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2 04: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太阳是大家》的读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让文章既切题又深刻:
1. "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和情感基调:" "核心思想:" 《太阳是大家》通常表达的是太阳普照万物、不分国家、种族和贫富,给予所有生命以光和热的共同属性。它象征着光明、温暖、希望、和平以及人类共同的家园和资源。 "情感基调:" 文章往往带有一种赞美、感激、和谐、以及略带忧思(对环境破坏的担忧)的情感。理解这些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太阳是大家》的主题比较宏大,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例如: "从“普照万物”入手:" 联系自然界(植物生长、气候影响)或人类社会(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人们都受益)来谈。 "从“不分彼此”入手:" 联系和平、合作、消除隔阂的主题来谈。 "从“温暖和希望”入手:" 联系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中感受到的温暖和希望来谈。 "从“共同珍惜”入手:" 联系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主题来谈,
常沙娜,1931年生,浙江杭州人。曾任教于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后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美术家称号,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名誉会长。她系统整理和研究敦煌图案,先后参与人民大会堂外立面和宴会厅建筑装饰的图案设计,民族文化宫、首都剧场、首都国际机场等国家重点工程建筑装饰设计和壁画创作,主持设计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作为总顾问参与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工程建筑外立面装饰工程的设计工作等。
常沙娜近照
北京顺义区一栋安静的小楼里,阳光斜斜穿过窗户,在木质餐桌上投下光影。常沙娜坐在桌边,看见记者手捧鲜花,她的眼睛骤然亮了,“来啦。”
她缓缓起身,执意要亲自打理。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仔细拣出舒展绽放的向日葵、玫瑰,剪去多余枝叶,修整成同一高度,动作慢却很稳。家人接过花枝,依着她眼神示意的方向,插入花瓶。
对花的喜爱,早已融入常沙娜的生命,如同她对敦煌艺术的执着,从未稍减。
12岁那年,她跟随父亲常书鸿来到漫天黄沙的敦煌。莫高窟里那些绝美的壁画,成为她少女时期的陪伴,也成了她守护一生的事业。
常沙娜在设计展览馆外立面图案
“我的名字叫沙娜,沙漠的沙,很多人以为是敦煌的缘故。其实,我出生的时候,敦煌是那么遥远。”
法国里昂有一条河,叫索恩河。1931年,在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的常书鸿决定,用索恩河的法语谐音为刚出生的女儿命名——“沙娜”。
1935年秋的一天,在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常书鸿无意间翻到了一套六大本的《敦煌石窟图录》,收录了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中国敦煌莫高窟拍摄的300多幅壁画、雕塑作品照片。这些照片让他震撼,“那是让我感到陌生的东西”。常书鸿下定决心,要回国寻访敦煌。
1936年,常书鸿回国。次年,常沙娜跟随母亲登上归国的轮船。总算团聚的一家人,却在卢沟桥的枪炮声中被迫逃难。
“1943年晚秋,我们从重庆搬到了敦煌。”这段经历给常沙娜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父亲兴奋的话语,牛车上冻僵的人,黑乎乎的屋子,以及千佛洞前早已冻成白花花一片的大泉河。
天高地阔,满目黄沙,无尽苍凉。在敦煌的新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第一顿饭,只有一碗大粒盐、一碗醋、一碗水煮切面——后来才知道,在敦煌,醋是必须吃的,因为当地的水碱性很大。
物质生活虽然困苦,但一进千佛洞,常沙娜便着了迷,“阳光照进洞口,里面有那么多从未见过的壁画、彩塑,铺天盖地,色彩绚丽……”
大漠荒烟中,常沙娜修行着“自己艺术人生第一阶段没有学历的学业”。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每天早起练字、学法语,然后像研究所工作人员一样,蹬着蜈蚣梯,去洞窟临摹壁画,晚上画速写。
