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2 08: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开平碉楼观后感的作文,可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让你的文章更充实、更深刻:
1. "明确中心思想 (Clarify the Central Theme):" 你最想通过这篇观后感表达什么?是对碉楼的建筑艺术惊叹?是对其历史背景和功能的感慨?是对其背后家族故事的联想?还是对它所代表的侨乡文化和坚韧精神的敬佩?确定一个核心观点,贯穿全文。
2. "精心选择观察点 (Carefully Select Observations):" 不要试图描述所有碉楼。选择一两个你印象最深刻、最有代表性的碉楼进行细致描写。可以从它的外观(形状、颜色、雕刻、门窗)、内部结构(楼层、房间布局、防御设施)、以及它所在的周边环境(村庄、田野、河流)等方面入手。 可以选择有特殊故事的碉楼,比如名人故居、发生过重要事件的碉楼,这样更容易写出深度。
3. "运用感官描写 (Use Sensory Descriptions):" "视觉:" 碉楼的形状、颜色、材质、纹理、光影变化等。 "触觉:" 墙壁的质感(粗糙、光滑、斑驳)、雕刻的细节等。 "听觉:" (想象中) 碉楼曾经的守卫声、枪声,或是如今村庄
提起江门开平市,碉楼是绕不开的话题。2007年,开平碉楼被正式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存1833座,是该市重要的文化名片。今天要讲述的正是其中之一的“开平南楼”。
南楼坐落在开平市赤坎镇潭江边,由开平司徒家族于1913年兴建,守水路之要冲。1945年,日军兵分三路进犯赤坎,司徒四乡自卫队据守南楼抗击,七位士兵坚守10天9夜,击毙日军16人,弹尽粮绝后又遭毒气攻击,终被捕壮烈牺牲,史称“南楼七壮士”。
南楼七壮士雕塑。
“敌人屡劝我投降,我们虽不甚读书诗,但对于尽忠为国为乡几字,亦可明了。” 75年后,南楼楼身的炮弹孔和遗书,仍默默叙述着“七壮士”的抗日故事。日前,在南楼旁百年榕树下,当年战争的经历者,86岁高龄的司徒亮讲述了那段烽火岁月……
华侨青年带头回乡抗日
1944年6月24日,日寇侵占三埠,人心惶惶,给年幼的司徒亮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日本侵略者到处抢粮食、牲口,抓壮丁拉车、拉炮。乡亲们只能逃难,村里荒芜不堪。”
消息传到海外,上下股乡东华坊坟青年华侨子弟司徒煦愤然决定回乡抗日,并与同乡兄弟司徒遇联合爱国侨胞二十多人,组成抗日志愿队,回国杀敌。
司徒亮讲述南楼七壮士抗敌故事。
司徒煦和司徒遇回国后,积极寻找抗日救国门路。后来考入广西民团训练所受训,半年结业,留所工作。江门失陷后,他即返乡,和从开平县军事干部训练班受训回来的司徒遇一起参加司徒四乡自卫中队,被任命为分队长,并由他带领分队驻守南楼,吸收司徒浓、司徒昌、司徒丙、司徒耀、司徒旋等人入队。
为了团结更多力量抵御侵略者,中共开平地方组织派党员司徒新积利用姓氏关系进入该自卫队所属的南楼中队,以爱国思想教育和影响自卫队员,在队员中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南楼中队以颔下蓄一撮须作为标志,并立下誓言:“不消灭日寇,决不剃须。” 战斗中,司徒煦展现出出色的军事素养,日军曾屡次派汽艇从水路进犯赤坎,都被该自卫队击退。
留遗书誓与南楼共存亡
彼时,南楼雄峙于潭江之滨,与北楼隔河相对,攻守皆备。南楼北靠公路,南临潭江之水,是三埠、赤水水陆交通要道,形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南楼屹立在潭江边。
1945年7月,抗战胜利前夕,日军急于打通雷州半岛至广州撤退的水上路线,南楼成了“绊脚石”。16日,日军遣派3000人分三路进犯赤坎,司徒四乡自卫队据守南楼抗击沿潭江进犯之敌,击沉三艘敌舰,溺毙日伪军百余人。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南楼中队决定让部分队员突围,其余坚守,掩护其他自卫队员突围和父老乡亲转移。
南楼楼身上被日军轰出的炮弹孔。
7月16日至25日间,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徒丙等7名自卫队员据守南楼抗击日军。“当时,南楼食水短缺,弹药有限。日军数次逼降、劝降,均遭拒绝。又调来迫击炮等重型武器多次炮轰南楼,但因楼房坚固,也不能攻破。”
战斗持续了数天,七壮士弹粮用尽,外援无望,联名在南楼第三层的南边墙壁写下遗书:
“我等保守腾蛟,历时四日来,敌人屡劝我投降,我们虽不甚读书诗,但对于尽忠为国为乡几字,亦可明了。现已击毙敌十六名,亦已及相当代价。现在我们各同一心,于民国三十四年,六月十五日,自杀于腾蛟南楼,留语族人。”
