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论语通鉴》读书笔记》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2 04:4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论语通鉴》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笔记既有深度又能体现你的思考:
1. "明确核心主题与目的 (Clarify Core Theme and Purpose):"
"是通读全书,还是聚焦某篇/某章/某几个核心概念?" 《论语》内容丰富,通鉴也可能有所侧重。明确你的阅读范围是写笔记的基础。
"你希望通过这篇笔记达到什么目的?" 是梳理思想脉络?是深入理解某个观点?是反思如何应用于现实生活?还是综合评价?明确目的有助于你有的放矢。
2. "深入理解原文与注释 (Deeply Understand the Original Text and Annotations):"
"精读原文:" 不要只看译文或摘要。仔细阅读《论语》原文,体会字词的精妙和语境。
"参考注释:" 《论语通鉴》通常配有注释,解释词语、背景、人物关系等。认真阅读注释,有助于准确理解原文含义。
"理解作者意图:" 思考孔子及其弟子所言所行背后的思想、价值观和时代背景。
3. "结合“通鉴”的解读与视角 (Integrate the Interpretive Perspective of "Tongjian"):"
"关注“通鉴”的独特之处:" “通鉴”作为解读《论语》
《季氏篇》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注释】▲血气:身体和心智。“血”指身体,“气”指志气。▲得:贪得。贪恋名誉、金钱、地位等。【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三个方面要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迷恋美色;等到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学而思】“少之时,戒之在色”并非单指美色,而是外界各种诱惑。少年时期,心智和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面对酒色财气等方面的诱惑,需志向坚定,懂得节制自己,不可心浮气躁。(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人到中年,心智成熟,基础牢固,有了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切记不可为了一己之私而争名夺利,应把精力用在正当的事业上去。到了老年,奋斗一辈子的功名利禄要舍得放下,不要越老越贪,晚年对生命、健康、权利、金钱看得越开,越幸福。【知识扩展】朱熹《集注》: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得,贪得也。随时知戒,以理胜之,则不为血气所使也。范氏曰:“圣人同于人者血气也,异于人者志气也。血气有时而衰,志气则无时而衰也。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者,血气也。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者,志气也。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是以年弥高而德弥邵也。”(注:“年弥高而德弥邵”出自汉·扬雄《法言·孝至》,年纪越大,品德越好。年高德劭:“劭”,美好。)梁代·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君子自戒其事有三,故曰有三戒也。云少之时云云者,一戒也。少谓三十以前也,尔时,血气犹自薄少,不可过欲,过欲则为自损,故戒之也。云及其壮云云者,二戒也。壮谓三十以上也,礼三十壮而为室,故不复戒色也。但年齿已壮,血气方刚,性力雄猛者,无所与让,好为斗争,故戒之也。云及其老云云者,三戒也。老谓年五十以上也,年五十始衰无复斗争之势,而戒之在得也。得,贪得也。老人好贪,故戒之也。程树德《论语集释》引尹会一(清朝)的读书笔记:高景逸(明朝)云:“孔子不言养气,然三戒即养气之法,戒色则养其元气,戒斗则养其和气,戒得则养其正气。”《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则天皇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五月壬申,苏安恒复上疏曰:“臣闻天下者,神尧、文武之天下也,陛下虽居正统,实因唐氏旧基。