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2 05: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设计课观后感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使其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表达到位:
"1. 明确“观后感”的核心:"
"“观”是基础:" 你具体观察到了什么?是老师的讲解、课堂上的案例分析、学生作品展示、某个设计理念、软件操作演示,还是课堂的整体氛围? "“感”是重点:" 观察之后,你产生了哪些想法、体会、疑问、启发或情感?这是观后感的灵魂所在。
"2. 确定清晰的中心思想:"
在动笔之前,思考你这篇观后感最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或感受是什么。例如,是深受某个设计理念启发,对某个设计技巧印象深刻,还是对设计课程的某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或疑问?这个中心思想将贯穿全文。
"3. 观察要具体、详实:"
"避免笼统:" 不要只说“这堂课很有趣”或“老师讲得很好”。要具体描述你看到的细节。 例如,可以描述老师是如何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如某个产品的设计)来讲解“用户中心设计”理念的。 可以具体说明某个同学的作品在色彩搭配、版式设计或功能实现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以及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 可以描述课堂互动的某个
2024年8月19日。原本打算下午开车带妻子到体育公园锻炼,但天气转变,下起了大雨,只好在家中用手机阅读了1个多小时的电子书,所阅读的书仍然是美国人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斯俩人合写的那本书,即:《人生设计课:如何设计充实且快乐的人生》(简称《人生设计课》)。
这次阅读,我仍然重点研读该书的“引言”部分,通过阅读,我初步知晓了关于“像设计师一样思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所谓“像设计师一样思考”,是指:不仅要想象与现实无关的有趣事物,还要创造新事物(原型)并进行测试。设计人生的目的在于让人生充满乐趣和意义。两位作者认为:精心设计的人生是有意义的生活,“包括你的经历、冒险、成败,让你变得更强大的艰难时刻,以及取得成就时的满足感”。他们指出:所有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失败和挑战,即使是精心设计的人生也是如此。为了掌握人生设计的过程中所需的技巧和方法,以便自己设计好自己日后的退休生活,我将两位作者在该书引言中关于如何“像设计师一样思考”的理论要点提炼为如下五个方面:
一、学习设计师的思维模式——创造与测试
两位作者指出:设计师并不是在“思考”他们未来的人生路,他们是在“创造”前进的人生路。这意味着,他们不仅凭空想象出许多和现实世界(或者真实的你)没有任何关系的有趣的事物,还创造新事物(两位作者称之为“原型”),并进行测试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体验到很多乐趣,也会不断修正和完善他们自己的想法。
同样,当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或职业时,也需要像设计师一样,先创造出一个原型,然后进行测试。这个原型可能是一个新的职业计划,也可能是一个新的生活方式。通过不断地测试和修正,我们可以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
二、设计人生的着力点——找到所热爱的工作与事业
对于大部分上班族而言,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每天至少花8小时工作。因此,工作和事业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设计人生的焦点。工作有可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快乐,这是生活的意义所在;但也有可能带给我们无尽的痛苦,让我们感到上班的每一分钟都是煎熬。
然而,经过精心设计的人生绝对不会令我们感到枯燥、乏味。我们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憎恨的工作上,而是应该通过设计思维来找到一份真正热爱的工作,或者在工作中找到热爱的部分。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三、设计思维的五种基本心态
两位作者在引言部分还介绍了设计思维的五种基本心态:保持好奇、不断尝试、重新定义问题、专注和深度合作。这五种心态如同五个设计工具,我们可以用它们来建造一切,包括我们热爱的生活。
一是保持好奇。好奇心能够帮助人们挖掘事物的新鲜感,激发人们探索的欲望。当我们对周围的事物保持好奇时,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好奇心也会让我们“好运连连”,因为我们会更加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机会。
二是不断尝试。两位作者指出:设计师都乐于探索和尝试,他们会创造一个又一个原型。虽然经常失败,但他们从不放弃,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我们也应该勇于尝试新的事物,不要害怕失败。因为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都会让我们更加接近成功。
三是重新定义问题。重新定义是指设计师转换其思维模式,摆脱困境的方法。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寻找答案,而是应该先重新定义问题。通过重新定义,我们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关键点,并找到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法。
四是专注过程。生活常常是复杂而混乱的,但我们必须学会“放手”——不要纠结于自己最初的想法,放弃那个“不错但并不精彩的”解决方案。有时,令人惊艳的设计可能诞生于混乱之中。因此,我们应该专注于过程,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不是纠结于最终的结果。
五是深度合作。最伟大的设计需要许多人的深度合作和一个团队共同完成。同样,我们的生活也需要与他人的深度合作。我们应该学会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四、激情是美好人生设计的结果
