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1 17: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我的文明观察日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这能帮助你写出一篇内容充实、主题明确、情感真挚的文章:
1. "明确主题与核心思想 (Clarify Theme and Core Idea):" "核心是“文明”:" 你的日记必须围绕“文明”展开。思考你想通过观察表达什么?是对某种文明行为的赞扬?对不文明现象的反思?还是对文明力量的感受? "确定焦点:" “文明观察”的范围很广,是观察特定的人(如助人为乐者、遵守秩序者),还是特定的事件(如排队、垃圾分类),或是特定环境(如图书馆、公共交通)?选择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焦点,使文章更集中、深入。
2. "选择具体的观察对象和事件 (Choose Specific Observation Objects and Events):" "细节为王:" 不要泛泛而谈。选择一个或几个你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的具体事例。比如,看到一位老人被扶过马路,看到有人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看到地铁上有人为孕妇让座,或者看到有人插队、大声喧哗。 "真实可信:" 确保你描述的事情是真实的,细节是可信的。读者(或阅卷者)能从中感受到你的观察是用心、真实的。
3. "注重观察的深度和广度 (Pay Attention to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作者:吴桂兵(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主任、教授)
藏礼于器,礼以玉成,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人也一直有爱玉、佩玉、比德于玉的传统。
近年来,以玉器为主题或与之紧密相关的展览,异彩纷呈,无论是聚焦古代玉器发展脉络的国博“中国古代玉器”展,呈现长江流域史前玉器特色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玉出大江——长江流域史前玉器特展”,还是展现凌家滩文化玉器魅力的故宫“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均吸引大量观众,在文博圈乃至社会各界掀起热潮。但学界对玉器展览的专项研究近乎空白,如何更好地向社会大众介绍玉器,介绍、解读古代中国玉文化,进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仍是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译林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以下简称《玉见故宫》),呈现出一种很好的范式。作为“在故宫”丛书之一种,该书似一场展览的“盛宴”,讲述和展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故宫累代之玉,是中华文明史的见证与记忆,其蹚过历史长河“体系化”的自身与故宫一起成为承载中华文明的典范。
《玉见故宫》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篇、早期中国时期、商周时期、两汉时期、唐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内容翔实。书的前言讲到故宫玉器藏品的保管方式,即玉器库房,收藏有玉石器31000多件(套);按器物功能分类的其他门类库房,如文房、家具等;以及宫殿原状陈列中的玉器。故宫玉器的来源既包括清宫旧藏玉器,也有20世纪40年代末以后新收玉器,特别是清宫旧藏玉器,以历代宫廷收藏为主,既有明清宫廷时作玉器,也有唐宋以来历代宫廷遗留的玉器,即“累代”之集聚。当我们把故宫收藏文物(玉器)作为博物馆学、文物学研究对象时,存续方式及来源的详细说明,便具有非常清晰的“生成”意义。
料、工、形、纹是研究和观察玉器的四个基本方面。《玉见故宫》开篇在“玉的基础知识”部分就对玉料及其与玉的定名进行科学的比对,如关于“和田玉”“软玉”的定名,最后提出将不明确产地的玉称为闪石玉,具体到各地的产出,可以用地名命名,如和田玉、岫岩玉等。书中对一件牙璋上“燕仁安印”印痕的发现,从而推断该牙璋为三星堆月亮湾出土,这种对玉器“附着物”的重视,为该玉器的流传提供重要的佐证,也为三星堆遗址的早期发现增加了材料。器物的改形是观察古代玉器流转与社会变革关联的重要方面,改变使用用途是其主要内容,《玉见故宫》提到的乾隆御题带珐琅胆玉琮,就是由良渚的玉琮中间新插入一珐琅器内胆,书中提及的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出土的带盖玉琮(附底座)亦是典型例证。
注重考古是《玉见故宫》的重要特色。首先表现在对考古遗存的记录、出土背景、器物组合等理念的重视,作者徐琳在书的后记里称,对故宫玉器的整理及研究为“库房考古”。如对故宫玉器放置、安置、装置的特别留意,书中提到的黑漆描金“一统车书”玉玩套装箱,箱内码放着45件抽拉式的套匣,匣内玉器凹雕均有对应器物形状描绘的锦缎覆盖,书中附有彩色的匣内玉器凹雕及覆盖的绘有玉器的锦缎图片,殊为难得。唐代胡人玉带板的资料完备:除清晰的照片与拓片外,其中表现胡人伎乐题材的拍鼓玉带板更附有背面清晰照片,从中可以看到其与革带缀联的象鼻穿孔,以及制作的工具痕迹和墨书,与山西晋阳古城三号建筑基址出土的同时代胡人奏乐玉带銙有明显不同。其次该书在介绍故宫玉器时,大量引用考古发现的玉器材料,如黑龙江小南山遗址、辽宁牛河梁遗址、内蒙古的哈克遗址、安徽凌家滩遗址、湖北石家河遗址、日照两城镇遗址、余杭反山瑶山等良渚遗址、天水师赵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殷墟妇好墓、张家坡西周墓地、西汉南越王墓、西汉成帝延陵陵园遗址等,以考古发掘玉器作为“标准器”,增强对故宫收藏传世玉器研究的科学性。
相较于传统玉器图录、考古报告及学术著作等对玉器的著录与研究,《玉见故宫》在体裁形式上展现出明显优势。此前玉器相关出版成果丰富多元:《哈民玉器研究》《金沙玉工》(ⅠⅡ)专注微痕工艺解析;《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以展览图录串联万年玉文化;《实幻之间:院藏战国至汉代玉器特展》从艺术视角创新解读;《楚王梦:玉衣与永生》等依托考古材料阐释历史;《璆琳琅玕》等运用科技考古手段剖析玉器;《中国玉器通史》系统梳理发展脉络,《周代用玉制度研究》聚焦断代专题;《牛河梁》《反山》等考古报告详述遗址发掘;《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中国玉器全集》则作为大型工具书,集纳海量玉器资料。从形式而言,《玉见故宫》一书既是故宫玉器及相类似考古材料发现的集中展示,也是从史前至明清的玉器通史性著作,同时还注意到古代玉器蕴含的礼仪制度,如国家府库制度、贡玉制度等。当读者从书中一一发现这些闪光点时,受到的是中国古代玉文化更加沉浸式的“沁染”。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丛书总序中说:“故宫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现存唯一的实例和最高典范;故宫拥有数量庞大的皇家旧藏,其时代涵括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故宫的藏品既反映中国明清时期的宫廷文化和典章制度,又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从生命史学的角度观察,玉料的开采、选料、存储、运输,玉器的制作、分配、使用、传承、改形、流转等,都是古玉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见证中华文明的故宫玉器而言,《玉见故宫》一书的出版,亦可作为承载中华文明国宝玉器生命里的重要一环。
《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徐琳 著 译林出版社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7日 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