当今太子追回,年德俱盛,陛下贪其宝位而忘母子深恩,将何圣颜以见唐家宗庙,将何诰命以谒大帝坟陵?陛下何故日夜积忧,不知钟鸣漏尽!臣愚以为天意人事,还归李家。陛下虽安天位,殊不知物极则反,器满则倾。臣何惜一朝之命而不安万乘之国哉!”太后亦不之罪。【译文】五月壬申(初六),苏安恒再次上疏说:“臣听说这天下是高祖神尧皇帝和太宗文武皇帝的天下,陛下虽居皇帝之位,但实际所依靠的毕竟是大唐旧有的基业。现在太子重新得立,正当壮年,道德品行也已臻于上乘,陛下因贪恋皇位而忘却母子之间的深厚恩情,将以什么脸面去见供奉在宗庙之中的大唐列祖列宗,又将以何种身份去谒见大唐高宗皇帝的陵寝?陛下为什么还要日夜自寻烦恼,难道还不清楚自己已到了钟鸣漏尽的垂暮之年!愚以为天意人心,都希望将皇位归还李家。陛下即使安于皇位,也应该考虑到物极必反、器满则倾的道理。臣为了使社稷长治久安,又怎么能顾惜个人的生死呢!”武则天也没有加罪于他。《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前右仆射致仕唐休璟,年八十余,进取弥锐,娶贺娄尚宫养女为其子妇。十二月壬辰,以休为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译文】已退休的前任尚书右仆射唐休璟,年纪已经八十多岁了,进取心却越来越强烈,为他的儿子娶了驾娄尚宫的养女作妻子。十二月壬辰(初十),唐中宗又任命唐休为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广州吏民为宋璟立遗爱碑。璟上言:“臣在州无它异迹,今以臣光宠,成彼诌谀;欲革此风,望自臣始,请敕下禁止。”上从之。于是它州皆不敢立。【译文】广州地区的官吏百姓为宋璟修建遗爱碑。宋璟向玄宗进言说:“臣任广州都督期间并无优异的政绩,现在由于臣地位显耀,才造成那些人的阿谀奉承;要革除这种恶劣的风气,希望从臣这儿开始,请陛下降敕禁止为臣立碑。”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其他各州都不敢再干立碑的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王毛仲有宠于上,百官附之者辐凑。毛仲嫁女,上问何须。毛仲顿首对曰:“臣万事已备,但未得客。”上曰:“张说、源乾曜辈岂不可呼邪?”对曰:“此则得之。”上曰:“知汝所不能致者一人耳,必宋璟也。”对曰:“然。”上笑曰:“朕明日为汝召客。”明日,上谓宰相:“朕奴毛仲有婚事,卿等宜与诸达官悉诣其第。”既而日中,众客未敢举箸,待璟,久之,方至,先执酒西向拜谢,饮不尽卮,遽称腹痛而归。璟之刚直,老而弥笃。【译文】王毛仲深得唐玄宗的宠幸,巴结他的文武官员数不胜数。王毛仲的女儿将要出嫁,玄宗问他还缺什么东西。王毛仲叩头道:“臣万事均已齐备,只是没有请到客人。”玄宗问道:“难道像张说、源乾曜这样的宰相还不行吗?”王毛仲说:“这些是能请到了。”唐玄宗说:“朕知道你请不动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宋璟。”王毛仲说:“正是。”玄宗笑着说:“朕明天亲自替你请客人。”第二天,玄宗对宰相说:“朕的奴才王毛仲为女儿办喜事,你们应当与各位朝廷要员一起去他家贺喜。”直到正午时分,所有的来宾还都不敢动筷子,只等宋璟一个人,过了很久,宋璟才来,他先端起酒杯向西行礼拜谢君命,然后未等喝完这一杯酒,便推说腹中疼痛难忍而退席回家。宋璟为人方正刚直,随着他年寿的增高而更加深厚。《资治通鉴》:二十年阅读,深研二十余遍,学透谋略招法
智慧需要用时间打磨抛光
我要用很久很久的时间,把过去二十年阅读《资治通鉴》,反复阅读二十几遍的思考,体验,经历,总结,跟随时间的脚步,和那些想改变人生,透过历史洞察真相的人,一起进化,一起成长。
人类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并非依靠权谋投机取巧成长。
万物是一种因果循环,事实上,人类的思想同样包含种因得果的规则。
按照佛教的“空性”教义,这个世界都是虚幻的,进一步说“外界如幻,自心所现”,在这个假设上,就有后来中国的禅宗,以及在禅宗影响下的“阳明心学”,基础都是一切外部世界都是内心的影射。
到此,我们应该清楚,世界上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打败你,让你沮丧,让你消沉。资治通鉴,为什么住你成事
在我们周围,最恶心的事儿,就是你相信的人,有可能会背叛了你。
比如,在公司组建期间,在不同阶段要进行股权融资,引入新的合伙人,你看到的都是“热情洋溢”的外表,还有“雄心壮志”的态度。
如果一旦出现利益冲突,权利结构就会跟着发生颠覆性转变。 人的“本性”就在这时候发生支配作用,不懂人性的人,一定会出局,
一个能够清醒看清全盘“大局”的人,必然知道“局势”走向,也能清晰的规划新的“布局”,以防止被人算计在“死局”内,然后想办法去“破局”?要怎么做到呢?