很多人都会陷入一种思维误区,他们认为只要找到让自己充满激情的事情,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然而,两位作者却并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讲,当他们尝试了某件事后,他们便会对这件事产生兴趣,进而去掌握它、精通它。由此可见,激情是一种美好人生设计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寻找激情上,而是应该通过尝试和精通某事来产生兴趣。当我们对某件事感到精通和自信时,激情自然就会涌现出来。
五、精心设计的人生是有意义的生活
精心设计的人生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它可以让我们的信仰和行为实现和谐统一。当我们拥有了精心设计的人生时,我们会感到生活充满了乐趣和意义。即使面临失败和挑战,我们也会勇敢地面对它们,因为它们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一部分。
两位作者指出:他们合作出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广大读者设计出专属于读者自己的精彩人生。这是一个既有趣又充满无限惊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远离我们的“舒适区”,但这也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通过付出努力、采取行动,我们将逐渐领悟到:发现自我和了解自己的过程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非同寻常的影响。
总之,“像设计师一样思考”是一种强大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塑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通过掌握设计思维的五种基本心态,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创造机会、找到激情并实现有意义的生活。因此,我要通过学习和践行《人生设计课》书中的理论和方法,为自己设计出一个充满意义、乐趣和幸福的退休生活。
来源:中国教育报
前不久,有媒体刊发了《校本课程不应是特色化学校建设的噱头》一文,指出当下校本课程存在盲目跟风、缺乏顶层设计、评价不科学、无课时保障等问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改进的策略。笔者以为,校本课程之所以成为特色化学校建设的噱头,主要是功利化思想作祟。正如文中所说:“一些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流于形式,被当作特色化学校建设的噱头,成为众多博眼球的手段之一。”
由此,笔者想起某地迎接均衡教育检查,要求学校做校本课程,因为可以加分。于是,各校立即召集人马,组织力量:网上查找,下载编辑,排版印刷。大家加班加点,不几日,一本本崭新的校本教材就新鲜出炉了,如此校本课程也就大功告成了。稍微细看,发现这些校本课程内容大多雷同,A校国学经典,B校经典国学,C校传统文化,D校文化传统,基本上是网络的“复制品”。至于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适不适合该年龄学段阅读,有没有错误遗漏,则无人过问。检查完毕,校本教材就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了。不难看出,这种赶出来的校本课程,纯粹是为了完成上头任务,给学校装点门面,为迎检增加分值,缺少含金量。这种为了课程而课程的作秀行为花钱费力,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并无多大作用,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应该看到,功利化思维正在成为当下学校发展的桎梏,制约了学校特色的形成,影响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可谓教育绿色发展路上的“拦路虎”,其负面作用不容小觑。无论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办学者,是该重温一下教育本质的时候了,只有去除功利化思维,正本清源,才能让走偏的教育回归正道。
倘若校本课程设置的初衷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偏离了学生的发展,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当弃之如敝履。校本课程要发挥真正的价值和作用,其目标应该指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多方面的发展。笔者认为,这就需要学校摒弃唯上的思想,抛开功利化思维,把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真正放在心上。
首先,根据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结合地域资源优势,基于校园文化主题,综合考量上述种种因素确定校本课程;其次,厘清课程主线,搭建课程框架,进行通盘考虑,让校本课程具有系统性,避免零散状、碎片化,学生在序列化的课程建构学习中理解、感悟、内化、践行校园文化,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多方面的能力。这个过程中学校逐渐凝练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位,自然会赢得口碑与声誉。
譬如,某区域“莲花小学”,地处莲花之乡,莲花与当地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该校确立了“莲文化”为主题,根据不同学段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目标与评价标准,开发了语文、数学、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综合实践课等一系列校本课程,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认识了解莲的形状、色彩、味道、性能、功用,涵泳、品味莲所代表的品德意蕴和人格价值。上述校本课程,让学生历经丰富多彩的课程洗礼,发展了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完成了生命的自我观照和品格的重新塑造,实现了校园文化与校本课程的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促进学校形成鲜明的“莲文化”特色。毫无疑问,这样的校本课程符合教育规律,切合地域特点,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个性化成长,值得推崇和学习。
总之,教育需要去除急功近利的虚火,校本课程只有摒弃功利化思维,着眼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做好顶层设计,保障课时,科学评价,才能促进学校特色化建设,而不至于成为噱头。
(原载《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