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2 03: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怒吼吧,黄河》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可以帮助你写出一篇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结构清晰的文章:
1. "明确核心主题与情感基调:" "理解作品主旨:" 《怒吼吧,黄河》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力量的歌曲,通常与抗日战争背景相关联,表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的民族精神。你的读后感首先要抓住这个核心——歌颂中华民族的英勇、坚韧和爱国情怀。 "确定情感基调:" 这篇读后感应该是充满敬意、激动和自豪的。要体现出被歌曲所感染、所鼓舞的情感。
2. "深入理解作品内容(歌曲本身):" "歌词分析:" 仔细阅读歌词,找出最能体现主题、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例如,描绘黄河雄伟气势的、表达战斗决心的、抒发民族情感的等。分析这些歌词是如何通过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来增强感染力的。 "旋律与气势:" 虽然是读后感,但可以结合你对歌曲旋律气势的想象来写。描述它如何像黄河一样奔腾不息、充满力量,如何能激发人的斗志。 "时代背景:" 了解歌曲创作或流传的时代背景(如抗日战争),有助于你更深刻地理解歌曲
《怒吼吧,黄河》,我对这篇课文记忆尤深。为什么这么深刻呢?源自于我的一次小学语文的面试。出生于80年代末的我对《黄河大合唱》这首歌耳熟能详,它音律时而急促,时而低吟,时而滂沱,时而震撼,它无惧,它迸发着力量。但我却不知道它的创作背景究竟是怎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这篇震撼人心的合唱是如何产生的。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炎黄子孙的发祥地之一。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5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原文欣赏: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惨烈的相持阶段。(抗战形势紧迫的形势下,11月武汉沦陷,人们精疲力竭,但抗战的信心没有失去。)
第二年初春,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赴吕(lǚ)梁山抗日根据地。当他们经过黄河时,光未然深深地被黄河的气势所震撼:只见滔(tāo)滔黄河水,滚滚向东流。惊涛(tāo)骇(hài)浪扑面而来,虎啸龙吟之声如雷贯耳。船工们光着膀子,在滔天巨浪中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竭尽全力与河水拼搏。所有的一切,让诗人心潮澎湃:那降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xuānyuán)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yǔ)精神吗?他脑诲里突然闪过一个想法:他要写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
(黄河怒的气势震撼了作者,船工以及祖先拼搏困难的精神感染了作者,作者的心情是复杂的,但是振奋的。他要歌颂母亲河,书写民族苦难,描绘斗争和光明)
抗敌演剧三队来到延安后,光未然见到了作曲家冼(xiǎn)星海。这对在创作上曾两度成功合作的老朋友,如今重逢,他们的兴奋之状、欢愉之情可想而知。畅谈中,光未然倾诉了自己在黄河边上行军的深切感受,冼星海倾吐了渴求谱写大型音乐作品的愿望。两位挚(zhì)友同诉心曲,希冀着再度合作。
1939年3月11日晚上,皎(jiǎo)洁的月光柔和地洒在大地上。在一间宽敞的窑(yáo)洞里,光未然正在为大家朗诵他刚写完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他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面前摆了—张桌子,上面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歌词稿。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ǎi)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壮,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抗敌演剧队队员们的每一颗心,都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跳动着。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整个窑洞一片寂静。随即,掌声响彻窑洞。(由黄河的“怒‘’转化为诗人的“怒“。诗人在朗诵歌词时声音铿锵有力,如朝阳——低回婉转,哀伤,如折翅小鸟——欢快,如小溪——雄浑悲壮,如怒吼中的黄河,感情是愈加强烈的,从中也能体味到抗战中的奋勇,抗战中的失落,抗战中的希望和抗战中民族的抗争和愤怒)
掌声中,一直坐在门边的冼星海激动得站起来,一把将稿子抓在手里,斩钉截铁地说道:“我有把握把曲谱好!一定能!” 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但是,就在六天后,冼星海竟然谱出了《黄河大合唱》的全曲。仅仅六天,简直是一个奇迹!就在昏黄的油灯下,就在一孔小小的土窑洞里,就在没有一架钢琴的延安,冼星海谱出了这部让中华儿女骄傲、让世界刮目相看的《黄河大合唱》!