正值豆蔻之年,常沙娜对临摹壁画非常着迷,“我不用大人催,看见谁上洞就跟着,看他们怎么画,我就跟着学。”太阳落山,洞里的光线越来越暗,她常常意犹未尽,难以停笔。
1948年,常沙娜前往美国学习,课程包括素描课、美术史课、透视课、色彩课等。“我感觉并不难,特别是绘画专业课。”常沙娜回忆,她把敦煌元素加入设计中,菩萨、飞天、莲花、祥云……她想念敦煌,这些元素就到了笔下,线条活了,画面也活了。
而那些获得生命的线条与画面,一直伴随她至今。“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父亲的这句话,她记了一辈子。
常沙娜设计的天顶装饰效果图。
走进常沙娜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玄关处摆放的熟褐色大盘:白色的鸽子,搭配卷草纹,镶着金边——既是现代风格,又带有敦煌意蕴。
这就是景泰蓝和平鸽大盘(复刻版),被誉为“新中国第一份国礼”。20世纪50年代,常沙娜在恩师林徽因的指导下,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设计纪念礼品。她记得,“林先生讲,可以把鸽子的意象用在藻井上。如果用和平鸽,就要有民族的元素,要与西方的和平鸽不一样。”
将敦煌元素应用于生活和现代工艺,为常沙娜开启了独特的艺术设计之路。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常沙娜接到任务,要为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设计天顶装饰。
受敦煌藻井图案启发,常沙娜在天顶中央设计了一朵唐风圆形浮雕大花。“只设计花瓣不行,得把通风口及照明灯组合在里面。”工程师张镈点醒了她。经过连夜修改,最后完成的设计方案,把唐代的花饰图案与通风、照明的功能需求及不同材质的组合统一起来,再用敦煌风格的富丽图案组织。
“这绝不是我一个人完成的,而是大家心血的结晶。”此后,在《黄沙与蓝天》一书中,常沙娜坦言,张镈的教导非常重要。
随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学习,任清华大学营建系工艺美术教研组助教,调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直至担任院长……回顾来路,周恩来总理当时对设计风格提出的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理念,成为常沙娜一生的艺术坚守。她还将敦煌元素带入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民族文化宫等城市地标建筑。
1997年初,常沙娜主持设计的纪念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以匿名身份投稿,在众多方案中被选中,最终成为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物。
设计灵感如何获得的?常沙娜和团队在香港街头走访,一株株紫荆树映入眼帘,“紫荆花举目皆是,我真的是兴奋不已。紫荆花是香港的区花,香港的区徽上不也是盛开的紫荆花吗?”雕塑方案的雏形由此产生。
同年7月1日,东方之珠,举世瞩目。《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绽放”在香港,见证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
常沙娜临摹的飞天像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随后常沙娜开始临摹敦煌壁画。2014年,“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启动,迄今已巡展数十座城市,仍在持续进行。
2024年,“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举办……从敦煌临摹、花卉写生到首都“十大建筑”的新应用,展览展出了常沙娜在莫高窟学习时临摹的30余件作品、35幅花卉创作,还有60多年的教学、研究内容,以及与父辈的往来书信、绘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筑手稿。
艺术人生,生生不息。
儿子崔冬晖说,母亲年事渐长,生活慢了下来。她每天早早起来,但不再奔忙,只是坐在一把椅子里,阅读,听新闻,打瞌睡。兴起时还是要画画,画一些石窟复原的图案,那是刻在她脑子里的图案。
这样的艺术随笔,成就了2024年春晚舞台上惊艳众人的《年锦》。节目选用从敦煌藻井中提炼的基本构图,选取汉代云气纹、唐代瑞狮纹、宋代植物花卉纹等吉祥纹饰,既保留传统纹饰的造型规范,又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趣味。
“我一辈子都在跟纹样打交道,但给春晚设计纹样,是头一回。”她在《年锦》创作手稿上写下“生动”“活跃”“变化”三个关键词,表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远不会过时”的理念。
