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少女》观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2 05: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闪亮少女》(Shining Girls)的观后感作文,你可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文章内容充实、观点清晰、表达流畅:
1. "明确核心观点 (Thesis Statement):"
在动笔之前,先想清楚你最想通过这篇观后感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是对主角经历的认识?对电影主题(如创伤、疗愈、命运、选择、女性力量等)的探讨?还是对电影叙事手法的评价?
例如,你的核心观点可以是:“《闪亮少女》不仅讲述了一个关于复仇和自我救赎的故事,更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如何通过彼此的连接和内心的力量,打破不幸命运的束缚。”
2. "全面理解电影内容:"
"情节梳理:" 准确回忆并梳理电影的主要情节发展,包括关键事件、转折点和高潮。但注意,观后感不是剧情梗概,而是基于剧情的思考和感悟。
"人物分析:" 深入分析主要角色(如格蕾丝 Grace, 莉莉莉丝 Lilith, 丹尼尔 Daniel, 莎莉 Sally 等)的性格特点、动机、成长弧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你的观点应该建立在对人物的深刻理解上。
"主题挖掘:" 思考电影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是什么?比如,它如何探讨创伤对人的影响?
《闪光少女》:以民乐入题,塑造真实的青春群像
由王冉执导,鲍鲸鲸担纲编剧,周依然、郝富申、王安宇等人共同主演的多元青春励志剧《闪光少女》于12月16日在爱奇艺正式开播。全剧以民乐系扬琴少女陈惊的青春成长为线索,讲述了她从最初成绩垫底,“你放心平躺,我负责垫后”的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到受到“你这样的学生,能登上什么样的舞台,我也挺好奇的”的刺激燃起斗志,组建民乐乐队的故事。没有怀旧滤镜、没有成年人的怨艾,该剧在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台词设计等各方面的构思都洋溢着轻松逗趣的氛围和直冲云霄的青春活力。
与以往市场上常见的青春校园剧不同,《闪光少女》没有脱离现实的空洞想象,没有洒狗血的刻意煽情,而是更注重对当下学生生活事无巨细的真实还原,其中不乏更鲜活、当下的角色形象刻画。其中,年轻一代的主演们用充满少年气的行为举止,将紧贴当下热点、网感十足的台词用及其生活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生动地诠释出青春应有的模样。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创新角度,以民乐入题,不仅弘扬以民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也记录着传统文化在时代背景下的焕然新生。扬琴少女陈惊,大堂鼓乐手李由,琵琶乐手塔塔等民乐学生演奏的各式传统器乐,以及令人耳目一新的2.5次元民乐乐队,都为传统艺术的文化传播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影视化策略。同时,民乐与西洋乐两种艺术的碰撞也极具思辨价值。故事通过“斗琴”环节被推向高潮,竞技的最后,引出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的兼容互通。
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的少年们混身散发着懵懂,却也闪烁着智慧光芒,这是《闪光少女》所遵循和倡导的年轻态价值观。“我没有别的长处,但是我有的是时间”“世界这么大,我才不会随随便便给自己贴禁止出入的标签呢”“99%能输,1%会赢,那这种事就值得干啊”......对新时代的年轻人来说,《闪光少女》强调的正是敢于追梦、不畏失败、乐观向上的青春正能量。对于更多观众而言,我们看到的是被贴上“懒”和“宅”的标签的年轻一辈也有着为梦想砥砺前行的执着,在莽撞背后是他们不计得失、敢于拼搏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纯粹初心。当陈惊爸爸说出希望女儿能做个“原创梦”,当李由父亲坦言努力工作只为给儿子打造坚实后盾,《闪光少女》传递出的是代际沟通的密码,父母与孩子间的对话体现出长辈与子女间的相互理解支持。
青春不是千篇一律的,但《闪光少女》让观众在鲜活的青春群像中看到与生俱来的热血、源自生活本真的欢乐,和与时俱进的姿态。从题材内容的出新,到年轻态的表达方式,《闪光少女》中不仅有着青春该有的样子,也是青春校园剧坚守正向价值的一次有益探索。(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进进)
这部连刘德华也拯救不了的烂片,让我尴尬得抠出一个电影院
冲着华仔主演兼监制的名头,艺绽君昨晚去看了《热血合唱团》。
没想到,观影过程中的我仿佛魂穿李诚儒,
“三如”附体,无法自已……
有网友说,看这部电影能
尴尬得抠出一个电影院,那么我的脚趾能从三楼电影院的地板一直抠到商场地基。谁能想到,有刘德华保驾护航,还有
卢冠廷、雷颂德、关礼杰、谢君豪、李丽珍等一众老牌港星助阵演出,题材又是
主打励志温情的师生故事,居然能拍成现在这种成色?