南楼七壮士留下遗书,誓死抗敌。
其后,七壮士放弃自杀想法,决心誓与南楼共存亡。他们把枪支砸毁,避免武器落入敌手,只留刺刀,以备肉博。
7月25日,日军恼羞成怒,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向楼内施放毒气,七壮士中毒昏迷被俘。
次日,日军对七壮士进行严刑拷打和非人折磨。就义前,七壮士仍大骂日寇。牺牲后,日寇将七壮士肢解,抛尸于潭江。
七壮士牺牲后,5位英雄的遗体被乡民打捞起来隆重安葬,另有两名壮士的遗体永远留在了潭江,与江水相伴。
1945年8月,日寇投降,抗战胜利。开平人民举行追悼大会,当时开平、台山、新会、恩平等地百姓也纷纷前来沉痛哀悼。
南楼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开平市对南楼的保护和修葺一直在进行。1983年,南楼成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修建“南楼纪念公园”,树立纪念雕像、纪念馆、纪念牌楼等。去年4月,赤坎南楼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修缮和内部布展也于当年完成。
如今,走进南楼纪念公园,通向南楼路旁的柏树,让纪念公园增添了几分肃穆。抬头仰望高耸的南楼,昔日炮弹轰击留在墙上的炮弹孔清晰可见。这座1913年由华侨、侨眷出资兴建的碉楼历经百年风雨,已成为侨乡人民英勇抗日的历史见证。
南楼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楼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墙壁上每个炮洞、每个枪口都是故事,都在重现当年七壮士抗击日寇的壮烈场景。”司徒亮说,七壮士成功拖延了日军借道侨乡水路撤退计划的实施,彰显了侨乡人民不屈不挠共御外侮的民族精神。“南楼七壮士”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侨乡抗战的丰碑上。
走上南楼正门前的三级阶梯,首层前言中写道,“南楼是开平民众抗击日本侵略者,是华侨爱国爱乡的见证。后人诗曰‘南国千秋尊义士,江声日夜唤司徒’,道尽了开平人民对七壮士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如今,南楼外风景别致。
走进南楼内,透过瞭望口向外望去,潭江悠长静谧,江边草木苍翠。75年前,战斗间隙,南楼七壮士或许也曾看过同样的情景。不同的是,如今,远处城市天际线已缓缓靠近,崭新的民居错落有致,人们悠闲地在榕树下欢声笑语……这或许就是对烈士英魂最好的告慰。
【记者】任龙
【作者】 任龙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开平碉楼闻名于世,是西方现代建筑技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经验的完美结合,历经风雨,百年磨练,即便是很少修葺也保存完好。放之现代社会,流光溢彩,毫无半点违和感。徜徉在开平的大街小巷、田头阡陌、乡间村庄,穿梭于遍地散落的民族瑰宝,仿佛流转在美妙的时光隧道,感受着古朴的民风、倾听着先辈的嘱咐。
开平碉楼是中国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迥异于我国其他地方被动接受西洋建筑。
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自明朝以来就处于“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为了自保,当地村民急需一种可以抵御外敌,预防自然灾害的建筑,碉楼也就孕育而生了。
自1644年第一座碉楼诞生,并成功证实了其防御价值后,碉楼这种特殊的建筑就在开平这个地方兴盛起来,并在极盛期达到3000多座。大多碉楼由海归华侨主持建设,所以碉楼自然也融合了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形态万千。
不同碉楼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可谓是一楼一格,百楼百态。
即使这样,依然还有不少隐没在乡村旮旯的侨乡遗珠,未经人们挖掘,或者疏于维护,保持着当初的原始风貌,有的令人惊艳,有的令人叹息,有的令人扼腕。有感于此,从今天开始,我会不定期深入开平以及附近的偏僻地区,搜集遗漏在乡间的精美侨乡建筑,无论碉楼、骑楼、洋楼,这些侨乡奇观都会一一展示在各位有兴趣的朋友面前。记得持续关注哟!
①赤坎纶溪里
视频加载中...
视频加载中...
②赤坎漩溪里
赤坎漩溪里碉楼
赤坎漩溪里碉楼
赤坎漩溪里碉楼
赤坎漩溪里碉楼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