4月13日晚上,抗敌演剧三队正式演出《黄河大合唱》。首次演出的地点是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此时,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意气风发的光未然披着半身多长的黑色斗篷,站在舞台中央,担任朗诵人。他充满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向黄河倾诉我们民族的灾难:怒吼吧,黄河!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向着全世界受难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队员们唱得那么投入,忘记了舞台,忘记了听众。 (由诗人的“怒” 转化为中华儿女的“怒”。诗人对母亲河的歌颂激起了民族的决心,灾难中的人民不会妥协,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心鼓舞着每个人,不畏艰难,披荆斩棘,杀出血路,守护家园,激发着人民的抗战斗志,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军民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
演出一结束,台下立即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延安的军民完全被这深沉、激昂的歌声打动了,完全被这部作品伟大的气魄感染了。因为这部作品,表达了大家共同的心声:怒吼吧,黄河!中国人民澎湃的抗日斗志一定能战胜侵略者,保卫家园!
我的家乡在濮阳,每次回家我都要横跨黄河大桥,桥的这头是河南的濮阳,那头是山东的菏泽。夏季汛期的时候河水从表面看很平静,但是老人们都会说,不要看着黄河表面的漩涡小,其实下面的漩涡翻涌不断,湍急的很呢!现在我们面临的新春疫情,武汉能挺住,全民配合抵御疫情。在控制疫情期间稳定而不添乱,每一个人都照顾好自己,不谣传,积极响应也未尝不是一种默默的抗战。
现在正值2020年的新春,我们安享着和平的年代,就如一头睡狮已觉醒,在和平年代国家仍然有能力守卫自己的家园,爱国,爱家,爱自然河山。目前的疫情给我们的是挑战,在和平的年代传承老辈人的精神,不惧困难,迎难而上。全民一起配合好,抗战的胜利也一定会属于我们。
6月30日晚,北京音乐厅内,京津冀艺术家会聚一堂,奏响交响音乐会《黄河》;不久前,广东深圳8个合唱团、300余名歌者共同演唱《黄河大合唱》,吸引近120万网友线上观演……80多年来,从烽火硝烟中诞生的《黄河大合唱》成为跨越时空的回响,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从主题展览到各类演出,《黄河大合唱》的每个音符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让我们重温这首抗战歌曲,感受经典作品传承的永恒力量。
人民日报记者 黄超
广东深圳宝安区西乡会堂内,《黄河大合唱》演唱现场。马佳骥 摄
“老师,当时创作演出条件那么艰苦,是什么支撑他们完成这样的巨作?”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内,“《黄河大合唱》从这里唱响”专题展区,学校音乐表演系师生将一节专业课搬到了这里。面对学生的提问,中国人民大学音乐表演系副教授周源娓娓道来:“1938年,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武汉出发,开赴吕梁山抗日根据地。行军中因坠马骨折,他是躺在担架上渡过黄河到达延安的。这就是民族危亡关头那一代中国青年的担当。”
今年4月开始,专题展展出多个时期不同版本的《黄河大合唱》曲谱,以及历史照片和文献等。开展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除了专业表演团体,还有很多年轻学子。
“再看这里,在窑洞的煤油灯下,作曲家冼星海把原本的进行曲节奏改成波浪式旋律,赋予整部作品奔涌的生命力。”周源指向展墙上的老照片,冼星海伏案创作的身影被光影定格。
继续参观,鲁迅艺术学院学员排练《黄河大合唱》、华北联合大学师生演奏革命歌曲等一批老照片,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他们昂扬的气质‘溢出’照片,我仿佛能听到穿越时空的歌声。”大二学生王粒沣说。
“当时用了能找到的所有乐器,提琴、二胡、军号等一起演奏。”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执行策展人刘春荣介绍,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同年5月11日,陕北公学大礼堂,歌曲再次上演。当《怒吼吧 黄河》的尾音落下,掌声、叫好声、口号声如雷鸣般涌向前台,观众沸腾了。此后,歌曲迅速在延安各界传唱开来。
在“时代强音”展区,一张张图表记录下《黄河大合唱》一路唱响的印迹:1939年8月1日,华北联合大学师生与当地军民举行庆祝联欢晚会,学校文工团进行表演;1945年11月14日,鲁迅艺术学院师生组织演出,悼念冼星海……一首首歌曲响彻祖国的大江南北,凝聚着全体中华儿女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坚强决心和意志。
不远处的电子大屏,传来《黄河大合唱》的乐声。“在这里,我们共同清唱一段《保卫黄河》好吗?”周源提议。随即,清澈的歌声在展厅响起,同学们自发应和。玻璃展柜上,年轻的面庞与展品彼此叠合。
