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新家规的读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1 16:56

手把手教你写《新家规的读后感》,(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新家规”的读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让文章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结构清晰:
1. "明确“读后感”的性质:" "核心是“感”:" 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于复述家规的具体内容(虽然需要提及),而在于你读了这些家规(或者理解了家规背后的意义)后,内心的感受、想法和受到的启发。 "对象是“新家规”:" 你的感想必须围绕“新”这个特点展开。是觉得新家规好?不好?有惊喜?有困惑?还是觉得与旧家规有对比和不同?
2. "审清题目,明确写作任务:" "“读后感”而非“读后报告”:" 不要仅仅罗列家规内容,要写出你的个人体验和思考。 "“新家规”是关键:" 思考这个“新”体现在哪里?是形式上?内容上?还是执行方式上?或者它带来的影响是“新”的?
3. "深入思考,挖掘感受点:" "为什么是“新”家规?" 它与过去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让你有什么想法?(例如:是更人性化?更严格?更注重沟通?更形式化?) "你对

【书斋】读《中国家规》有感

最近阅读了《中国家规》一书, 书中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及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等。通过对孔子、王羲之、范仲淹、包拯、曾国藩、林则徐等中国历史上有影响人物或族群家风家规故事的阅读,使我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和风气对人的一生有着受益终身的影响,见微知著,从家庭美德中体会到家国情怀。

在读《中国家规》的过程中,我寻找到了精神力量,看到了中国家规的强大魅力,也感悟到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底蕴。学习《中国家规》,让我对中华文化有了进一步感悟,以书为镜,晓事理、正己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所以能流传千年,依旧焕发光彩,是因为它经过了几千年祖辈们的磨炼提升而形成,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仍然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中国家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只有重视家风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才能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中华巨龙的再次腾飞汇聚起源源不断的能量。

杨震“四知拒金”的故事常常为人们津津乐道,又以“清白传家”被后世广为传颂。他虽位高权重,却不谋私利,为官清廉,终生追求清白正直。在赴任东莱太守途中路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提拔起来的,听说杨震途经本地,特备黄金10斤报答知遇之恩, 乘夜深人静送到杨震住处。杨震不但没有接受,反而严厉斥责了王密。王密辩解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更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人品。”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从此,“四知拒金”的故事,就传为千古佳话,杨震因此被称为“四知先生”。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个人的价值到底如何实现?辉煌和财富又能维持多久?百年之后,皆归于尘土。正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追名逐利到头来又有什么意义呢?晚清重臣丁宝桢信守祖上“一旦蒙恩受命时,不负朝廷不负家”的家训,叮嘱后世子孙,做普通百姓,要勤耕苦读,尊老爱幼,为官要清正廉洁,忠君报国。他的一生勤政廉洁,德政双馨,修身齐家,处世为官,身体力行,就是中华家训文化的最好诠释。

中国家规有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董仲舒的仁义礼智信 “五常”, 宋代的孝梯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等等,无不字字珠玑、言之凿凿,这些家训中反映出的士人风骨,人生追求正是中华民族忠实信仰,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璀璨不绝的根本基因,必将之代代相传、永不停息,给社会一个风清气正的人文环境。

来源:“鸡西检察”微信公众号

一位母亲的《朱子家训》读后感:饮水思源,恒念来之不易

其“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出自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

每晚我和孩子一起聆听、阅读《朱子家训》这一精神宝典,这段最有普众意义的家训如说家常,娓娓道来,内心感触很深。《朱子家训》是弘扬优秀家风的经验。它是一部施行家庭教育,培育子女完善人格,接受传统国学文化教育的优秀读本。家训内容包含上辈人对自己人生经验的总结和对后人的期望,规范家人行为、处理家庭事务,以此教育后人。

它教我们勤俭,倡导勤劳节俭的理念。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一件不起眼的物品都是大自然的赐予与人类劳动的结晶,都有它独特的价值,不可浪费;家训开篇从日常生活行为上入手,教育子女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人的日常作息时间要遵守自然规律,与自然的变化一致,做到事事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在生活作风上,要珍惜粮食、爱惜衣物、开源节流, 过节俭、质朴的生活。要知足常乐,不要一味追求奢华。

很多人都憧憬恬然自若的生活,其实很简单,每天清晨早起,整理自己,整洁地迎接新的一天,当最后一束阳光被收走,便就着月色进入梦乡……保持宁静的心态,认真地对待每一天。

它使我思考着生活中怎样做人,怎样持家,怎样处世,怎样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当下现实生活中种种病象,社会今天面临的主要危机究其原因是家风不严,道德缺失和信仰危机。在现实生活中,仍出现不少家庭暴力,家庭不和睦。家风不严的诸多教训则警示我们,抓好家风建设,夯实家庭建设基础是何等重要!好家教培养好孩子,要突出榜样的作用,构建和谐的家庭,营造良好的家风。

启蒙是家庭教育的重点,也是家庭教育的原则。父母改变1%,孩子就改变100%。婴儿一落地只是一张白纸, 而这张白纸首先是由家庭教育来定其底色,何况修身修心是每个人毕生的课业。人的品德首先是在家庭里生根、发芽、成形。那么,对我们每个人来讲,家庭是自己人生的起点,是情感的苗圃,也是爱的归宿,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炼钢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家庭教育,即“人之初”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榜样,作为孩子生命的引导者,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因此,家庭教育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朱子家训》中的大部分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家训包含着“仁义礼智信”的中国优良传统习惯,在今天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也要继续发扬。对于纷繁复杂的尘世,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推荐家人多阅读,勤思考。要保持一种不动摇的意念,以一言一行激励家人,严格约束自己和家人的言行,静下心来修炼出一种好的心性。

《朱子家训》告诫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文明的人。它教导我们的宽容、包容、内敛、内秀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美德,彰显了中华文化无比宽广的胸襟和价值观。建立一个和睦的家庭,营造一个温馨的爱巢,都是人们向往和孜孜以求的目标。让我们读一读经典,以此训律自己,规范自己,来审视心灵最底层的那一方空间。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