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日记元旦节》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2 10:56

精心挑选《日记元旦节》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篇作文将指导你如何写一篇关于元旦节、并且以日记形式呈现的作文,并重点说明需要注意的事项。
"作文题目:我的元旦节日记"
"写作目标:" 记录元旦节当天或当天的部分经历与感受,通过日记的形式展现节日的氛围和个人的心情。
"核心形式:" 日记体(以第一人称“我”为主,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
"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日记格式和称谓:" "日期和天气:" 一定要写清楚是哪一年的元旦(例如:2024年1月1日),并可以简单描述当天的天气(如:晴朗、阴天、下雪等)。这是日记的基本要素。 "称谓:" 通常以“日记”或“X月X日 星期X 天气”作为开头,或者直接开始记录。例如:“1月1日 星期日 晴”。
2. "聚焦“元旦节”这个主题:" "时间范围:" 内容应主要围绕元旦节当天(1月1日)展开。如果时间跨度较大(比如从12月31日晚开始,到1月2日早上),也要明确重点放在元旦这一天的核心活动或感受上。 "节日元素:" 描述中应包含元旦节特有的元素,如跨年倒计时、新年愿望、

陈子善:1925年的元旦

每到元旦,总会遥想文坛前辈当年是怎么过元旦的。今年2025年,不妨追溯一下一百年前元旦的文人文事,就以周氏兄弟和钱玄同为例,因为这三位五四新文学健将都留下了当年的日记可供检索。

鲁迅日记1925年元旦云:

晴。午伏园邀午餐于华英饭店,有俞小姐姊妹、许小姐及钦文,共七人。下午往中天看电影,至晚归。

伏园即孙伏园,鲁迅学生,《呐喊》的出版人;钦文即许钦文,“乡土文学”代表作家。俞小姐姊妹,鲁迅友人俞英崖的女儿俞芬、俞芳和俞藻三姐妹,后两位还是十多岁的小姑娘。许小姐即许羡苏,当时在周家照顾鲁迅母亲。他们都是鲁迅的同乡,午饭后又一起往中天剧场看电影《爱的牺牲》。可见这个元旦,鲁迅过得乡情浓郁,颇为温馨。当晚,鲁迅写下了有名的散文诗《希望》,最后一句是引用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名言:“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元旦仍在挥笔疾书,这大概是唯一的一次。

周作人这个元旦是这样过的:

上午玄同、幼渔、士远、尹默、凤举、振南、绿子、晶孙、陶様、川岛、伏园来饮屠苏,下午回去。晚伏园又来。

钱玄同的日记往往记得很详细,很生动,这天也不例外:

昨天开明来信,叫我今天上午十时以前上他家去吃屠苏酒、杂煎。今天遵时前往。同吃者有:马幼渔、沈士远、沈尹默、张凤举、张振南、龚绿子、陶晶孙、陶虞孙、章矛尘、孙伏园诸人。所吃是纯粹日本风味,连吃时所用的工具都是日本的。吃完屠苏等以后不久又吃饭,实在吃不下,只吃了些菜。下午四时回家。

显然,1925年元旦的钱玄同日记是对周作人同日日记的一个补充。日记开头的开明即周作人。令人惊奇的是,到周宅饮屠苏酒,欢度元旦的友人的排列次序竟一模一样,只把陶様写了本名陶虞孙、川岛即章廷谦写了字矛尘而已。周作人的这些客人中,除了张振南、龚绿子、陶虞孙(陶晶孙之妹)三位比较陌生之外,其他都是当时北京文坛学界常在周府走动的名人,不必再一一介绍了。

但是,有个背景必须交代。自1923年起,周氏兄弟元旦友好聚宴迎新,这年元旦鲁迅日记就记云:“晴。休假。邀徐耀辰、张凤举、沈士远、尹默、孙伏园午餐。”而周作人日记也记云:“晴。上午招士远、尹默、凤举、耀辰、伏园吃杂煮汁粉,下午三时去。”

钱玄同日记则记得更有趣:“周作人(他废“字”,以“名”行了。从今以后,我就称他“作人”,不再称“启明”了。)来信,叫我今日上午十时许到他的家里去,有杂煮吃;他并且约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张凤举、徐耀辰诸人都去。但我因有这‘家宴’的预约,只好不去了。”

可惜的是,1923年7月,周氏兄弟失和,鲁迅迁出八道湾。自1924年起,周府的元旦雅集,鲁迅就不再出席了。

回到25年元旦上来。仔细的读者想必已发现,据周氏兄弟和钱玄同的日记,孙伏园当天先到八道湾周府应卯,然后到华英饭店请鲁迅过节吃饭,下午是否再同去观看电影,不清楚,但晚上又到八道湾访周作人谈事,真是够忙的。孙伏园对周氏兄弟都执弟子礼,兄弟失和后,仍与双方都保持密切联系,他25年元旦的行止就是一个例证。

文字编辑:钱卫

栏目编辑:吴南瑶

来源:作者:陈子善

向着国旗,向着未来——北京天安门广场元旦升旗仪式侧记

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题:向着国旗,向着未来——北京天安门广场元旦升旗仪式侧记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1月1日,北京天安门,晨曦微露。

伴随着铿锵有力的脚步声,96名解放军仪仗队队员组成的护旗编队护卫着五星红旗,跨过长安街。晨晖之中,成千上万群众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向天安门城楼方向眺望。国旗近了,又近了,新的一年又来了!

第一次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在中国地质大学从事教辅工作的裴晓菲凌晨一点多就到广场附近守候,幸运地“抢”到第一排观旗的位置。“去年是建党百年,今年我们马上又要迎来北京冬奥会,国家越来越好,我一定要来看升旗!”她一边说一边抬起冻得发红的手,试图捂住抑制不住的笑颜。

“向国旗——敬礼!”口令声落,五星红旗升起,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此刻,万千目光汇聚一处,随着国旗的攀升徐徐上仰。“起来!起来!起来!”

从天津专程赶来看升旗的赵智超,此刻想起了他和同事们日夜奋战攻关医疗信息化项目、支援武汉雷神山等医院抗疫的经历。工作不到两年的他曾因挫折而气馁,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他才发现,自己可以成为“一线医护人员的坚强后盾”。

在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上五年级的徐雅妍也在国旗下回味着过去一年的努力与收获。不懈练习舞蹈的她获得了一场舞蹈比赛的“特金奖”,她说:“练习基本功时很疼很酸,但慢慢坚持就会进步。”

付出了,奉献了,也收获了。辞旧迎新之时,国旗是每一个追梦人奋斗奉献2021年的见证,也是一个国家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见证。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张斌和他的几个同门师兄弟一起来看升旗。去年,张斌顺利完成了自己的科研计划。面临毕业,他希望能从事一份有助于国家突破尖端技术壁垒的工作。“毕业后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会加油!”

今年60岁、来自江苏南通的建筑行业退休职工王金辉最近正考虑回到从小长大的农村。“现在老家农村的村容建设、环保事业很需要我们这样的人发挥余热啊!”王金辉目不转睛地看着国旗,明天就要离开北京的他,想把这鲜红的画面和记忆带回家乡。

“前进!前进!前进!进!”

国旗升至旗杆顶,在和平鸽的围绕和《歌唱祖国》的奏乐中飘扬。

此刻,朝阳铺洒在天安门广场上,高呼“祝福祖国”“新年快乐”的人们,一起向着国旗,一起向未来。

来源: 新华社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