记录下573个家庭的真实故事。这些家庭散落在城镇与乡村,守护者的身份各异,却有着相似的孤独与坚韧。
安庆市迎江区的董爷爷照顾脑梗后瘫痪的老伴已八年。每天凌晨5时起床做饭、帮老伴洗漱、抱上轮椅......这些动作重复了2900多个日夜。一次深夜老伴突发急症,他手足无措,直到孙女拨通急救电话才化险为夷。“我最怕自己先倒下,她怎么办?”董爷爷的担忧道出了无数照顾者的心声。“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一群体,打破他们的困境。”团队成员、2022级法学专业学生宋佳月说。
如果说城市中的董爷爷尚能依靠孙辈偶尔搭把手,乡村守护者则更显孤立无援。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的程母独自照料智力残疾的女儿已有20年。为还清治病债务,她白天种地、夜晚缝补,暴雨夜女儿发病撞墙时,她只能用身体挡住尖锐的墙角,这样单纯靠亲情维系的责任链条脆弱不堪。
从皖南老屋到江淮平原,照护者的困境跨越城乡,一边是日复一日的生理性耗竭,一边是系统性支持的长期缺位。
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从倾听者到“织网”的行动者
调研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团队成员、2022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郑笑影回忆,“很多照顾者起初不愿开口,觉得‘家丑不可外扬’”。为了打破隔阂,团队成员化身“倾听者”与“同行者”:陪独居老人买菜,帮残疾家庭修缮房屋,为焦虑的照顾者链接心理咨询资源......用共情赢得信任。同时,跨学院协作也充满了挑战,数理学院2022级应用统计专业学生巩梦雨在团队中负责数据建模分析的任务,她表示自己常因质性分析与量化结论的冲突与队友争论至深夜。“学术争论是为了更接近真相。”巩梦雨坦言。
基于扎实调研,团队提出“破茧式”福利重构策略:个体赋能,开设照护技能培训班,开通心理健康支持热线;社区嵌入,发展“喘息服务”,搭建邻里互助网络;制度托底,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立法,设立照顾者专项补贴;文化革新,通过媒体宣传重塑“照顾者光荣”的社会认知。宋文娟强调:“这不是简单的帮扶,而是让家庭、社区、国家共同编织一张安全网。”
目前,团队已与安庆市乐邻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合作,共建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点对点进行志愿帮扶。下一步,他们计划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提交至省级民生工程研讨会,并启动全国性跟踪调查。查慧俊目光坚定地说:“希望有一天,‘守护者不再被遗忘’能成为社会共识。”
董爷爷砂锅里的白粥依旧“咕嘟”作响,程母捋顺女儿刘海的动作依然轻柔......这些无声的守护,因“守护同行”调研团队的探索有了被看见的可能。“在老龄化社会现状中,每一份无声的守护都值得被敬重,每一次学术的追问都应为弱者照亮前路 。”团队成员、2022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李晓宇感慨道。
记者手记
为写在基层治理一线的论文叫好
□禾呈
采访中,安庆师范大学“守护同行”调研团队的662份问卷、数十本田野笔记,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种颜色标注的笔记,密密麻麻,改了又改,这份沉甸甸的报告是团队辛勤调研得出的数据结果,更是写在基层治理一线的一份鲜活论文。
高校大学生是国之栋梁、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有专业知识,有服务热情,在基层治理中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高校实践团队纷纷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一方面丰富课堂形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了社区实践做基础,增强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实践团队在专业理论的帮助下,将调研成果以项目形式回馈给社会。
这样的实践于调研团队而言更有育人价值,广大高校学子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灵活运用和检验自身专业所学,是知与行的生动结合;于基层治理、社会发展而言是一次推动一次进步。基层治理离不开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基层有需求高校有人才”,在这样的一场“双向奔赴”中,逐渐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路径。为这样精准出击的社会实践点赞,为写在基层一线的鲜活、接地气的论文拍手叫好。
(记者程榕娟、通讯员马士蕊)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