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1 21:42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关于低保孤残工作的总结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总结内容充实、客观、有深度,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 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
"目的:" 是为了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总结经验教训?规划未来方向?还是为了内部交流学习?明确目的有助于确定总结的侧重点和篇幅。 "对象:" 是写给谁看的?领导?同事?公众?不同的读者对象决定了总结的语言风格、侧重点和详细程度。
"二、 突出“低保孤残”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特殊性:" 强调这项工作服务对象的特殊群体——既是低收入(低保),又存在残疾或缺乏监护(孤残),他们是社会中最脆弱、最需要关怀和帮助的群体之一。 "重要性:" 阐述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保障基本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
"三、 内容结构要清晰,逻辑性强:"
1. "开头(引言):" 简要介绍低保孤残工作的背景、意义和基本现状。 点明总结的时间范围(例如,某年度、某季度)。 概述总结的主要内容或核心思想。
2. "主体(核心内容):" 这是总结的重点,应分条列项,条理清晰
河南日报记者卢松
最近,民政部向省政府发函,对我省民政工作进行通报表扬:在民政部开展的2017年民政重点工作综合评估中,河南在全国晋升8个位次,首次荣获民政工作“优秀省份”。
我省是人口大省,残疾人、城乡低保对象和孤儿等困难群体数量较大,他们是困中之困、难中之难的群体,需要由民政部门保基本生活、兜脱贫底线、解发展难题。
民生是“考场”,群众是“考官”。
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大民生资金投入,发挥最低生活保障、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作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困难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困难群众咋脱贫?兜底保障守牢脱贫“底线”
1月15日,“2017年河南省十件重点民生实事落实情况”第四场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公布喜讯:截至去年12月底,全省城乡低保金、孤儿生活费和残疾人两项补贴已全部发放到位,该项民生实事任务全面完成,惠及全省500多万困难群众。
其中,去年我省连续两次提高农村低保年人均保障标准,由不低于2960元提高为不低于3210元,增幅达8.4%,略高于我省3208元的扶贫标准。省民政厅厅长鲍常勇说:“一年内连续两次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反映了省委、省政府全力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的决心,也加快实现了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的‘两线合一’,为脱贫攻坚兜牢了底线。”
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聂下雾村村民李自华10岁的儿子患有白血病,为给孩子治病,家里几乎花光了所有的钱。李自华的父母年龄较大,全靠他自己在外打零工挣钱。“村里推荐我们全家四口人都‘吃’上了低保,每个月领近600元的救助,全家人吃穿无忧。”李自华说,“政府出台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在经济并不发达、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我省财政支出更多地向民生倾斜。去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积极筹措资金104.4亿元,资金实际到位率106.7%,用于保障残疾人、城乡低保人员和孤儿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为了使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应扶尽扶,应保尽保”,经民政、扶贫部门联合识别认定,去年全省既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又是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的总数达171.8万人,比2016年年底增加91.8万人;有4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新纳入农村低保、7.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纳入特困人员兜底保障范围。
民生实事,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老百姓的获得感检验着民生改善的含金量。
去年,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暖政”,持续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每人每月提高100元,惠及全省近3万名孤儿;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4亿多元,151万名残疾人受益;全省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28亿元,救助29.2万人次;全年救助受灾群众168.92万人次,有效防止了因灾返贫;全面建立“八位一体”救助机制,全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5.7万人次……
所有出发点,是民生;所有落脚点,还是民生。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付出,让全省困难群众脱贫奔小康更有了底气。
养老难题如何破?社区居家养老更幸福
“若要盼得呦红军来,岭上开遍呦映山红……”走进商丘市合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便听到室内传来悠扬的歌声,几名老人正在深情地唱歌。
“白天,孩子们上班后,我们老年艺术团的人就会来这里,唱歌、跳舞、打牌,玩得不亦乐乎。”70岁的刘素真开心地说,“社区养老真方便,开开心心度晚年。”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和幸福院找到了家的感觉。去年,全省已建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机构1845个、农村幸福院8639个;养老机构发展到3200多家,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3.2张;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加速融合,医养结合机构发展到260多家。
目前,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为1500多万,社会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有效配置养老资源,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业的多样化需求?