“80多年前,革命先辈将音乐化作武器。今天,我们更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每个音符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周源说。
《黄河大合唱》相关历史资料。人民日报记者 宋朝军 摄
《黄河大合唱》相关历史资料。人民日报记者 宋朝军 摄
轻轻抚过《〈黄河大合唱〉简史》的书页,合唱的旋律仿佛就在耳边,400多页的书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我的姑父是《黄河大合唱》作词人光未然。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自记事起,似乎很少听姑父讲起《黄河大合唱》的故事。但在我眼中,他身上一直都蕴含着《黄河大合唱》承载的精神。
姑父僵直的左臂就是例证。1938年,他在晋陕峡谷河东山西前线一侧行军演出,曾坠马导致左臂关节粉碎性骨折。在延安医治时,姑父和冼星海同志重逢,讨论再次合作。忍着伤痛,姑父在病床上连续口述5天,完成了《黄河大合唱》8个乐章的歌词。
上大学时,我选择了音乐系,毕业后,在西北民族大学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更多机会研究《黄河大合唱》的内涵。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收集、挖掘和整理相关史料,做好阐述工作。
2018年,《黄河大合唱》研究中心在西北民族大学成立;2023年,全国首个《黄河大合唱》展览馆在学校开馆,至今已有2万多人次参观……有了这些平台,我们得以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筹备不易,坚定的决心离不开先辈精神的激励。
《黄河大合唱》蕴含着的民族精神,不仅铭刻在历史里,更凝聚于当代的奋斗中,鼓舞我们奔向更美好的未来。除了《黄河大合唱》作品本身,我们也把研究的视野投向历史背景、当代社会价值等方面。近年来,西北民族大学先后举办了《黄河大合唱》国际学术研讨会、“五洲同声唱黄河”、“重走《黄河大合唱》创作之路”等活动,让更多人感受烽火岁月里先辈们的不屈精神。
(人民日报记者宋朝军采访整理)
李心草
李心草在指挥《黄河大合唱》。中国音乐学院供图
17岁时,我在云南交响乐团担当长笛乐手,演奏的第一部作品就是严良堃老师指挥的《黄河大合唱》。虽然从小就听过“风在吼,马在叫”,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完整的《黄河大合唱》,当时的震撼和感动让我印象深刻。从此,我跟“黄河”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约30年前,我首次以指挥的身份登台演出《黄河大合唱》,到现在已经超过百场。最有意义的一次是2015年在国家大剧院。当时,我是中国交响乐团首席指挥,92岁的严良堃老师完成自己最后一场《黄河大合唱》指挥后,在全场观众的见证下,将手中的指挥棒交给了我。那一刻,我非常激动,也感到沉甸甸的责任。他是我的恩师,曾师从冼星海,这不仅是使命的交接,更是精神与信念的传承。
虽然对《黄河大合唱》已经烂熟于心,但每次演完我都有新的感受,也反复琢磨每一个音符、每一句词,希望在传承经典的同时诠释新意。艺术作品的提升往往在一遍遍重复当中。《黄河大合唱》最大的挑战在于结构,它是由8个乐章组成的大型交响组曲,如果整体结构掌握不好,音乐就会松散。这些年,我一直在研究“黄河”的结构,思考如何在脍炙人口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后,把第八乐章也是结构最复杂的《怒吼吧 黄河》推向另一个高潮。另外,还有对音乐风格的把握。有人说,《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用全中国的音乐写成的。其中有许多不同风格,比如山西民歌、陕北音乐、船工号子,以及琵琶、三弦等民族乐器。如何在一个作品里,把天南地北的音乐特色完全表现出来,又保证整体风格的统一,也是很大的挑战。
《黄河大合唱》写于战火硝烟之中,一经诞生就唱遍大江南北,80多年来经久不衰。经典作品的魅力和意义是与时俱进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缺一不可。战争年代,《黄河大合唱》凝聚磅礴力量,鼓舞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如今,它依然震撼人心,激励我们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传递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2019年,《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之际,我曾率中国交响乐团录制唱片,用现代音响技术留住民族经典。今年,新的唱片录制计划将开启,在数字时代向世界讲好黄河故事。
我曾经作为乐手演奏“黄河”,在合唱团唱响“黄河”,后来登台指挥“黄河”,给学生讲述“黄河”思政课……这部作品早已融入我的血液之中,我感到非常幸运。理解《黄河大合唱》的历史背景,同时在专业层面反复钻研,在舞台实践中不断打磨,才能更好传承作品、传递力量。我也将继续以冼星海等前辈为榜样,演绎更多中华民族的经典力作。
(作者为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交响乐团荣誉首席指挥,人民日报记者管璇悦采访整理)
报道来源:《人民日报》2025.7.2 第12版
(来源:人民日报一撇一捺微信公号)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