影片剧情很简单,刘德华饰演从美国请来的知名合唱指挥家,
回香港教一帮问题学生学合唱,最后参加比赛。
卢冠廷饰演校长
这其中主要的看点,一是在于老师跟学生之间的互动。无非就是学生一开始如何顽劣,然后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洗心革面,获得成长。
另一大看点,肯定就是音乐了。毕竟是合唱班,没几首好听的歌出来说不过去。
这类
“音乐+教育”的片子,中外影坛都有不少成功案例。比如我们熟知的《放牛班的春天》《生命因你而动听》,还有梅姨拉小提琴的《弦动我心》。在香港本土,也有
《麦兜当当伴我心》这样经典的作品,里面无论是师生情,还是音乐,都非常感人。
所以看《热血合唱团》之前,我的预期是,至少能拍得跟前几年内地的
《闪光少女》差不多吧,毕竟这个班底听上去还是很厉害的。
但看了十分钟后我就意识到,不!对!劲!
《热血合唱团》
集各种狗血桥段于一身,剧情各种混乱不合理,不仅能没感动到观众,反而让人觉得浑身不适。
想了半天,
“cliché”这个词最适合形容这部电影了。全片无论是情节、人物,视听语言还是音乐,都非常俗套无聊,陈词滥调,而且硬伤太多,让人出戏。除了华仔等明星的卖力出演,基本找不到什么亮点。
电影一开头的剧情,就有一种让人充满黑人问号的感觉。老师介绍这些问题学生,说这个是“单亲家庭长大”,这个“父母关系紧张”,这个“喜欢玩cosplay”……
我就无语了,什么时候家庭出身和兴趣爱好都成为学生的问题了?别的不说,单就这个描述,就充斥着一种
对年轻人的刻板印象。难道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就一定有问题,也能成为孩子的原罪?
最开始电影搞得煞有介事,老师们眉头紧锁如临大敌,我以为这帮孩子都是混世魔王,结果华仔一出场,孩子们马上乖乖坐好,连个讲小话的都没有,而且华仔说让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一点没有叛逆的意思。这哪里像问题学生,重点高中重点班的孩子都没有这么好带吧?
电影把这些所谓问题学生的问题根源,都指向了他们的家庭。
比如学生A,他有一个家暴爸爸和一个软弱妈妈,分别由好久不见的关礼杰和李丽珍出演。
关礼杰饰演家暴爸爸当年的蜜桃女神
李丽珍这次为了并不多的戏份,特意增肥扮丑。
李丽珍饰演软弱妈妈
学生B,她有一个酗酒爸爸,不理解她这个二次元女儿,还撕了她的海报。
学生C,他不算问题学生但不知道怎么也混进了这个班,他有一个霸道总裁爸爸,最后不知道为什么非不让他学合唱,强行给送去英国留学。
谢君豪饰演霸道总裁爸爸
学生D是一个大舌头小男孩,年龄明显比其他学生小很多,进这个合唱团的原因同样成谜。他家庭贫困,曾经有过偷盗行为。
光看这些介绍,你可能觉得,导演还挺有心啊,也算展现了很多家庭中存在的教育问题。但在电影里,这些孩子们成长的线索没一条能立得住的,经常演着演着就断了,然后不知道又从哪儿接上。最令人不解的是,他们的亲子关系在没有任何情节推动的情况下瞬间好转,如有神助。当然,你可以说,是华仔饰演的音乐老师在中间起到了作用,但其实,他真的没做啥……
华仔的教育方式,我总结为
“路人围观+鸡汤安慰”。看不出他对这些学生各自的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介入,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默默看着他们发生各种状况,给一个拥抱,说几句鸡汤安慰。结果所有学生就如同受到神灵感召一样,突然变身,瞬间完成成长。
作为一个合唱团,电影肯定要表现华仔怎么教他们唱歌,毕竟按照剧情设定,他们不是音乐专业学生。
影片主要拍了这些片段:第一步,
打扫教室。然而银幕上我们看到的教室,用一尘不染都不足以形容了,干净得仿佛可以拿去做无菌室,所以打扫的必要性在哪儿?