去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省民政厅还成立工作专班,积极做好《河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工作,出台后将惠及1500多万老年人。同时,推动建立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探索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将惠及100多万老年人。
最美不过夕阳红。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老人将会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享受幸福晚年。
特殊困难群体谁来管?社会福利和慈善救助扶弱济困
走进开封市社会福利园区,处处涌动着爱的暖意:儿童福利院1号抚育室内,6名孤儿开心地玩着玩具;爱佑·新生开封儿童养护中心内,来自省内外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得到精心照顾;救助管理站院内,20多名受助人员喊着口号跑步锻炼……
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和县级社会福利中心等社会福利机构,是孤儿、弃婴、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和孤老优抚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安家的乐园。占地230多亩的开封市社会福利园区,是全省第一家实现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等社会福利机构集中建设和管理的园区,也是全省社会福利机构建设的缩影。
去年,全省各地加快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推动社会福利制度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慈善事业进入蓬勃发展新时期,越来越多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困境儿童生活更加幸福。全省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示范性“儿童之家”851个,专兼职基层儿童福利督导员(儿童福利主任)达1.6万多人,面向散居孤儿及其他困境儿童开展关爱保护工作。
农村留守儿童都有“家长”管。全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为162740名无人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落实监护责任,帮助1194名农村辍学留守儿童返校复学,为12374名无户籍农村留守儿童办理了户口登记。
慈善捐助温暖人心。全省安排省级福彩公益金600多万元,已建成261个示范性慈善超市;安排1700多万元福彩公益金,培育了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慈善项目品牌。省慈善总会筹集慈善款物近10亿元,救助困难群众15万人次。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17年,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鼓点,全省民生兜底保障工作留下了一串串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的扎实脚印。进入新时代,在中原更加出彩的道路上,民生持续改善,将创造河南更加动人的景象。
中国江苏网2月27日宿迁讯 在花乡沭阳,有这样一支志愿者协会,成立4年来,500余名志愿者以“和谐、和睦、和气”为宗旨,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准则,以服务老弱病残及关爱困境青少年为出发点,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富有成效的志愿服务活动。
这个组织就是沭阳县和顺志愿者协会。协会自2018年6月成立以来,先后获得宿迁市“新秀志愿服务团队”“花木节优秀组织奖”,2020年度在疫情防控中被团省委通报表扬为“先进青年集体”。
“我们以服务老弱病残人员和关爱青少年儿童特殊群体成长为出发点,引导社会各界奉献爱心,为困难群体带去关怀与希望。”沭阳县和顺志愿者协会创办人周天杰说。
沭阳县和顺志愿者协会共发起关爱孤寡老人志愿活动300余人次,关爱留守儿童、孤儿260余人次,慰问老党员220余人次、老兵30余人次。先后走进沂涛中心小学、沭城福利院、赵集小学开展“微心愿、微梦想”志愿活动、亲情联络站志愿活动以及孤残儿童心愿梦想活动,为留守儿童及孤残儿童实现小小心愿。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协会第一时间组建成立“和顺志愿服务青年突击队”,带领志愿者积极投身抗击疫情第一线,向梦溪街道捐赠消毒液350公斤、口罩3000个、酒精20桶等物资近40000元,免费为街道和社区疫情防控值班人员配送工作餐260余份。2019年,该协会联合宿迁江淮水利集团资助沭阳高级中学、沭阳如东高级中学贫困学子。共募集资金144万元,按每人每年8000元资助标准,为20名孤儿、低保户特困学子解决高中3个学年的生活费问题。
连续3年,该协会为沭阳花木节提供志愿服务,参与嘉宾接待、赛事保障、文明讲解等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参加40余人次;连续3年开展“众善众举扶贫募捐”活动,累计62场次,160余人次参与,为各类群体送去慰问金、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共计价值339000余元。协会先进事迹被多家媒体推送报道。
“我们将肩负起社会赋予的责任,积极开展各项志愿活动,竭尽全力去帮助有困难的群体。”周天杰说。(吕述谡 桑姗 章玲)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