2025年7月30日,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外排起长队,其中,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大型多媒体动态影像《天人合一》引人驻足:通过先进的动画技术,敦煌宝相花、莲花、龙凤等元素随着节气更迭交织在一起。
“《天人合一》的展示图案,都取自我临摹的敦煌纹样,敦煌是中国的艺术宝库,文化内涵深厚。”这件由常沙娜创作的作品,将她毕生对敦煌壁画、图案纹样的研究成果与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完美融合。
人生天地间,倏忽数十载。有人追逐万紫千红,有人坚守一事一生。虽然在敦煌的时间只有几年,但这辈子她最想念的地方就是敦煌。她常说,“愿一生一世守护敦煌艺术”,自己一辈子就干了4件事:敦煌艺术、花卉写生、装饰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教育。
2025年3月26日,北京雅昌艺术中心,当写着“生日快乐”的蛋糕缓缓推到跟前时,常沙娜满脸灿烂。战争、学习、病痛……种种经历,都汇集成聚光灯下的缕缕白发,宛如一朵“敦煌之花”,装点在民族艺术大花园里,吐纳着属于自己的芬芳。
在现场,常沙娜深情地说,她常常觉得,人生就像一幅壁画。起稿时充满梦想,上色时历经艰辛,最后褪色了,留下的却是真诚与热爱。如果还有来生,她还是愿意做敦煌的一粒沙,随风落在洞窟前,静候下一个拾起画笔的人。
报道来源:《人民日报》2025.8.21 第7版
人民日报记者 吴丹
以上图片均为常沙娜工作室提供
版面责编:张彦春、康岩、刘涓溪
(来源:人民日报一撇一捺微信公号)
新华社沈阳8月19日电(记者高爽)8月19日,在“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5年“最美医生”,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镇阿尔乡村卫生室村医梁春荣光荣入选,他是一位坚守乡村33年的老村医。
初见梁春荣,他黝黑的皮肤与白色医师服对比鲜明。“早些年,我们这里都是沙地。出去给人看病,最远的地方要骑摩托车走几十里路,免不了太阳晒、风沙打。”梁春荣看着自己粗糙的手掌对记者说。
熟悉梁春荣的人说,老梁有三副“药”:尽量别得病、有病小钱治、没钱也给治。
“他这人闲不住,得闲就到村民家中量血压、测血糖、建健康档案。”梁春荣的妻子焦丽说,起初自己并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来他跟我讲,高血压、糖尿病是农村老年人群高发病,要提前做好监测、提醒,让大家尽量别得病。”
采访当日正午时分,梁春荣来到卫生室附近一家餐馆就餐。坐在隔壁桌的一位妇女问:“梁大夫,你帮我看看肚子上这是怎么回事?”梁春荣放下筷子走上前:“糖尿病最近控制得好吗?这是胰岛素注射针孔有些发炎,我给你拿个硅砂中药药膏,回家按时涂抹。以后打针时一定要做好消毒。”梁春荣嘱咐道。
“找梁大夫买药不用问价,都不贵,还能看好病。”这位妇女说。
“20多年前我就给她看过病。那时她头部外伤引发血肿,险些要了命。”梁春荣回忆,自己骑着摩托车往她家跑了小半个月,输液、外伤换药……患者逐渐恢复。
梁春荣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农民得场大病,一个家庭会因此致贫,如遇上天灾人祸,更是难上加难。于是,他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只做医生,不做“医商”。凡一时拿不出医药费的患者,他就自己先行垫付,遇上特别困难的就全免或部分免费治疗。
梁春荣在树林中寻找适合入药的硅砂。新华社记者 龙雷 摄
“梁大夫看病,有钱能看,没钱也给看。”一位路过卫生室的村民对记者说,“不信你看看他的账本。”
在记者的多番请求下,梁春荣拿出了7个账本。账本有的破损掉页,有的没有欠款人签名,有的甚至连欠款金额和时间也看不清,最早一笔能追溯到1993年。“账本上所有账目,我从来没主动要过,所以也没仔细算有多少钱。有患者因为疾病失去了劳动能力,或者去世的,我就把欠款划掉。与其说是账本,不如说是行医记录。”他解释道。
“漫天沙坨子里的风积沙是害,但研究明白其功效,或许能‘变害为宝’,发挥一定的作用。”多年在沙坨子里行医,梁春荣偶然发现脚下的硅砂和中药一起熬制,药力渗入效果很好,此后他发现林中树木根部的沙土药用价值更大,并创造出独特的硅砂疗法。
让梁春荣欣喜的是,多年来彰武县持续推进荒漠化治理,自己曾经“大漠村医”的名头,如今摘去了“大漠”两字;相邻各村都有卫生室,自己多年前背着药箱、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奔波几十里路为患者看病的经历,也已成为历史。
“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世间人无恙”——这是梁春荣的微信签名,多年未改。他如同一粒沙,无悔熔铸于农村健康防线的基石之中。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