必须要读透《资治通鉴》,我必须狠狠强调,必须,一定要读懂读透《资治通鉴》。 紧紧跟随你的粗浅判断,没有历史经验,没有历史案例作为人生支撑,你类似在走没有尽头的钢丝,你面对的每一步都是“险局”。
曾国藩一辈子也在研究《资治通鉴》,毛泽东一生研究《资治通鉴》十七遍,为什么这样一部经典,需要下这样的功夫?
因为《资治通鉴》可以洞察人性,获取竞争主动权,让你的内心更强大,通过正确的谋略姿态,获得能赢的资本。为什么要学资治通鉴
因为通鉴全是活生生案例,你要经历的方法策略,通鉴统统都有。 我在过去职业生涯上,需要和不同人打交道,体会过在职场,商场上,人与人之间相处很不容易,且这是一门需要修炼的艺术。
年轻时,偶尔阅读《资治通鉴》刘邦灭掉项羽这段历史案例时,我能清晰的看清自己,逐步也能看清楚他人。
阅读《资治通鉴》的兴趣被激发,从一个走入职场的年轻人,经历多次创业失败,又想办法东山再起,其中酸甜苦辣的滋味儿实在太多,陪伴着我的就是一部黄皮,竖排繁体字的《资治通鉴》。
不管遇到什么事,如果找不到处理问题的方法,我就会让自己无聊的坐下来,随便听听轻音乐,翻开几乎烂掉皮儿的《资治通鉴》,希望可以找到灵感,激发做事的勇气。
每一次都没有让我失望,1326年历史案例,其中的英雄,枭雄,奸雄,他们的奋斗,勇敢,智慧,贪婪,诡诈等等人性的弱点,都能给我充实的反思,逐步理清楚做事的思路和策略。
现在每天都会翻阅《资治通鉴》,如同正常的功课,历史上那些人物,那些情节,那些发生的大事件,都会涌现出来,激发我的思考,带来新的启发。
二十年深度研究《资治通鉴》,反复深度阅读二十余遍,我没有要成为一个历史学者。
纯粹是因为爱好,因为需要,因为这部书藏着很多人生答案,我走了进去,现在我准备走出来,把自己读《资治通鉴》的思考,心得,体会推演为一篇篇文章,不仅梳理自己的思考,也启发那些喜欢《资治通鉴》的读书人。一个真心的建议
在某天,我遇见了某本畅销书的作者,交流之下,我心里充满了后悔。
后悔当时被营销包装洗脑,买了他的书,还花了三天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真有意思。
这一刻我明白,所有行业都有“盗贼”,出版社的要的是利润,作者为了赚钱,粗制乱造的写一本书就开始出版。
于是,我准备回去,把书房没用的一两千本书,全部抛弃了,留下可以反复阅读的经典。
其实,有的书真的不需要读,更加坚定我的一个信念:读书必须读经典,时间太宝贵,别把时间留给他那些“畅销书”“包装书”没有用的书。
如果你想通读《资治通鉴》,不得其法,或者有一颗玻璃心,不够强大,甚至想培养孩子领袖素质和底层竞争力。
想在商场上构建独特竞争优势,想在职场上获取长久竞争力,未来想要过美满幸福的生活,
建议你认真沉下心读读中国的经典,不管是《资治通鉴》,或者《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易经》《道德经》《传习录》《管子》《孙子兵法》等等,打开这些书和高人对话。 这个时代是浮躁的,很多人想办法对你“吆喝”贩卖你不需要的焦虑感。 真的让内心坚定,一定要回到先秦时的经典,安定内心,安定未来。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始,专注的修炼《资治通鉴》这部伟大的经典吧。
洪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