第二步,玩两人三足游戏,培养团体精神。这一趴没什么好说的,就那样吧。
第三步,分高中低声部,玩大风吹游戏。
三步走后,孩子们就发出了天籁般的声音……
除了分声部那里看上去还比较专业以外,就没有其他训练音乐的部分了。
倒是在
洒狗血这件事上,导演不遗余力。一脸反派相的合唱比赛主席就是不让他们班参赛,理由是他们是一帮问题学生(?)。于是华仔就在瓢泼大雨中冲了出来,拦主席的车,给学生求情,那氛围,拍得比琼瑶剧还苦情。
更可怕的是,为了表达类似“教学相长”的主题,影片硬生生给华仔这个角色编了一段前史,说他在美国当指挥时,因为接受不了打比赛失败,养成酗酒坏习惯,最后醉驾撞了人。恰好这时候接到校长,要他来香港改造这帮问题学生,他就回来了。请问这段莫名其妙的剧情跟主线有什么关系?华仔看到孩子们的进步,跟他最后回去自首认罪又有什么因果联系?
除了得出千万不要酒驾这个结论,我想不明白还有什么别的意义。
完全不通的剧情也就算了,好歹是部音乐片,音乐上肯定有可取之处吧?没有。这个合唱团从头到尾也就完整唱了两首歌吧,一首
《狮子山下》和一首
《You Raise Me Up》。(还有一首林子祥的《谁能明白我》)我不是说这两首歌不好,确实都是经典,尤其前者对香港人来说有着极为特别的意义,可以说就是香港精神的一种体现,但说老实话两首歌我们在各种场合听得太多了,以致于出现在电影中毫无新鲜感,让我只能发出一句感叹:“
啊,就这?!”
其实香港流行乐坛这么多年涌现出多少粤语金曲啊,完全可以来个合唱的形式重新诠释,从头唱到尾,效果应该不错,为啥主创就锚定了这两首,来来回回那几句?
最最尴尬的是,结尾高潮部分的合唱比赛,这个合唱团在《狮子山下》和《You Raise Me Up》中间还加了一段
尬rap,那效果,真的谁听谁酸爽,太难听了。词也写得不好,无非就是控诉大人为什么看轻我们这帮孩子……
其实
卢冠廷和
雷颂德都参演了这部电影,两位都是拥有不少佳作的音乐才子,用一些他们的代表作品,应该也挺好的。但纵观全片,不仅表现合唱部分的歌曲都很平庸,连背景音乐听着也非常“罐头”,就像多年前大家调侃的《艺术人生》一样,常常在导演觉得要煽情的地方——“钢琴该起了”。
唉,虽然华仔还是那么帅气,演得也很投入,但这剧情和制作,实在让人无法下咽。我想华仔最初参与这部电影,肯定是抱着扶植本土原创的好心,而且这个励志剧情听上去也还比较有潜力。最后拍成这样,到底是谁的锅呢?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艺绽本期作者、编辑:袁云儿本期监制:周南焱流程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